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402508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64.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Word下载.docx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Word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Word下载.docx

智力落后的人较难适应社会生活,很难完成学习或工作任务。

衡量一个人智力发展水平要与同龄人的智力水平相比较,及早发现和防止智力的畸形发展。

★非智力因素

★多元智力理论

★三元智力理论

★成功智力理论

★情绪智力理论

★元情绪与元认知。

2、情绪稳定

情绪活动是人的基本心理活动,情绪是否健康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

情绪正常、健康,首先表现为人的心情愉快,即自我较为满意,较为乐观,经常保持一个积极、愉快的心态;

其次是情绪的产生及强度,持续时间,表现的方式等均有一定的原因。

情绪稳定也是情绪健康的一种表现。

一个情绪稳定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与行为也随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根据情绪体验的性质可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两种:

▪前者是由符合和满足有机体需要的对象所引起的如愉快、喜悦等。

▪后者是指由妨碍与干扰需要得到满足的东西所引起的。

▪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积极作用及消极作用

情绪的生物反馈

▪新观点:

积极情绪的扩展-和-建构模型,积极情绪可以即刻扩展思维-动作的全部技能。

消极情绪可以即刻变窄-动作的全部技能。

消解消极情绪

▪举例:

▪失控的恐惧——帮助我们采取必要的措施去恢复(重新夺取)对我们生命(生活)的控制感。

▪失败的恐惧——帮助我们达成我们的目标。

帮助激发我们去准备、组织和坚持。

▪孤独的恐惧——帮助我们与其它人达成妥协(和解)。

▪不确知的恐惧——帮助我们进行合理的防范,预防我们避免不切实际的冒险。

▪依赖的恐惧——帮助我们开发我们自己的资源和变成自我依赖(自强、自立)。

3、自我意识健康(社会角色),知道我是谁。

4、意志品质健全

心理健康的人,具有健全的积极的意志品质,表现为具有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等优良品质。

中小学生的意志健全,表现为个体的活动不是缺乏主见或盲目决定,不一意孤行,而是具有一定自觉的目的。

看准了的事情能及时作出决定,并付诸行动;

并能随环境的变化而作出适当调整;

在行动和活动中,不是害怕困难,而是表现出一定的坚持性和毅力;

在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的调节、控制方面有一定的自制能力。

5、个性结构完整

人格统一是指一个人的人格组成部分相互协调一致,构成一个整体。

人格的各种特征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结合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

如果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失调,就会造成人格分裂,产生不正常的行为。

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就是人格分裂的表现。

6、人际关系和谐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并通过交往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正确的交往动机驱使下,个体在集体或群体中结成的伙伴、同学、同事、师生、上下级等之间的关系一般较为和谐,在社会交往中也能形成良好的亲情关系、朋友关系等。

正常的交往与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常常会给人带来满意感、归属感和安全感,个人常常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也会减少或避免一些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

教学生解决人际冲突的方法

学生在面临人际冲突,无法取得一致意见时,我们可以建议他们运用以下8种方式来处理问题:

①分享(我们一起来做);

②轮换(这回按你的方法做,下回按我的方法做);

③妥协(有所失必有所得);

④机率(投掷硬币来决定);

⑤外援(请教老师或同学);

⑥推迟(等双方冷静下来再解决);

⑦回避(双方保留不同意见、彼此尊重);

⑧幽默(以夸大或幽默方式予以化解)。

一笑(骂、哭、闹、醉、吃、乐、吐、打、睡等等)解千愁;

7、社会适应良好

能面对现实并以积极的态度适应环境,个人目标和行为经过努力能与社会、学校的要求基本一致,能识别和抵制不良的社会影响。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的发展,总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

如果一个人的认识、情感和言语、举止等心理行为表现基本符合他的年龄特征,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如果严重偏离相应的年龄特征,发展严重滞后或超前,则是行为异常,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9、性心理结构健全。

了解高中男女学生基本的生理、心理特点,与异性同学有广泛友好的接触,对外界的各种诱惑有较强的抵制能力。

郑日昌提出的10条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认知功能良好;

2、情感反映适度;

3、意志品质健全;

4、自我意识正确;

5、个性结构完整;

6、人际关系协调;

7、社会适应良好;

8、人生态度积极;

9、行为规范化;

10、活动与年龄相符

据专家估计,我国目前初中生心理不健康的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

这其中就包括性心理不健康。

中学生性心理不健康表现在好几个方面。

如有的中学生偷看黄色录象、早恋、发生性行为、甚至强奸犯罪。

在中学生当中(既有初中生也有高中生)发生的同性恋也是突出的表现。

三、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完美主义与学习困扰

刘教授说:

“大约在20世纪最后一年,我们得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世界161个国家和地区发调查问卷。

调查显示,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已经实现了从小学到初中阶段的综合课程教学。

在亚洲,仍然维持以分科课程为主的只有中国(大陆)和老挝了。

刘洁民说.这条消息对我们触动很大!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朱暮菊司长讲过这样一个事例,她说北京某五年级学生把自己作业中的一道数学难题拿去请教爷爷,爷爷是位“两弹一星”科学家,结果科学家爷爷也做不出来。

这个例子未必罕见,我国数学课在实际教学中难度不断加深的状况已人所共知。

“三座大山”的压力

我国实行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发达国家实行的基本上是十二年义务教育。

为了让我国学生在九年教育中多学到知识,我国从小学到初中都增加了学习内容。

我们是用9年对付发达国家的12年。

这样;

我国初中生的学习任务就比发达国家的同龄孩子重。

压力不仅仅来自学习任务。

2002年,我国共有初中6.56万所,初中教师346.77万人.在校生6687.43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是58.3%,这意味着有41.7%的初中毕业生被淘汰。

一个孩子要是没读到高中,哪个家长不操心呢?

他们还只有十四五岁,由于初三是孩子第一次面对自己人生的挑战.他们承受的压力,也许比高三的孩子更大。

我在采访中,听到一群又一群的孩子对我诉说一个共同的感受:

“我们的头上有三座大山:

家长的压力,学校的压力,社会的压力。

”我问哪一座压力最大?

他们异口同声:

家长!

最大的压力.总是出现在他们的成绩不理想,而且产生厌学的时候。

家长觉得孩子都这样了,还不好好学,怎么行?

于是训斥、挖苦,以种种办法继续加压。

老师们还告诉我这样一个情况:

“到中考结束那一天,你来看吧,学生们考完最后一科,教室里立刻就沸腾了。

“学生们撕书,撕笔记本,撕平常让他们做的卷子。

撕了还用脚踩,用脚在地上蹋,或者撕成碎片,抛在空中,看着纸屑满教室纷飞,大家呐喊,欢呼……”

“初三,就这样结束了。

“许多父母并不知道,他们的孩于是这样告别初三的。

197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各大媒体都发表了恢复高考的消息。

这消息立刻传遍千家万户,传遍全国城乡,知青们奔走相告,读书备考的岁月使乡村的天空都变了色彩。

自从恢复高考,我国教育就在探索改革,包括高考怎么考,考什么。

究竟应该怎样选拔学生,怎样考才更好呢?

改革开放之初,一种过去闻所未闻的考试以及与它伴随的理论、技术、方法传进了中国。

其中最为重要的观念就是“标准化考试”。

我国引进此种考试的时间是1982年。

然而到了1983年,美国根据本国工业化教育存在的大量问题,发表了《国家在危险中:

迫切需要教育改革》,紧接着1984年发表了《赫拉斯折衷方案:

美国中学的困境》,1985年就启动了《美国2061计划》。

不久,又有万名各领域的学者参与研究《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

美国由此开始了波及全国的教育转型,考试也逐渐抛弃了标准化,变为对学生的综合评价。

而我国在美国逐渐抛弃标准化考试的前夕,于1982年从美国取来标准化考试之“经”,1989年,国家教委发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标准化实施规划》,标志着标准化考试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至此,高考这根指挥棒产生了空前的指挥效应,标准化考试促使全国的基础教育都不得不跟着应试教育走。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仍然把评价学生们富有特点的、千差万别的、生动活泼的答题表述交给机器,已经多么不合适!

讲得严重一些,这机器无异于扼杀学生个性的杀手!

更大的弊端是这种机械的评价方式使应试教育走到了极端的程度。

2、学习与考试焦虑

(1)学习厌倦感

这种由于长期不间断学习而产生的厌倦情绪使人脑细胞活动受到抑制,导致学业效率下降,反过来又再加重了对学习的厌倦感,形成恶性循环。

(2)自我失败感

它反映了中学生由于学业不良而形成的自我认识上的偏差和自我评价不高的心理倾向。

“我是一个差生”这种消极的自我意识一旦产生,就可能伴随中学生度过整个青春期,甚至一生。

长此以往,不良的情绪会慢慢内化为一种人格缺陷,构成中学生终身发展的人格阻力。

典型个案3:

王某,女,17岁,某重点高中三年级学生。

因临近高考,出现紧张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差,在其母亲陪同下前来咨询。

该生出生于教师家庭,自幼受到父母严格的教育,倘若考试偶尔失误,就要受到严厉惩罚。

从小学起,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综合成绩排名全年级前三名,学校、家长对她寄予很大的希望。

但近一个多月以来,紧张、不安、心烦意乱、失眠,看书复习效率每况愈下,模拟考试成绩一次不如一次,老师和家长由关心到埋怨使她痛苦不已,最近经常啼哭或发脾气,并拒绝上学,拒绝参加高考。

这是一种常见的考试焦虑综合症,其产生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外因来自于学校、家庭和社会;

内因与个体的个性、抱负、早年经历、认知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等有关。

考试焦虑是后天习得的心理障碍,它是个体在不良的教育环境下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多数是因为家长和老师有意或无意对孩子的学习提出过高要求,超越了孩子的承受能力并形成了过度的心理压力。

一般来说考试焦虑与下列因素有关:

(1)考试焦虑与能力水平呈负相关,即学习能力相对较弱或学习效果较差者容易产生考试焦虑;

(2)考试焦虑与抱负水平呈正相关、即要求自己成绩过高者容易发生;

(3)考试焦虑与竞争水平呈正相关,即考试意义越大越易产生;

(4)考试焦虑与考试失败经历呈正相关,即经历过重大考试失败者容易发生;

(5)考试焦虑与心理生理状态呈负相关,即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容易发生,且与生理状态也有关系。

3、情感困惑、情感挫折导致的抑郁症

典型个案1:

齐某,男,高中二年级学生。

神情沮丧,显得很痛苦。

看到他的表情,当时推断,面前这个学生不是简单的学习困扰或者是单纯的同学交往问题。

果然这样,刚坐定就倒出了他的苦闷。

他原是一名比较不错的学生,成绩中等,人际关系也不错,但最近一年很苦恼,常寝食不安,学习无兴趣,成绩明显下降,自我评价低,自卑内疚,不愿与他人交往,社交时缺乏自信,对个人前途悲观失望。

他叙述了这些之后,看了看我便低下了头。

很显然,他没把苦闷的真正原因说出来,后来利用一些咨访谈话技巧试探得知,他陷入了早恋,又失恋了。

这一由于情感困惑、情感挫折导致的抑郁症案例给了我很多启示,高中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成熟的时期,许多问题他们都似懂非懂,有时执着任性,有时盲目效仿,这时需要有人指点他们,帮助他们摆脱困惑和苦恼。

早恋问题是困惑中学生的普遍问题,他们往往把同学之间的好感与男女之间的感情等同起来,或者单相思,苦恼烦躁;

或者信誓旦旦,追求浪漫,每天把大部分时间都花费掉,影响学习,影响健康成长。

一方面他们性早熟,希望获得异性的好感;

另一方面,他们心理还不够成熟,不能正确认识感情,当然也无法正确处理感情。

象这类学生,如果不能及时获得有效的指导帮助,轻者容易产生自卑、羞耻、怨恨、不满情绪;

重者会变得思维迟钝,记忆衰退,注意力集中困难,四肢乏力,懒于读书做事,忧心忡忡,对任何事提不起兴趣,甚至丧失理智,做出意外出格的事情。

4、恋爱心理问题

 

(1)早恋,指青春期或青春前期出现的恋情,与道德品质优劣无关,与正确的引导、教育关系密切。

(2)单恋是一方对另一方以一厢情愿、倾慕为特点的畸形爱情,多是一种感情误会,是青少年爱情错觉的产物。

(3)失恋。

是指一个痴情人被其恋爱对象所抛弃,可导致神经症或轻生。

5、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主要表现为对学习、工作优秀者或对外貌俊美者的嫉妒、怨恨,甚至刻意拆台或报复,以达心理平衡。

6、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主要为交往中的自卑心理,生理缺陷或不足引起的消极和自我暗示,对自我智力估计 和对性格气质自我评价过低带来的消极暗示。

7、孤独心理

孤独心理主要为性格孤独,害怕交往或顾影自怜,无病呻吟。

8、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青少年中出现“不受教,不听话,顶牛,对着干”者,就是逆反心理。

9、神经症

神经症青少年中常见的为青春期焦虑症、愿症、神经衰弱,社交恐惧症。

10、吸烟饮酒行为

吸烟饮酒行为是我国青少年中较严重的行为问题,是导致犯罪的重要原因。

11、过敏倾向

过敏倾向,他们有点“神经质”,胆怯、担心、小心眼、一点儿小事就放心不下等。

过敏倾向多是家庭原因造成的,如父母有神经质,或者家庭关系紧张、家庭状况恶劣等。

12、身体症状

他们自述经常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头痛、失眠、疲劳等症状。

在这些身体症状中,有的是真正的“病”,但当这些“病”同时出现时,大多是由于焦虑所造成的。

中学生由于不能及时排解心中的烦恼和郁闷,便以身体症状进行逃避。

13、人际关系问题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

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

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的困惑和烦恼。

有的老师爱挖苦学生,严重地刺伤了他们的自尊心;

有的老师“嫌贫爱富”;

有的老师"

处事不公正"

或"

轻视不良同学"

等等。

  

(2)与同学的关系问题。

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

有的学生因怀疑朋友的友谊,有的同学不会交友或不会解决与朋友发生的矛盾而感到内心十分孤独、痛苦,影响学习。

  (3)与父母关系的问题。

中学生正处在心理发展上的第二反抗期,逆反心理特别强,同时与父母又有代沟,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还有家庭关系不和等都会给学生造成许多的心灵伤害。

14、厌学心理

有些中学生缺乏认真、刻苦、勤奋、钻研的精神,加之心理上的重重矛盾,如:

渴望尊重却遭受歧视,自尊心与自卑心的矛盾,要求上进与意志薄弱的矛盾,纪律约束与自由散漫的矛盾,等等,造成厌学等心理问题。

15、贪图享乐心理

现在有不少中学生认为“享乐主义是社会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艰苦奋斗是上一辈人的事,与我们这一带人毫不相干”。

于是就追求享乐、贪图安逸,追时髦、摆阔气的不良风气在学生中越来越严重。

这种思想在行为上具体表现为:

不爱劳动,怕脏怕累;

好吃零食,花零钱多;

衣着讲究,互相攀比。

16、惟我独尊心理

一些中学生只沉湎于自我愿望的实现中,处处都得以自己的利益为核心,遇到稍不顺心的事就会大发雷霆、躺倒不干,或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对集体麻木不仁,对社会漠不关心。

在处世中,只能别人关心他(她),他(她)却不知关心别人,一旦个人欲望满足不了,就去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与训练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整体素质提高的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思想品德的教育,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国现阶段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理论基础,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所需要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

但是长期以来,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却偏离了这一思想,损害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此,党和国家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决定,将片面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素质教育,这与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人的素质是完全一致的。

至于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有哪些,尽管提法很多,但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已成为共识。

道理很简单,因为人是一个身心统一体,全面发展理应包括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另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仅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从某些方面对全面发展教育的融通和优化,具有很大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作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社会关系的日趋复杂,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将更加全面,尤其是心理素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为此学校必须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学校应以健康第一;

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

由此可见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但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

不难看出,现代生活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模式。

所以仅有躯体上、生理上的健康,而没有精神上、心理上的健康,也谈不上真正的健康。

进一步说,若没有心理的健康,就难以保证生理的健康。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心理学知识的贫乏,关于健康的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观念尚未深入人心,人们对青少年的发展及健康的评价,往往只注意生理上的健康,而极少注意精神的、心理的健康;

只重视生理健康的教育与训练,而极少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与训练。

其结果不仅损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使生理健康得不到保证,这已为大量事实所证明。

只有学生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得到了重视,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所以,必须要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学校教育首要的基本任务。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心理上充满矛盾和冲突的时期,心理复杂而多变。

不掌握他们的心理,就难以真正了解其思想,也无法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不使其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也难以塑造优良的道德品质。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旨在通过对其心理的调节和指导,提高其心理素质,进而完善品德的发展。

当然,这绝不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取代思想品德教育或思想品德教育可以取代心理健康教育,因为两者在理论和实践体系方面有着显著的区别,故不能混为一谈或互相替代。

但两者又并不对立,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可以各司其责,各得其所,并能相互借鉴与提高;

在本质上又都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宗旨,具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之效应,更似鸟之双翼,不应缺一。

因此可以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丰富了德育的内容,扩展了德育的方法,增加了德育的途径,进一步加强了德青的地位和功能,且使德育在新的历史时期与其他各育获得更和谐的统一,在更高层次上提高人的素质,使之达到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新时期的一项带有根本性的战略任务。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场所。

开展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优化社会心理环境,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动力,其意义不可低估。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克服青少年学生的消极心理状态,促进积极向上心理的形成,振奋民族精神。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和现实及自身,缓解人际冲突,密切人际关系,增进社会稳定。

再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塑造青少年学生良好的个性,健全品格发展,提高道德水准,净化社会风气。

还有,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调动青少年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科学的态度处理各项实际工作,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四、中学生的一般心理发展

我国的心理学工作者也对儿童的年龄做了大量研究,根据我国具体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把儿童从出生到成熟的心理发展过程分为六个主要阶段:

★乳儿期(0-1岁)──哺乳期。

★婴儿期(1-3岁)──托儿期。

★幼儿期(3-6.7)──学前期。

★童年期(6.7岁─11.12岁)──学龄初期。

★少年期(11.12岁─14.15岁)──学龄中期。

★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学龄晚期。

(一)初中学的心理、生理发展

初中学生处于少年期,正是从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过渡的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变期,其主要特点是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冲动性和自觉性等交错着,因而在生理和心理、社会化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变化以及性成熟。

从少年期开始,是一个人的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促进儿童“文明化,成为社会的个体”的时期。

所以,父母、教师必须深入了解这一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因势利导地加强教育,促进他们的心理顺利发展。

(二)高中学的生理、心理发展

1、高中学生生理发展的特点

身体的急剧变化,高中阶段正值青春期,骨骼在急剧生长,胸骨横径在增大,男生肩膀加宽,女生骨盆扩宽。

这时男子显得壮美,女子显得丰满。

少年期小肌肉就已经比较发达了,到了青年期大肌肉急速生长,所以青年喜欢大运动量活动,如跑步、爬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