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检测第4章 种群和群落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410383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65.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检测第4章 种群和群落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检测第4章 种群和群落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检测第4章 种群和群落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检测第4章 种群和群落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检测第4章 种群和群落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检测第4章 种群和群落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文档格式.docx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检测第4章 种群和群落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检测第4章 种群和群落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检测第4章 种群和群落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文档格式.docx

第四步:

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2.(2016四川成都月考)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

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

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为400

分析题图可知,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即K值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

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b点之前;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在环境阻力下因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量;

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为200。

3.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D )

A.1990年紫茎泽兰侵入我国四川凉山地区后,泛滥成灾,其增长曲线近似于“J”型

B.对农作物合理密植时,其数量不应大于K值

C.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增长速率最大

D.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

外来物种入侵后,在短时间内由于缺乏天敌、环境适宜等,其种群数量呈近似于“J”型增长,A正确;

K值是指环境容纳量,对农作物合理密植时,其数量不应大于环境容纳量,B正确;

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增长速率最大,C正确;

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可能呈“J”型增长,但若环境不适应时,表现为数量减少,D错误。

4.(2016云南玉溪期中)如图所示为自然环境中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d处波动可能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

B.“竭泽而渔”会使鱼的数量下降至b以下,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

C.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半的老鼠,可能效果适得其反

D.c处种群个体数量不再上升的原因与环境容纳量无关

d处波动可能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

“竭泽而渔”会使鱼的种群数量过少,小于K/2,种群的增长速率很低,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

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半的老鼠,使其数量降至K/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故其种群数量很快就能恢复原状;

c处种群个体数量不再上升的原因与环境条件有限相关,与环境容纳量有关。

5.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假如某动物种群数量在2001年是20只,2002年发展到40只,2003年发展到80只,那么2007年该动物的种群数量是( B )

A.640只B.1280只C.2560只D.5120只

种群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呈“J”型增长,根据题意可知λ等于2,由公式Nt=N0λt可得N6=20×

26=

1280(只)。

6.某地乌鸦连续10年的种群数量增长情况如图所示,后一年的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的λ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

A.第1年乌鸦种群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

B.第3年和第9年的乌鸦种群数量相同

C.第9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最大

D.6年以前乌鸦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图示乌鸦种群数量第一年λ值大于1,说明1年内该种群数量增加,其年龄组成是增长型,A正确。

第3年至第9年的λ值小于1且不断变化,故第3年和第9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无法确定,B错误。

第1~3年乌鸦种群数量不断增大,第3年乌鸦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C错误。

图示6年以前乌鸦种群的λ值不断减小,因此乌鸦种群数量在前6年不为“J”型增长,D错误。

7.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正确的实验方法是( B )

A.取样计数前要静置一段时间后再取样

B.将盖玻片盖在计数室上后,从盖玻片边缘滴加酵母菌培养液

C.若取样的小方格中酵母菌过多,可选择邻近的一个小方格计数

D.对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只计数上下两条界线上的酵母菌

取样计数前要先将培养液轻轻振荡几次,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后再取样,A错误;

将盖玻片盖在计数室上后,从盖玻片边缘滴加酵母菌培养液,使其自行渗入,B正确;

若取样的小方格中酵母菌过多,应稀释培养液,C错误;

对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只计数相邻两条界线及其夹角上的酵母菌,D错误。

8.甲图是种群的年龄组成,乙图是种群的增长曲线。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C )

A.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t2时期可能属于该年龄组成

B.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2时期可能属于该年龄组成

C.甲图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在t1时期可能属于该年龄组成

D.甲图的年龄组成是稳定型,在t1时期可能属于该年龄组成

甲图中,幼年个体最多,老年个体最少,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种群数量增长快,可能处于t1时期。

9.如图是某种群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增长曲线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种群生活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种群数量是按图中    曲线增长的,但实际上,在自然环境中由于   和    都是有限的,使种群数量增长受到影响,结果按   曲线增长。

 

(2)下列对阴影部分的解释正确的是     。

①表示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

②表示环境中允许种群增长的最大值

③表示种群内迁出的个体数

④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1)在理想环境中,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为图中曲线a;

在自然环境中,资源(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种群数量的增长受到限制,呈“S”型增长,为图中曲线b。

(2)“J”型曲线和“S”型曲线之间的阴影表示环境阻力,用达尔文的进化观点来解释为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

答案:

(1)a 资源(食物) 空间 b 

(2)C

B级 能力练

10.科研人员对某海洋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图,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C点表示种群密度最大

B.D点表示种群的数量增长最快

C.从B到D点,物种内的生存斗争加剧

D.B点进行捕捞最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生存

D点时出生率=死亡率,表示种群密度最大,达到K值,A错误;

从B点到D点,种群数量增加,种内斗争越来越激烈,C正确;

B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差值最大,则种群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增长最快,故在B点之后进行捕捞并使捕捞后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值时最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生存,B、D错误。

1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调查发现某种一年生植物(当年播种、当年开花结果)的种群中存在下列情形:

①因某种原因导致该植物中大约只有80%的种子能够发育成成熟植株;

②该植物平均每株可产生400粒种子;

③该植物为自花传粉植物。

目前种子数量为a,则m年后该植物的种子数量N可以表示为( C )

A.400a·

0.8mB.0.8a·

400m

C.a·

320mD.320am

根据题意可知,该种群1年后种子的数量为a×

80%×

400,则2年后种子的数量为a×

400×

400=a(80%×

400)2,3年后种子的数量为a×

400)3,所以m年后该植物的种子数量N=a(80%×

400)m,即a·

320m。

12.如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

A.t1~t3时间内甲、乙种群均呈“S”型增长

B.t4~t5时间内乙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但出生率仍大于死

亡率

C.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D.t2时刻甲种群数量接近K/2值

在t1~t3时间内乙种群不呈“S”型增长。

t4~t5时间内乙种群增长速率仍大于0,因而说明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

t3~t5时间内甲种群增长速率为负值,说明此时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t3~t5时间内乙种群增长速率为正值,说明此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则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13.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

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

A.0~150天内大豆田中田鼠种群数量的增长方式为“S”型曲线增长

B.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其可能的原因是株冠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

C.150天后田鼠种群密度下降,可能的原因是食物的缺乏和天敌的

捕食

D.与曲线Ⅱ相比,曲线Ⅰ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更小

由图可知,0~150天内田鼠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b点之后,株冠开始形成,这样有利于田鼠躲避天敌,同时,周围的生物也逐渐丰富,为田鼠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B正确;

150天后由于植株萎蔫,大豆收获后使田鼠的食物缺乏,同时天敌的捕食增加,C正确;

曲线Ⅰ和曲线Ⅱ相比,树桩之间的距离更小,这样可以为猛禽提供更多栖息场所,猛禽的密度会更大,而田鼠种群密度会更小,D错误。

14.如图是生态学家用大草履虫所做的实验得出的曲线图,请据图

回答:

(1)大草履虫增长符合    型曲线。

(2)大草履虫增长速率最大是在    点。

(3)种群数量增长明显受到限制是在    点。

(4)d点对应的种群数量称为        ,此后,种群数量不再增长的原因是种群密度增加,资源有限,    激烈等,使种群的死亡率增加所致。

(1)由图可知,大草履虫增长符合“S”型曲线。

(2)大草履虫增长速率最大是在K/2时,即b点。

(3)超过b点种群的增长速率开始下降,到c点种群的增长速率明显变小,d点种群的增长速率趋向于0,种群数量达到K值,因此种群数量增长明显受到限制是在d点。

(4)d点对应的种群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此后,种群数量不再增长的原因是种群密度增加,资源有限,种内斗争激烈等,使种群的死亡率增加所致。

(1)S 

(2)b (3)d (4)环境容纳量 种内斗争

C级 拓展练

15.调查统计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物科学研究之中。

请回答:

(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资料查找发现:

在15~35℃范围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较快。

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是多少,他们设置了5组实验,每隔24h取样检测一次,连续观察7天。

本实验中,某学生的部分实验操作过程是这样的:

①把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适宜的环境中培养,第7天开始取样计数;

②用无菌吸管从静置试管中吸取酵母菌培养液少许;

③加入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室,再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

请纠正该同学实验操作中的三个错误。

① ;

② ;

③ ;

(2)在培养后期,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前,通常需要将酵母菌样液稀释,这是因为              。

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如何计数?

               。

(3)下表是他们进行相关探究实验所得到的结果,请据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

0h

24h

48h

72h

96h

120h

144h

168h

15

1.2

3.0

3.8

4.6

4.0

3.2

2.8

2.5

20

5.0

5.3

4.2

2.1

0.8

0.6

25

5.2

5.6

2.9

1.0

0.2

30

4.9

5.5

4.8

2.2

1.3

0.7

0.5

35

1.5

1.8

2.0

①每隔24小时取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进行计数,并以多次计数的平均值估算试管中酵母菌种群密度,这种方法称为      法。

②该实验的自变量是    ,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约是_____℃。

③从表中可以看出,后期酵母菌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究其原因是

 。

(1)①应该连续7天都取样计数。

②取样前振荡试管使酵母菌分布均匀。

③先盖上盖玻片,再将酵母菌培养液加入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室。

(2)在培养后期,酵母菌密度太大,故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前,需要将酵母菌样液稀释。

(3)①利用血细胞计数板估算酵母菌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抽样检测法。

②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酵母菌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则自变量是温度。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约是25℃。

③随着酵母菌数量的增加,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等越来越少,以及有害物质的积累,所以后期酵母菌种群数量会下降。

(1)①第一天开始取样计数,连续七天 ②取样前振荡试管 ③先盖上盖玻片,再加入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室

(2)酵母菌密度太大  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计数相邻两边及夹角上的)

(3)①抽样检测 ②温度 25 ③随着酵母菌数量的增加,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等越来越少以及有害物质的积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