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昌阁导游词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396362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文昌阁导游词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贵州文昌阁导游词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贵州文昌阁导游词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贵州文昌阁导游词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贵州文昌阁导游词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州文昌阁导游词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贵州文昌阁导游词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文昌阁导游词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贵州文昌阁导游词5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文化大革命”期间,阁中壁画,神像全被捣毁,因无人管理,成为市民的大杂院。

1976年秋阁楼宝顶被雷击落,随宝顶一起被击落的东西有:

历书、茶叶、五谷及钱币等。

历书现被省博物馆收藏,宝顶陈列在阁内二楼。

1983年贵阳市政府维修,1988年全面对外开放,1997年被开辟为贵阳市钱币博物馆,2002年贵阳市政府再次维修,现阁内一层有“中国名楼名阁图片展”。

1981年经市政府批准,列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又经贵州省政府核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各位游客,历经战乱的浩劫和岁月的洗礼,文昌阁仍然屹立于贵阳的东门,成为贵阳九门四阁中保存最完整的历史遗迹,我们参观的不仅仅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更是品鉴历史遗留下来的艺术品。

希望大家下次再来的时候带上孩子,来祭拜文昌帝君。

如果还有什么疑问,可以单独问我,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的支持和理解,最后,祝大家旅途愉快,一路平安!

再见!

  贵州文昌阁导游词5篇

(二)

  贵阳古城有"

九门四阁"

,这文昌阁就是老东门上的一阁。

随着社会的发展,古城垣一段段被高楼大厦吞没,惟有这一段城墙,保留着古老的记忆。

文昌阁不但是贵阳的,而且是中国的,是中国古建筑的瑰宝。

顾名思义,文昌阁供奉的是文昌君,也就是天上的魁星。

像这样的宫观阁楼,在贵阳,在贵州,在其他各地都很平常,但贵阳文昌阁却是"

平中见奇"

,在建筑结构上独具匠心,颇有"

点石成金"

的奇妙之处。

  文昌阁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它始建于明朝万历二十四年(1596),虽然几经磨难,几次重修,但基本框架始终未改,不失它的原貌。

据史书记载,在清代嘉庆年间,贵阳发生了一次较强烈的地震,不少房屋被毁,就连构筑坚固的城墙也在地震中崩塌。

文昌阁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仅仅是"

阁顶挫斜"

,晃动了几下,依然安稳地立在城垣上。

人们开始注意文昌阁,探寻它"

大难不毁"

的奥秘。

  文昌阁从外观看以乎看不出什么新奇之处,无非是一座三层三檐的阁楼。

再仔细一看,它的底层呈正方形,而第二层和第三层却变成了9个角。

把圆周分为9等份倒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

可是,这9个角的度数是不等同的,前面3个角的角度仅为30度,其余6个角均为45度。

这9角是怎样划分的呢?

原来,它是将圆周先作4等分,然后将正面的这一段弧平分3段,又将其余3段弧一分为二,这样便成了不等边九角形。

古建筑学专家告诉我们,这种不等边九角攒尖顶阁楼,在国内堪称一绝,不知是鲁班的哪位高足得了莫传才修建成的。

  文昌阁高耸在古城墙上,背后是一带远山,栖雷岭巍峨、苍翠。

正是:

"

浓翠万重当槛出,清光一片抱城来。

文昌阁侧的古城墙下,最近新辟了一片绿地,为贵阳城增添了几分春色,是人们休息、乘凉的好地方。

  贵州文昌阁导游词5篇(三)

  贵阳文昌阁,地处老东门附近,是一座以文昌阁楼为主体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

古朴浑厚,典雅端庄。

主体建筑文昌阁楼,造型别致,结构奇特,国内仅见。

颇具艺术和科研价值,深受建筑专家的注目,受到中外游客的称赞。

是贵州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文昌阁楼,坐东向西,楼体高20余米,通面阔11.47米,进深11.58米,为三层三檐不等边的九角攒尖顶。

两侧配有重檐悬山顶的厢房,阁楼对面有月台、水池、倒座、花台,组成封闭式的四合院,布局缜密,颇壮观瞻。

阁楼底层为正方形四角,二三层为九边九角,东、南、北三面等边,各方均为二,唯正面(西面)等分为三,组成不等边九角形。

除底层外,二、三层均出飞檐,梁架结构独特,第三层的全柱和第二层的重檐金柱,均不穿过各层楼板,第二层九根檐柱,仅有四根是一层的重檐全柱,平面布局为一平方形,其余五根檐柱分别立于底层的顺梁上。

顶部雷公柱空悬,由九根角梁共撑,以第三层的金柱和檐柱为支点,承托宝顶。

整个用料为榫卯,没有使用一根铁钉。

‘如此枋梁承桃,逐渐收缩的回旋处理,既分散承重支点,增强阁楼的稳固性,具有防震效果,又扩大了各层的空间和使用面积。

  另外,阁楼柱架用材数都是“九”或是“九”的倍数。

尾顶九角,樓楞木二、三层各用九根。

梁八十一根,柱五十四根,均是九的倍数。

这不是偶然巧合,而是匠心巧运。

因为在封建社会,“九”表示最高权力,最高等级的象征。

看来,这幢建筑还含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文昌阁属于祭祀性建筑。

整座建筑群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

贵州巡抚卫既齐在康熙三十一年壬申(公园1692年)《重修文昌阁碑记》中写道:

“会城东郊外,有峰突起,是为木笔文星。

支衍蟠曲而入城中,为院司场屋之祖。

术家嫌其未尽茸拔,思有以助之,乃于子城之上建阁三层。

中祀文昌、上以祀奎、下祀武安王,而总名之曰'

文昌阁′。

”记述了文昌阁建筑的始因。

  贵阳文昌阁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己酉(公元1609年),经多次维修和重建。

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总督卞三元、甘文焜、巡抚佟凤彩重建;

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巡抚卫既齐等重修;

雍正中经略张广泗、乾隆六年辛未(公元1741年)布政使陈德荣皆重建;

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郡人修复;

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巡抚贺长龄捐廉倡修。

现在文昌阁建筑群的布局是在嘉庆年间形成的。

1982年,贵阳市人民政府对文昌阁进行了维修,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并拨补助款10万元。

  修葺一新的文昌阁,高踞东门月城上,飞檐翘角,雄奇华丽,古朴幽雅。

在正面二楼外檐下,悬挂楷书匾额“文昌阁”三字。

在正面柱子及楼内,恢复旧时楹联三幅。

一为清雍正五年任按察使,七年任巡抚的张广泗撰联:

“盛世车书环斗极;

遐方文物应奎垣”。

一为清嘉庆时张大学撰联:

“众山环绕供诗料;

层楼高标入画图”。

一为清人张先杰撰联:

“浓翠万重当槛出;

清光一片抱城来”。

在阁楼的二楼上存放文昌阁楼宝顶,铜质,葫芦形,高一点五米。

重四十公斤,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制造。

1976年被雷击落。

游人看后,无不赞叹我国古人的铸造技艺。

现阁楼的宝顶,是重新仿制的。

  文昌阁历来为文人荟萃之地,留下诗词和碑刻至今。

文昌阁现遗存石刻古碑九块,其中八块是在阁楼内南北厢房的两头立放,有一块镶在院墙上。

最早的是清康熙三十一年《重修文昌阁碑记》,最晚的是清道光二十二年《重修贵阳东城文昌阁记》。

碑刻主要记载着文昌阁的历史沿革及各次维修情况。

还有遗存匾额三块:

一为道光壬寅年(公元1842年)的“于帝其训”,一为光绪丙申年(公元1896年)的“天下之母”,一为书写年代不能辩明的“永保子孙”。

  贵州文昌阁导游词5篇(四)

  贵阳东门的文昌阁,是我国千百年来实行科举制度的产物,它建于十六世纪末(公元1596年、明万历24年),迄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

  文昌阁造型独特,其结构为三层三檐九角不等角攒尖顶。

底层为四方,二、三层为九方。

顶角的划分是将四周等分后,再将正面(西面)一条弧三等分,其余三条二等分。

据考证,这种造型的阁楼为目前国内仅存。

近日,文昌阁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人为什么要修建文昌阁并供奉文昌为神?

文昌是什么样的神?

它与科举文化有什么关系?

  文昌神的由来

  古代,科学不发达,人们不免产生宿命论和迷信思想,认为自己的前途和命运都由神在操纵。

我国是多神教的国家,读书人供奉的神就是文昌。

  早在秦汉时期,我国天文学家就发现天空中的北斗七星,以之作为夜间辨别方向的标志。

七颗星中有四颗(第一至第四颗)排列成长方形,古人称之为斗魁,第五至第七颗排列成一条线,称之为斗柄(半杓),总称北斗七星或文曲星。

  汉代,实行开科取士,设博学鸿词科、经济特科等,选拔有学问的人,授予官职。

有的人被选中,有的人没选中,于是,就有人把读书人的命运与北斗星联系起来,说什么七颗星中的第一颗叫“奎”,“奎主文章”(《孝经·

授神契》)。

西汉司马迁著《史记·

天官书》说:

“斗魁戴匡(筐)六星,曰文昌官(即七颗星中除一颗奎星外,其余六颗合称文昌宫)。

六颗星分别主宰人间的功名禄位,并各有名称:

“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禄。

  唐宋时,读书人为了追求功名,大都供奉组成文昌宫的六颗星。

元代仁宗延佑3年(公元1316年),诏封文昌宫六颗星为文昌帝君,于是开始有人立庙祀之,并把它塑成帝王之像。

  贵州地处西南,元代尚未正式建省,亦未在贵州举行乡试(举人考试),故贵州境内立庙供祀文昌帝君者极少,仅有乌撒卫(辖今威宁、赫章县地)有文昌庙一座,建于公元1324-1327年间,是省内最早的一座文昌庙。

  明代永乐11年(1413年),贵州正式建省后,由于科举制度的推行,考生增多,信奉文昌者众,于是,贵州各地相继出现供奉文昌的神庙,有称文昌祠、文昌宫、文昌阁的。

  贵阳最早出现的文昌祠。

在贵州宣慰司文庙左,建于明洪武初。

  明嘉靖14年(1535年),朝廷批准贵州在本省举行乡试后(在此之前,贵州生员须到湖广、云南参加乡试),贵州省内相继出现不少文昌庙。

到了万历24年(1596年)贵阳新修一座文昌阁,屹立于东门月城上,阁为三层,规模最大,为全省之冠,并以其结构奇特著名全国(以上见明万历贵州巡抚郭子章著《黔记》及万历《贵州通志》)。

  我国阁楼的传统模式,一般都是四角、六角、八角。

而贵阳文昌阁却是九角。

除阁的顶层表现为九角外,还有各层梁柱中处处表现九或九的倍数,如梁为81根,柱为54根,楼楞木二、三层各9根。

  这是因为我国古人认为“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

”清人汪中《释三九》云:

“凡一二之不能尽者,约之以三,以见其多;

三之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九,以见其极多。

”如九重天、九霄云外、一言九鼎等,皆是以九形容极多、极高。

文昌阁所以建为九角,楞木均为九的倍数,显然含有极高、极多之义,除显示文昌神地位最高外,也含有祝愿贵州考生在科举考试中名列最高、人数最多之义。

  魁(奎)星神的来历

  明末清初,战乱频仍,各省举人进京考试,途中经历无数艰难险阻,往往连进士也考不上,争取考上前三名一甲进士(状元、榜眼、探花)更是难上加难。

于是,有人编造说:

考生试卷经主考官评出前三名,送请皇帝作最后圈点,才能定出谁是状元、谁是榜眼、谁是探花。

有的皇帝不懂文章,甚至不看内容,随意圈点,这当中就有神在操纵皇帝的御笔,这个神就是主宰文章的奎星。

于是,考生们不仅供奉文昌,还要供奉奎星。

  但奎星塑成什么形象来供奉,却是问题。

奎字的解释,据《广雅·

释言》载:

“奎,胯也。

”引申为两足张开之义。

但不可能将两足张开塑为神像。

明清之际出了一位著名学者顾炎武,他在晚年所著《日知录·

魁》中,提出解决的办法说:

“(神像)不能像奎,可改奎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字形为鬼,举足而起其斗。

”道教中人根据他的这一说法,遂将魁星塑为一个鬼的形状,魁字的大弯钩,作为魁的左足向后翘起踢着一斗,鬼用左手捧卷,右手执笔作点定试卷的姿态。

于是魁星塑像设计成功,各地文昌阁中都按此式样,加塑了魁星神像。

贵阳文昌阁的魁星神像是康熙31年(1692年)贵州巡抚卫既齐主持重修文昌阁时增塑的。

  人才蔚起

  清代建立政权之后,遵循“古开创之世,类以文教为治”的经验,大力提倡尊奉文昌,因而对省城的文昌阁积极加以维修。

仅康熙年间就大修两次;

一次是康熙8年贵州巡抚佟凤彩主持;

一次是康熙31年贵州巡抚卫既齐主持。

现文昌阁仍保存有两次《重修文昌阁碑记》。

  也许是种巧合,就在上述官方大修文昌阁之后不久,康熙33年贵阳人周起渭(渔璜)考起了进士,其人才华出众,名噪一起,曾典试浙江,擢侍读学士(给皇帝讲学),充日讲起居注官。

康熙42年又有贵阳曹维城考取武进士第一,成为贵州第一个武状元。

这就大大鼓舞了贵州文武生员的学习情绪,出现了一浪高过一浪的追求科举功名的热潮。

其间曾出现一些传为佳话的科名盛事:

如嘉庆时广顺州金殿行有四子鼎寿、鼎梅、鼎铭、鼎年皆中举,被誉为一门四举人。

麻江县周泰等举人,其祖父之翰举人,父周诚举人,一门三代举人。

同治8年贵阳人陈灿、陈田兄弟同榜举人,后来又都考取进士。

  考文状元最不容易,但到了光绪12年贵阳人赵以炯终于考取了一甲进士第一名,成为贵州第一个文状元。

若从明嘉靖14年贵州开科乡试算起,那就是经过351年,贵州才算出了一个文状元。

当时贵州籍的省内外学者、生员闻之,无不引为荣幸。

在京的贵阳人曾任礼部尚书的李端棻贺以联云:

“沐熙朝未有殊恩,听鸿胪初唱一声,九十人中先将姓名宣阙下;

启吾黔久钟间气,忆神仙流传数语,五百年后果然文扬胜江南。

  在赵以炯考取文状元之后仅隔12年,即光绪24年,贵州麻哈(今麻江)县人夏同和又考取了文状元,这对贵州考生是一次极大的鼓舞。

但就在这时,清朝统治发生巨大变化,出现了戊戌变法高潮。

光绪30年宣布停止科举考试。

  贵州两状元

  清代贵州一共出了两个状元,据清朱彭寿著《旧典备征》载:

清朝自顺治3年开科起,至光绪甲辰停止科举止,这258年间,共举行殿试112科(次),录取状元人数114名(其中贵州2名),按112科计应为112名,多两名是因顺治壬辰、乙未两科满汉分榜,各取状元一名,故多2名。

  明清两朝贵州产生了多少举人进士?

据民国《贵州通志·

选举志》载:

  贵州自明代开科乡试以来至清末,共有文举人约6千名(包括明代举人1145名),清代举人4800余名);

共有文进士714名(包括明代进士105名,清代进士609人)。

故有6000举人,700进士的总称。

  另有武进士134名(包括明代武进士32名,清代武进士102名)。

  这些举人、进士,除一部分担任文武官吏外,大部分从事教育工作,担任府学教授、州学学正、县学教谕及各级训导、书院院长、山长,或私人开讲授徒等,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才,对贵州文化、教育的奠基、开拓、发展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文昌神庙的兴衰

  贵州举人、进士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的同时,作为科举制度产物的文昌阁神庙也随之兴旺起来,认为人才蔚起与文昌庇佑有关。

如雍正时任贵州巡抚的张广泗重修贵阳文昌阁后,题一联云:

“盛世车书环斗极,遐方文物应奎垣。

  明代贵阳城区只有文昌阁两座,乡间无文昌阁。

清代贵阳城区发展为9座,各乡发展为25座,城乡共计34座。

数量之多,居各种神庙之冠。

与民间较为流行的关帝庙和观音寺相比较,明清两代贵阳城乡共有关帝庙24座、观音寺19座,远不如文昌阁之盛(《贵阳市志·

宗教志》)。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清朝统治结束,千百年来的科举制度随之告终,文昌神也渐失去信众。

民国成立,各种神庙渐被打倒。

贵阳境内的文昌神庙有的改办学校,有的改作公房,有的变为民宅,陆续消失,贵州各县情况也大致相同。

贵阳惟东门月城上的文昌阁,民国时期常被军队驻扎,并一度改作监狱。

解放初期曾设文昌小学于内,因此,神像等虽被拆除,房屋旧貌基本保存下来。

  贵州文昌阁导游词5篇(五)

  中国古语说:

“山北为阴,山南为阳”,因城区位于境内贵山之南而得“贵阳”之名,同时,古代贵阳盛产美丽的竹子,故贵阳简称“筑”。

它地处山地丘陵之间,故还有“山国之都”的雅誉,而且市内自然景观,文化古迹,民族风情星罗棋布,因此又有“公园省”的“盆景市”之美称。

  贵阳是中国的又一春城,气候温和湿润,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四季宜人,春夏秋三季都是旅游的黄金季节。

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最热是七月下旬,常年平均气温是24摄氏度。

最冷是一月上旬,常年平均气温达摄氏度。

全年平均气温是摄氏度。

空气不干燥,四季无风沙。

人们广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气候最佳数贵阳”。

  在这里,喀斯特地貌非常奇特,,地形多样。

地上,奇峰翠谷,山环水绕;

地下,溶洞群落,别有洞天。

明山、秀水、幽林、奇洞、古寺浑然一体,相映生辉,形成了雄奇秀丽、独具特色的高原自然景观。

其中,有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清镇红枫湖),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花溪、百花湖、修文阳明风景名胜区、息烽风景名胜区)。

  在贵阳众多的文物古迹中,有1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息烽集中营;

有全国唯一的一幢木结构三层三檐不等边的九角攒尖顶阁楼、建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的文昌阁;

有作为目前贵阳市标志、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的甲秀楼;

有贵州佛教第一大丛林、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的弘福寺,有为纪念明朝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守仁建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的阳明祠等。

  贵阳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悠久的历史孕育了这块土地上38个民族璀璨的民族文化,形成了浓郁的民族风俗,有少数民族青年男女通过饱含深情的歌舞、寻找意中人的“四月八”、“三月三”、“六月六”、“跳场”等节会;

有称为中国戏剧雏形和“活化石”的傩戏、地戏,追述着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记录着中原文化和贵州民族文化的交融。

  刺绣与挑花是贵阳民族传统工艺百花园中盛开的两朵奇葩。

蜡染制品则蕴含着民族文化的艺术魅力,它们与粗犷、古朴的傩面具等民族文化的精品一样,备受国内外友人的青睐。

  贵阳的风味小吃,着实令人垂涎。

仅地方传统的风味小吃就达100多种。

无论白天黑夜,贵阳街头巷尾的小吃摊点星罗棋布,一些饭店酒店将有特色的部分小吃列入筵席中,还有专门的小吃筵可供品尝。

贵阳最有名的风味小吃有肠旺面、恋爱豆腐果、雷家豆腐圆子、糕粑稀饭、“丝娃娃”、荷叶糍粑、吴家汤圆、毕节汤圆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