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盐岩储层地质学Word文档格式.docx
《碳酸盐岩储层地质学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碳酸盐岩储层地质学Word文档格式.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①碳酸盐岩储层一般具有多样的储集空间类型和复杂的微观孔喉结构,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性是造成碳酸盐岩储层渗透率解释模型难以建立的主要原因
②成岩作用对碳酸盐岩储层的改造意义难以定量描述,如溶蚀量的准确界定、白云岩的形成机理和预测模型的厘定等
③碳酸盐岩储层中广为分布的微孔隙的定量研究目前尚处于朦胧阶段,如白云石晶间微孔隙的成因、分布模式及其对油气水分布的影响仍不清晰
④裂缝静态描述与储层流体的动态演化的结合仍不够紧密
二、碳酸盐岩储层沉积学简介
二、碳酸盐岩储层形成环境简介
1.推荐模式:
台地边缘礁滩和台内凹陷塔克模式
2.沉积环境与储层
各种环境中沉积的碳酸盐岩都有可能由于沉积的和成岩的影响而成为储集岩,但不同环境中的的碳酸盐岩成为储集岩的潜力却不相同,储层的孔隙特征也不一样。
碳酸盐沉积环境模式
A.近滨
在滨岸平原边缘,灰砂常形成沿滨线展布的海滩,在向陆方向形成以藻结壳纹层为特征的潮上泥坪,在干热气候条件下发育萨布哈,泥坪碳酸盐岩与薄层蒸发岩伴生。
储层几何形态在滨线中应是似带状,但进积可以产生似席状。
沉积物粒度中到细,粒间孔为主,常发生白云石化而发育微型溶孔和细小晶间孔。
白云化或破裂的藻席纹层或滨线砂质沉积常形成良好的储层。
B.台地内部
沉积物通常是低能灰泥,可发育小型点礁和灰砂浅滩。
与点礁和浅滩有关的储层以相互叠置、不连续、局部发育为特征。
开阔台地沉积颗粒大小变化很大,储层几何形态为似席状,可发育小到大的溶孔,但以粒间和晶间孔为主。
储层成层性较好,垂向上储层间连通性较差,水平渗透率局部可以提高。
C.台地边缘
以高能、搅动环境沉积的生物碎屑或砂屑、鲕粒构成的浅滩为特征。
台地边缘很陡时,常发育由造架生物和结壳生物构造的障壁礁,特别在台地迎风侧。
沉积物粒度粗到中粒,因高能环境中细粒物质被淘洗掉。
储层为条带状,通常较厚,溶孔、粒内、粒间孔隙发育。
若发生白云石化,则多形成由大溶孔和粗到中晶间孔构成的孔隙系统。
储集岩成层性较差,但垂直和水平渗透率都可以很好。
D.台地斜坡和礁前(前斜坡)
沉积物类型变化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斜坡陡度和台地边缘性质。
在不同条件下可形成斜坡塌积、灰砂、灰泥、泥丘和塔礁沉积。
一般由台地边缘向盆地方向沉积物粒度逐渐变细,因而孔隙度、渗透率也逐渐降低。
斜坡上的生物礁面积小,但厚度大,可成为极好储层。
E.盆地
盆地的碳酸盐岩通常为细的灰泥岩,不能成为储集岩。
但却是良好的生油岩。
特殊情况下,巨厚的白垩沉积可以成为储层(如北海中央地堑科克非尔勒油田)。
均一的纯的白垩沉积具有极高的原生孔隙度,但埋藏压实作用会使其急剧减少。
即使保留较高的孔隙度成为储集岩,但由于颗粒太细。
都只具有几个毫达西的渗透率。
F.淹没台地
淹没台地的储层意义在于大型环礁的发育。
典型的沉积环境包括礁内泻湖,主要沉积成层性好的局限泻湖,局部发育的灰沙滩可构成垂向连通性差的不连续的储层;
边缘礁体主要由生物骨架岩和伴生的礁碎屑组成。
可形成厚层状的具良好侧向和垂向连通的优良储层。
白云石化作用常常常改善各种储集岩的渗透率及连通性。
应特别强调的是,上述简单化的模式在地下很少存在。
这是由于地质历史时期中,海平面是反复地相对上升和下降。
海平面的升降变化引起沉积作用的变化,对储层分布和特征具有重要控制作用。
因此在研究储层,特别是预测储层分布时,了解沉积作用历史及相带组合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2.储集岩的环境类型
Ø
滩相中保存原生孔隙的颗粒岩
陆棚或台地边缘的生物碳酸盐岩建隆
下斜坡碳酸盐碎屑堆积体
陆棚或台地内的地层圈闭储集岩体
区域不整合之下由淋滤和白云石化形成的储集岩
白垩状结构的储集岩
不同环境中储集岩的时空分布特征
滩相中保存原生孔隙的颗粒岩
颗粒岩是高能环境的产物,通常为一系列线状砂坝构成的广阔的进积席状体或沿盆地边缘的宽带状体。
整体呈平行陆棚或台地边缘的带状,单个砂坝可平行切割陆棚或台地的水流方向延长或分支,或在陆棚(台地)内形成与岬角相对的脊状。
颗粒主要为鲕粒及圆形的其它颗粒,沉积物的原生孔隙约40%。
一般早期环边胶结物保护岩石免遭压溶,颗粒的包壳和泥晶化起到阻止晶体自身长大的作用。
白云石化不常见。
陆棚或台地边缘的生物碳酸盐岩建隆
规模变化很大,可以是厚达数百米的线状体,也可是隆起幅度仅数米的环带或圆丘。
组成较复杂,有礁骨架,碎屑堆,翼部层及形成圈闭的更细粒沉积物。
礁和伴生的生屑滩大致平行陆棚或台地边缘分布。
横切盆地的雁列状线性礁群是沿活化断块分布。
塔礁群出现在陆棚边缘外的大斜坡。
块状碳酸盐生物建隆,周围通常沉积的是含泥质条带或夹层的薄层。
在褶皱过程中,块状礁岩常会发生断裂,节理和断裂在礁建隆内部或边部发育。
由于增加了岩石渗透率,有利于后来的淋滤作用进行。
生物礁体具有显著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可能还是其普遍发生白云石的原因之一。
白云石化可能增加基质渗透率,对改善储集岩性质有辅助作用。
下斜坡碳酸盐碎屑堆积体
海洋碳酸盐岩碎屑流沉积平面上是不规则斑块状,在碳酸盐岩陆棚或台地边缘之下或围绕滨外滩周边线状展布。
一般是厚达十米的席状体,可进入盆地若干公里。
沉积物由大量生物碎屑包围的直径可达数米的粗大岩块组成。
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发生白云石化。
地下的淡水透镜体在这些碎屑的胶结、淋滤和稳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这类储集岩不多,勘探实例如墨西哥湾西部中白垩统。
陆棚或台地内的地层圈闭储集岩体
陆棚或台地沉积是多旋回性的,相变很规律,由滨外较深水的泥质沉积,到上斜坡陆棚或台地边缘生物灰岩和灰砂,再到泻湖或海湾的细粒碳酸盐岩沉积,以潮坪沉积告终。
干旱气候则发育萨布哈蒸发岩。
蒸发岩一方面增加潮间和潮下泻湖碳酸盐岩白云石化的可能性,使不渗透的灰泥转变成渗透性较好的糖状白云岩储层;
另一方面蒸发岩可形成储层的上倾方向的封隔。
陆棚或台地旋回中包括两类储层:
球状粒和鲕粒砂;
白云石化的生屑粒泥岩,孔隙是含量很高的分散状的介壳碎屑溶解铸模孔,形成的白云石可以很粗。
区域不整合之下由淋滤和白云石化形成的储集岩
孔隙主要发育于不整合之下的大陆暴露面之上。
暴露面可以是不规则的,油气分布受储集岩相变、暴露面古地形和不整合面下的断裂和破裂共同控制。
产生孔隙的主要作用是淋滤和白云石化。
与不整合面伴生的油气聚集可归纳为几种模式,大型盆地边缘的区域性不整合是最常见的一种,通常整个不整合面都具有勘探价值。
实例:
如美国的Anadark盆地北部陆棚就有三个这样的产油气的区域不整合面之下白云石化成因的。
第二类如墨西哥中部黄金巷油田,是厚壳蛤礁顶部的淋滤和喀斯特化作用的产物,原始地形隆起和极高的原生孔隙度促成了形成储层的成岩作用的发生(同生、准同生大气淡水淋溶)。
第三类是不整合形成的破裂和断裂作用形成储层。
美国密执安州南部Albion-Scippio中奥陶统油田,储集岩是不整合面下的角砾岩带状和管状体。
第四种模式是藻丘在海平面下降期间被暴露、遭淋滤、角砾化和破裂,在富叶状灌的碳酸盐岩地层中形成储层(同生、准同生大气淡水淋溶)。
美国西部的滨西法尼亚系。
白垩状结构的储集岩
白垩状结构的碳酸盐岩是指在泥晶基质中有均匀散布的微形孔隙空间的碳酸盐岩沉积物。
最主要的是沉积在海盆中的远洋沉积物,基质为低镁方解石的颗粒藻碎屑(2~20μm),厚度上百米,没有相变。
储层呈宽广席状分布,不存在由不连续沉积体控制的孔隙。
实例:
中东和北非某些地区的白垩系和三叠系,是浅水潮下或潮坪沉积物,几乎不含颗石藻,原生沉积物主要由文石质介壳和微细碎屑组成,均匀散布的微孔被保存,是因为特殊的环境条件阻止了该类碳酸盐岩沉积物的胶结作用。
虽然碳酸盐岩储层是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共同影响的产物,但由于碳酸盐岩本身固有的特性要比硅质碎屑岩复杂得多,而且对成岩作用十分敏感,沉积后易发生一系列重大的成岩变化,造成其储层的孔隙类型变化多端,物性分布复杂,非均质性显著。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地质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1)碳酸盐岩层系形成于多旋回的叠合盆地;
(2)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时代老,埋藏深;
(3)烃源岩具有多元、多期生烃;
(4)储集层类型多、非均质性强;
(5)圈闭类型多样,以隐蔽圈闭和复合圈闭为主;
(6)油气藏改造、破坏严重,保存条件复杂;
(7)油气藏分布复杂,预测难,从而大大制约了碳酸盐岩油气的勘探进程。
3.储层研究的启示或思路
但由于原生孔隙可影响淋滤、胶结、白云石化及其它成岩作用,因而研究储层沉积特征十分必要。
沉积环境,碳酸盐岩与蒸发岩的关系,区域不整合的发育与分布,都可能提供储集岩沉积体类型,形状和延伸趋势、孔隙类型等方面的信息。
实际上需要揭示储层的根本成因,地史时期碳酸盐岩经历漫长的成岩改造,虽然使储层的根本成因难于识别,但是先期储渗体的时空分布特征仍然控制了后期的储渗体分布,而先期孔隙层多是受相控制,相控型碳酸盐岩储层是稳定、层状分布的碳酸盐岩储层的主体,因此,探寻一种适合于勘探、开发的沉积微相研究方法具有深远的意义。
4.多因素沉积微相精细分析
测井相分析技术——复杂碳酸盐岩地层储集岩性精细解释行之有效的方法
A.岩性结构剖面的精细建立和测井响应特征的研究
B.测井响应特征研究
B.利用测井相对未取芯井进行精细的岩性解释
C.研究测井相与沉积微相、储层、古地貌的关系
复杂碳酸盐岩地层沉积期微地貌复原技术探索
——早期成因碳酸盐岩薄储层预测、沉积微相分布和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之有效方法
嘉二2亚段A层粒屑滩累积厚度大小可近似反映沉积时古地形的高低
证据一:
嘉二2亚段A层沉积期沉积水体相对较深,只有古地形高处才有颗粒岩沉积。
证据二:
大气淡水淋溶发育程度与古地形高低密切相关——古地形高处同生期暴露机率较大,接受大气淡水淋溶改造时间较长。
证据三:
高精度取芯井嘉二2亚段A层鲕滩及针孔岩对比图也佐证了可以用颗粒岩厚度变化来近似恢复微地形起伏。
磨溪地区嘉二沉积时存在次一级古地形隆、凹相间
颗粒岩厚度分布出现高、低相间的特点,暗示着古地形存在次一级变化。
岩芯针孔岩的厚度分布与颗粒岩的厚度分布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印证了古地形存在次一级变化。
嘉二2亚段A层在磨005-2-磨150井区和磨207井区出现块状膏岩分布,说明这一带为相对洼地,这与颗粒岩累积厚度变化是一致的。
隆凹相间的地形特征控制了有利储集微相带发育展布
微地形起伏控制着大气淡水淋溶发育与否,进而控制了本区储层的发育分布。
嘉陵江组储层以早期成因为主,因此,微地形恢复是嘉陵江组碳酸盐岩沉积相和薄储层预测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嘉二期沉积古地理格局决定了本区碳酸盐岩岩性分布具有鲜明的层位性
5.有利储集区带评价
岩性与储集岩的关系
a世界上碳酸盐岩储集岩中,灰岩多于云岩。
b碳酸盐岩中方解石与白云石的比率随着时代的变老而降低。
据1983年统计,全美国碳酸盐岩储集岩中,灰岩占四分之三。
据9000个样品分析发现:
碳酸盐岩中方解石与白云石的比率规律:
第四纪近于无限大,白垩纪为80:
1,早古生代为3:
1,前寒武纪为1:
3。
因而早古生代碳酸盐岩储集岩主要为白云岩,晚古生代和中生代则主要为灰岩。
C随着埋深的增加,白云岩作为储集层的可能性比石灰岩大。
美国十多个盆地的资料表明,在埋深超过2700m时,
白云岩储集岩所占的比例几乎保持不变,而石灰岩储集岩所占比例是逐渐减少,这可能是受裂缝的影响。
研究微相与物性的关系
云坪、鲕滩、砂屑滩是本区最有利的储集微相带,其次为受大气淡水影响的云质泻湖微相。
粒屑滩沉积时期滩核和滩核-滩缘微相是最有利的储集微相带。
台坪沉积时期云坪是最有利的储集微相带。
三、碳酸盐岩储层特征表征方法
由于碳酸盐岩储层受多重介质影响(孔、洞、缝不同的配置方式),因此,在碳酸盐岩储层研究中,要将储层“四性”特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
也就是说,在分析任何一个特征时,应该联系其它的几个因素进行分析。
(一)储集岩与储层的关系
(二)储集空间
(三)储层孔渗特征
(四)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五)储层类型
(六)储层物性下限
(七)储层分类评价
1、主要的碳酸盐岩储集岩类
理论上,所有的碳酸盐岩均可发育成为储层。
灰岩类:
鲕粒灰岩、颗粒灰岩类
白云岩类:
颗粒白云岩类(砾屑云岩、鲕粒云岩、砂屑云岩、生屑云岩)生物云岩、生屑云岩、粉晶云岩、泥粉晶云岩
2、储集岩与储层的关系
明确一点:
并不是所有的储集岩都能够发育成为储层,只有有利于原生孔保存和经历后期建设性成岩作用改造的储集岩才能成为储层。
3、主要储集岩的界定方法实例
嘉二段储集岩类多样,主要有粉晶云岩、砂屑云岩、颗粒灰岩、泥粉晶云岩、灰质云岩和泥晶云岩等。
但是只有受大气淡水影响或者有利于原生孔保存的这些储集岩类才可能成为储层!
统计不同岩性的岩性物性成果,作出频率分布直方图。
4、需要准备的资料和分析化验项目
■常规薄片和鉴定资料
■物性分析资料
■铸体薄片和鉴定资料
一、碳酸盐岩储集空间的基本特征
二、基本概念
概念:
岩石中未被固体物质所占据的空间
三、储集空间分类
有组构选择型
无组构选择型
三、常见储集空间特征
具组构选择性溶蚀的粒内溶孔、铸模孔,粒间溶孔,主要为早期大气水溶蚀成因。
孔隙(白云石晶间孔、晶间溶孔、粒间溶孔、铸模孔)
孔洞(溶蚀孔洞、残余晶洞、骨架孔)
裂缝
在研究储集岩时,裂缝仅指沿延伸方向岩块没有发生明显相对位移的断裂。
裂缝可以发生在各种岩石中。
它对碳酸盐岩储集层有重大的影响。
按成因,将裂缝别分为构造缝和非构造缝两大类
构造缝是固结岩石在区域构造应力或局部构造应力作用下破裂而形成的裂缝。
非构造裂缝的形成与构造作用产生的应力无关。
它们的成因可以是沉积物失水收缩、压实、压溶、岩石崩塌滑坡、表生风化等。
这类裂缝的发育大多无明显规律,变化大。
裂缝描述方法
国内目前常用的裂缝参数有以下几个:
(1)面密度——单位面积内所测裂缝类型的条数。
(2)面长度——单位面积内所测裂缝类型的累计长度。
(3)线密度——切过垂直裂缝组系的单位法线长度的所测裂缝类型的条数
(4)面裂缝率——单位面积内张开裂缝的面积。
裂缝发育规律
1、裂缝与岩石类型
碳酸盐岩中裂缝发育程度高于砾岩、砂岩及石膏岩。
■裂缝与岩层厚度:
在岩性相同的岩层中,薄层中的裂缝数量要比厚层中的多。
■裂缝与区域构造:
区域构造对裂缝有明显控制作用。
在同一区域应力场的大地区内主要裂缝组系发育特点具有一致性。
这些裂缝都是构造成因的,被称为区域裂缝。
区域裂缝的发育情况受局部构造的影响较小。
孔隙的时间性
孔隙发展史可能非常复杂,但可分为三个大的时期,即沉积前(predepositional),沉积期(depositional)和沉积后(postdepositional)。
沉积后时期与前两个时期相比,时间更长,对孔隙形成演化意义更大,因而根据地质背景将沉积后时期分为与埋藏条件有关的三个阶段,即早成的(eogenetic),中成的(mesogenetic)和晚成的(telogenetic)。
孔隙的命名原则:
为综合反映碳酸盐岩中孔隙的地质成因及特征,孔隙的命名可包括基本孔隙类型、成因、大小及含量四个方面,并按下列顺序进行:
成因+大小+基本孔隙类型+含量
其中成因包括孔隙形成时间(原生、次生、早成、中成、晚成),形成或改造作用(溶解、胶结、内部沉积物充填等)及形成过程中演化方向(扩大或缩小)。
含量则只以该类型孔隙体积占岩石总体积计。
例如:
原生粒间孔隙(10%);
溶解扩大的原生粒间孔隙;
残余粒间孔隙;
早成铸模孔隙(8%),晚成溶孔等。
四、储集空间形成时间
四、储集空间成因
1、沉积作用
沉积作用及沉积环境是影响碳酸盐岩孔隙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同的沉积作用可产生不同的原生孔隙类型,而沉积环境则控制具不同孔隙特征的岩相分布。
一般机械成因的碳酸盐沉积物以粒间孔为特征;
生物成因的礁灰岩以骨架孔、钻孔为特征;
而潮坪沉积碳酸盐以窗格孔为特征。
对现代碳酸盐沉积物的研究发现,孔隙与颗粒形状、大小及灰泥含量有关。
粒度愈细、灰泥含量愈高的沉积物,孔隙度愈高。
孔隙度还与灰泥成因有关。
灰泥的生物成因比例大,则孔隙度就高。
碳酸盐沉积物中的原生粒内孔隙主要是生物体腔孔,如有孔虫、厚壳蛤、腕足类等。
这些孔隙明显地受沉积环境控制,是碳酸盐沉积物与硅质碎屑沉积物孔隙类型的基本差别之一。
因为硅质碎屑沉积一般没有这些原生粒内孔隙。
生物礁中的骨架孔是沉积作用控制的另一类原生孔隙。
在礁发育过程中,由于沉积作用,这些骨架孔和钻孔常被各种内部沉积物充填而形成一种更复杂的原生沉积孔隙系统。
窗格孔隙,是潮坪沉积碳酸盐岩的特征。
一般认为窗格孔隙是与潮上沉积作用和藻的作用有关,因而将其归为原生孔隙。
2、溶解作用
碳酸盐沉积物或岩石,在沉积期后作用过程中可发生不同方式的溶解,并常常造成孔隙体积的增加。
这些溶解事件主要是孔隙流体化学作用过程,因此流体温度、盐度、CO2分压的变化都会对溶解作用产生影响。
在埋藏早期(早成阶段),碳酸盐矿物的稳定化作用还未发生。
此时若原生的海洋孔隙水被大气水所取代,则文石和镁方解石将会发生溶解。
这种溶解作用取决于孔隙流体的流动比值和饱和状态。
溶解作用也可在埋藏晚期(晚成阶段)发生。
此时矿物稳定化作用已经发生,溶解对象是方解石和白云石。
溶解作用还可在埋藏过程中(中成阶段)发生、形成地下次生溶解孔隙。
3、白云化作用与去白云岩化
4、角砾化作用
角砾化是碳酸盐岩层系中常见的地质现象,可以在许多条件下发生,包括蒸发岩或石灰岩的溶解塌陷,潮坪上的干裂收缩和土壤化作用以及断层作用。
各种角砾化作用形成的角砾岩常具有很高的孔隙度,可成为油气良好储集岩。
5、构造破裂作用
构造破裂作用主要是发生在较深的地下.可由地层压力作用产生,但更常见的是由褶皱、断裂作用形成。
但埋深过大,构造破裂作用就不会发生,而代之以压溶作用。
而岩石中陆源泥质的存在是有利于压溶作用发生的。
由于压溶及伴生的晚期方解石沉淀对孔隙的破坏,碳酸盐岩储集岩分布深度一般都很浅。
(三)孔渗特征
一、表征储集物性的参数
1、孔隙率(孔隙度)
它定义为多孔介质的空隙体积Vp与该多孔介质的外表体积Yf的比值,即φ=Vp/Vf。
研究储集岩时常用有效孔隙率φe表征孔隙发育情况,即φe=Vep/Vf。
2、相渗透率、相对渗透率
相渗透率定义为:
饱和着多相流体的多孔介质对其中某一相流体的渗滤能力。
它的量纲同绝对渗透率。
相渗透率又称有效渗透率。
多孔介质中存在多相渗流时,各相的相渗透率(有效渗透率)与该多孔介质的绝对渗透率的比,称为各相的相对渗透率。
显然,各相的相对渗透率之和总是小于100%。
3、饱和度
多孔介质中流体占总空隙体积的百分数称为流体的饱和度。
在油、气藏中储集岩所饱和的流体可以是水、油及气。
水、油、气各所占岩石总孔隙体积的百分数分别称为该他集岩的含水饱和度、含油饱和度、含气饱和度.
束缚水所占孔隙空间的百分数称为束缚水饱和度,它是计算油、气储量的重要参数、储集岩束缚水饱和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岩石的成分、结构特征及岩石的空隙空间构成特征。
4、达西定律Q=KA(p1-p2)/μL
碳酸盐岩储集层中常发育各种裂缝。
裂缝渗透率是影响碳酸盐岩储集层性质的重要因素。
对储集层而言,裂缝渗透率既取决于裂缝的宽度(张开度),也取决于裂缝发育的密度。
在孔隙系统中孔隙度仅仅表示储渗能力;
而渗透率是表示流体在其中的通过能力
在许多情况下,碳酸盐岩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没有任何关系。
特别是当裂缝和溶洞存在时,它们对整个储集层的平均渗透率将产生决定性的作用。
在使用碳酸盐岩的孔隙度~渗透率关系时,必须慎重。
孔隙度和渗透率之间关系的差异在于岩石的孔隙结构特征,特别是孔隙的几何形状和它的大小分布。
粗糙度和迂曲度都是造成渗透率变化的重要原因,因此,应用孔隙大小、分布及其几何形态来描述储渗性,比单用孔隙度和渗透率更为有效
地层条件下由于岩样承受上覆地层及侧向微压的三方向作用力,其孔隙度和渗透率均有明显降低。
因此,特别是深部,要取得精确的孔、渗资料,必须在实验室中作出随微压变化的关系曲线(模拟地层条件的高压物性与常规物性回归方法)
二、参数获取方法
■常规物性(小岩心)分析
■全直径物性分析
■相渗试验分析
■高压物性(模拟地层条件)
三、参数的应用方法
1、利用岩心测定的孔、渗分布频率表征储集岩的储渗性能
总体上反映低孔、低渗特征,但也存在相当一部分高孔、高渗样品,说明嘉二段具有较为优越的储集性能。
孔隙性:
A层>
嘉二1>
B层>
C层渗透性:
C层>
A层>
嘉二1
2、孔渗关系的统计方法及分析
问题:
孔渗样品由于受取样和分析过程的影响,结果往往出现一些异常现象,如何更好的利用这些样品,寻找符合客观实际的统计规律,对于碳酸盐岩储层时空分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