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隐性课程资源开发研究与实验Word文件下载.docx
《初中英语隐性课程资源开发研究与实验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英语隐性课程资源开发研究与实验Word文件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设备(物质情境),文化情境(外语教学环境)等。
实际上,在提倡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中,这些隐性因素对学习者起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它们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的知识、价值、行为规范、情感、能力形成等产生着影响。
因此,如何搭建平台,在英语言语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它的教育功能和效益,开发和利用这些“隐性”因素,是外语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将直接推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是英语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战略转变的有效途径。
2、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课程改革理论
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
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实施培养目标的蓝图,是中小学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
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以课程改革为关键环节。
此次课程改革倡导新思想、新理念,如强调课程整合,强调师生对话与互动,强调教师角色转变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结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所进行的课程规划、组织、实施与评价的活动过程。
(2)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在研究学生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建构主义,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也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学理论。
这种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过程是学生的认识思维活动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学习者通过自身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与外界进行交互活动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
学生不是等待知识传递和灌输的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建构者;
教师不是知识的传递者、灌输者,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用情境呈现问题,设计开放的学习环境,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并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因而必然要对传统的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提出挑战,从而在形成新一代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新一代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
学习研究表明,建构主义理论对初中英语活动课中隐性课程开发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习惯、策略等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加德纳教授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在美国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中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成为当前美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这种理论认为,每个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
对学生的教育要“因材施教”,既要针对不同智力特点的学生,又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
教育评价应该通过不同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情境中进行,考察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实践的能力。
教师应以此为依据选择和设计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使评价确实成为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手段。
多元智能理论对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人际环境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研究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课程目标,新课程标准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到一个较高的位置。
隐性课程是通过学生无意识心理活动起作用,学生在学习显性课程的同时,获得有关态度、情感、价值等情意方面的经验,从而促进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的改善,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能力,
1、创导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教学方式
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引导学生从事实践活动,并从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技能,而不是向学生灌输,这正体现出隐性课程的特点
2、优化学生学习的情感
情感指兴趣,态度,动机,自信心,自主性和意志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个性因素。
情感不仅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也是人的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英语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不仅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学生应能面对外语学习产生学习愿望并进入适度的兴奋状态。
(2)通过体验学习,强化学习英语的兴趣,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
(3)在参与各种语言学习实践过程中,加深对英语和英语学习过程的了解,调解对英语和英语学习的态度。
(4)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5)有意识地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树立自信心,培养社会交往能力。
3、优化学生学习的策略
使用有效的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学生减少学习的盲目性,提高学习效率,还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的自主性,为日后的终身学习创造条件,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学习策略的培养,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的要求,也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的精神。
(1)认知策略:
对所学知识及时复习;
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在学习中善于借助视觉提示等非语言信息;
能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
(2)交际策略:
善于创造机会使用英语;
借助手势,表情及语调的变化等手段提高交际效果;
交际遇到困难时设法继续交际;
积极与其他学生合作开展交际活动。
(3)评价策略:
明确自己学习的需要;
善于把握学习机会;
积极参与课内外的英语学习活动;
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进步;
与教师和其他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反思学习效果欠佳的原因。
4、初步构建“以情境体验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框架,构建心理、人际、文化、物质等方面的情境。
让学生体验感悟,在教师引导下,产生多角度观察问题、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等有利自身发展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三、课程的界定
显性课程指有具体目标、具体内容、周密计划以及固定的学习时间和固定活动室的课程,这类课程是根据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而制定的。
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提出的,其概念产生于20世纪60、70年代,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文化环境、人际环境)中所学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
在这一界定中,学生在学校情境中获取的经验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教育者直接表现出来的,如课程表中的学科;
另一部分经验是间接的;
如学生团体交往,校园文化等。
一言以蔽之,隐性课程指课内外间接的、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影响因素。
隐性课程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不重视隐性课程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甚至是无效或负效的教育。
隐性课程具有三个主要特征:
(1)隐性课程的影响无处不在,只要有存在教育,就必然存在隐性课程的影响。
(2)隐性课程是通过心理的、无意识层面对人产生影响,如情感态度的影响,价值观的影响等都是潜移默化的。
(3)隐性课程的教育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教育者的教育艺术就集中体现在如何发挥隐性课程的积极教育影响和减少其消极影响上。
四、研究内容
1、我校学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的研究。
根据我校英语活动课教学的发展情况、基本特点以及取得的成绩,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2、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景体验为核心,结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进行课程规划、组织、实施与评价。
3、通过对英语活动课教学的文化情境、物质情境、人际情境、心理情境的研究,使学生获得有关态度、情感、价值等情意方面的体验,优化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策略,从而促进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的改善,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学习能力。
五、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的对象:
初中学生.
2、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本课题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做到教学与研究合二为一,教师发现教学实践的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和步骤,采取行之有效的行动,并不断对实际效果进行反思和分析,进而发现新问题,新课题就在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得到深化。
(2)调查法:
课题研究过程中,需对学生学习动机、态度、策略以及心理、人际环境、文化、物质情境等进行认真分析来确定研究方向,采用的调查方式:
综合性调查,专题调查、典型调查、座谈、个案访问等。
(3)总结法:
案例分析、讨论、反思。
六、研究策略
外语课程中存在着影响外语教学水平和质量的隐性课程因素,那么如何充分发挥和强化外语教育隐性课程中的积极作用呢?
既然隐性课程因素存在于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要素之中,我们就应注意从学校生活的各方面着手,全面规划,统筹安排,优化教育环境
1、英语活动的人际情境建设
(1)英语活动课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教师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学生对英语教学的要求,共同探讨学习途径和方法。
在关心、帮助和鼓励学生的过程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用真诚的态度和虚心好学、严谨治学的行为去影响学生、感化学生,帮助他们克服英语学习中的心理障碍,获得他们的信赖。
教师在课堂应全情投入,精神饱满,努力创导融洽、民主的课堂气氛,讲究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真实情景,选择学生熟悉、感兴趣的话题,引起学生共鸣。
多给学生表扬,及时鼓励学生的成功,耐心诱导、启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使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
(2)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以人为本”就是要求一切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学生的智力、气质、性格和感情等诸多方面,都会出现个体差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创造一种亲切和谐的教学气氛,理顺师生之间心理协调关系。
A、鼓励学习暂时失败的学生,防止产生消极情绪;
B、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获得被关心的体验,充满自信的体验和学习成功的体验。
(3)外语教师需要发挥多种角色功能
在英语活动中,外语教师要注意发挥其活动的设计者和管理者、学生参与言语实践的激励者,学生知识构建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言语活动的配合者和督导者等多种角色功能。
2、英语活动的心理情境建设
(1)建立良好的心理氛围。
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逐渐渗透,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
为了使这种积极的变化转化为稳定的心理品质,拟尝试通过大量的活动实践个例,对学生进行记忆力、注意力、意志力和自信心的培养,注重活动过程与学习策略训练的结合,促使学生逐渐认识自我,懂得应该怎样正确评价、调节自我、克服缺点。
在活动中适时地给学生加上铺垫,让他们能“跳一跳,摘到苹果”,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满足他们探知的欲望,从而极大地激发起他们参与活动的热情。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观察语言现象,自己归纳语言规律;
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尝试自己解决问题,激励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勤思、善思,主动探索、勇于实践、善于发现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2)形成学生自我完善、自主发展的激励机制
提出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富有挑战胜的具体目标,要求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创造。
强调隐性课程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将课内外活动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认识可持续发展,真正提高做中学,学中做的学习能力,让书本插上行动的翅膀。
结合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尊重学生新颖的思维方式,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给他们较多的自由,让他们自主、独立的活动。
3、英语活动的文化情境建设
文化情境的组成因素很多,下面我们从教室的布置、校园文化、各种课外活动等方面,加以论述。
(1)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积极开展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校园文化建设,比如:
听说读写各项能力的竞赛、英语演讲、英语识词、英语阅读比赛、英文写作竞赛、英语歌咏比赛、英语风采大赛、英语短剧表演、英语影视作品欣赏等娱乐活动。
学生自编英语小报和英语墙报,建立外语期刊室、外文图书室、开展外语角活动。
学校举办英语文化艺术节,以“英语节”庆祝活动的主题,在任教的班采用英语歌曲演唱,英语短剧表演,英语故事演讲,英语会话表演,组织学生自编自演内容健康而又多彩有趣的英文节目,让学生在高于教材,严于教材的语境活动中训练提高。
(2)创造校园文化环境
无论是门厅壁画,还是整个校园环境变成立体的、多层次的、多视角的“教科书”,加上学校良好的外语学习的学风、教风和校风,这些都无形中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理想的学习条件,同时也满足了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3)创设英语活动场景
教室可根据不同单元的话题,给活动提供场景,给活动的展开以潜以默化的文化熏陶。
如:
教学“购物”话题时,可将教室模仿成商店的形式,在谈到“环境保护”话题时,教室里也可贴些英文标志“NoSmoking.”“NoWastepaper!
”“Throwyourrubbishintothelitterbasket!
等。
在教学“MerryChristmas”时,将教室布置成具有圣诞气氛的异国情调。
(4)建立多元化的教室布置
改传统的秧田型教室布局为灵活多变的马蹄型、新月型、矩型、圆型,教师环绕课堂走动,在活动开展时,将比较害羞、内向、沉默的学生安排在活跃地带(即教室前排和中间),以增加他们的参与机会。
4、英语活动的物质情境建设
多媒体技术,由于自身集成性高,交互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在外语教学中发挥了无法比拟的作用,非常适合外语课的教学特点。
主要表现在:
(1)多媒体课件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实践机会,使情境体验成为可能。
(2)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可以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还可以动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言语实践。
(3)多媒体技术可以根据需要创设多种逼真的外语环境,使教学形象主动、活泼、直观,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想象力和观察力,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以及表达思想的能力和习惯,创设了具有真实意义的言语实践活动。
(4)多媒体可为学生有效的活动提供各种语境和生活细节,增加有意义活动的机会,提高有意义活动的有效性。
七、研究步聚
本课题将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08年3月—2009年3月)
具体分析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学习习惯、策略、能力和发展状况,特别对影响其能力和策略的隐性因素,进行定量、定性相结合的分析,为本课题的研究作好充分准备。
同时结合相关理论学习、经验总结,制订课题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2009年4月—2010年4月)
开展具体研究。
开设公开课,进行课内外英语活动,创设校园英语文化情境,定期进行讨论,运用科学的手段、方法,分步聚,分阶段切实进行操作,不断积累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调整、完善,以取得最佳效果。
(3)总结阶段(2010年5月—2010年9月)
根据实施阶段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对结果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揭示开发和利用活动课中隐性课程的可行性、必要性,写出课题研究报告,形成研究成果,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服务。
八、研究成果形成
课题研究报告论文;
相关论文;
英语活动展示;
阶段成果展示;
其他有关材料
九、研究条件分析
(1)学校领导相当重视课题研究,给予课题研究各方面的支持。
为本课题的研究和实施提供了保障。
(2)课题组人员均为中、高级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且从事过《英语活动课教学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研究》、《初中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开辟英语第二课堂、培养学生运用力》、《英语学习困难生教法探索》等多项市、县级课题研究,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
(3)本课题的研究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十、课题组人员及分工
顾问:
王芳淑(县中学英语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负责人:
董婉婷(中学一级教师)
组员:
于艳春(中学一级教师)
康红霞(中学一级教师)
杨锡敏(中学一级教师)
王桂玲(中学高级教师)
刘岩(中学一级教师)
王佳芙(中学二级教师)
谭丽环(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