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康震《李白出道之谜》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398427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家讲坛康震《李白出道之谜》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百家讲坛康震《李白出道之谜》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百家讲坛康震《李白出道之谜》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百家讲坛康震《李白出道之谜》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百家讲坛康震《李白出道之谜》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百家讲坛康震《李白出道之谜》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百家讲坛康震《李白出道之谜》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家讲坛康震《李白出道之谜》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百家讲坛康震《李白出道之谜》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可是它还有一个读音。

就是读chi。

读chi的时候,是什么意思?

是张大嘴巴的意思。

他这个意思就是当李白张嘴的时候,就像饿虎一样,人张嘴有各种各样的情况。

愤怒的时候会吼叫,高兴的时候会大笑。

也包括其他的什么感情状态。

但是他意思就是什么呢?

李白这个人眼睛很有神,而且发威的时候,那是有下山猛虎一样的这种气势。

这是动态的一面。

还有一面是什么呢?

他说了后边这两句话。

说“或时束带”。

可有的时候,他穿得整齐点,腰里挣根带子。

头上挣个头巾。

“风流酝籍”。

看上去还像个知识分子,比较文静。

这么一种评价。

他因为是真的见过李白的。

李白自己在诗文里边经常也说自己什么呢?

说我“身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

”他主要是要强调“心雄万夫”。

但是,他个子不高。

身不满七尺,我估计现在也就是一米七左右,找对象可能都有问题。

别人也说他身不满七尺,所以我们说,李白仅仅从外形上来讲,从形态上来讲,他不是个高个儿,但是他眼睛有神。

他神采非常飞扬。

李白原来年轻的时候,见过一个道士,这个道士叫司马承祯。

是道教界的一个领袖。

当时李白很年轻啊,大概也就是二十岁左右。

他见了这个司马承祯,司马承祯对他有一个评价。

说你是“有仙风道骨,可以神游八极之表。

”意思就是说你这个人长得天生就是道士。

在道士这条路上,很有发展前途。

也说明他气宇不凡。

而且李白自己在给别人写的诗文里面,对自己也有一些评价。

他说什么呢?

说自己“以天为容,以道为貌。

不屈己,不干人。

”说什么呢?

说我这个人长得以天为容,以道为貌。

对别人从来不肯屈服,也不去求别人。

这是说他的一种精神状态。

我们为什么要花一个篇幅,一开始说李白,在政治上的发展之前,先说他的容貌呢?

这就是说这个容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

这个人是什么样的精神面貌。

台湾有一个著名的诗人我们都知道,叫余光中。

余光中在一首诗里写李白。

说李白怎么样呢?

说“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这也就把李白给写神了。

他写的就是李白的一个精神的内核。

让人一看就知道这写的是李白。

写的不是杜甫。

所以李白他的相貌,外貌、气质、个性,通过他的这个外表,我们阅读了之后,就能够感觉出来。

家境富裕,接受了良好教育的李白,自幼便显示出了在诗文创作上的超凡才华。

在当时,李白的诗才,就受到人们的普遍赞誉和推崇。

而时至今日,李白流传至今的九百多首诗文中,有很多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

李白也被后人尊称为“诗仙”。

与被称为“诗圣”的杜甫,并称唐代文学的“双子星座”。

当然,后世的人喜爱李白,也不仅仅是因为他奇绝无双的诗才,与奔放张扬的性格。

而在很大程度上,则是因为他的政治失意,带给后人的反思与遐想。

那么,名满天下的诗坛奇才,为什么在政治上失意重重,李白在政治上,难道真的是一个悲剧吗?

我们说要了解李白政治上的悲剧,可能主要还是要先从他的政治理想出发。

中国古代的文人都有理想,可是他的理想,跟我们现在人的理想不太一样。

他会写诗,会写文章。

可是当时没有中国作家协会。

也没有什么文联。

没有签约作家。

有就好了,李白可以靠这个发财。

当时的古代文人,最大的理想就是做官。

官要做得越大越好,大到什么程度?

要做宰相。

李白也不例外。

李白的理想也很大。

同时也很简单。

什么理想呢?

他有俩理想。

第一个,就是当宰相。

他说什么?

说自己“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

又说“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我愿意做宰相,“申管、晏之谈”,就像春秋时候,那个管仲和晏婴一样。

我要做皇帝的辅弼之臣,我做了这辅弼之臣,我能达到一个什么效果呢?

我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从此天下太平。

这是第一个理想。

这个理想非常大。

第二个理想是什么呢?

做皇帝的老师。

他有一首诗里边说“秉烛唯须饮,投干也未迟。

如逢渭川猎,犹可帝王师。

我就是唐代的姜太公,只可惜,我在这钓了好长时间的鱼,唐代的周文王还没来。

我们都知道,实际上姜太公,周文王是拿他当老师看的。

对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来讲,当宰相,做帝王师,比方说光绪皇帝,他的老师翁同龢。

那就是作为一个一般的读书人来讲,你这一辈子,就算到最顶了。

李白的理想就这么大。

他理想大,实现理想的途径也很大。

李白不愿意,先同科长做起,然后再做副处长,再做处长,然后副局长,再做局长。

他不。

他要做的是什么呢?

“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三年不飞,一飞冲天。

”也就是说,他要实现他的理想,就是从最底层的一个老百姓,突然就做宰相。

这是富有传奇性的非同寻常的一种实现方式,所以李白从来不参加科举。

根据我们现有的资料来看,第一,他确实没有参加过任何科举的活动。

参加过科举考试。

第二,好像李白也从来没想过,比如说像有的人就发愁,成天琢磨这个事,怎么样才能考上科举,为这个也使一些手段。

找一些人,求一些人,没有。

李白不想这个事情。

他想的是什么呢?

像我这样有才华的人,像我这样特别卓越的人,不能走这个凡夫俗子的路。

这么说起来的话,他要走什么路呢?

他要走跨越式的发展道路。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选拔与录用人才的最重要制度。

它诞生于隋朝,规范于唐朝。

鼎盛于明朝,终结于清朝。

而李白生活的盛唐时期,正是科举制度,蓬勃发展的上升期。

社会上大批出身于寒门的职业道德,正是通过科举考试,而“鲤鱼跳龙门”,走向仕途。

可是,才华横溢的李白,却偏偏不走科举。

他为什么这样与众不同呢?

李白的所谓跨越式的发展道路到底会给他的命运带来什么改变呢?

康震:

李白他要走跨越式的发展道路。

也就是说,他有跨越式的发展思想。

那他怎么跨越的呢?

这也得有一些手段啊。

李白有。

他给别人写自我推荐信。

其实这个自荐信,在唐代知识分子里都写。

李白写的有他自己的特点。

他一般怎么写呢?

他一开始先介绍自己的生平。

自我简介。

他怎么介绍的呢?

他说我是哪儿人,我是陇西成纪人。

陇西,就是现在甘肃西部。

我是陇西成纪人,我是谁的后代呢?

我是凉武昭王李暠的后代。

这个凉武昭王是谁呢?

就是魏晋南北朝的时候,有所谓的“五胡十六国”。

其中有什么呢?

西凉国。

这西凉国的国王叫李暠。

他说我就是这个李暠的后代。

他为什么单说是李暠的后代。

因为这李暠,就是李唐宗室皇室的祖先。

他也姓李。

他说我们都是本家。

我也是李暠的后代。

至于他真的是不是李暠的后代,只有李白自己最清楚。

反正我是不清楚。

他这实际上是自神其说的一种办法。

就是抬高自己的身价。

那当官的一看,他的自荐信,不管是真是假,起码辉煌的开头,能把对方先镇震住。

这也是当时,但凡那些姓李的那些知识分子,都喜欢使用这种手段。

就是老跟皇上攀亲。

这自荐信里边,还有一些特点。

就是写自己跟别人不一样。

与众不同。

比如说李白说自己年轻的时候,跟朋友在深山老林里边,养了数以千计的鸟。

而且这些都是什么鸟?

都是奇禽。

很奇怪的鸟。

他把这些鸟驯养得都很好。

驯养到什么程度呢?

巴掌一伸,这些鸟就停在他手上。

养鸟的。

其实你说他是真的为了养鸟吗?

不是。

他就是为了表现自己一种与众不同的行为方式。

就是这么怪,就是引起你的注意。

真的有人注意他,当地的太守,觉得他是个奇才,就去请他,请他出来做官。

李白说我不去。

他说这叫什么呢?

这叫“养高忘机,不屈之迹。

”就是说你叫我来,我还不去呢?

我不稀罕你。

这就名声更大了。

这么有才华的人,这么特立独行的人,还不愿意做官。

这个品德是很高尚的。

这是他说他第一个优点。

他还有什么优点啊?

说自己在扬州住了一年。

花了三十万块钱。

当然不是三十万人民币了。

他干嘛花这么多钱啊?

他说这些钱都用在什么地方呢?

用在救济那些落魄不得志的年轻人身上。

这是什么优点?

“倾财好施”。

就是视金钱若粪土。

特别乐善好施。

这是他第二个优点。

第三个优点,也比较重要。

叫什么呢?

叫“存交重义”。

就是够朋友。

他举个例子,说自己有一个朋友,跟自己一起,在洞庭湖上游览。

结果这个朋友突然得了急病去世了。

去世了怎么办呢?

他就到处借钱,把这个朋友暂时先安葬在洞庭湖边上。

过了好些年之后,他又回来为这个朋友迁葬。

把这个朋友的尸骨。

从坟墓里边弄出来之后,装在口袋里面,自己背着,背到这个朋友的家乡去,然后给他葬在家乡。

他说这个我够朋友。

这说明什么?

我义气。

这是他第三个优点。

他就是前面先说自己身世不凡。

再说自己行为不凡。

然后中间有一小段,得说那当官的不凡。

他给人家写自荐信啊,他得夸对方。

夸完了以后,到结尾的地方,口气就全变了。

口气为什么变呢?

比如说他给当时安州,就是现在湖北省的安陆县。

安州长史,相当于安陆县的副县长,写的一封自荐信的结尾,口气就不一样了。

说“若赫然作威,加以大怒,不许门下,逐之长途,白即膝行于前,再拜而去,西入秦海,一观国风,永辞君侯,黄鹄举矣,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

”写得挺长,什么意思啊?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我前面给你说了那么多好话,我推荐我自己。

如果你在我跟前,还耀武扬威的,还不吃我这一套,不拿我当回事,那对不起,我还是很有礼貌的。

说“再拜而去,膝行于前。

”就是我在您跟前作个揖,我再给您拜一拜,表示最后的礼貌。

然后我就像大鹏鸟一样,展翅高飞。

去哪儿呢?

“西入秦海,一观国风。

”“西入秦海”指的什么意思?

就是到长安。

首都长安去,寻找我的政治机会。

那对不起,我就永远不会再跟您见面。

这个意思说俗点,就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可是你知道他这个信是写给对方,人家还没有给他办事呢,他就这么威胁人家。

这代表了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

我们现在说这个人也太狂了。

其实代表了当时知识分子一种总的精神状态。

它里边用了一个典故。

这个典故很重要。

就是说说什么呢?

“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

”用的是冯谖的典故。

春秋战国的时候,有所谓战国四公子。

其中有一个人叫孟尝君。

这个人喜欢什么呢?

招致天下名士,养了三千门客。

这三千门客里边有等级。

有高级门客,有中级门客,有低级门客。

这个冯谖拿着一把破剑,穿得破破烂烂的,来投奔这个孟尝君。

孟尝君一看,这个人这个样子,下等门客。

结果冯谖抱着这把破剑,弹着那个剑唱啊。

第一天唱什么呢?

宝剑宝剑,咱们回家。

我们这个地方没有肉吃。

有关人士反映给孟尝君。

他要肉吃。

是不是还有点本事啊。

行,给他。

吃肉吃了几天。

又弹宝剑。

说什么呢?

说宝剑宝剑咱们回家。

为什么呢?

出门没有奔驰车。

没有车马。

一反映,孟尝君说这个肯定有内秀。

给他奔驰。

有奔驰车了。

又弹,第三次又弹,说宝剑宝剑咱们回家。

这次说什么呢?

说没有人奉养家中的老母亲。

孟尝君一听,这个人肯定有奇才。

所以用了一笔钱,把他的老母亲给安置好了。

这回他不弹了。

我们都知道,后来冯谖在孟尝君最关键的时刻,帮了他很大的忙。

可以说挽救了孟尝君的政治生命。

孟尝君田文,是战国时期齐国的相国。

以礼贤下士,门客众多而著称。

冯谖归附孟尝君之后,以孟尝君的名义,在孟尝君的封地,为其赢得当地人的民心。

后来,齐王听信秦国的离间计,认为孟尝君名声太大,威胁到了齐王的地位。

决定收回孟尝君的相印。

孟尝君被革了职,只好回到他的封地去。

政治上失意的孟尝君,在封地却受到家乡人的热情欢迎。

此时,众多的门客,离孟尝君而去,只有冯谖一直跟随着他。

并且以“狡兔三窟”的做法,让孟尝君重新获得了齐王的信任。

最后为相数十年,而相安无事。

冯谖和孟尝君之间的故事,成为人们千古流传的美谈。

(李白)他用冯谖实际上就是做比喻。

就是我拿着我这把剑,我还就不信,没有个地方弹,没有个地方听。

他就有这个自信。

其实要说,写这种自荐信,也不是李白自己的发明创造。

关键是李白的这些自荐信,代表了当时盛唐时期,那批知识分子普遍的一个精神面貌。

什么精神面貌呢?

就是我求你的时候,权宜之计。

我说点软话,我说点权宜之计的话。

但是你要说完全使我的人格屈服,来求你做事,那绝对办不到。

归根到底,就是说他说软话,说权宜之计的话的目的是什么呢?

还是为了彰显自己的个性。

这就是什么呢?

这就是盛唐时代的,有时代的性格。

知识分子的身上,反映的是时代的性格。

李白是他们里面,最典型的一个代表。

李白就是李白,他总是显得那样与众不同,挥洒自如。

当然,这与他桀骜不驯的性格有关。

也与他远大的志向有关。

还与他无人可比的文学才华有关。

但是,更重要的是,与他心中的政治神话有关。

这个政治神话是,李白认为,自己不仅是一个超一流的天才诗人,而且是一个超一流的大政治家。

所以,李白他的一切行为举止,都是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神话。

公元742年,游历多年的李白,终于迎来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

实现政治神话的机会。

他的梦想,似乎就要变成现实了。

那么,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机会呢?

李白他不是说,他自己要想当作家的。

他不是靠这个吃饭的。

归根结底,他有这么高的文学才华,这才华对他来说,是要干嘛呢?

是作为一个,成为一个政治家的敲门砖。

因为他诗文做得好。

名誉布满天下。

他靠这个东西,是要为自己进身仕宦,当一块敲门砖。

所以李白成天就有这样的梦想。

就是什么时候,皇帝才能来找他。

像周文王来找姜太公一样。

他觉得,如果做了宰相,唐代的历史,就在他的手中翻开新的一页。

他天天在做这样的梦,这种梦等了很长时间。

到四十多岁的时候,给他等来一个机会。

这是个什么机会呢?

唐玄宗的天宝元年,也就是公元742年,这一年李白多大?

四十二岁。

唐玄宗下了个诏书。

这个诏书是什么内容呢?

说“前资官及白身人有儒学博通、文辞秀逸及军谋武艺者,所在具以名荐。

”翻译成白话文什么意思?

就是说不管你现在是个布衣,是个老百姓,做过官没有。

还是说现在已经是,国家的一级官员,只要你精通儒学,或者精通文章,或者是你一技之长。

总而言之,你是个有用的人。

你所在的当地政府,都可以把你推荐。

唐代的时候,皇帝经常下这样的诏书。

这是求贤如渴,这是一种表现。

关键在于,下了诏书以后,没人推荐你,还等于没用。

李白,从二十五岁离开四川,他自己的家乡,一直到现在四十多岁,这十来年他在忙什么呢?

他只在忙一件事情,就是希望能找着一个人,把他推荐给唐玄宗。

现在,谁来推荐他呢?

他找的这个人是谁呢?

我们说他找着一个很重要的人。

这个人是跟唐玄宗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她是谁啊?

就是唐玄宗的妹妹,他这个妹妹叫玉真公主。

很奇怪。

这个玉真公主跟李白能有什么关系?

我们说玉真公主,她主要是因为她是个道士。

玉真公主原来是唐睿宗的女儿。

唐玄宗的妹妹。

她做着公主做得好好的。

可是她喜欢,他也崇信道教,她就要求出家。

她做了道士以后,唐玄宗给她在长安的皇宫里面,修了一座道观,在别的地方也有她的道观。

大家说公主出家,这不是有问题吗?

其实在唐代,王公贵族出家做道士,做僧人的非常多。

这主要是跟唐代社会的风气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唐高祖李渊建立大唐王朝以后,为了要能够,巩固他的政权,为了要能够使得他的统治在文化上得到中原地区的认同。

他想了一个办法。

他就把老子李耳,说是自己的祖先。

他说李耳是自己的祖先。

然后又把当时思想文化界里面的各种潮流,做了一个排行榜。

做了一个什么排行榜呢?

道教,或者道家,还有儒家。

还有什么呢?

佛教。

这三家他做了一个排序。

他把道排在第一。

把儒排在第二。

把佛排在第三。

其实这个东西排不排,该发挥什么作用它还发挥什么作用。

但就说明他重视什么呢?

他重视这个道教,重视道家的思想。

因为这是他们的祖宗。

这是他们的家业。

他用这个来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

科举里边也有考道举的。

也优越性,从考试制度上来讲,从国家的政策上来讲,对于道教、道家的思想都有倾向。

这样一来,道士在当时就很吃香。

其实当时有很多著名的道士都政治化,他们跟宫廷里面的人物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皇帝跟这些人建立联系,主要是出于什么目的?

第一,长生不老。

跟他们炼丹啊,讲道啊。

但有时候也问他们一些政治上的事情。

比如究竟应该怎么样治理国家,有的道士可能就说无为而治等等。

就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道教界和政界,建立了很密切的关系。

我前面刚才讲了司马承祯,这个人就很厉害。

他跟谁呢?

跟唐玄宗,跟唐睿宗,跟武则天这三朝的皇帝,都有很密切的联系。

所以我们说玉真公主,她出家做道士,之所以能跟李白搭上界,就是因为李白也是一个道教中人。

唐朝是中国封建王朝,多元文化大融合的时期。

无论是儒释道,还是其他的各种文化思潮与流派。

都得到了空前的交流与发展。

当时,具有“国教”性质的道教,自然当仁不让。

在唐朝的皇家与民间,大行其道。

而身为诗人的李白,与道教会有什么样的渊源呢?

他为什么也会是一个道教中人呢?

而他与道教的这种联系,对他从政会有什么帮助呢?

但是李白怎么好好的,也成了道教中人呢?

这里边就还有一个人。

很重要。

这个人如果我们不知道,那李白跟玉真公主还是没法认识。

因为他们俩差距离得太远。

这个人是谁啊?

这个人叫元丹丘。

大家可能觉得这元丹丘是个什么人呢?

这个人我们肯定不知道。

但是有一首诗我们知道。

李白写的《将进酒》。

其中有两句说“岑夫子,丹丘生。

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这个“丹丘生”就是元丹丘。

这是李白的一个老朋友了。

李白有一首诗里边说“投分三十载,荣枯同所欢”。

我们俩交往多少年,三十年。

这三十年里边,我们的命运有好有坏的时候,但是我们一直是同命运、共呼吸。

这两个人关系特别铁。

元丹丘是正宗的道教里边的人物。

他是个道士。

李白曾经得到他的推荐,才见到那谁呢?

司马承祯。

司马承祯说他“有仙风道骨”,谁推荐的?

就是这个元丹丘给他推荐的。

这个元丹丘,跟玉真公主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个关系太大了。

所以我跟你说,当时做道士也不容易。

你要是天天在家里边炼丹,那永远你都是个穷酸道士,没人会注意你。

当时无论是道士,还是和尚,更不用说知识分子。

都希望通过自己的专业领域,能够跟皇帝,能够跟王室的宗亲,建立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联系一建立,对自己本门本教的发展,作用就非常大了。

元丹丘跟玉真公主,关系非常密切。

通过一个例子能看出来。

玉真公主不是做道士吗?

她做道士也得加强自己的修养。

经常也出去学习学习。

她有一次就外出学习,到哪儿去了呢?

谯郡真源宫。

谯郡是哪儿呢?

就是现在的安徽省境内。

有这么一个地方,有一座道观叫真源宫。

她到这个真源宫,去接受道教的培训。

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接受道教的培训,经常充实自己。

很有可能元丹丘,就陪着玉真公主一起去的。

因为玉真公主从那儿回到长安以后,就立了一块碑。

这碑是谁立的呢?

就是元丹丘立的。

他立了这么一通碑,这个碑文上记载的是什么事呢?

就是玉真公主,这次到真源宫接受道教培训,和教育的整个的经过的。

这样的一个任务,落到元丹丘的身上,这是不同寻常的。

我们现在在推测,就是因为没有直接的证据,但我们可以推测。

元丹丘和李白,三十多年的好朋友。

当然写那个诗的时候,李白已经五十多岁了,搁现在来讲,四十二岁,也有二十多年的交情。

以这样的交情,以李白在政治上的渴望,以元丹丘和宫廷中间人物密切的关系,我们有理由相信,他跟元丹丘不只一次地唠叨过,他自己想要进长安,想要见皇帝,想要图谋政治上发达这种愿望。

应该说他们两个人,“荣枯同所欢”。

关系这么密切。

在这方面的交流,是必然的。

好了。

元丹丘接触玉真公主之后,也许就是在这次过程当中,向玉真公主推荐了李白。

第一,李白的诗文写得很好,第二他本来就是道教界的人物。

第三,这个人如果你推荐给皇上,肯定能够佐佑王化。

肯定能润色鸿业。

这些理由都是推测。

因为史料里头没有直接的证据。

但是这是符合逻辑的。

其实要说这个李白跟玉真公主,还真有点关系。

什么关系呢?

就是在早先李白也来过一次长安。

那是什么时候?

那唐玄宗的开元十九年。

当时的李白,才刚三十岁出头。

他那次来干什么呢?

跟这次目的一样,第二次进长安一样,也是想干什么?

图谋政治上的发达。

可是那次比较倒霉,因为什么呢?

那时候年岁还轻。

写的诗文虽然小有名气,但是名气还没有现在这样大。

他到长安之后,先找了一个人。

李白找的这些人,你注意,都挺关键的。

找的是谁啊?

玉真公主他没找着。

他找着唐玄宗的一个女婿,就是他的驸马,叫什么?

叫张垍。

张垍是当时唐代宰相张说之的儿子。

宰相的儿子,皇上的女婿,那简直是权倾朝野啊。

玉真公主,就等于是他的姑姑。

李白就找了张垍,因为张垍当时在文人里面名气很大。

可是张垍人品很坏。

就没想要帮李白。

他把李白安排在一个地方住下来,这是个什么地方?

就是离首都长安,有一百多里地,有一个楼观台。

楼观台据传是当年老子讲道的地方。

怎么安排到那儿呢?

我刚才说了,唐玄宗给玉真公主修了很多道观,这就是其中的一处,叫做别馆。

王维、储光羲,盛唐的很多诗人,他们的诗里边,都曾经反映过,说自己到过这个地方。

可见玉真公主跟当时的一大批文人,交往都很密切。

张垍就说,你在这儿等着,我姑姑回头来了,她肯定能见你。

李白在这个地方等了好几个月。

用我们的话说,等到花儿都谢了。

也没见着玉真公主。

等到他再回长安,也再没找到张垍。

这一次就算失败了。

但是他当时留下了两首诗。

从他这诗里边我们看出什么?

当时正值秋雨连绵。

这房子里头空无一人。

灶台上也是很冰冷。

器具上都是苔藓,吃饭都是大问题。

道路很泥泞,他当时都没法从这儿出来。

这次很失败。

很巧的是,那诗里边也提到了冯谖。

可是,那个冯谖,就是把宝剑弹断了,都没有人给他送肉来。

他当时写了一首诗,叫《玉真仙人词》。

《玉真仙人词》。

“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

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

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

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

”。

很显然,这首诗是献给谁的呢?

献给玉真公主的。

但当时没见到。

我们再做一个可能的推测,也许在第二次的时候,这《玉真仙人词》被玉真公主看到了。

虽然上次没见着玉真公主本人,多多少少也算是李白做过一次徒劳的努力。

有点缘分。

玉真公主就给她的哥哥唐玄宗推荐了李白。

我们说整个过程,李白在政治上,在仕途上第一次成功的冲击,就这么就完成了。

可是这里边有个问题,就是大家说,这么简单的事,让你说得这么复杂,你们这搞研究工作的,也太费劲了。

这不是我们费劲,是李白自己造的麻烦。

李白自己在诗文里面,从来不说是谁推荐的他。

不提。

他老说什么呢?

说自己“久在草泽之间,诗文名动京师”。

“一朝”,就由老百姓直接见了皇帝了。

他就是说自己名气太大了。

他为什么不愿意说?

我们想他有两个原因他不愿意说。

第一,他这次见皇帝,走的是一个后门,是谁的后门?

是元丹丘的后门。

元丹丘是什么人?

是个道士。

李白是要在政治上发达的。

可他走的后门,是道士的后门。

这说出去确实不大光彩。

问题还不在这儿,问题是道士后边又走了一个后门,是谁呢?

是裙带关系。

是公主的后门。

这个说出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