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概论内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临床医学概论内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医学概论内科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15
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6
第十一章泌尿与男性生殖系统疾病
第一节肾小球肾炎…………………………………………16
第二节肾病综合征…………………………………………16
第四节尿路感染……………………………………………17
第七节肾功能衰竭…………………………………………17
第十二章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17
二、糖尿病……………………………………………………18
第十三章结缔组织病与免疫缺陷性疾病………………………18
症状及体征的含义
症状:
病人主观感觉到的不舒服感或异常感。
体征:
医师或者其他人能发现的异常表现。
第一节发热(书P1-3)
1.正常人的体温一般在:
36-37摄氏度
2.发热分类:
感染性发热(病原体如细菌、真菌、寄生虫、病毒)、非感染性发热(内分泌与代谢疾病,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异常如中暑等)
3.发热的分度:
低热(℃)中等(℃)
高热(℃)超高热(>
41℃)
4.热型及其特征:
热型含义:
间隔一定时间测量体温,将各体温数值点连成曲线,该曲线形状可有一定规律,称为热型。
(1)稽留热:
体温恒定在39-40℃,一天内波动范围不超过1℃。
(2)驰张热:
39℃以上的高热,波动范围大,超过2℃。
(3)间歇热:
体温急骤高热,持续数小时。
又急骤下降至正常,持续数小时或数日,交替进行。
(4)波状热:
体温逐渐上升至39℃以上,又逐渐下降。
(5)回归热:
急骤高热,持续数日,又急骤正常,持续数日,交替进行。
(6)不规则热:
没有一定规律。
第四节发绀(P6)
1.发绀的定义:
亦称紫绀。
指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粘膜呈现青紫色的表现。
2.发生机制:
(1)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增多,主要因心肺疾病所致。
(2)心血管疾病
(3)大气中氧分压过低。
3.临床表现:
分为中心性、周围性、混合性。
(1)中心性:
主要见于有心肺功能不全的病、右-左异常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
除四肢和颜面外,全身性发绀。
(2)周围性:
常见于肢体末梢和下垂部位。
(3)混合性:
以上两型并存,见于心力衰竭和心肺疾病合并周围循环衰竭者。
第五节黄疸(P8)
1.黄疸定义:
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粘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
2.隐形黄疸:
胆红素在临床不易觉察。
3.分类:
(1)溶血性黄疸:
由于大批红细胞被破坏,形成大量非结合胆红素,超过肝细胞的摄取、结合与排泄能力。
(2)肝细胞性黄疸:
肝细胞被广泛损害,血中UCB(非结合胆红素)增加。
但未受损的肝细胞仍能将UCB转换为CB(结合胆红素),CB将一部分径毛细血管从胆道排泄。
(3)胆汁淤积性黄疸:
由于胆道阻塞,阻塞上方的压力升高,胆管扩张,导致小胆管与毛细胆管破裂,胆汁中的胆红素返流入血。
胆汁淤积性黄疸临床表现:
粪便颜色变浅或呈白陶土色。
第六节咳嗽与咳痰(P11)
临床表现:
应注意以下几点
1.咳嗽的形质2.咳嗽的时间与规律3.咳嗽的声音特点4.痰的性状和量
第八节呼吸困难(P13)
1.呼吸困难定义:
指患者感到空气不足,客观表现为呼吸费力,重者出现鼻翼煽动、张口耸肩、呼吸辅助肌参与活动,甚至出现发绀,并有呼吸频率、深度、节律异常。
2.引起呼吸困难的原因:
(1)呼吸系统疾病:
气道阻塞、气管疾病、肺疾病等
(2)心血管系统疾病:
左心室功能减退,搏出量减少,舒张末期压力升高,引起肺淤血。
(3)中毒性呼吸困难:
3.临床表现
1.肺源性呼吸困难
(1)吸气性呼吸困难:
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各肋间隙明显凹陷,出现“三凹征”。
(2)呼气性呼吸困难:
呼气费力,听诊伴有干啰音,。
(3)混合性:
见于广泛肺实质或肺间质病变以及严重胸廓等疾患。
2.心源性呼吸困难:
(1)端坐呼吸:
指平卧时感觉到的呼吸急促,被迫采取半坐位或坐位,呼吸困难可缓解。
(2)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病人入睡1-2小时后,突然感觉胸闷憋气和呼吸困难而惊醒,被迫坐起,坐起后30min可缓解。
左心功能不全时,可引起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重者咳出粉红色泡沫样痰,听诊有湿啰音、奔马律,又称为“心源性哮喘”。
3.中毒性呼吸困难:
各种酸中毒导致的大呼吸(Kussmaul呼吸);
呼出气体有尿味等;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呼出气体可以闻到烂苹果味。
4.神经精神性呼吸困难:
颅脑疾患。
第十四节腹痛(P23)
不常考大题。
1.急性腹痛常见原因:
(1)腹腔器官急性炎症:
急性胃炎等
(2)空腔脏器阻塞或扩张:
肠梗阻
(3)脏器扭转或破裂:
肠扭转
(4)腹膜炎症:
多由胃肠穿孔引起
(5)腹壁疾病:
腹部挫伤,脓肿
2.分为三种基本机制
(1)内脏痛:
腹内某一器官受到刺激
(2)躯体痛:
来自腹膜壁和腹壁的痛觉信号。
(3)牵涉痛:
也称感应痛。
是腹部脏器引起的疼痛。
含义:
内脏痛牵涉到身体体表或深部组织发生疼痛。
第十五节水肿(P25)
1.水肿定义:
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
2.水肿原因:
(1)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2)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3)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4)淋巴回流受阻
(1)心源性水肿:
见于右心衰竭。
特点:
首先出现在身体下垂部位,向上发展,伴有体循环淤血。
(2)肾源性水肿:
早期晨起眼睑和颜面水肿。
以后发展为全身性水肿。
原因:
大量蛋白尿导致钠水储留。
(3)肝源性水肿:
表现为腹水。
首先出现在踝部,逐渐向上蔓延,但头面部和上肢常无水肿。
第二章体格检查
第二节一般检查
一、全身状态检查
(一)生命征:
包括: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1)测体温:
腋测(36-37℃),口测,肛测
(2)脉搏:
正常范围:
60-100次/min平均:
72次/min
(3)血压:
理想血压收缩压为<
120mmHg,舒张压<
80mmHg;
正常血压收缩压<
130mmHg,舒张压<
85mmHg;
高血压收缩压>
140mmHg,舒张压>
90mmHg.
(4)呼吸:
潮式呼吸含义:
由浅慢变为深快,再由深快变为浅慢,继而一段时间呼吸暂停,周而复始。
(二)意识状态:
临床上常见的意识障碍有:
嗜睡、意识模糊、昏睡、昏迷、谵妄等。
(三)淋巴结
局限性淋巴结肿大的原因:
(1)感染性淋巴结肿大
(2)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
第三节头部检查
1.头颅:
头颅的大小异常或畸形可成为一些疾病的典型体征。
2.眼:
注意眉有无脱落,眼睑有无水肿、内翻、闭合障碍、上睑下垂等。
结膜有无充血、出血。
角膜有无白斑、软化等。
3.咽部及扁桃体:
检查扁桃体有无肿大、充血、有无分泌物覆盖。
扁桃体肿大分为三度:
Ι度:
未超过咽颚者П度:
超过咽颚者Ш度:
达到或者超过咽后壁中线者。
第四节颈部检查
颈部检查:
(1)若取30°
-45°
半卧位时,静脉充盈度超过正常水平,称为颈静脉怒张。
(2)甲状腺肿大分为三度:
不能看出肿大但能触及者П度:
能看到肿大又能触及Ш度:
超过胸锁乳突肌外缘者
第五节胸部检查
肺和胸膜:
(一)视诊:
应注意呼吸运动、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变化。
1.潮式呼吸,见于中毒,又称Cheyne-Stokes呼吸;
2.间停呼吸:
呼吸中枢严重抑制,又称Biots呼吸。
(二)触诊:
语音震颤为被检查者发出语音时声波沿气管、支气管及肺泡传到胸壁引起共鸣的振动,可被检查者的手触及,故又称为触觉震颤
(三)叩诊:
肺上界即肺尖的宽度,正常为5-6cm。
(四)听诊:
1.正常呼吸音:
(1)肺泡呼吸音:
为叹息样的或柔和吹风样的“fu-fu”声。
(2)支气管呼吸音:
发出“ha”的音响。
2.异常呼吸音:
(1)异常肺泡呼吸音:
出现于胸廓活动受限、呼吸肌疾病、支气管阻塞、压迫性肺膨胀不全。
(2)异常支气管呼吸音:
即在正常肺泡呼吸音部位听到支气管呼吸音。
又称为管样呼吸音。
见于肺组织实质、肺内大空腔等。
3.啰音:
湿啰音:
由于吸气时气体通过呼吸道内的稀薄分泌物如渗出液、痰液等,形成的水泡破裂所产生的声音,故又称为水泡音。
4.胸膜摩擦音:
由于炎症,纤维素渗出而变得粗糙时,则随着呼吸便可出现胸膜摩擦音。
心脏检查:
(一)视诊:
正常心尖搏动位置在胸骨左缘第五肋间锁骨中线内处。
(二)触诊:
1.若手指被强有力的心尖搏动抬起,这种较大范围增强的外向运动,称为抬举性搏动。
2.震颤:
是指用手触诊时感觉到的细小振动,又称猫喘。
1.心浊音界大小、形态、位置可由于心脏病变等而变。
2.心包积液:
心界向两侧扩大,坐时心浊音界呈三角形(烧瓶形),即烧瓶心。
1.听诊内容包括心率、心音、心律、额外心音、杂音以及心包摩擦音。
2.心音有四个:
第一心音(S1)、第二心音(S2)、第三心音(S3)、第四心音(S4)。
通常只能听到S1和S2.
第六节腹部检查
1.腹壁静脉曲张:
常见于门静脉高压致循环障碍或上/下腔静脉回流受阻而有侧支循环形成时,腹壁静脉显而易见或迂曲变粗。
2.腹壁静脉曲张时血流方向:
下腔静脉阻塞时,脐以下的腹壁浅静脉血流方向转向上;
上腔静脉阻塞时,血流均转向下。
用指压法判别。
1.反跳痛:
当医师触诊腹部出现压痛后,手指在原处稍停片刻,然后迅速将手抬起,如患者感觉腹痛骤然加重则为反跳痛。
2.巨脾:
超过脐水平线或前正中线则为高度肿大。
1.胆囊区叩击痛是胆囊炎的重要体征。
2.肝区叩击痛对于诊断肝炎、肝脓肿有一定意义。
3.移动性浊音:
因体位不同而出现浊音区变动的现象。
当腹腔内游离液体>
100ml时可查出。
第一节临床一般检验
一、血液一般检验
1.红细胞计数(RBC)
2.血红蛋白测定(Hb)参考值:
成年男性120-160g/L,成年女性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3.红细胞比容测定(Hct)
4.网织红细胞计数(Ret)增多:
表示骨髓红细胞系的增生旺盛。
5.血小板计数(plt)
6.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病理性增快:
各种炎症性疾病。
7.白细胞分类计数:
中性粒细胞(N)病理性增多,常见于:
急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球菌感染。
二、尿液一般检验
尿量:
1.显著减少、无尿(50-100ml/d)
2.减少、少尿(400ml/d)
三、粪便一般检查
1.粘液脓血便:
以粘液脓血为主,可见于细菌性痢疾。
2.柏油样便:
见于上消化道出血。
呼吸系统包括:
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第三节慢性支气管炎
1.含义:
简称慢支。
是由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的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2.临床特征:
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及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
(即咳痰喘)
第四节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
1.定义:
COPD是指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即气道痉挛、粘膜肿胀、弹性减弱导致阻力增加)的疾病。
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与肺部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有关。
2.典型的COPD:
慢支+慢阻
3.临床表现:
1.首发症状为慢性咳嗽。
2.咳痰,晨起为多;
平时是白痰,感染时是黄痰。
3.典型症状:
劳力性气急,呼吸困难。
4.肺功能检查:
是判断气流受限的主要客观指标。
第五节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是由于慢性肺组织、胸廓、肺动脉及其分支的疾病引起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厚、扩大、伴或不伴右心衰竭。
2.病因:
以慢性阻塞性肺病引起多见。
3.临床表现:
分两期:
(1)肺、心功能代偿期:
主要是COPD的临床表现。
(2)失代偿期:
主要征象是呼吸衰竭伴或不伴心力衰竭。
第六节支气管哮喘
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这种病导致气道高反应的增加,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
2.我国发病率:
1%-4%。
儿童患病率高于成人。
城市多于农村。
(1)可有以咳嗽为其唯一特征(咳嗽变异型哮喘)。
(2)嗜酸性粒细胞可偏高。
X线胸片两肺通透度增加。
4.诊断标准:
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象为主的哮鸣音。
5.防治:
尚无法根治。
控制哮喘急性发作期、减少发作、减少住院或急诊。
第八节呼吸衰竭
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障碍,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
2.分型:
根据病理生理和血气分析,可将呼吸衰竭分为Ι型(低氧血症不伴高碳酸血症)、П型(低氧血症伴高碳酸血症)。
根据持续时间分为急性、慢性。
(1)急性呼吸衰竭:
X线胸片早期可正常或肺纹理增强,呈大白肾。
治疗:
使用糖皮质激素:
早期、短程、尽量使用糖皮质激素。
(2)慢性呼吸衰竭:
病因:
以COPD为最常见病因。
临床表现:
动脉血气分析示PaO2<
60mmHg,可伴或不伴PaCO2>
50mmHg
4.治疗:
氧疗:
Ι型呼衰可吸入较高浓度(35%或以上),П型呼衰则要低浓度(25%-29%)持续给养。
第十一节肺结核病
一、肺结核: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咳嗽、咯血、乏力、盗汗、食欲减退等。
诊断:
痰涂片结核菌检查,阳性者可确诊。
二、结核性胸膜炎:
临床上,胸液淡黄色、透明。
胸腔抽液,首次超过700ml。
第十二节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起源于支气管粘膜上皮,也称为支气管肺癌。
已占男性肿瘤发病率与死因的首位。
多为40岁以上。
第一节心力衰竭
1.心力衰竭定义:
是一种临床综合征。
是由于心肌损害或是由于持续性心脏负荷过重使心肌收缩力下降,造成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流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体循环淤血。
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到严重情况的症状。
2.慢性心衰
(1)慢性心衰常见原因及诱因:
原发性心肌舒张/或收缩功能障碍是常见原因。
诱因包括:
感染、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肺栓塞、劳累过度、贫血等。
(2)慢性心衰分级:
Ⅰ级:
体力活动不受限,一般活动不引起乏力、心悸、气促、心绞痛。
Ⅱ级:
轻度体力活动受限,日常体力活动可导致上述症状。
Ⅲ级:
体力活动明显受限。
Ⅳ级:
休息时有上述症状。
(3)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断:
1.左心衰竭肺淤血的临床表现:
以肺淤血及心排量下降表现为主的劳力性或阵发性呼吸困难。
两肺下部有湿性啰音。
2.无力、少尿、心率增快。
3.右心衰竭体循环淤血的临床表现:
颈静脉怒张,肝肿大,身体下垂部位水肿。
3.急性心衰
(1)病因:
急性心梗、急性心肌炎、感染性内膜炎
(2)临床表现:
突发呼吸困难,两肺听诊伴哮鸣音,肺水肿时咳粉红色泡沫样痰。
(3)治疗:
1.采取坐位,双腿下垂。
2.高流量鼻管给氧。
3.快速扩张血管。
4.快速利尿。
5.吗啡。
6.静脉给予洋地黄和氨茶碱。
7.诱因及基本病因治疗。
第二节高血压病
1.高血压定义:
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高压升高为主要特点的临床综合征。
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95%)即高血压病和继发性高血压(5%)。
2.临床表现:
高血压病起病缓慢,多无明显症状。
少数病患出现心脏扩大、脑出血、肾萎缩等并发症。
3.诊断:
收缩压≧140mmHg且舒张压≧90mmHg则诊断为高血压。
理想血压:
收缩压<
120mmHg,舒张压<
80mmHg。
4.继发性高血压常见病因:
1.肾性高血压2.内分泌疾患
5.治疗:
两架马车—非药物治疗与药物治疗两类。
五大药物:
1.利尿剂2.β受体剂3.钙拮抗剂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5.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第四节冠心病
1.冠心病定义:
是指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伴或不伴有管腔内血栓形成或痉挛,造成官腔狭窄或团塞,引起心肌缺血或坏死的一种心脏疾病。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
2.主要危险因素:
1.高胆固醇血症2.高血压3.吸烟4.糖尿病5.年龄:
男性≧45岁;
女性≧55岁。
6.遗传家族史7.肥胖等。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即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或冠脉猝死。
大体分为五种临床类型:
1.猝死型冠心病:
原发性心脏骤停而猝然死亡。
2.急性心肌梗死3.心绞痛:
胸痛主要位于胸骨体上段或中后段,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诱发。
(1)不稳定型心绞痛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易演变成急性心肌梗死。
(2)急性心肌梗死表现为剧烈胸痛,持续时间常超过15min。
4.缺血性心肌病:
为心肌长期缺血导致心纤维化所致。
5.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4.诊断:
利用心电图、活动平板或踏车心电图检查。
诊断有困难者可用冠状动脉造影。
第五节心脏瓣膜病
绝大多数的二尖瓣狭窄由风湿热所致
第九章消化系统疾病
一、胃、十二指肠疾病
1.消化性溃疡含义:
泛指胃肠道黏膜在某种情况下被胃酸/胃蛋白酶消化而造成的溃疡,可发生于食管、胃、十二指肠。
溃疡的黏膜缺损超过黏膜基层。
幽门螺旋杆菌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
上腹部疼痛是本病主要症状。
慢性、周期性、节律性。
节律性表现:
胃溃疡(GU)多为餐后痛,十二指肠溃疡(DU)多为空腹痛。
4.六大特殊类型的消化性溃疡:
1.无症状性溃疡2.老年人消化性溃疡3胃、十二指肠复合溃疡4幽门管溃疡5十二指肠球后溃疡6难治性溃疡
5.四大消化性溃疡并发症:
1.上消化道出血(20%)2穿孔3幽门梗阻4癌变
6.诊断:
典型的周期性和节律性上腹部疼痛是诊断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线索。
7.治疗:
1.根除HP治疗:
四联疗:
铋剂、PPI+2种抗生素。
2抗酸分泌治疗:
弱碱性抗酸剂(中和胃酸)3保护胃黏膜治疗
二、肝硬化
1.肝硬化含义:
是各种病因导致肝细胞广泛变性、坏死、再生以及肝脏纤维组织增生而使肝小叶结构破坏、假小叶形成和结节增生。
最终导致肝脏功能严重受损和门静脉高压症。
(1)病毒性肝炎是最常见病因,我国70%以上肝硬化由此引起。
(2)慢性酒精中毒在欧美国家常见,在我国少见。
(1)代偿期:
乏力、食欲减退、上腹不适等。
(2)失代偿期:
肝功能减退:
肝掌、蜘蛛痣、黄疸、贫血出血。
门静脉高压:
腹水(最突出的表现)、侧支循环的建立和开放、脾大。
4.并发症:
1上消化道出血2肝性脑病3肝肾综合征4原发性肝癌5感染(主要是腹水感染)
5.诊断:
1有肝功能衰退和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表现2有病毒性肝炎等病因3肝组织活检查见假小叶形成
6.治疗: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
高热量高蛋白饮食。
有肝性脑病应控制蛋白质,有腹水时少盐。
2药物治疗3腹水治疗:
限制钠、水进入。
使用利尿剂。
三、胰腺疾病
1.急性胰腺炎含义:
是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的化学性炎症,临床上以急性上腹痛、恶心、呕吐、发热、血与尿淀粉酶增高为特点。
胆道疾病是引起急性胰腺炎的最主要的病因。
3.发病过程:
胰腺各种消化酶被异常激活而产生胰腺自身消化。
4.临床表现:
急性胰腺炎多在患者暴饮暴食及大量饮酒后发病。
一、缺铁性贫血
1.缺铁性贫血含义:
是体内贮存铁缺失,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影响了血红素的合成所致的低色素性贫血。
目前儿童缺铁的发病率为60%。
2.临床表现:
皮肤、粘膜苍白是最突出的临床体征。
3.治疗原则:
1消除病因。
2采用铁剂治疗。
观察指标:
如采用铁剂治疗有效,3-10天内即见网织红细胞增高。
3治疗同时服用维生素C,有利于铁的吸收和利用。
4缺铁性贫血纠正后,继续服用小剂量3-6个月以补充铁的贮备。
二、白血病
1.白血病概述:
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其特点是白血病细胞异常增生、分化、成熟障碍。
细胞成熟可阻滞在不同阶段,较早阶段称为急性白血病,阻滞在较晚阶段称为慢性白血病。
病毒、化学因素(苯等)、遗传
3.急性白血病:
起病急骤。
(1)症状:
发热是最常见症状;
贫血症状最早出现;
出血。
(2)诊断:
血象:
大多数患者白细胞数增多。
骨髓象:
是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
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
(4)治疗:
化疗;
支持疗法:
防治感染、高尿酸血症、贫血、出血;
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