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西方美学基本问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386538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课西方美学基本问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五课西方美学基本问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五课西方美学基本问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五课西方美学基本问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五课西方美学基本问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课西方美学基本问题文档格式.docx

《第五课西方美学基本问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课西方美学基本问题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课西方美学基本问题文档格式.docx

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对西方文化发展影响最大,可以说是西方文化最重要的两个源头。

我们的世界正在希伯来精神和希腊精神两种影响之间运动。

——阿多诺

“双希精神”可以进行如下比较:

 

希腊精神

希伯来精神

产生地区

位于欧洲南部,地中海东北部,是西方文明发源地。

发源于两河流域,与苏美尔等同为东方文化的发源地。

民族经历与特点

是海洋文明,得到稳定发展。

是农业文明,多次迁徙,经历磨难。

倾向

理性与科学

道德与法律

力量类型

智力

活力

人的地位

人是万物尺度,对人欣赏

人是神创造的,对神崇拜

美善关系

美高于一切,美善同一

善高于一切,美善不同一

精神最终目的

人的完满

人被拯救

最高观念

按照事物本来面目看待事物

“训诫与服从”高于一切

体现形式

哲学和科学发达,文学艺术繁荣,雕塑是代表艺术

宗教和法律高度发达。

美学范畴倾向

优美的观念

崇高的观念

1.2.2模仿说

从“画龙点睛”和“皮格马利翁”效应,看“模仿”。

可以看出,不论画龙或者雕刻少女,只要神情逼真,假的可以变成真的,其实,这就涉及“模仿说”。

这在西方是一个重要的传统,在中国也不乏类似例子。

1.2.2.1关于模仿的艺术实践

赵元长,字虑善。

蜀中(今四川)人。

通天文,仕蜀为灵台官。

亦善丹青,凡星宿纬象皆命画之。

入宋,太祖特原配文院为匠人,常备禁中之役。

画驯雉于御座。

会五坊人按鹰,有离鞴欲举者,上命纵之。

径入殿宇以搏画雉。

上惊赏久之。

召入图画院为艺学。

(北齐刘杀鬼)官梁州刺史,与杨子华同时。

世祖(文宣帝)俱重之。

画门雀于壁间,帝见之以为生,拂之方觉。

1.2.2.2关于模仿的哲学观点

在希腊,模仿论是极为普遍的美学观点,认为一切艺术源于模仿,认为艺术是“模仿的技艺”。

德谟克利特认为通过模仿鸟儿的鸣啭人才学会唱歌。

亚里士多德认为模仿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标志。

模仿是《诗学》的核心概念和出发点,是其艺术理论的基础。

他突破“艺术模仿自然”的观点,强调对人的模仿。

他给悲剧下的定义是“对于一个完整而有一定长度的行为的模仿”。

他认为模仿是人的天性,给人带来快感和知识。

他认为模仿有两个根源:

出于人的本性和认知的快感。

柏拉图认为荷马以来的一切诗人均是模仿者。

作为“再现论”核心的“模仿说”,是现实主义反映论的蓝本,现实主义成为欧洲文学艺术史逾千年而不衰基本原则。

1.2.2.3模仿说的基本观点

合理性:

首先,艺术技艺的评判标准是逼真与否,以假乱真是高境界。

其次,在艺术符号和实物之间,以实物为中心,模仿说的重心在于现实世界本身。

再次,欣赏中,观众带有自己的日常经验来判断作品优劣。

最后,在欣赏写实作品时,会发生认知理解向审美判断转变,真和美发生同一。

如罗中立的《父亲》。

1.2.2.4模仿说的评论

不足之处在于:

忽视艺术家的创作主动性。

莎士比亚说戏剧家的任务就是拿一面镜子,照射出人世间三教九流各色人等。

郑板桥则认为:

真实竹子与“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不完全相同。

他的“意在笔先”表明艺术的摹写不是亦步亦趋的模仿,而是主动发现与创造。

因此,艺术是“创造”而不是“模仿”。

创造,就与“表现论”相关,重心是艺术而非外在事物,从认识判断转化为审美判断。

“表现论”现在成为了西方美学的正宗流派。

第2节:

从古希腊早期到启蒙运动的16世纪,构成了美学的“本体论”阶段,跨越古希腊、古罗马和中世纪三个阶段,历时2200余年。

主要包括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三个大的历史时期。

一、古希腊社会文化及思想状况

(一)古希腊的社会文化

古希腊是西方历史的开源,从公元前800年至前146,持续了约650年。

1.朴素的唯物主义文艺观

赫拉克利特有“艺术模仿自然”的观点,德拉克里特坚持客观现实世界是文艺的蓝本、原型的反映论,普罗塔哥拉的感觉论则提倡艺术模仿现实的观点,在柏拉图以前已经开始流行。

2.人本主义的价值观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3.坚持美善和谐统一的观点

狄金森认为“美的观念和善的观念的融合,是希腊人艺术理论的核心观念。

需要注意的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是文艺复兴以后,随着以追求真理和知识为目标的科学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康德等人都对美与真的统一有所论述。

《尼多斯的维纳斯》是古希腊雕刻家普罗拉西特最著名的裸体雕像。

维纳斯作为爱神、美神和掌管生育和航海的女神,由古希腊最美的女人芙丽涅做模特,但由此引出了一段艺术史上著名的公案。

19世纪法国画家席罗姆据此创作了油画《法庭上的芙丽涅》

芙丽涅的事件说明了古希腊人美善一体的基本观念。

二、柏拉图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美学思想主要集中在《大希庇阿斯》、《理想国》等著作,其思想对西方影响深远。

“人们可以说西方的思想或者是柏拉图的,或者是反柏拉图,可是任何时候都不是非柏拉图的”。

——【英】波普尔

“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

——哈佛大学校训

《雅典学派》拉斐尔意(1509—1511)

基本观点:

(1)美是难的

年轻小姐、一匹母马、一个瓦罐是美的东西,而不是美本身。

美是有用的,美是有益的,美是视觉和听觉所产生的快感,等。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美是难的”。

这是西方第一次开始对美的本质进行哲学意义上的追问,标志其成为哲学美学的创立者。

(2)美是理式

真理是心中概念和心外概念的相符,心中概念是心外概念的摹本,心外概念就是理式。

他提出三种床理论,即神制造“理式的床”、工匠制造“具体的床”和画家绘的“幻想的床”,因为艺术是“摹本的摹本”。

柏拉图否认古希腊朴素的模仿说和反映说。

认为艺术摹仿不可信,对艺术评价极低,主张将其逐出“理想国”。

(3)艺术效用说

艺术的社会功能要求是:

益于城邦,并合乎城邦规范。

极力反对快感,因为它破快了人们“心灵的和谐”,毁坏了“心灵的城邦”,破坏了城邦的正义。

无法否认艺术快感时,认为其存在前提是有效用,倘若仅有快感没有效用,宁可不要这种艺术力量。

因此他要用效用压制艺术的快感。

标志着西方感性和理性千年冲突的开始。

三、优美

优美是西方美学中与崇高相反相成的基本审美形态,具有肯定价值。

具体说,就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自由与自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合规律性的和谐统一。

具有优美特征的对象往往具有匀称、均衡、圆润、柔和、比例协调的特点。

与之相适应的生理快感、情感的松弛快适、心灵的共鸣,并激发人们对人生美好事物的丰富联想。

1、“优美”产生的社会文化基础

优美这种审美范畴,是由古希腊文化所培养出来的。

独特自然和文化环境,使得希腊人有清醒的理智和丰富的情感,既追求自由又懂得维护城邦法律。

对于希腊人,人与自然、个体与群体,现实与理想,情感与理智,都处于和谐融洽的状态。

温克尔曼说“希腊艺术杰作的一般特征是一种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既在姿态上,也在表情里”。

古希腊单纯、静穆、和谐的美,就是优美。

正如勃兰兑斯对“希腊式的美”所做的描述:

“没有地方是突出的巨大,没有地方引起人鄙俗的感觉,而是朝着明净清楚的界限里保持着绝对的调和”。

这种完整、单纯和谐的美,引起的美感是始终如一的愉悦之情,主体在感觉中既无阻滞又无冲突,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舒畅喜悦的感情基调,一种较为单一纯净的体验。

2、美学史上的优美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

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认为,“美的最高形式是秩序、匀称和确定性。

西塞罗提出两种美,即秀美与威严的区别,他认为秀美更加平凡,犹如女性之美,具有“明媚”、“明亮”的特点。

托马斯·

阿奎那认为,美有三个要素:

完整、和谐、明亮,上帝是美的化身。

培根认为美的精华是秀雅合适的动作。

英国画家荷迦兹认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认为优美有几个特点:

第一,比较的说是小的。

第二,是光滑的。

第三,各个部分的方位要有变化。

第四,这些变化的部分不能够成棱角,而必须互相融为一体。

第五:

要有娇柔纤细的结构,不带任何显著强有力的外貌。

第六:

它的颜色要洁净明快,但不能强烈夺目。

第七:

假如他不得不有一种显眼的颜色,而这种颜色必须与其他颜色构成多样的变化。

这些观点主要是对客体做的形式分析。

康德认为,优美带给人的快感是“鉴赏判断”,而不是(崇高带来的理性的)“智力的情感”。

并认为,优美不会给人带来任何压抑,因为它

“直接在自身携带着一种促进生命的感觉,并且因此能够结合着一种活跃的游戏的想象力的魅力刺激”。

3、优美的社会性

优美也具有丰富社会性。

它可以表现社会和谐,天伦之乐长幼情深,还可以表现个体思想观念与社会时代精神以及贯穿于日常生活的种种行为的统一、和谐、一致。

如《舐犊情深》摄影张俊峰

第3节:

公元前146年古希腊被并入罗马共和国后,古希腊时期结束。

古罗马帝国可以追溯到这几个标志性时间:

(前27年——395年分裂——476年——1453年)

中世纪(约公元476年—1453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在世界范围内,封建制度占统治地位。

直到文艺复兴时期(13-16世纪)之后,资本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

佛兰德斯画家鲁本斯的《掠夺吕西普的女儿们》题材取自古罗马神话,众神之王朱庇特和丽达所生的孪生兄弟卡斯特罗和普鲁克斯正在合伙抢劫迈锡尼王的两个孪生女儿。

天刚蒙蒙亮,两个正在睡梦中的少女就被两个壮汉抢掠而去……

一、罗马帝国社会主要特点:

1.军事帝国建立和空前壮大

2.古罗马的社会生活风气

3.古罗马的文学艺术创作

可以看出,古罗马的文化生活,是以重感性的、物质,轻精神和抽象为主要特征的,这也体现出了西方社会尚未完全进化的某些特点。

二、中世纪社会主要特点:

1.对上帝的绝对信仰

2.向往来世的“上帝之城”

3.认为自己有罪、要通过信仰上帝和苦行禁欲来拯救灵魂

4.俗世事务和科学知识不重要,关于灵魂拯救和精精神超越的知识才是最重要的。

如《哀悼基督》(1498—1500)米开朗琪罗(意)

5.中世纪人价值的得失

a.重精神价值,轻物质财富

b.精神有家园,生存有根基

c.谦卑节制,敬畏上帝

d.重德行培养,轻功利效果

e.精神上不宽容与政治上的极权统治

尼德兰画家扬·

凡·

爱克的传世名作《阿尔诺尔芬尼夫妇像》(1434),描绘了新婚夫妇对婚姻信守的忠诚,表现了当时市民阶层的道德观念。

三、托马斯·

阿奎那

(约1225—1274),中世纪晚期经学和经院哲学重要代表,著有《神学大全》

(1)美的因素在于完整、匀称和鲜明。

“美有三个因素:

第一是一种完整或完美,凡是不完整的东西就是丑的;

其次是适当的比例或和谐;

其三是鲜明,所以颜色的鲜艳是公认为美的”。

(2)艺术起源于心灵

“艺术作品起源于人的心灵,后者又为上帝的形象和创造物,而上帝的心灵则是自然万物的源泉”。

因此,艺术家不是反映现实,也不是反映艺术家对现实的认识,而是表现上帝为艺术家所创造的观念。

(3)审美在直觉,审美感官只有视觉和听觉

他认为“各种事物能使人一见而生快感即为美”,强调审美直觉性。

这就是后来康德和克罗齐认为美只涉及形式而不涉及内容的“直觉”说的萌芽。

就审美感官而言,他认为“最接近于心灵的感觉,即视觉和听觉,也最能为美所吸引。

我们时常谈到美景和声音,而不大提及美的滋味和气味”。

这是对美感和一般快感区别的最早的一个尝试,这个问题也是西方美学重要问题。

继承了西方视觉中心主义传统,但是与中国的味觉审美存在明显区别。

四、崇高

崇高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经过巨大的异己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最终经过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活动而得到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体现。

1、“崇高”产生的社会文化基础

崇高这种审美形态,它的源头是希伯来文化和西方基督教文化。

黑格尔说“神是宇宙的创造者,这就是崇高本身的最纯粹的表现”。

在希伯来文化中,上帝是非肉身化的,他经常以声音和光的形式出现在旷野中。

在基督教创立后,崇高便肉身化为基督和圣母玛利亚。

圣母、圣婴、圣子和十字架成为了崇高的象征符号。

到了中世纪晚期,崇高有了新的形式,如哥特式建筑。

到了18世纪至19世纪的浪漫主义时期,“崇高”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时,人自身成为崇高的主体,诗歌和音乐成为崇高新的“感性显现”。

2、美学史上的“崇高”

柏拉图在《文艺对话集》中最早明确提到“崇高”,并把“崇高”和“优美”并举。

朗吉弩斯的《论崇高》第一次较明确地将优美和崇高作为两种可以并列的美来论述。

他认为文学作品的崇高风格来自作品者伟大的心灵,认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18世纪,英国哲学家博克写出了《论崇高与美》一文,“崇高”才正式作为美学范畴,得到哲学家和美学家的重视。

康德对崇高进行了突出的研究:

他将形式分为两种:

一种是感官可以把握的有限、有序的形式;

另一种是无法把握和无法与之较量的无限无序的形式;

前者包括优美,后者包括崇高,两者都带来审美快感。

巨大的不一定崇高,而崇高的事物往往巨大,巨大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体积或者数量大,二是力量巨大不可抗拒,它们也是崇高的两种类型。

康德将优美和崇高进行了比较,认为:

优美直接引起有益于生命的感觉,对于人有着直接的吸引力并唤起游戏的想象。

崇高则不同,它首先引起生命力阻碍的感觉,接着是更加强烈的生命力的爆发,从而克服生命力的障碍。

3、“崇高”和自然

人与自然的关系,可能是审美的,也可能形成征服和被征服的功利关系。

自然的崇高产生于人的审美之中。

正如康德,巨大有助于产生崇高。

具有崇高特征的自然物从形式上说,多为不稳定,不平衡、无秩序、不规则的状态。

在审美心理上,首先产生痛感、恐惧感、紧张感和不自由,主客体之间冲突对立。

然后,人们凭借经验,发现这些自然只是象征性危险,不构成现实威胁,(理性作用带来的情感)人们终于可以隔笼子看老虎,自然的粗犷豪放与人类的审美情感产生共鸣与认同,人类获得新的意义。

4、“崇高”与精神

与优美相比,崇高包含丰富的道德内涵,与真和善联系密切。

孔子说的“知其不可而为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

此外,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等等,都属于崇高的人生境界。

第四节:

19世纪以后,艺术成为了美学研究的重中之重,那么,什么是艺术?

我们先欣赏一尊大理石雕塑:

《拉奥孔和他的儿子们》

什么是“艺术”?

我们对艺术的认识,有以下几点共识:

第一,艺术是一种人造物,是人工产品;

第二,艺术与技艺分不开来;

第三:

艺术品是一种精神产品。

19世纪,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本雅明,将传统艺术价值概括为如下归纳:

其一:

它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

其二、它的价值具有特殊的时空环境。

其三:

是灵光的产生。

关于灵光,在《摄影术简史》中本雅明是这样描写的:

“究竟什么是灵光呢?

一种空间与时间的奇妙编织;

无论如何接近物体,都会因为距离而形成的独一无二的现象或假象。

在一个夏日的正午,你一边休息一边遥望地平线上连绵的群山,或凝视一根在你身上投下绿荫时的树枝,直到这一瞬间或时刻变成这种景象的一部分——这就意味着那座群山、那根树枝的灵光开始了呼吸”。

其四:

造成距离感和膜拜价值。

但是,随着19世纪浪漫运动的兴起和艺术实践的不断丰富与深化,它们都对“艺术”的界定产生影响。

对艺术及其艺术品的这些约定俗成的看法,在20世纪遭遇了诸多质疑。

《泉》杜尚法国1917

《红花瓣》考尔德美国

《铝叶子》考尔德美国

《黄-红-蓝》康定斯基法

《无题》刚果英

《四分三十三秒》约翰·

凯奇美国

《布里洛盒子》安迪·

沃霍尔美国

《永恒的水》多媒体协奏曲谭盾

我们看一段该协奏曲的演出视频。

该协奏曲演出后还引发了一些耐人寻味的事情┄┄

从这些艺术实践和艺术观念看,要想回答“什么是艺术?

”,这已经成为了一个十分艰深的理论问题,甚至是哲学问题。

一、艺术品的初步界定

即使艺术实践和艺术观念差异明显,我们坚持对艺术品的如下初步认识:

第一,艺术品应该是“艺术品”一词本意上的指称之物。

第二,艺术品应该是人工制品。

第三,艺术品是精神性人工产品。

第四,艺术品是感性的精神性的人工产品。

二、艺术的存在方式

艺术的存在方式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第一,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品中,存在于艺术品蕴含的以意象为主的精神性中。

第二,艺术现实地存在于人的审美活动中、审美经验里。

第三,艺术整体存在于艺术创作→艺术品→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

思考题

问题一:

什么是“双希精神”?

问题二:

“崇高”和“优美”异同比较?

问题三:

托马斯·

阿奎那的美学观点有哪些?

问题四:

什么是“艺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