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1521课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39751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册语文1521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1521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1521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1521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1521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语文1521课教案.docx

《七年级下册语文1521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语文1521课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下册语文1521课教案.docx

七年级下册语文1521课教案

15.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积累文言词语“初、见、过、更”等,了解一些文学常识,理解文章内容,领会文章内容,领会文章给启示,品味文章中传神的人物对话。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反复朗读课文直至背诵,复述课文内容,通过提问、训练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可进行比较阅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对自己的成长意义重大;敦促学生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具准备:

录音机,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

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

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

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

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2.教师或请学生进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2请学生翻译。

(一人译一句)

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

对……说。

掌事:

掌管国家大事。

但:

只不过。

多务:

事情多。

孰若:

与……相比如何。

遂:

于是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

”(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

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提问:

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

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7.提问:

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讨论并归纳: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问:

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

讨论并归纳: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

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

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

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提问:

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讨论并归纳: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第二课时

一、试背诵全文。

二、复述课文(学生讲讲文章的内容和背景)

三、情节表演(分男女两组,每组三给人,分扮演三个角色)

四、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背诵全文。

3.写写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六、板书设计:

教后记: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可分两层:

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学生能够理解和找到文中的主旨。

17.安塞腰鼓

刘成章

教学目的:

1、整体感悟,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2、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3、学习本文由写实到写意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

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对课文的见解即教学的重点。

教学方法:

1、多媒体助学  2、诵读导学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

有人这样形容道:

“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

”今天我们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这篇文章,借助作者的生动描摹,跟着安塞腰鼓的节奏,体会它的气势,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

二、研习课文:

(一)首先请大家欣赏全文朗读,在整体感知的同时,根据板书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1、看表演片断,听全文朗读(配乐、配画面)。

2、引导学生划分结构层次。

3、划出文中高度概括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的一句话: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二)讲读,重点突破。

1、过渡:

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礼赞,为了表现生命挣脱束缚、冲破羁绊、撞开闭塞的雄浑粗犷的力量,作者十分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和谐。

我们重点品读其中一个片断,感受作者是怎样造成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排山倒海的气势 ,来与所要歌颂的生命的力量相辅相承的。

2、精读第二部分第一层次。

播放范读片断(配乐、配画面),指导朗读,结合具体语境感受分析排比修辞的表达效果。

(1)问:

本文段突出地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种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排比。

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语言畅达,节奏感强,有气势,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  

(2)请同学朗读本文段的排比句,要求读准重音,读出节奏、气势。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增强气势)

(3)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节奏感强,渲染动感形象)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感情充沛,富有感染力)

(4)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 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

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

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层层推进,一气呵成)

(5)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排山倒海,气势磅礴)

小结:

本文段使用排比,将安塞腰鼓的力与美推到极致。

(配合音乐、看画面齐声朗读。

)安塞腰鼓不仅带给我们视觉形象上的刺激,更带来思想情感上的震撼。

看来艺术欣赏不仅要察其形,更要重其意。

我们再来探究一下作者是如何将写形与写意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侧面展示安塞腰鼓的美的。

如骤雨,如旋风,如乱蛙,如火花,如斗虎——这是安塞腰鼓的“形”;           

挣脱了束缚、冲破了羁绊、撞开了闭塞——这是安塞腰鼓的“意”;

“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联想和想象是联结“形”与“意”的纽带。

3、小结:

作者利用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再现“安塞腰鼓”的恢弘气势,又运用由写实到写意的艺术描摹手法,揭示了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现在请大家快读文章其他部分,品味精彩语句,说说自己对安塞腰鼓的感受。

(解决课后练习三)

三、布置作业:

自由选择文中某一精彩片段朗读、背诵。

(附)板书设计:

( 静 )安静的腰鼓

( 动 )火爆的腰鼓→

( 静 )寂静的腰鼓

如骤雨、如旋风、如乱蛙、如火花、如斗虎      (写实)     

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     (联想和想像)

挣脱了束缚、冲破了羁绊、撞开了闭塞          (写意)

18.竹影

丰子恺

一、课前五分钟演讲

二、讲授课文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竹子吗?

在晚上看过竹子吗?

在有月光的晚上看过竹子吗?

画过竹子吗?

在水泥地上画过竹子吗?

在有月光的晚上在水泥地上画过竹子吗?

没有的话,你可要留下遗憾了,不过还好,有人画过,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画得算是弥补一下,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25页,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丰子恺的《竹影》。

(二)读一读

读课文

(三)想一想

1、文章开头交代天气闷热的目的是什么?

这让我们想起那篇课文,它的开头也是写闷热的天气,他们的目的是否相同?

给你什么启示?

2、文中写道"大家吃了一惊,立起身来,看见爸爸反背着手立在水门汀旁的草地上看我们描竹,他明明来得很久了。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3、爸爸是怎样一个人?

(四)议一议

通过爸爸对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介绍,你认为此二者的区别有哪些?

讨论一下,结合自己的认识,归纳一下。

答:

(1)中国画不注意"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

(2)颜色方面:

中国画以墨和朱砂为颜料

西洋画则以事物的本来颜色为颜色

归纳:

中国画重神似、神韵;西洋画重形似、写实。

补充:

中西方在画法方面的基点区别

(1)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

(2)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

(3)中国画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画人物画很重解剖学。

Anatomyforartstudents

(艺术解剖学)

(4)中国画不注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

(5)中国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

(五)说一说

好,关于中西方绘画方面的区别,我们就讨论到这里,其余的要在美术课上学了,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是要学习这篇课文中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这又让我们想起了上学期我们学习过的一篇文言文《童趣》,能不能记住,好我们来齐背第二自然段。

(过渡)大家在童年时都做过哪些游戏?

(生答)

   (六)其实,你留心一下,你也许进行着一种艺术的创造,也许会有艺术上的发现,让我们走进童年:

  叙说一下一段童年的往事

要求:

用语简洁,尽表现童真、童趣。

小结: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美好的,只要你们拥有一颗爱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你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

(七)欣赏延伸:

(1)名人与竹:

搜集有关画竹的名家或关于竹的名句,名篇。

(2)竹之悟:

有人说,竹---每前进一步都要做一个小结; 也有人说,竹----外强内干。

   你认为呢?

请你联系实际,说说你的感想。

19.观舞记

学习目标:

1、通过自读欣赏、感受舞蹈、文字和文化的美。

2、领悟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3、了解一些有关印度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

学习过程:

一、导入:

许多同学喜爱绘画,喜欢唱歌;也有些同学有乐器或舞蹈方面的特长,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力。

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欣赏一段舞蹈,请同学们说说这是哪一个国家的(播放一首印度音乐的片段)。

不同国家和地域的音乐、舞蹈能够反映不同的文化风情。

比如说我们的邻邦印度,就一向以其独具特色的歌舞闻名于世。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我们敬爱的冰心奶奶记叙自己观看印度舞蹈的一篇散文:

《观舞记》。

二、初读,整体感知:

在第一遍阅读时,一般采用默读的方法来通读全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