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企改革的认识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407965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国企改革的认识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对国企改革的认识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对国企改革的认识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对国企改革的认识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对国企改革的认识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国企改革的认识Word格式.docx

《对国企改革的认识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国企改革的认识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国企改革的认识Word格式.docx

如果职工承受不了,改革就难以进行下去。

我们要在无情调整中体现有情关怀,认真听取职工意见,妥善安置职工生活。

  发挥国有企业的优势,还必须要靠机制和制度保障职工作为企业主人的地位落到实处。

职工是企业发展的根本,职工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对改革改制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焦点问题,凡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都必须经过职代会讨论通过。

要时时刻刻把职工的冷暖挂在心头,设身处地为困难职工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只有真诚地对待职工,尊重职工的要求和梦想,才能逐步建成职工与企业的利益共同体,才能把向心力、凝聚力整合在企业这条大船上,驶向共同的目标。

 

从1978年底开始,中国启动了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国有企业开始了“以改革促发展”的历程。

与市场化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相适应,中国国有企业的“以改革促发展”的历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8~1988年的国营企业的放权让利改革发展阶段。

第二阶段是1988~2003年间,其改革涉及国有企业转机建制、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形成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三阶段是2003年以来,在日臻完善的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下以国有大企业的改革发展为核心的阶段。

经过20多年锲而不舍的努力,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国国有企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

从国有企业存在的形态看,已经从单一形态的传统国有企业发展成为形态各异的国有企业,存在大量的所谓“新型国有企业”,既存在传统的国有企业,也有实行了公司制的国有企业,还有股票公开上市的股份公司;

既有按照现代公司制新成立的国有企业,也有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国有独资企业,还有同外商合资合作的国有企业。

如果从国有企业改革初衷——解决国有企业效率低下问题,提高国有企业活力,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进而发展壮大国有经济——角度衡量,现有的国有企业总体规模、绩效和经济控制力等情况表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目标已经初步实现。

但是,中国国有企业在国内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继续推进、国际上信息化和全球化浪潮日益迅猛的环境下,进一步发展还面临许多重大问题。

这些问题既包括渐进式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有待“攻坚”的问题,如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和大型垄断国有企业的改革等问题,也有未来国有企业发展必须回答的战略问题,如国有企业未来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全球竞争背景下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等。

本章试图在对国有企业总体发展的状况和水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剖析国有企业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出促进未来15年中国国有企业竞争力提升的相应政策建议。

一、国有企业的运行态势与发展水平分析

伴随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国有企业数量在整体上呈现出下降趋势,国有企业产出的绝对量稳步增长,但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总体贡献在比重上不断减少。

近些年来,受政策的引导与推动,国有企业正在逐步向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性、垄断性、支柱性和关键性行业集中,相应的,国有资产也在不断向上述行业和领域的大型企业集中。

与此同时,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为国有企业的整体素质和运行效率稳步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国有企业数量趋于下降,但其经济总量不断扩大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数量在整体上呈现出不断下降的发展态势。

以工业领域的国有企业为例: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有企业的数量一直在不断增加,进入90年代,国有企业在数量上开始停滞不前并呈现出小幅下降的趋势,在经历1995~1997年这三年间的恢复性增长后,从1998年开始,国有企业的数量迅速下降。

从国有工业企业数量占全部工业企业数量的比重看,改革开放之前,这一比例值一直保持在25%~30%的水平;

改革开放之后,虽然国有企业本身的数量没有出现明显的减少,但其他经济成分的企业发展迅速,这使得国有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重迅速下降至20%左右的水平,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

在1995~1997年这三年间的国民经济的恢复性增长过程中,虽然国有企业数量明显有所增加,但其占全部企业数量的比重仍然有所下降。

1998年以来,国有企业占全部工业企业数的比重加速下滑,目前,这一比重值应该在低于15%的水平。

注:

[1998年及以后年份工业企业口径范围为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

故此口径数据与以前年份不具有可比性,新口径下的全国工业企业数远远小于现实经济中的全国工业企业数。

考虑到这一因素,1998年以来各年国有企业占全部工业企业数的比重值远远高于其在现实经济中的比重,但其中所反映的国有企业占全部工业企业数的比重加速下降的趋势是客观的。

]、[根据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数据,在全国302万个法人单位中,国家控股占50%以上的法人单位数只有42.8万家,占全部法人单位数的14.1%。

]

   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国有企业要加快发展,必须拥有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石。

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离不开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是国有企业赢得核心竞争力的动力源泉。

                  

  管理创新在培育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 

  江泽民同志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同样,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创新能力,就很难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创新活动主要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三个方面,而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归根结蒂都要通过管理创新来实现。

管理创新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都非常重视国有企业的管理创新问题。

毛泽东同志指出,所有制问题基本解决后,国有企业最重要的问题是管理问题。

他强调干部要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与工人建立平等关系,要改革束缚群众积极性的不合理的规章制度。

邓小平同志一贯关心企业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提出要有准备、有步骤地改变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

他强调企业管理是一件大事,一定要抓好。

要健全企业经济责任制,把权力和责任统一起来,发挥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江泽民同志更是重视企业管理创新,他强调国有企业第一是管理,第二是管理,第三还是管理。

并指出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进行创新,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这些真知灼见为我们诠释了这样一个道理: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创新是企业前进的动力。

时代在发展,管理创新必须与时俱进。

  当前,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中心任务在于培育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企业核心资源基础之上,企业的智力、技术、产品、管理、文化的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反映。

它就像一棵大树发达的根系,能使树干粗壮、果实累累,有了它企业就有了牢固的根基和茁壮的生命力。

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

一是规范改造功能。

规范改造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途径,核心竞争力又促进企业规范改造,两者具有双向互动关系;

二是效益增长功能。

核心竞争力是市场竞争的“重磅炸弹”,能帮助企业战胜对手,获取稳定的超额利润;

三是持续发展功能。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前进的“发动机”,能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地发展。

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这些功能,都可以通过管理创新来获得。

管理创新对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发挥着以下三大作用:

  

(一)管理创新是国有企业实现规范改造的有效途径。

  党的十五大以来,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企业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企业规模小,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还缺乏一批能够支撑和带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我国520户国家重点企业的销售收入之和,仅相当于世界500强前两名(美国通用汽车、德国克莱斯勒)年销售收入之和的98%,差距十分明显;

二是运行质量差,特别是国有中小型企业存在的问题很多,据有关部门材料,目前我国国有中小型工业企业超过5万户,职工人数约1400万人,盈亏相抵已连续5年净亏损。

在流通领域中,除粮食企业亏损挂账2000多亿元之外,国有物资企业和商业企业也已连续多年亏损,形势不容乐观;

三是盈利能力低,我国企业的盈利能力不尽人意,从1998年世界500强的统计数据看,中国石化集团(73位)总收入达340亿美元,利润仅有1.94亿美元,在石化行业27家入榜企业中利润排在倒数第7位;

收入利润率仅为1%,排在倒数第6位,这与排在第一的埃克森石油高达6%的收入利润率形成鲜明对比。

这些问题都表明,我国国有企业在新世纪的改革之路仍然相当漫长,发展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对国有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增强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这是国有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呼唤。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关键在管理创新:

惟有实行管理思想创新,才能摒弃陈旧观念,引进先进理念,激活管理思维;

惟有实行管理制度创新,才能突破传统体制,建立现代机制,带来管理活力;

惟有实行管理组织创新,才能超越僵化模式,优化组织结构,提高管理效能……总之,管理创新能带来企业系统的革新,是企业实现规范改造的有效途径。

  

(二)管理创新是国有企业实现效益增长的重要法宝。

  企业作为经济组织,以实现效益最大化为自身奋斗目标。

而推动企业效益增长的驱动力主要来源于两个“轮子”:

一是管理,二是技术。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管理高于技术,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三分技术,七分管理”。

企业效益状况与企业管理水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效益显著的企业一定是管理出色的企业,如沃尔玛在企业内部管理上遵循“日落原则”,海尔在内部管理上遵循“日清日高”原则,都突出了工作紧迫感,强调今日事今日毕,异曲同工的管理之道造就了两个同样卓越的企业。

反之,效益低下的企业一定是管理有着漏洞的企业,如在国内曾经辉煌一时的猴王集团、亚细亚集团,其流星般殒落的命运,向世人昭示了管理“黑洞”必然带来的惨重代价。

而美国王安公司、英国巴林银行的破产,更是告诉人们,即使是成功的跨国企业,也承受不起管理漏洞的侵蚀。

再审视我们的国有企业,其亏损、破产、低效的根源,固然有着体制的弊病,但管理落后也是重要原因:

管理观念的落后导致企业缺乏开放竞争的意识,使企业保守经营、错过机遇、丧失市场;

管理制度的落后导致企业经营管理失控,“跑、冒、滴、漏”现象严重,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管理手段的落后导致企业人浮于事、负担沉重、效率低下……凡此种种,使国有企业效益增长受到了严重制约。

通过管理创新,着力解决国有企业管理中存在的观念不新、机制不活、手段不力等问题,使国有企业的效益增长获得观念支持和机制保障。

管理创新必然促进国有企业的效益增长,如战略管理创新能使企业获得长期效益,成本管理创新能使企业获得直接效益,形象管理创新能使企业获得间接效益。

  (三)管理创新是国有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就是创新。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也是企业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灵魂。

富于创新精神是美国企业的基本特征,美国的企业和企业家都十分推崇管理创新,认为企业“不创新,就死亡”。

他们从不陶醉在已有的成就之中,也不墨守成规、安于现状,而是时刻有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危机感,普遍视创新和变革为企业最高价值,在创新和变化中寻求和把握机会。

凭借这种执著的创新精神,英特尔公司得以长期雄居世界芯片市场王座,微软公司始终控制着软件市场的主动权,可口可乐公司称雄全球饮料市场,麦当劳独领世界快餐文化风骚……创新成为美国企业纵横国际市场的不败秘诀。

我国的国有企业脱胎于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落后、机制僵化导致一些企业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停滞不前,企业的成长受到抑制,有的甚至走向衰老死亡。

通过实施管理创新,激活一潭死水,引进涓涓清流;

去除陈腐之气,注入新鲜活力。

加速企业新陈代谢,促进企业持续成长,使企业永葆蓬勃生机。

长虹集团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军工企业发展成国内彩电行业的“航空母舰”,红塔山集团从偏僻西南的一家地方小厂发展成国内烟草行业的“龙头老大”,其成功的经验都离不开管理创新。

  通过管理创新培育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因而管理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的创新,主要包括管理观念、管理制度、管理组织、管理文化、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它们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决定着管理创新的实践效果,也直接影响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为此,企业管理创新应当坚持以下主要途径:

  

(一)以观念创新为先导,拓宽管理视野。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先进的管理观念总会带来先进的管理模式,而落后的管理总是与落后的观念紧密相联。

因此,管理创新首先要求在观念上进行创新。

观念的创新是企业一切创新活动的动力之源,海尔“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等一系列观念的创新,成为海尔超常规发展的强大动力。

管理观念的创新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四种眼光:

一是世界眼光,不能将管理视野局限在一个地区、一个国家,而应放眼整个世界,关注世界的风云变幻和发展动态,这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二是时代眼光,牢牢把握时代脉搏,密切关注当代企业管理领域出现的新趋势、新动向,使管理紧跟时代步伐,打上时代烙印;

三是辩证眼光,理性看待管理中出现的正负效应,合理使用管理手段,发挥管理最佳效应;

四是发展眼光,时代在发展,管理也在发展,必须顺应时代潮流,使企业管理与时俱进。

  

(二)以制度创新为基础,增强管理活力。

管理制度的创新能为企业带来持久深远的影响。

美国工程师弗雷德里克。

温斯洛。

泰罗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造性地把科学方法引入管理实践,提出了工作标准化和科学管理,创立了影响深远、惠及后人的泰罗制。

在泰罗之后,虽然各种管理思想层出不穷,但其核心思想通常都可以在他的著作和实践中找到。

即使在人类进入新千年的今天,泰罗制仍然闪烁着科学的光芒。

  (三)以文化创新为灵魂,塑造管理特色。

从管理科学的发展来看,管理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经验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和文化管理阶段。

目前,文化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文化管理的内核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独特的经营理念、企业精神、组织形式、管理风格和员工素质的综合体现。

文化是企业不老的灵魂。

没有文化,就没有合力;

文化不老,企业才能永生。

持之以恒的企业文化建设能发挥凝聚力、生产力、形象力的作用,先进文化与企业管理的有机结合,必然给企业管理注入无限活力。

  (四)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优化管理模式。

企业管理组织的创新包括组织机构的基本形式、部门设置、权力分配、岗位设立、人员配备等方面的创新,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管理水平、管理效率和管理成效。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一个高效灵活、适应性强的管理组织是企业快速应变市场的重要保障。

当前,国有企业管理组织的创新必须坚持“精简、合理、高效”的原则,通过减少管理层级,压缩职能机构,裁减富余人员,增强机动性能,建立起一种紧凑而富有弹性的新型团体,最大限度地发挥管理组织的效能。

  (五)以技术创新为动力,提高管理效率。

目前我国企业界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技术创新就是指生产技术的创新,而往往忽视了管理技术的创新。

生产技术是企业打造名牌、赢得市场的前提和基础,管理技术是企业完善管理、提高效率的强有力手段,两者都直接影响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管理技术包括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两方面的内容。

管理硬件指的是管理设施、设备、手段,如:

监控设备、通讯设备、办公设备等;

管理软件指的是管理理论、方法、经验,如:

麦格雷戈的“X—Y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决定激励方法”、张瑞敏的“斜坡球体理论”等。

管理技术的创新对企业的管理成效发挥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新技术、管理思潮广泛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谁率先进行技术创新,率先引进先进管理方法、手段,谁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这就要求我们的国有企业必须加大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力度,积极主动地将先进管理成果转化、应用到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中。

中国经济正处于体制转轨、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

国有企业约占用工业总资产一半,工业贷款的三分之二以上,而只创造了三分之一工业产值。

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始终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是国有企业改革。

在世纪更迭之际,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不断取得新的进展,而国有企业面临的形势却变得更加严峻。

其中对国有企业影响最大的有三个方面:

一是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除垄断行业外,国有企业的不可替代地位已不复存在。

市场准入的逐步放开,不仅使大量的外资成为中国市场的进入者,而且民营企业大举进入更多领域,国有资本独占各个行业和领域并受到政府保护的局面已经消失。

绝大多数国有企业面临强大的竞争压力;

二是政府职能的重点转向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正面临新的挑战。

为实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政府改变了对不同所有制企业采取不同的政策的做法,对丧失竞争力的国有企业政府已经不能再用传统的方式和手段进行挽救,旧体制沉积于国有企业的大量问题成为最难处理的问题;

三是加入WTO使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在我们可以更多地利用国际经济资源加快发展的同时,也使企业竞争进一步国际化。

在那些国际化程度高的产业,长期达不到国际平均水平的企业,在国内也将难以立足。

形势发展的结果是市场机制、优胜劣汰作用强化,企业两极分化加剧。

在销售收入、利润、品牌效应向一部分企业集中的同时,相当一批企业陷入困境。

正如江泽民同志多次指出的,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进入了“关键时期,攻坚阶段”。

推进国有企业深层次改革的重点是调整结构和制度创新。

在加快建立市场体制背景下,与过去简政放权、减税让利相比,政府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正进行重大调整:

——由着重搞好国有经济、国有企业,转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着力把经济总量做大。

——由着眼于搞好一户户国有企业,转向抓大放小,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国有企业实行战略性改组,使国有资本向国家必须控制的领域集中,政府重点关注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关键少数。

——由以减税让利作为搞好企业的主要手段,转向为各种所有制企业创造市场环境、提供公共产品。

——为优势企业的壮大发展拓展市场空间;

为竞争失败的企业退出市场开辟通道。

——由政府通过直接干预搞好国有企业,转向推进企业制度创新,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政企分开,大力发展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企业,建立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当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

对国有资本进行有进有退的调整,抓大放小,使国有资本向国家必须控制的行业和领域集中

国有资本是特殊的宝贵资源,它的重要作用是保障国家安全和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为此,国有经济应保持必要的数量,但更重要的是国有资本分布的优化和质量的提高。

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资本布局,改变国有经济分布过宽,涉足领域过多,整体素质不高的状况。

对广大中小企业,要以地方为主采取改组、联合、兼并、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更加灵活的方式进一步放开搞活。

一般讲,民间资本可以进入并愿意进入的行业和领域,新增国有资本就没有必要再投入。

国有资本要在那些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保持控制力,要向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骨干企业集中,发挥民间投资不可替代的作用。

改革国有资本的管理、监督、运营体制,使企业的国家所有权到位又不越位

市场体制与国有经济结合的基本途径是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与国家所有权职能分开。

这就产生了一个国有产权委托代理和监督的问题。

因此,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运行机制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基本任务。

企业追求利润的动力,防范风险的谨慎都来自所有者。

离开所有者的激励和约束,企业内部人必然产生非正常行为,国有资产流失几乎不可避免。

国家投资和拥有股份的企业走向市场的基础条件是包括国家在内的所有权必须到位。

政府在企业外过多的干预不能克服企业内所有者缺位带来的一系列弊端。

现行的政企不分的国家所有权管理体制、责权不清的国家所有权委托代理关系是国有企业机制不活、国有资本运作效率低、甚至国有资本流失的重要原因。

当前,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的任何大措施几乎都涉及到产权变动。

例如:

——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战略性调整已陆续展开,国有产权重组和交易的规模越来越大;

——债权转股权大规模进行,部分丧失竞争力的企业等待退出市场;

——国有企业公司制改制的范围逐渐扩大,股权结构变动日益频繁;

——越来越多的公司股票上市,非流通股全流通问题已经人们的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