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题选萃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402075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57.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复习题选萃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心理学复习题选萃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心理学复习题选萃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心理学复习题选萃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心理学复习题选萃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复习题选萃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心理学复习题选萃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复习题选萃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复习题选萃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A.观察法B.测验法C.实验法D.调查法

15.以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称为(B)。

A.实验法B.测验法C.调查法D.观察法

16.针对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称为(C)

二、多项选择题

1.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在于(AB)。

A.调整行为B.控制行为C.改变生活D.防病治病E.放松自己

2.(BCE)属于心理学的理论研究领域。

A.工业心理学B.生理心理学C.心理测量学D.教育心理学E.实验心理学

3.以下属于心理学应用领域的有(ADE)

A.法律与犯罪心理学B.实验与认知心理学C.发展心理学D.教育与学校心理学E.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4._________属于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ACD)

A.工业心理学B.实验心理学C.学校心理学D.法律与犯罪心理学E.发展心理学

三、名词解释

1.心理学:

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实验法:

是指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3.意识流:

机能主义代表人物詹姆斯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意识是一种整体的经验,具有连续性,是一种川流不息的状态,像水流一样,他称之为“意识流”。

4.现场实验法:

也叫自然实验,是指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四、简答题

1.简述观察法的主要优点和不足。

观察法的优点:

能收集到被观察者客观、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观察法的不足:

(1)观察者处于被动地位。

(2)观察结果难于重复。

(3)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

2.列举出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由于心理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心理学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出现了各种心理学流派,主要有:

(1)构造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是冯特、铁钦纳

(2)机能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是詹姆斯、杜威

(3)行为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是华生、斯金纳

(4)格式塔心理学:

代表人物是魏太默、考夫卡、苛勒

(5)精神分析学派:

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

(6)人本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是马斯洛、罗杰斯

(7)认知心理学:

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等

3.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的三类变量是什么?

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的三类变量是:

(1)自变量:

即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或实验条件。

(2)因变量:

即反应变量。

它是实验者所要测定和研究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是实验者要研究的真正对象。

(3)控制变量:

即实验中除自变量外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一、单项选择题

1.注意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指向性与(B)。

A.选择性B.集中性C.兴奋性D.不随意性

2.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A)

A.随意注意B.不随意注意C.随意后注意D.无意注意

3.有预定目的,但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C )。

A.随意注意B.不随意注意C.随意后注意D.无意注意

4.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B)。

A.随意注意B.不随意注意C.随意后注意D.有意注意

5.学生在课堂上能根据老师的要求思考问题,并能够克服干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这种注意状态属于(B)。

A.不随意注意B.随意注意C.随意后注意D.无意注意

6.我们在听课做笔记时,写字处于(B)意识状态。

A.可控制的B.自动化的C.白日梦状态D.不自觉的

7.在(A)意识状态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地去完成一件事情。

A.可控制的B.白日梦C.自动化的D.睡眠

8.学生在听老师讲课时,听着听着就走神了,只知道老师在讲课,但是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这种意识状态属于(C)

A.可控制的意识状态B.自动化的意识状态C.白日梦状态D.睡眠状态

9.有的人因生活程序突然改变而影响睡眠,这属于(C)失眠。

A.假性B.情景性C.失律性D.功能性

10.明天要考试,今晚难以入睡,属于(A)失眠。

A.情景性B.假性C.失律性D.兴奋性

11.睡觉前喝了咖啡、茶或者可乐之类的饮料,常常导致兴奋,出现失眠现象。

这种失眠属于(D)。

A.假性失眠B.情境性失眠C.失律性失眠D.药物性失眠

12.一个人在考试的前夜出现了失眠现象,这种失眠属于什么类型的失眠?

(D)

A.失律性失眠B.假性失眠C.药物性失眠D.情境性失眠

13.有些人状态好、睡眠少,认为自己失眠。

这是(C)失眠。

A.情景性B.新奇性C.假性D.正常性

14.梦是一种(D)。

A.可控制的意识状态B.自动化的意识状态C.白日梦状态D.无意识的心理活动

15.下面哪一种不是心理促动药物?

( D  )

A.兴奋剂B.镇静剂C.迷幻剂D.葡萄糖

16.正常清醒时,能思考,能灵敏地解决问题,这种状态下的脑电波是(A)。

A.β波B.δ波C.θ波D.α波

17.睡眠的第三四阶段为沉睡期,以(A)为主,它的频率很慢而振幅极大。

A.δ波B.β波C.θ波D.α波

18.睡眠的过渡期阶段的脑波为(B)频率较慢但振幅较大。

A.β波B.α波C.δ波D.θ波

19.催眠诱导常会使个体出现什么样的心理状况?

A.反应性升高B.反应性降低C.注意范围变广D.幻觉减少

二、多项选择题

1.注意的功能有( ABC )。

A.选择功能B.维持功能C.调节功能D.启动功能E.适应功能

2.注意的特点主要有(AB)

A.指向性B.集中性C.有意性D.无意性E.稳定性

3.人的行为与时间循环相联系,构成人的生物节律的时间有(ABC)。

A.1年B.28天C.90分钟D.一个月E.一星期

4.在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还有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如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等,这属于(BCD)。

A.注意的起伏现象B.生物节律现象C.机体“生物钟”的表现D.日节律现象E.知觉节律现象

5.人在睡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是(CD)

A.静止B.紊乱C.感觉麻痹D.解除抑制E.轻松

6.催眠状态是一种(AB)。

A.特殊的意识状态B.意识恍惚状态C.睡眠状态D.可控制的意识状态E.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7.常见的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有(ACD)

A.解除抑制B.深度睡眠C.幻觉D.感觉麻痹E.感觉剥夺

8.以下哪些方面为意识活动的内容?

(ABCDE)

A.对内部刺激的觉知B.对环境中人的觉知C.对外部事物的觉知

D.对自身的觉知E.对自己情感活动的觉知

9.睡眠的最后一个阶段的特点有(ADE)

A.人做梦主要是在这个阶段B.呼吸和心跳开始变慢C.梦游、尿床等现象多在此时出现

D.快速眼动E.肌肉完全瘫痪

1.意识:

意识是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2.注意:

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3.情境性失眠:

是指由生活情境的改变造成的失眠。

生活情境的改变主要涉及一些造成个体心理压力的事件,如亲人去世、面临重大人生抉择等。

4.随意后注意:

是指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它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

1.注意具有哪些功能?

答: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它具有:

(1)选择功能

(2)维持功能(3)调节功能

2.简述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1)区别:

注意不等同于意识。

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2)联系:

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

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的不同,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

3.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引起失眠的可能原因。

失眠现象看似简单,但原因却很复杂,主要的原因有:

(1)情境性失眠:

由于生活情境的改变而造成的,生活情境的改变主要涉及一些造成个体心理压力的事件,如亲人去世、离婚、考试到来、面临重大人生抉择等等。

(2)假性失眠:

认为睡眠时间短就是失眠而造成的,没有认识到睡眠存在着个体差异。

(3)失律性失眠:

生活程序突然改变,习惯性的生物钟无法在短时间作出调整。

(4)药物性失眠:

睡觉前喝了咖啡、茶、可乐等等导致精神兴奋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1.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 A )属性的反映。

A.个别B.整体C.外部D.本质

2.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第一步是(C)。

A.视觉B.听觉C.感觉D.知觉

3.由暗处到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物体,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体。

这种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称为( B  )。

A.暗适应B.明适应C.不适应D.知觉适应

4.从亮处到暗处,人眼开始时看不见周围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区分出物体,人眼这种感受性逐渐提高的过程叫(C)。

A.明适应B.光适应C.暗适应D.不适应

5.白天进入电影院,开始看不见座位情况,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能加以分辨,这个过程是(C)。

A.漂白过程B.明适应C.暗适应D.感觉后效

6.“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A)

A.适应现象B.听觉适应C.嗅觉刺激D.味觉刺激

7.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叫(B)

A.感觉B.知觉C.记忆D.想像

8.看电影时,人们的知觉活动主要是(C)

A.视知觉B.听知觉C.视、听知觉D.视、感知觉

9.看见一面红旗时,人们立刻能认识它的心理活动是(C)

A.视觉B.色觉C.知觉D.感觉

10.将对象从背景中分化出来的知觉特性是(B)

A.整体性B.选择性C.理解性D.恒常性

11.下列不属于知觉基本特性的是(C)。

A.知觉的选择性B.知觉的理解性C.知觉的主观性D.知觉的恒常性

12.在“万绿丛中一点红”中,绿草更易被归为一组,这是知觉的(A)。

A.整体性B.选择性C.理解性D.恒常性

13.双关图是____________中的现象。

(A).

A.知觉选择性B.知觉整体性C.知觉恒常性D.知觉理解性

14.把煤放在日光照射下,把白粉笔放在阴影里,尽管前者反射的光比后者更多,但看起来依然是煤较黑,粉笔较亮,这是(C)

A.知觉的理解性B.知觉的选择性C.颜色恒常性D.知觉的组织性

15.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称为(D)。

A.感受性B.绝对感觉阈限C.绝对感受性D.感觉阈限

16.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C)。

A.绝对感觉阈限B.绝对感受性C.差别感觉阈限D.差别感受性

17.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C)关系。

A.正比B.同比C.反比D.对比

18.通常人们觉得北方人是粗犷爽朗的,而南方人则是温和细腻的,这是(D)

A.近因效应B.第一印象C.晕轮效应D.刻板效应

19.“一好百好”,“一坏百坏”,这种社会认知效应称为(C)。

A.刻板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首因效应

20.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这是(A)

A.社会刻板印象B.印刻C.社会知觉过程D.从众

1.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直接反映的心理现象是(AB)。

A.感觉B.知觉C.注意D.思维E.意识

2.知觉的特性包括(ABCE)

A.整体性B.选择性C.恒常性D.间接性E.理解性

3.知觉的恒常性包括(CDE)。

A.气味恒常性B.温度恒常性C.大小恒常性D.颜色恒常性E.形状恒常性

4.在一定时间内,(BCE),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长。

A.事件性质越复杂B.事件发生的数量越少C.对不喜欢的事情

D.事件发生的数量越多E.事件性质越简单

5.信息呈现的顺序会对社会认知产生影响,这种现象是( AB  )。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社会刻板效应E.远近效应

1.知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2.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3.晕轮效应:

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来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4.社会刻板效应是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5.韦伯定律:

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用数学公式来表示这种关系——K=△I/I(I是原来的刺激量;

△I指刚能引起较强感觉的刺激增加量;

K是一个常数),这就是著名的韦伯定律。

1.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1)感觉与知觉的区别:

①反映的内容不同:

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属性、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反映。

②分析器数量不同:

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则比感觉要复杂,它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对复杂刺激物或刺激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综合的结果。

③知识、经验参与程度的不同:

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一般知识经验对感觉的产生影响不大;

而知觉则是以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它以知识经验为基础,是知觉产生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2)联系:

感觉和知觉是紧密联系的心理活动过程。

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进一步发展

②感觉和知觉都具有直接性,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2.简述知觉的基本特征。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知觉的基本特征有:

(1)知觉的整体性:

是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2)知觉的选择性:

是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

(3)知觉的理解性:

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

(4)知觉的恒常性:

是指人的知觉映象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

它包括大小恒常、形状恒常、颜色恒常.

3.简述社会认知过程。

社会认知过程实质上就是人们如何根据对周围环境中的社会信息进行推理。

这一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子过程:

(1)搜集、选择信息过程

(2)整合信息过程:

A、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社会刻板效应

4.社会知觉具有哪些独特性?

社会知觉具有以下一些独特性:

(1)认知对象的独特性

(2)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

(3)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

5.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常见效应有哪些?

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常见效应主要有:

(1)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2)晕轮效应

(3)社会刻板效应

6.晕轮效应在教育过程中有何不良影响?

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来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品行评价不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是受学生的外貌、衣着、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影响,就不能公正地对待学生,给教育带来负面影响。

7.简要说明社会刻板效应在教育过程中的不良影响。

社会刻板印象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它对教育的不良影响体现在容易使人形成“先入为主”的偏见,造成社会认知的偏差,阻碍人与人之间特别是师生之间的正常的交往。

第四章:

记忆与学习

一、单项选择题:

1.记忆包括三个基本过程,它们是( A )、保持和提取。

A.编码B.回忆C.再认D.遗忘

2.哪一种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

A.感觉记忆B.工作记忆C.长时记忆D.语义记忆

3.瞬时记忆属于(A)

A.感觉记忆B.短时记忆C.长时记忆D.工作记忆

4.在短时记忆中,一遍遍地机械地重复识记材料是(D)

A.有效复述B.无效复述C.精细复述D.保持性复述

5.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B)秒钟。

A.1~2B.20~40C.60~70D.70~80

6.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式是(C)。

A.感觉登记B.注意C.组块D.复述

7.短时记忆的容量有一定的限度,其平均数量为(D)个组块。

A.6±

2B.6±

1C.7±

1D.7±

2

8.短时记忆的容量为多少?

(C)

A.7加减2个音节B.7加减2个单元C.7加减2个组块D.7加减2个数字

9.在短时记忆中,将识记的材料与长时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建立起联系是(C)。

A.机械复述B.无效复述C.精细复述D.保持性复述

10.根据记忆过程中信息在记忆中储存时间的长短和编码方式的不同,一般可把记忆分为三个系统,即( B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A.语义记忆B.感觉记忆C.工作记忆D.情绪记忆

11.对事实类信息,如词汇、定义、人名、时间、事件、概念和观念的记忆是(B)。

A.程序性记忆B.陈述性记忆C.长时记忆D.技能记忆

12.根据记忆内容的性质可以将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 C )。

A.长时记忆B.情境依存性记忆C.程序性记忆D.工作记忆

13.对练字过程中的手部动作的把握,是储存在(B)中的。

A.情景记忆B.程序性记忆C.语义记忆D.陈述性记忆

14.对概念、命题的学习属于(D)

A.社会规范的学习B.机械学习C.技能学习D.知识学习

15.在复习过的教室里参加考试,会对考试有帮助,这种现象称为(B)

A.情绪依存性记忆B.情境依存性记忆C.状态依存性记忆D.地点依存性记忆

16.走迷宫是一种(A)

A.发现学习B.意义学习C.接受学习D.知识学习

17.依据学习内容的不同为划分标准,一般可以把学习分为哪三类?

A.知识学习、意义学习和命题学习B.意义学习、发现学习和机械学习

C.命题学习、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D.技能学习、知识学习和社会规范学习

18.学生将老师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加以内化和组织,变成自己的知识,且在必要时加以再现或运用,这种学习形式属于(A)

A.接受学习B.机械学习C.发现学习D.意义学习

19.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属于(B)

A.前摄干扰B.倒摄干扰C.双重干扰D.新旧干扰

20.已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叫(A)

A.前摄干扰B.倒摄干扰C.消退抑制D.超限抑制

21.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遗忘规律所用方法为(D).

A.群集法B.地点法C.计算法D.节省法

22.研究表明,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表现为(D)。

A.时快时慢B.不快不慢C.先慢后快D.先快后慢

23.一般而言,过度学习的程度达(C)时记忆效果较好

A..30%B.40%C.50%D.80%

24.以下哪一类不属于组织策略?

( C )

A.群集B.摘录C.过度学习D.列提纲

25.人们常常利用顺口溜、歌诀等来帮助自己记忆一些材料,这种记忆方法是(B)

A.地点法B.韵律法C.记笔记法D.特征法

26.将电话号码8585582编成“拨我拨我我帮尔”,以帮助记忆,这种复述称为(B)

A.语义复述B.精细复述C.保持性复述D.情景性复述

27.由于没有复习,先前学习的内容在头脑中逐渐淡忘,直至最后全部遗忘。

这种遗忘的原因主要是(D)

A.前摄干扰B.倒摄干扰C.情绪干扰D.痕迹消退

28.依据语义网络,当想到一个单词时,很容易地会想起与之有联系的其他各词,这个过程在理论上叫做(D)。

A.相似联想B.激活C.接近联想D.扩散激活

1.记忆的基本过程有(ABD)。

A.编码B.保持C.整理D.提取E.系统化

2.记忆的三存储模型把记忆加工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它们分别是(ACD)。

A.感觉记忆B.暂时记忆C.短时记忆D.长时记忆E.永久记忆

3.长时记忆中的主要编码形式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