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哲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379635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8.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哲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哲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哲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哲Word文档格式.docx

1、简析荀子的解蔽说。

2、简析熊十力的性修不二说。

1、论《老子》哲学中的“道”与“德”。

2、论王夫之的“性日生而日成”说。

1.如何理解孔子的“仁智统一”理论?

2.请比较儒家的“复性”说和“成性”说。

1.析庄子的天人关系论2.论王阳明的致良知说

1.析荀子的名实关系论2.论王夫之的历史观1.析孟子的人性论2.论王夫之的理气观

1.儒家在“义利之辩”上的主流理论述评。

2.你如何看待庄子在认识论上的相对主义倾向?

1、先秦诸子的“天人”之辩。

2、王夫之的人性论。

6、三纲领,八条目7、《论法的精神》8、心学

1,简述韩非的社会国家学说;

3,简述朱熹的“理气关系”1,怎样看待“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

1.解释“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2.理解龚自珍的“我气造天地”的哲学涵义。

3解释“知行两字原是说一个工夫”4董仲舒用“人副天数”想说明什么5熹对“无极而太极”的解释6.解释孟子的“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乃所谓善也。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1.孔子“仁”的特点是?

它与“礼”的关系如何2.魏晋玄学的主要内容,并比较其与老庄哲学的异同。

3.二程关于“天理”的思想有哪些?

并论述其在宋明理学中的地位、影响、作用。

1.孟子"尽心,知性,知天"思想评述.2.试述郭象"独化论"3.张载"太虚即气"思想评析2,该XX明理学的知行观3,梁启超新民说机器在近代中国的意义?

1.试述孔子的“以政为德”思想。

2.试比较王充与郭象的“自生”理论。

3.*唯识“四分”的构成及说明了什么样的道理?

4.什么是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及其二者的相互关系?

5.试分析康有为天人学说的主要特色。

1.简述孟子的仁政学说。

2.简述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

3.简述李翱的复性说。

4.《明夷待访录》的启蒙思想。

5.康有为的大同理想。

 1.比较宋明理学中性即理与心即理两种理论。

2.论述冯友兰的境界说。

1、述孟子的性善论思想2、简述庄子的相对主义认识论思想3、简述庄子的相对主义哲学

1、简述孟子的仁政学说2、《易经》的性质及其三大原则3、试分析先秦儒家的义利观4、简论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思想1、《孙子兵法》中的哲理思维2、《齐物论》的逻辑思路

1、墨子的兼爱思想2、《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有什么特色3、庄子的是非观1、试述阴阳五行思想及其相互关系2、战国“百家争鸣”述论3、庄子道论述评

2、评述荀子的虚壹而静论3、试述孔子哲学思想的合理因素及其现代意义

1、司马谈论六家要旨2、简述王充对天人感应论的批判3、简论玄学的以无为本思想

1、董仲舒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影响和地位2、魏晋时期关于名教和自然的关系主要有哪些理论

1、什么是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辩2、柳宗元的历史发展观有哪基本内容

1、范缜的《神灭论》对形神关系说作出了哪些新贡献2、述评王弼的言意之辩

1、《神灭论》的理论贡献2、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3、慧远的“真如法性”说4、竺道生对禅宗的影响

1、王充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及无神论思想。

2、论述范缜《神灭论》的基本观点及其意义。

1、比较王弼贵无论与僧肇不真空论。

2、试述魏晋玄学的发展阶段及其代表人物与基本思想。

1、范缜的神灭论及其证明。

2、从荀子的《天论》到刘禹锡的《天论》。

1、试分析魏晋玄学的“本体论”特色。

2、董仲舒哲学的特点是什么?

对你有什么启发?

1、僧肇在《般若无知论》中认为:

“智有穷幽之鉴,而无知焉;

神有应会之用,而无虑焉,神无虑,故能独王于世表,智无知,故能玄照于事外。

智虽事外,未始无事,神虽世表,终日域中”。

这里得出了般若之“智”与常识之“知”的关系,试用佛教真俗二谛论的方法,阐述此篇论文的主旨。

1、试述华严宗的法界缘起的思想。

2、简述朱陆之争的基本问题极其意义。

2、简述张载的“虚空即气”的思想及其理论意义。

3、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的宇宙生化观。

1、比较宋明理学中“性即理”与“心即理”两种理论的异同。

1、“同则同之,异则异之;

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

单与兼无所相避则共,虽共,不为害矣。

”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2、“万象虽殊,而不能自异,不能自异,故知象非真象;

象非真象故,则虽象而非象。

”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1、分析:

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

1、为什么说“心即理”即陆王心学的基本观点?

2、试述程朱理学的理一分殊思想。

2、张载是怎样论证他的“太虚即气”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的?

2、试析朱熹的心性思想。

1、宋儒“存天理,去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命题在学理上能否成立?

它们的实际历史作用又是如何?

1、试析朱熹知行观的理论价值。

2、试论朱熹理学的集大成特色3张载的“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

1、试述朱熹本体论思想与儒道释三教的源流关系。

2、黄宗羲的学术史观。

3、王夫之的知行观。

1、王夫之历史观述评。

2、试论黄宗羲对王阳明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明儒学案》中的学术史观对研治中国哲学的借鉴意义。

2、简述严复的“开明自营”伦理观3、严复进化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谭嗣同是怎样从哲学上批判维护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

2、康有为与公羊“三世说”。

1、试比较谭嗣同与王夫之的道器观的同异。

2、试比较王夫之与孙中山知行理论的的同异。

1、简述维新派的历史进化论及其对古代历史理论的批判继承。

2、孙中山的民生史观。

3、魏源的矛盾观。

4、评述孙中山的知行观。

5、评述中国历史上的形神观。

1、中国哲学史上几种典型的矛盾观评析。

2、严复的经验论与孙中山的知行观之异同。

1、论述近代的西学东渐过程,并论述进化论对中国近代哲学的作用和影响。

1、欧阳渐在20年代初作《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日科学之必需》的讲演,提出佛法与其他宗教的基本区别有四:

“一者崇卑而不平,一者平等无二致;

一者思想极其锢陋,一者理性极其自由;

一者拘苦而昧原,一者宏阔而真证;

一者屈己以从人,一者勇往以从己。

”试评述欧阳渐“佛法非宗教非哲学”的主要论点,并阐述你对佛教哲学特点的基本看法。

(复旦97)

二、标点、今译并分析下列短文(20分)

1、物之所在道则在焉物有止道无止也非知道者不能该物非知物者不能至道道虽广大理备事足而终归之于物不使散流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2、人之道天之道也天之道人不可以之为道者也语相天人之大业则必举而归之于圣人乃其弗能相天与则任天而已矣鱼之游泳禽之翔集皆其任天者也人弗敢以圣人自尸抑岂曰同禽鱼之化哉?

……夫天与之目力必竭而后明焉天与之耳力必竭而后聪焉天与之心思必竭而后睿焉天与之正气必竭而后强以贞焉可竭者天也竭之者人也

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1.性者本来始才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圣人之名一

2.二气五行天之所以赋受万物而生之者也自其本末以缘本则五行之异本二气之实二气之实又本一理之极是合万物而言为之一太极而已也自其本而之末则一理之实而万物分之以为体故万物之中各有一太极而小大之物莫不各有一定之分也

1.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也

2.夫天与之目力必竭而后明焉天与之耳力必竭而后聪焉天与之心思必竭而后睿焉天与之正气必竭而后强以贞焉可竭者天也竭之者人焉

1.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仪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2.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巳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1、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

2、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1、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

2、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真知若草木瓦石没有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盖天地万物与人原为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

1、君子一言以知一言以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犹天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家邦立斯之立道斯之行绥斯之...

2、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故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4、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1、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2、夫理有至极外内相冥未有极游外之致而不冥于内者也未有能冥于内而不游于外者也故圣人常游外以冥内无心以顺有故虽终日见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见形而不及神着天下之常累也是故睹其与群物行则莫能谓之遗物而离人矣睹其体化而应务则莫能谓只坐忘而自得矣岂直谓圣人不然哉乃必谓至理之无此是故庄子将明流统之所宗以释天下之可悟若直就称仲尼之如此或者将据所见以排之故超圣人之内迹而方外于数子宜忘其所寄以寻述作之大意(注:

标点直接在试题上做,不用另抄题)

 

1.俱分进化论

①章太炎在日本亲眼看到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诸多负面效应,于是对原本信奉的科学进化论产生了怀疑,提出了俱分进化论。

②他认为人类社会进化并不是单纯向美好的理想境界前进:

“进化之所以为进化者,非由一方直进,而必由双方并进。

专举一方,惟言智识进化可尔。

若以道德言,则善亦进化,恶亦进化;

若以生计言,则乐亦进化,苦亦进化。

双方并进,如影之随形,如罔两之逐影。

”③他对人类进化的前景表示出悲观的态度,而力图于知识和物质文明之外,寻找一种宗教的、精神的力量来增进道德、推动革命,提出建立无神论新宗教的主张

1.黄宗羲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

①黄宗羲哲学中最具特色的地方,无疑是他在《明夷待访录》中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尖锐而深刻的批判。

这种批判是对明清之际社会大变动深刻反思的产物。

②他首先从人的本性与国家起源的角度,对君主制度的产生进行了分析。

他认为,君主本是适应天下之人的需要而产生的。

因此,“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③他进而对现存的君主制度进行了解剖,指出现存的君主制度存在着诸多的不合理性,早已背离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初衷:

在君民关系上,是“以君为主,天下为客”;

在财产关系上,是藏天下于君主之“筐箧”;

在法律关系上,是以君主“一家之法”治天下。

他的结论是: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④他着重探讨了如何限制君主权力的问题,认为要限制君主的权力,需要依靠和发挥学校的作用,“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

他作了一套具有某些近代因素的政治改革设计,描绘了17世纪早期启蒙思想家的理想国。

⑤黄宗羲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产生了深刻的历史影响。

1、《白虎通义》:

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

又称《白虎通》、《白虎通德论》。

班固等人根据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白虎观会议上进行经学辩论的结果纂辑而成,计4卷。

该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

其所列门目,对社会生活、国家制度和伦理原则等作了基本规定,实际是一部以今文经义为依据的国家法规。

主要注本有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等。

2、【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

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

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

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

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

道家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

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

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

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3、【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

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

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4、【无为】道家哲学思想。

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

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

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

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子》发展成“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

5、【白马非马】中国先秦名家公孙龙的命题。

它是揭示个别与一般辩证关系的命题,触及到了概念的同一性自身包含着差异性的思想。

另外,这一命题也触及到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问题,强调了概念之间的差异性和独立性。

6、【太极】太即大,极指极至。

语出《周易•系辞上》: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本原,由太极产生阴阳,由阴阳生出四象,由四象生出八卦。

近代孙中山吸收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用太极翻译西文“以太”,仍视为宇宙的本原:

“元始之时,太极(此用以译西名以太也)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此世界进化之第一时期也。

”表达了物质进化论观点。

7、【天人感应】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学说。

认为天和人相类相通,天具有意志,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

战国时学阴阳家者有持此说。

西汉董仲舒加以系统化、哲理化。

后导致谶纬神学的出现,故受到王充的批判。

8、【知行合一】明王守仁的重要哲学思想王守仁吸收前人思想,针对程朱“知先行后”导致的知行脱节的不良风气,大力提倡知行合一。

对反对知行脱离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混淆了知与行的本质区别,有以知取代行的倾向,故受到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的批判。

9、【经世致用】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思潮。

指学问必须能治国安民,有益于国计民生,取得实际的功效。

又称经世致用之学,与空疏无用之学相对。

最初导源于南宋的浙东事功学派。

到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成为一股学术思潮。

10、【中体西用】中国近代中西文化之争中洋务派的主张。

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意为以中国传统文化即纲常名教为立国之根本,以西方科学技术和具体文化措施为强国之作用。

这一观点表明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带来极大的冲击,要使中国富强必须向西方学习。

但它主张维护传统社会的根本制度和纲常名教,希企用西方的“富强之术”使封建社会恢复生机。

成为洋务运动、反对维新变法的思想纲领。

在晚清有较大的社会影响。

11、【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之总称。

近代孙中山提出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学说和理论纲领。

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整的理论和政治纲领,孙中山思想体系的核心,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12、【道法自然】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老子用语。

《老子》二十五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否定了宇宙间有意志的主宰存在,但老子由此反对人为,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13、【中庸】儒家的哲学范畴。

即在处理事物的矛盾时应当掌握的合适的“度”。

14、【五行】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

中国古代思想家把自然观和人的活动归结为五种物质因素,含朴素唯物主义因素。

战国秦汉间出现五行相生相克学说。

五行相克是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

五行相生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15、【理学】又称道学、新儒学。

宋元明清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

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吸收了道家和佛教哲学思想而产生的新儒学。

它以性命义理为核心,是宇宙论、认识论和道德学说高度统一的思辨哲学。

它以“理”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和宇宙本体,取代了传统儒学思想的“天”的地位。

南宋以后,被统治者奉为官方哲学。

明清之际,从理学内部分化出王夫之、颜元、戴震等人,对理学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批判。

16、【致良知】明王守仁提出的认识论和伦理学思想。

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心为万物之本,故良知亦为万物之本。

王守仁良知实际上是对封建伦理道德纲常的概括。

17、【三表】墨子提出的检验言论与认识是非的标准。

表,指法、仪;

三表即三条标准。

墨子认为,人们的言论与认识是非必须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来衡量,即:

“有事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以历史经验判断言论事非;

以广大民众的直接感性经验为是非依据;

以言论和认识的实际效果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带有浓厚的经验论色彩,并以之论证天志和鬼神的存在。

18、【阴阳】本义为日照的向背。

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

后来用以指气和事物所包含的对立因素。

19、“反者,道之动”:

反者道之动是老子辩证法思想的总纲,同时也是道的第2层含义,意思是说,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质如果向极端发展,这些性质一定转变成它们的反面。

20、【性善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战国时孟子首先提出。

性善就是说人的本性具有善的道德价值,每个人生来就有向善的潜能。

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宋明学者予以改造后,成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正统理论。

21、【性恶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

性恶论以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本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22、【格物致知】:

中国宋明理学认识论学说。

始见于《礼记•大学》。

原是作为诚意、正心、修身等道德修养方法的命题。

从宋代理学家程颐开始,把格物致知作为认识论的重要问题。

程颐认为格物就是就物而穷其理,格物的途径主要是读书讨论,应事接物之类。

格物致知的过程,就是一个体认人所固有的理的过程。

朱熹认为格物致知是连结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方法。

他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

并认为,“致知格物只是一事”,是认识的两个方面。

陆九渊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

王守仁认为格为正,物为事,致为至,知为良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