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的特点及解答.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38993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8.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答题的特点及解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简答题的特点及解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简答题的特点及解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简答题的特点及解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简答题的特点及解答.docx

《简答题的特点及解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答题的特点及解答.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简答题的特点及解答.docx

简答题的特点及解答

简答题答题法

简答题的特点及解答

1、把握命题材料,明确主题意旨。

近年来,简答题是材料引文题较多,即材料引路联实际,分析说明考能力。

其最大特点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这就要求考生通过仔细研读所给材料、图表等,抓住中心,分清层次,明确重点,最终得出正确的主题意旨。

认真审题,吃准题意,这是答好题的关键。

相反,有的同学不注意这些。

2、依据主题意旨,确定答题范围。

只有范围明确,才能要点齐全,答题圆满,符合题目要求。

3、按照主题范围,折射教材内容,择定答题理论依据。

4、理清思路,列出提纲。

5、要特别注意把理论观点与题目所给材料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说明与论证,不能出现理论和实际相脱节,即“两张皮”的现象。

6、行文作答,落实“四化”,即层次化、要点化、序号化、规范化,要注意语言流畅,表达准确无误,恰当地使用政治术语,条理清楚,字迹工整。

7、总的要求:

原理观点要正确,紧扣题意作表述,事理交融要点全,简明扼要要牢记。

 

例题:

1.到了年底岁末,农民工是否能够及时拿到足额的工资又成了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许多城市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以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

北京市政府规定,凡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建筑企业,一律取消其在北京市的项目立项,并吊销其在北京市的生产经营资质。

从经济常识的角度说明北京市这种做法的理论依据及意义。

2.目前,我国银行总体盈利水平比较低,银行为企事业单位提供的服务,比如代收电费、水费,代发工资等都是无偿的,而世界上许多国家银行都是有偿提供这些服务的。

因此,有人认为,我国银行要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也应该推行有偿服务。

请运用有关知识对这种观点进行简要评述。

3.2003年,全国共有21个省、市拉闸限电,一些地方已实行分时电价政策,在用电高峰时,将电价上浮40—50%,在低谷时下浮20—30%。

请回答:

出台分时电价的主要依据和意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分析]为什么屡屡发生拖欠农民工的工资问题,一方面是用工者法制观念淡薄,缺乏基本的权利和义务意识。

另一方面,也说明市场的自发与无序。

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是政府的职能,也是法律的规定。

北京市的规定体现了国家的宏观调控。

本题的第二问,也必须全面地思考并组织答案。

1[答案]理论依据:

A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市场具有自身的缺陷和弱点,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B在我国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享有各项权利,取得劳动报酬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权利。

意义:

有利于保障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保护劳动者劳动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2[分析]这是一道带辨析性质的简答题。

首先要懂得银行也是企业,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措施有哪些。

其次要思考银行提供的服务能不能有偿,为什么?

第三,银行该如何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益?

2[答案]a.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推行有偿服务可以增加银行利润,但不能以此作为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的主要手段;

b.银行要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归根到底要靠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c.同时还要提高服务质量,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d还要降低银行的运行成本。

(其它言之有理的也可以适当给分)

3[分析]分时电价、提高电价和水价,从根本上说是资源的有限性和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暴露了我国经济建设中存在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

从理论上讲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这些资源的提价有利于人们节约资源。

3[答案]

(1)实施分时电价,是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

供求与价格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价格杠杆是引导市场的重要手段。

(2)实施分时电价有利于缓解电力资源供应紧张局面,实现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提高电力设备的利用率和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利于用户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总之,是一种“多赢”的措施

有数、有理、有向

--提高政治辨析题的解题能力

所谓辨析题,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试题给予的观点、材料、情景等现象进行辨别分析,并作出科学评价的一种试题。

这类试题重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近年高考的必考题型之一,所占分值较大,是影响考生得分高低的三大因素(不定项选择、辨析题、论述题)之一。

解答这类试题,难度相对较大,要求也较高,且兼容客观性、知识性和理解性于一体。

因此,要切实提高辨析题的解题能力,必须做到有数、有理、有向。

一、有数

  所谓“有数”,就是对试题所示的观点,要明确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或者哪部分观点正确,哪部分观点错误;或者观点在什么条件下正确,在什么条件下错误。

要求学生对此应做到心中有数,判断准确。

  

  例题:

消费影响生产,消费水平越高,经济增长越快。

  本题属于正误混杂型的辨析题,具有一定程度的模糊性和迷惑性,难度相对较大。

  解答本题,首先要以扎实的书本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肯定第一句的合理性。

其次,再依据试题的观点追问,消费水平越高,经济增长越快吗?

回答是否定的,因为,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是有条件的。

只有不超越现实社会生产力的、合理的、适度的消费才是生产的真正动力。

这样才能对试题所示观点做到心中有数,判断准确。

  

  二、有理

  所谓“有理”,就是要求学生能说明题中观点是正确还是错误的理论依据。

即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有关理论知识说明题中正确的观点为什么正确,错误的观点为什么错误;或在什么条件下是正确的,在什么条件下是错误的。

在解题时做到心中有理,论据有力。

  

  例题:

消费影响生产,消费水平越高,经济增长越快着重考查的知识点是生产与消费的辨证关系原理。

依据上述知识要点,学生不难明确: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调节生产,消费能带动新的产业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从而得出消费影响生产的结论。

而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是有条件的。

只有不超越现实社会生产力的、合理的、适度的消费才是生产的真正动力。

通过上述分析,就能使学生在解题时做到心中有理,论据有力。

    三、有向

  所谓有向,就是要求学生能说明坚持正确观点的作用和意义,对错误观点进行批判。

在解题时要求学生做到心中有是非,把握正确的解题方向。

比如:

  

  总之,正确解答辨析题,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运用历史的、辨证的观点和比较的分析方法,透过试题的现象,抓住试题的本质,切实做到心中有数、心中有理、心中有向。

这是我们正确解答辨析题的关键所在。

附:

(1)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调节生产,消费能带动新的产业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所以消费影响生产。

(2)但是,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是有条件的。

只有不超越现实社会生产力的、合理的、适度的消费才是生产的真正动力。

而过度的、不合理的高消费,则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我们提倡适度消费,反对超前消费和不顾生产发展的高消费。

 

材料论述题的解题思路及技巧

(一)分析材料过程

分析材料是作答的前提,是阅读材料、归纳材料、处理材料、结合原理的有机统一过程。

阅读材料,就是要通览、精读、领悟材料,也就是要读通、读懂、读透材料,抓住材料中对解题有利的关键性字、词、句;归纳材料,就是能概括出材料的中心论点、中心意思,要求言简意赅;处理材料,就是对庞杂的材料进行整理、归类、筛选,充分利用有用的信息,舍弃无端信息;结合原理,就是实现材料与教材原理的对换,既可以将材料的中心论点与原理挂钩,也可以将材料的分论点与原理挂钩。

原理找准,则答题完成了一半,因此,分析材料的过程就是概括中心论点支解为分论点与原理衔接的过程。

这就是解答的正确思路。

(二)形成答案过程

形成答案过程恰好与分析材料过程在思维方向上是相反的,是分析过程的一种逆向过程。

具体说来,就是概括中心论点、阐述原理内容、原理与分论点的结合、原理与中心论点的结合,得出结论,这一过程关键是怎样实现原理与材料的结合,结合度达到什么程度。

图表分析题的“三读”与“三审”

“三读”即:

一读图表题(标题),图表的标题可以说是它的题眼或中心,把握住图表的标题,联系图表内容就不会“跑题”。

二读内容,读表格内容要纵向对比、横向对比,从比较中找思路、观点,特别要注意内容的内在联系,从现象到本质,从材料到观点。

纵横分层理解、分析和阐述。

三读表注,表注是提示性的、补充性的,对审题材很有帮助。

“三审”即:

一审要求:

题目的要求是题目规定的答题范围,明确要求,不致于原理混淆。

二审设问:

审设问要“咬文嚼字”,把握范围、程度、本质等,根据设问组织答案。

三审设问间关系:

图表分析题一般有2-3个问题,几个问题中,一种是并列关系,各小题围绕中心相对独立;一种是递进关系,层层深入,基本结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第一问或一二问要求回答中什么或为什么;第二问或第三、四问要求回答怎么办、有何意义。

抓住了题目中心,层层作答就不会出现答案错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