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巩固提高练习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385591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词鉴赏巩固提高练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诗词鉴赏巩固提高练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诗词鉴赏巩固提高练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诗词鉴赏巩固提高练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诗词鉴赏巩固提高练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词鉴赏巩固提高练习Word文件下载.docx

《诗词鉴赏巩固提高练习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词鉴赏巩固提高练习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词鉴赏巩固提高练习Word文件下载.docx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中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1)上阕“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两句历来被人称道,你认为它在写景方面有什么特点?

(2)上、下两阕可以看出作者“昔日”和“如今”思想的转变,请结合相关的句子分别说出作者两个不同人生阶段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文后问题。

春山夜月【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的第二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你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一下这两句好在哪里?

5、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文后问题。

题竹石牧图 

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簧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

宋著名画家李公鳞的字。

②野次:

郊野。

③棰:

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

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6、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文后问题。

[双调]水仙子夜雨【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①。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②忧,都到心头。

【注】①叹新丰逆旅淹留:

此句暗用唐初马周的故事。

马周年轻的时候,孤贫好学,去长安求官时途经新丰,留宿客店,遭店主冷遇。

后入长安宿中郎家常何家,并替常何向唐太宗陈述二十余事,皆切中时弊因而受到唐太宗重用。

②江南二老:

指家中父母。

(1)作者开头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2)这首曲子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文后问题。

送沈子福之江东【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罟师:

这里指船夫。

临圻:

今江苏南京市东北。

(1)这首诗在所抒之情方面表现出盛唐诗歌的什么特点?

(2)王维的诗,语言生动凝练,描写细致传神,意境清幽淡远。

前人评论这首诗的三、四句说:

“工于比喻,善于言情。

”你同意吗?

试结合全诗赏析。

诗词鉴赏课堂讲解与练习答案

1、

(1)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

“敌”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用“对”或其它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

(2)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

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秋、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2、

(1)不同。

前者是写客居他乡,深秋时节思念家乡,抒发的是旅愁归思之情;

后者是写初冬时节天气晴朗,在山中游玩赏景,抒发的是美景之思。

(2)王维诗的结句采用虚实相合的手法。

山气晴朗,一路艳阳,给人一种暖融融的游览享受。

虽时值初冬,但山色仍显浓翠,似乎是置身于滴翠的景象之中,“湿衣”是诗人的错觉,给人一种诗意的感受。

3、

(1)“杏花疏影”准确形象地描绘出了杏花色彩之美与杏枝稀疏的美丽的倩影,既绘形又绘色,勾勒出了一幅幽静恬美的自然图景;

“吹笛”绘声,写出了诗人箫管弄晴,陶醉其中的怡然自乐之态。

这两句从形、声、色三个方面将洛中旧游的所见所闻细致地描绘了出来。

(2)上阕作者写洛中旧游的欢乐场面:

“桥上饮”“豪英”点明故友相聚的宴欢与豪情,“杏花疏影”“吹笛”点明游览时饱览洛阳的自然美景与快乐享受。

可以看出作者内心充满希望,享受生活快乐的积极心情。

下阕写二十年来的辛酸经历:

“堪惊”点明作者身世浮沉的担忧;

“渔唱起三更”点明作者人世奔波中的劳累。

可以看出作者内心沉痛消极,包含人世辛酸。

4、

(1)这首诗借作者赏玩夜归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对春山月夜美好景色的喜爱,寄寓着诗人寄情山水、恬淡自然之情。

(2)从结构看,这两句紧承第一联的“胜事”和“忘归”,写作者在山中流连忘返观赏夜月与山景。

从内容看,这两句既写景,又写人,一方面写出了水清月明、花香扑鼻的美好景色,另一方面又通过“掬水”和“弄花”的动作写出了诗人对春山夜月的喜爱之情。

5、

(1)分为两个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竹、石、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2)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

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

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

(如答成“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也可。

6、

(1)开头用了鼎足对的修辞手法。

枯老的梧桐树叶在秋风中飞落飘零,凄瘦的芭蕉叶子在秋雨的吹打下仿佛发出哀愁的叹息,在孤冷的夜晚,游子思愁难眠。

借用这三个场景,创造了作者羁旅思乡的凄凉氛围。

(2)“归梦”二字占明了作者长年漂泊在外,挂念父母、思乡心切的感情;

诗中引用马周的典故,感叹自己怀才不遇的悲苦心情。

7、

(1)该诗写离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这是盛唐诗歌的特色。

(2)同意。

诗人展开奇妙的联想,把对友人惜别的心情比作遮拦不住的江南江北的春色,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形象化、化虚为实,相像奇特、新颖。

使景与情妙合无间,即景寓情,不着痕迹。

不但写出了彼此深厚的友情,而且将惜别时微妙的,难以捕捉的抽象感情极其生动地表达出来,成为可见可触的形象,使人真觉得相思之情充溢于江南江北,可谓“工于比喻,善于言情”。

诗词练习

1、赏析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完成文后各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点击】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

李白登岳阳楼,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1)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3分)

(2)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

你认为本诗第二联的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3分)

2、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8分)

舟中二首(其一)①【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

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

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1)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请作简要赏析。

(4分)

(2)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满江红怀子由作

苏轼

清颍东流,愁来送、征鸿去翮。

情乱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

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

恨此生长向别离中,雕华发。

 一尊酒,黄河侧。

无限事,从头说。

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

衣上旧痕余苦泪,眉间喜气占黄色。

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注】①元祐七年(1092)为颍州(州治今安徽阜阳)知州时作。

子由:

作者弟苏辙的字,时在汴京。

②林下:

山林家园之中,指退隐之处。

③占黄色:

古代有种说法,眉间有黄色是喜庆的征兆。

(1)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全词来看,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加以赏析。

(5分)

答:

(2)“对床夜雨听萧瑟”一句,有人认为是词人怀想过去,有人认为是感伤“现在”,你认为呢?

请简要说明。

(6分)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11分)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①灞上:

地名,位于长安东,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1)诗的颈联上下两句写景各用了什么表现技巧?

描绘出怎样的意境?

(2)这首诗哪两个字最能抒发诗人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5、阅读下面一首散曲,回答下面的问题。

【双调】水仙子寻梅乔吉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①,树头树底孤山②上。

冷风来何处香?

忽相逢缟袂绡裳③。

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注:

①两履霜:

一双鞋沾满了白霜。

②孤山:

在杭州西湖,多梅花。

宋代诗人林逋曾隐居于此赏梅养鹤。

③缟袂:

素绢的衣袖。

绡裳:

薄绸的下衣。

(1)“冷风来何处香?

忽相逢缟袂绡裳”,这两句是怎样描绘梅的形象的?

(3分)

(2)结合全曲,简要分析作者情感的变化。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寒有怀【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诗题为“早寒有怀”,诗中是如何体现“早寒”特点的?

(2)“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一联,后人认为极妙,简要分析“妙”在何处?

参考答案:

1、

(1)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

情感是欢乐喜悦,超脱豁达。

(2)“诗眼”分别“引”“衔”。

“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

“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

2、

(1)(8分)

(1)比喻和夸张。

将迅猛的风浪夸张的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

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势。

(手法2分,具体解说2分,作用2分)

(2)①“恶风”“黄流”寓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

②“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

③借“今头白”、情“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

(答对1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言之成理即可)

3、

(1)这首词主要抒发了对长久离别的弟弟的思念之情。

(1分)全词主要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1分)。

滚滚东逝的河水和振翅远去的飞鸿,引发了他对弟弟子由的思念,这是写实。

(1分)词人想象千山万水把兄弟二人阻隔,以及对过去兄弟二人盟誓退隐的回忆和期待与弟弟早日相聚,以共游“池上”春色的美好愿望,都属于从虚处落笔。

(2分)

(2)观点一:

认为怀想过去。

由“孤负”(辜负)领起二句,意思是说白白的辜负了当年约定好的山野闲居,也深有怀念当年兄弟二人在一起的快乐之意,虽然窗外的夜雨有些萧瑟,但兄弟二人一起卧听的快乐却难以忘怀。

观点二:

认为是感伤现在。

二句从语意关系上可以形成转折关系,意思是白白的辜负了当年约定好的山野闲居,现如今连躺在床上听到的雨声都是那么萧索。

既写出了自己一人的孤寂,又衬托出词人对弟弟的深深思念。

(言之有理,意思相近即可)

4、

(1)颈联中“空园白露滴”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夜阑人静,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声响的静寂,(2分)“孤壁野僧邻”则是运用烘托,以只有“野僧”这样一个邻居,衬托作者的孤身一人的情景。

(2分)营造出孤寂、凄清的氛围,抒发了作者独处空园,与野僧为伴的孤苦无依之情。

(2)“独”与“久”最能抒发诗人孤苦无依的情感。

(1分)面对急飞的雁群,诗人触景生情,引发乡思之情;

在他乡落叶时节,孤独人独对寒灯,一“独”字写尽了他乡的孤独。

(2分)尾联直接说出心中的感慨:

寄居已久,却不知何时才能找到机会?

率直地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楚和希望的渺茫。

5、

(1)①从视觉和嗅觉等角度描绘出梅花的洁白、柔美和芳香。

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2)寻梅时的殷切→遇梅时的喜悦→酒醒后的失落。

6、

(1)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通过深秋的典型景物来点明“早寒”;

(2分)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再次点出题目中的“早寒”;

(2分)江雾漫漫,江水凄清,故乡遥远,也从主观感受上增加了“寒”意。

(2)“乡泪客中尽”,直接点明了乡思之情,一个“尽”字,将内心悲愁一泄无余;

(2分)第六句翻转一面,从对方写起,写家人也在盼着自己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归帆”,对写手法,使诗人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加深沉透彻。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8~9题。

8.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9.“对床夜雨听萧瑟”一句,有人认为是词人怀想过去,有人认为是感伤“现在”,你认为呢?

答案:

8.这首词主要抒发了对长久离别的弟弟的思念之情。

9.观点一: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别舍弟宗一【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1、赏析颈联景物描写的妙处。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1、上句描绘了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的景象(1分),为眼前之景的实写(1分);

下句遥想堂弟远去之地的景象,暮春的洞庭湖水天空阔一望无际(1分),为想象的虚景(1分)。

这两句既是景语,也是情语,用比兴的手法把两人的境遇加以渲染和对照(1分)。

2、

(1)“零落残红”和“一身去国六千里”写出了作者被贬南粤、远离京城的失意和愤懑;

(2)“倍黯然”和“万死投荒十二年”写身处南粤荒蛮之地,道出了艰难凶险处境中的凄凉和落寞;

(3)尾联写出了骨肉兄弟异乡分离、再难相见的孤独和伤感。

(每点2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①

柳宗元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②断续。

机心③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注】①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作。

②微:

指泉声细微。

③机心:

机巧的·

心计。

《庄子·

天地》:

“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

8.第二联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

请结合诗句简析。

9.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最大特点是什么?

8.(5分)分别是“覆”和“唯"

.(2分)这两句充分表现出秋天一片清寂、荒芜的景象:

蹄上小桥,到处是黄叶满地:

荒凉的山村,古树参天。

(1分)一个“覆”宇,说明这里树木之多,以f落时能覆盖溪桥:

而一个“唯”字,更表明荒村之荒,除古水之外,余

无所见。

9.(6分)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最人特点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2分)诗人借助深秋时1,霜露、幽谷、黄叶、溪桥、荒村、古木、寒花、幽泉等景物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凄凉空寂的氛丽,表达了落寞孤愤的情感。

【解析】若答动静结台(整个氛阳的“静”中,听到细微的泉声:

结尾处一只受惊的麇鹿,忽然从身旁奔驰而去,都是静中有动,以动衬静)或H{典手法(用典意在表达:

我很久以来已不在意-匹海升沉,仕途得火,超然物外,无机巧之心了,何以野鹿见了我还要惊恐呢?

诗反映了他久居穷荒而无可奈何的心情。

)也可可下酌情给分。

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8—9题。

临江仙

鹿虔扆①

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

翠华②一去寂无踪。

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

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

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

①鹿虔扆:

事后蜀孟昶,为永泰军节度使,进检校太尉,加太保,后蜀亡后不仕。

该词为后蜀亡后不久所作。

②翠华:

御车或帝王的代称。

8.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9.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请结合词的下阕作简要分析。

8.通过紧扣的铁锁、深闭的重门、萧瑟的荒苑、积尘的户牖、孤寂的秋空、空寂的宫殿等意象,(4分)描绘了一幅凄清冷寂的秋夜哀怨图。

9.词人将烟月无情,还照深宫,与藕花有情,暗伤亡国对比,表达了自己深沉的亡国之痛。

11.(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10届高三上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少年游 

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

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

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1)词的题目为“早行”,词人在上阕是如何表现“早”的?

请作具体说明。

词人写“啼鸟两三声”,使用了什么手法?

(2)词的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又是如何表现的?

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

答案 

(1)诗人用“霁霞”“晓月”“残星”、行人稀少的山径和啼鸟声等意象(景物)表现早的。

有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的表达效果。

(2)表现了词人轻松愉快的心境,通过“心共马蹄轻”直接写心境的轻快愉悦,也通过拟人的手法(借景抒情)青山流水皆有情,赏心悦目。

安徽省皖西四校200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酒泉子

(北宋)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里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从哪两个方面来写观潮的?

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上片写“观潮”,以人与潮两个方面分开写。

先写观潮人倾城而出,人山人海,争看江面潮水上涨;

后写潮势潮声,潮水像一道道银白色的长城,排山倒海而来,简直让人怀疑大海的水,都被倒得一干二净,集中到钱塘江,声音轰隆轰隆,像万里战鼓同时敲打,真是天下壮观,人间奇迹!

(也可回答为“以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来写观潮的。

词人绘声绘色,描述观潮人人山人海,争先恐后的场面,表现潮水汹涌澎湃,排山倒海的气势以及传达潮声声如雷鸣,震人心魄的声威。

)主要用了夸张和描绘的手法。

如“满郭”“沧海尽成空”“万里鼓声中”虽是夸张之辞,却也生动真实地写出了观潮的空前盛况,描写了潮水巨浪滚滚,势不可挡之势,特别是潮声声声震耳似万鼓齐鸣。

(2)扣住所谓“弄潮儿”就是敢于在风口浪尖上向潮头挑战,戏弄潮头,藐视潮头的健儿。

下片写“弄潮”,人与潮结合着写,写弄潮健儿迎向涛头手举红旗,英资飒爽,不可屈服。

主要表现出健儿们敢于挑战大自然和与大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的精神面貌。

临江仙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

回头烟柳渐重重。

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

潮平淮月朦胧。

酒醒人静奈愁浓。

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1)词中所用“孤雁”、“寒日”,其妙处何在?

(2)请解说下阕最后三句的人意,并指出下阕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1)“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云淡天高,晚霞吐红,本是丽景。

但在流浪人跟中看来,却是红光惨淡,透出寒意。

诗人移情于景,用“孤雁”、“寒曰”写出了浪迹天涯的孤单之情和凄清之感。

(2)尤其难以忍耐的是,在酒消人醒之后,万籁俱寂之时,往事难省,前途难测,种种感触,伴随别意离忧,齐涌心头,化为浓愁,更兼其时残灯明灭,孤枕梦浅,五更风起,暗浪拍船,——此时此境,此种苦味,又当如何排解啊!

下阕运用了虚写手法,悬想(或设想)分别之后的情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鹧鸪

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涿日向西。

8.这首诗咏物诗重在表现什么内容?

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9.第三联关于游子和佳人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

8.这首诗重在表现鹧鸪的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