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知识点重点总结电子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医知识点重点总结电子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知识点重点总结电子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相生关系的传变
b,相克关系的传变
第三章藏象学说
1.藏象学说是以脏腑的形态和生理病理为研究目标的理论体系。
2.藏象学说主要内容:
五脏(心、肺、脾、肝、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3.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
心主神志。
心的系统连属:
心在志为喜、心在体合脉、心在窍为舌、心在液为汗。
4.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宣发和肃降;
肺通调水道;
肺朝百脉、主治节。
肺的系统连属:
肺在志为悲忧、肺在体合皮、肺在窍为鼻、肺在液为涕。
5.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脾主运化;
脾气主升;
脾主统血。
脾的系统连属:
脾在志为思、脾在体合肌肉、脾在窍为口、脾在液为涎。
6.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肝主疏泄;
肝主藏血。
肝的系统连属:
肝在志为怒、肝在体合筋、肝在窍为目、肝在液为泪。
7.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肾藏精;
肾主水;
肾主纳气。
肾的系统连属:
肾在志为恐、肾在体合骨、肾在窍为耳和二阴、肝在液为唾。
8.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9.气,是指人体之气。
人体之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10.气的生理功能:
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11.气的运动形式:
升、降、出、入。
12.气的分类: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13.血的生成:
血,主要有营气和津液所组成。
14.血的功能:
营养滋润全身、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15.津液的功能:
滋润濡养、化生血液、调节机体阴阳平衡、排泄代谢产物。
16.气于血的相互关系: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第四章病因病机
1.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2.六淫致病共同特点:
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环境性、相兼性、转化性。
3.火(热)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
a,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b,火易扰心神
c,火易耗气伤津
d,火易生风动血
e,火热易致肿疡
第五章诊法述要
1.得神,又称“有神”,多见神志清楚,表情自然,言语清晰等,提示正气充盛,预后良好。
2.病色:
青色属木,主寒、痛、淤血、惊风
赤色属火,主热
黄色属土,主湿、虚、黄疸
白色属金,主虚、寒、失血
黑色属水,主肾虚、水饮、瘀血
3.苔色:
白色,多主表证,寒证
黄苔,多主里证,热证
灰黑苔,主里热里寒之重证
4.脉分寸、关、尺三部,每部有轻中重取三法,共称三部九候。
5.正常脉象特点是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和缓有力,节律均匀,在在脉学中称为“有胃、有神、有根”。
第六章辩证
1.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2.血虚证:
是指血液不足,不能濡养脏腑、经脉、组织、器官而出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有面色苍白或萎黄无华,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脉细无力等。
3.虚实鉴别表:
病程
体质
形态
疼痛
二便
舌象
脉象
虚证
久病
虚弱
精神萎靡,身倦乏力,气弱懒言
隐痛喜按
大便稀溏,小便清长
舌淡嫩,少苔
细弱
实证
新病
壮实
精神兴奋,声高气粗
疼痛拒按
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苔厚腻
实而有力
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
1.防治原则,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扶正祛邪、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的治疗总则。
2.治法:
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
下篇
第一章中药
1.五味:
辛、甘、酸、苦、咸。
2.配伍:
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常用中药:
1.解表药
A,辛温解表药
麻黄:
辛温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
辛温解表,温经通脉,助阳化气
B,辛凉解表药
柴胡:
疏散风热,和解表里,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葛根:
发表解肌,生津止渴,透发麻疹,升阳止泻
2.祛风湿药
独活:
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3.祛湿药
A,化湿燥湿药
藿香:
化湿解暑,和中止呕,辛温解表
苍术:
燥湿健脾,祛风除湿,散寒解表,养肝明目
B,利水渗湿药
茯苓:
利水渗湿,补中健脾,宁心安神
猪苓:
利水渗湿
4.清热药
A,清热泻火药
石膏: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生肌收敛
知母:
清热泻火,滋阴降火,生津润燥
B,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凉血止痢
连翘: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风散热
C,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牡丹皮:
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D,清热燥湿药
黄芩: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热凉血,清热安胎
黄连:
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清热泻火
黄柏:
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滋阴泻火
E,清热解暑药
荷叶:
清热解暑,健脾升阳,凉血止血
青蒿:
清热解暑,退热除蒸,清胆截疟
F,清热明目药
决明子:
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G,清虚热药
银柴胡:
清虚热,清疳热
5.消导药
山楂:
消食化积,行气散淤
6.泻下药
大黄:
泻热通便,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7.祛痰止咳平喘药
A,清化热痰药
前胡:
清化热痰,降气平喘,疏散风热
贝母:
清热化痰,解毒散结
B,温化寒痰药
半夏:
温化寒痰,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C,止咳平喘药
杏仁:
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8.温里药
附子:
温里助阳,回阳救逆,祛寒止痛
干姜:
温里散寒,回阳通脉
9.理气药
陈皮:
理气和中,燥湿化痰
枳实:
破气消积,化痰散痞
10.理血药
A,活血药
川芎: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丹参:
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凉血消肿,清心除烦
11.补益药
A,补气药
人参:
益气固脱,大补元气,益气活血,益气摄血,益气健脾,益气补肺,益气生津,益气安神
黄芪:
补气升阳,益气固表,益气利水,益气摄血,益气活血,托毒排脓
B,补血药
熟地黄:
补血调经,滋阴填髓
当归:
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
C,补阴药
沙参:
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麦冬:
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润肠通便
D,补阳药
鹿茸:
补肾壮阳,强筋健骨,固冲止带,托毒起陷
杜仲:
补肾助阳,强筋健骨,补肾安胎
第二章方剂
1.组方原则:
君药、臣药、佐药、使药
常用方剂:
1.解表剂
麻黄汤: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银翘散:
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淡竹叶,生甘草,淡豆豉,芦根
2.祛湿剂
藿香正气散:
藿香,紫苏,白术,白芷,茯苓,半夏,陈皮,桔梗
五苓散:
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
3.清热剂
白虎汤:
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黄连解毒汤:
黄连,黄芩,黄柏,栀子
4.和解剂
逍遥散:
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
5.消导剂
保和丸:
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
6.化痰止咳平喘剂
二陈汤:
制半夏,橘红,茯苓,炙甘草
7.温里剂
理中丸:
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
8.理气剂
越鞠丸:
香附,川芎,苍术,神曲,栀子
9.补益剂
四君子汤:
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四物汤:
熟地,当归,白芍,川芎
六味地黄丸:
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牡丹皮
第三章针灸学基础
1.经络是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2.正经有十二条,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
3.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
4.八脉之中,督、任、冲三脉均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为“一源三岐”。
5.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6.腧穴包括了十四经穴、经外奇穴及阿是穴。
7.得气:
针刺部位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而医者指下亦有一种沉紧的反应,也称针感。
8.选穴原则:
局部选穴,循经取穴,对症选穴。
第四章内科常见病证
1.感冒:
外感风寒
治法:
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药:
葱豉汤,荆防败毒散
外感风热
辛凉解表方药:
银翘散
2.咳嗽:
风寒袭肺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方药:
杏苏散
风热犯肺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药:
桑菊饮
3.黄疸:
阳黄
热重于湿
清热利湿方药:
茵陈蒿汤
湿重于热
利湿化浊,清热退黄方药:
茵陈五苓散
4.泄泻:
感受外邪:
寒湿(风寒)
解表散寒,芳香化湿藿香正气散
食滞肠胃
消食导滞保和丸
5.水肿:
阳水:
风水泛滥
祛风解表,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
阴水:
肾阳衰微
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真武汤
阳水、阴水鉴别
阳水
发病急骤,水肿从头面开始,腰以上为剧,按之凹陷较容易恢复,常伴有外感风寒、风热、风湿等证的表现
阴水
发病缓慢,水肿迁延反复不愈,多从下肢开始,以下肢为甚,按之凹陷深而难复,常伴有脾肾阳虚之证
6.痹证:
行痹:
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
痛痹:
散寒通络,祛风除湿乌头汤
着痹:
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
热痹:
清热通络,祛风除湿宜痹汤
7.淋证:
热淋:
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
8.月经不调:
月经先期:
气不摄血
补脾益气,摄血调经补中益气汤
月经后期:
肾经亏虚
补肾益气,养血调经大补元煎
月经先后无定期:
肝气郁滞
疏肝解郁,和血调经逍遥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