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文档格式.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学生自主探究。
4、交流探究情况。
5、教师总结。
拓展活动
1、学生研究,小车在斜坡上为什么会自己往下跑。
2、教师小结。
2、鞋底花纹的启示
1、能够自己设计实验来证明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表面的光滑粗糙有关、跟物体的轻重有关。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提出问题;
愿意合作与交流;
了解什么是摩擦力和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了解摩擦力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如何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教学重点:
摩擦力的产生以及影响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探究影响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教学准备:
1、课件准备:
玩滑梯游戏、摩擦力示意图、摩擦力的应用。
2、材料准备:
测力计、秒表、弹子、筷子、带钩的木块、玻璃、木板、胶管、塑料瓶、毛巾、剪刀、废物盆、铅笔、透明胶等。
3、课前进行玩滑梯游戏,并把感受记录下来。
课件(来自农远资源)
4、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激情导入
同学们吃饭时,大多数都使用筷子,今天就让同学们进行一次使用筷子夹取玻璃球比赛,看哪一组同学夹取的玻璃球多,时间20秒。
在你们的实验桌上有个塑料小盆,盆里有玻璃球、用筷子夹取玻璃球放到塑料杯里。
准备好了吗?
开始比赛。
2、各组学生汇报夹取玻璃球的数量。
3、教师:
如果老师让你们在20秒内夹取的玻璃球尽可能多一些,你们有办法吗?
等学了这一节课后,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二、玩滑梯,感受摩擦力的存在1、教师:
同学们都玩过滑梯,玩滑梯时你有什么感受?
放课件(来自农远资源)
2、学生汇报。
请每个同学把右手伸出来,把手掌放在桌面上,手掌与桌面要接触,当于向前运动时,有什么感受?
当你的手用力压在桌面并运动时,你又有什么感受?
4、学生汇报。
5、学生动手实验。
实验后汇报自己的感受,教师听取学生的汇报。
6、教师小结:
你们感受到的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产生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三、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一个物体在光滑的桌面上运动和在粗糙的桌面上运动,产生的摩擦力谁大?
2、学生猜想,设计方案。
3、简介器材:
木块、测力计、光滑的玻璃板、粗糙的木板、实验报告单等。
4、学生实验:
探究木块在光滑的和粗糙的木板上的摩擦力大小,并填写实验报告单。
5、学生汇报。
6、学生实验:
探究物体重量与摩擦力大小的关系。
填写实验报告单等。
7、学生汇报。
8、教师引导小结:
两个物体的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两个物体的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
被拉动的物体重,摩擦力大;
被拉动的物体轻,摩擦力小。
自由活动:
(出示教科书中的图片)大家能说一下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吗?
除此之外,哪些地方还用到了摩擦力?
现在回到刚上课时的问题,怎样夹更多玻璃球?
该有办法了吧?
4、学生交流。
3、学生交流:
假如没有摩擦力,生活会怎样。
4、教师总结。
调查生活中用到摩擦力的事例。
3、跷跷板
一、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观察、体验和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对杠杆尺平衡作假设性解释;
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规律。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提出问题;
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原理的技术成果;
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
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二、教学准备:
1.动员学生课前玩一玩跷跷板
2.进行探究的有关材料,如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蜡烛等。
3、课件(来自农远资源)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课件(来自农远资源)
2、同学们都玩过跷跷板吗?
在玩的时候你都发现了哪些有趣的现象?
(一上一下的、我能将爸爸跷起、我能将两个同学跷上去、刚开始时,我跷不起某人来,因为他比我重。
后来他往里坐了一点儿,我就把他跷起来了。
……)
在玩的过程中有没有产生过奇怪的想法呢?
(我想让它的两边能平了,我想……)
那你做到了吗?
(没有)
那你有没有想过在什么条件下两边才能平衡呢?
2、猜想:
我认为两边一样重就能平衡;
我认为两边得一样长才行;
有的时候不一样长,不一样重也能行……
3、设计方案:
这只是大家的一种猜想,怎么样才能知道你们的想法是对还是错呢?
(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那你打算怎么做呢?
(学生汇报方案)(两边同样长,也同样重;
两边不同长也不同重,既等臂与不等臂两种情况)
下面就按大家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不过动手前想一下在实验过程中应当注意些什么呢?
(爱护器材、及时记录……)
5、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归纳总结。
等臂情况下杠杆两边的重力相同既可;
不等臂:
动力×
动力臂=阻力×
阻力臂。
6、交流平衡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自由回答)
7、认识天平的构造及使用。
四、自由活动:
玩“蜡烛跷跷板”,并说出其中的道理。
五、拓展活动:
我们来做个类似跷跷板的小玩具。
4、弹簧里的学问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探究活动感知到物体的弹性和弹力;
能够表达交流自己的体会、发现与见解;
能够设计、制作与弹性、弹力有关的小玩具。
2.愿意去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养成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体验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的乐趣。
3.认识到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
了解弹力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1.各种各样的有弹性的材料(拉力器、海绵、皮筋、弹力球、弹簧、……)
2.让学生带有弹簧的玩具
1、导入:
同学们,你们一定玩过许多带弹簧的玩具吧,说说你都玩过哪些带弹簧的玩具?
(学生回答)
你觉得有趣吗?
想不想再玩呢?
(想)
那好,下面我们就分组玩各自带来的玩具,不过玩的时候要边玩边思考,多想想为什么?
咱比比看哪个同学是有心人,发现的东西最多?
如果有什么发现,要及时的记录下来。
2、让学生分组玩弹簧(学生实验)
(教师要巡视,指导)
3、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我把弹簧拉开后,它自己又缩回去了,)为什么会缩回去呢?
(是一种力量把它拉回去了)
(我把海绵压扁了,一松手,又成了原来的样子)
……
小结:
当压缩或拉长弹簧时,弹簧就会有一种要恢复到原来形态的力,这就是弹力。
4、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减震、床、沙发、弹簧让门自动关闭、跳跳床等。
5、设计弹力玩具。
6、拓展活动
设计一个“从高处丢鸡蛋摔不破的装置”。
(弹力和降落伞的应用)
5、有趣的磁铁
1、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
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2、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体会合作与交流的愉快;
乐于探究和发现周围事物中的奥秘;
意识到科学、技术和社会是有机结合的,增强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3、知道磁铁的基本性质;
了解磁铁有异级相吸、同极相斥、磁力有大小、两极的磁性大等性质;
知道生活中磁铁的应用。
材料准备:
教师准备:
磁铁实验盒,线,铜、铁、铝片,实验记录单。
学生准备:
各种形状的磁铁。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知道咱们班的同学最喜欢帮助别人了,是不是?
现然有一位老奶奶需要同学们的帮助,大家想不想帮她?
听好了,那天,这位老奶奶在家给小孙女缝衣服,突然,她用的针掉到了地上,可老奶奶年龄大了,眼睛花了,看不到针掉到了哪里,那同学们,你们能想个办法帮老奶奶找到针吗?
(学生谈)这些同学真聪明,老奶奶听到你们的办法肯定会高兴,而且再也不用担心针掉到地上找不到了。
刚才有几个同学说到了用磁铁,那同学们,你们玩过磁铁吗?
喜欢玩磁铁吗?
那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研究《有趣的磁铁》(板书,并课件出示课题。
)
二、活动过程:
1、研究磁铁的形状。
同学们,既然大家都喜欢玩磁铁,那你注意过没有,你所玩的磁铁都有哪些形状的?
(生谈)刚才同学们说出了好些形状的磁铁,其实归纳起来,常见的磁铁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类。
(课件出示)那么,在科学中,这些磁铁的标准名字叫什么呢?
(课件出示)
2、认识磁极。
看屏幕,(出示)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块磁铁,看看磁铁上有什么?
(生:
SN)同学们观察真仔细,在磁铁的两端分别写着S和N,同学们,磁铁的两端叫做磁极(出示)那大家再称呼磁铁两端的时候,就可以把它称为什么?
(磁极),那这边是S极,这边是N极。
3、磁铁的玩法。
学的真快。
同学们,既然大家都玩过磁铁,那谁能说说你平时是怎么玩的?
(生说)还有其它的玩法吗?
(学生各抒已见)同学们说的方法真不少,那好,这节课,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磁铁盒,过会同学们就可以用你平时的玩法来玩磁铁,和平时不同的是,这次你在玩时要边玩边注意观察,注意发现,并且把你的发现及时记录到实验记录单上。
听清楚了吗?
4、如果现在就让大家玩的话,你认为在小组合作玩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小组合作,不争不抢,认真观察,积极动脑,及时记录,合理分工(分好记录人))
这些注意事项大家都记住了吗?
那好,下面就大家就开始玩磁铁吧。
小组长注意组织好本小组的活动。
5、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6、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刚才发现同学们都玩的很高兴,那现在哪个小组愿意先把你们的发现和大家交流一下,交流的时候,发言的同学要清楚地说明你们的发现,其他同学要求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在别人发言结束后可以进行补充和质疑。
(在学生汇报过程中师板书:
同极相斥,异极相吸两端磁力大,中间磁力小指示南北)
同学们,一块条形磁铁就相当于一个指南针,所以磁铁的两极在科学上也是这么说的(出示课件):
磁铁指南的一端叫做南极,用S表示,指北的一端叫做北极,用N表示。
(让学生齐读一遍,巩固认识。
(师板书:
吸铁)
7、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磁铁的好多秘密,实际上这些都是磁铁的一些性质,是好多的科学家费尽周折才研究出来,可我们一节课就发现了磁铁的这么多性质,真是很了不起。
只要大家在生活中,继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你会有更多的新发现。
三、自由活动:
1、同学们再想一想,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磁铁?
(出示问题)
(生谈后教师出示课件:
冰箱门上有磁铁,有磁铁的棋盘,有磁铁的黑板,垃圾处理场用大磁铁分离出垃圾内的废铁、废钢等金属。
2、通过交流,我们发现生活中好多物品都用到了磁铁,而且磁铁正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了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课下同学们继续注意观察,看生活中哪些地方还用到了磁铁。
你还能让磁铁为我们做些什么?
四、拓展活动:
这节课,我们一起玩了磁铁,通过研究实验,知道了磁铁的性质,还知道了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那对于磁铁,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提问)
师:
同学们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但这么多问题,在课堂上无法一一解决,不如大家课后亲自去研究,有了结果,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好吗?
附板书设计:
5有趣的磁铁
吸铁
性质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两极磁力大中间磁力小
指示南北方向
6、空气在哪里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空气没有一定的形状。
空气占据着我们的周围空间。
让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
2、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选择材料,设计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流动以及空气占据着空间。
3、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空气的存在、流动以及空气占据着空间。
[教学难点]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材料准备]
教师用:
水槽、气球、塑料袋、杯子、软塑料杯、三角漏斗、平底烧瓶、集气瓶、乒乓球、一架天平、杠杆尺等材料。
学生用(6人一组):
水槽、杯子、气球、扇子、砖等。
[教学过程]
魔术导入
1、首先,教师取出一个装三分之二水的水槽和一个乒乓球。
问:
老师把乒乓球放在水槽里,乒乓球会怎样?
生:
会浮在水面上。
师取出一只玻璃杯,问:
如果老师用这只玻璃杯罩住乒乓球,那么乒乓球会跑到什么位置?
生猜:
玻璃杯的上部、中间、下部。
三种情况都有,猜上部的较多、下部的较少。
[通过这一活动,可以引起全体学生的注意,使他们能迅速的集中思想,思考着这一问题的答案。
]
师把玻璃杯罩住乒乓球并压到水槽底部,结果乒乓球跑到了杯子的下部。
结果出乎大多数学生的意料。
教师不失时机地继续提问: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学生猜想。
。
有的学生毫无信心地说:
可能是空气起的作用吧?
大多数学生沉默。
看到这种情况,老师又取出一只软塑料杯,重复刚才的实验,结果发现乒乓球跑到了玻璃杯的上部。
[通过对比实验,出现两种绝然不同的结果,这更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师:
这又是为什么呢?
回答不出。
找同学观察这两次实验用的杯子的不同(塑料杯子事先扎了两个孔),结果同学恍然大悟,原来是空气在起作用。
2、教师继续调动学生。
睁大眼睛看一看,空气有没有颜色?
用鼻子嗅一嗅,空气有没有气味?
用舌头尝一尝,空气有没有味道?
用眼睛观察一下,空气有没有形状?
[让学生用眼睛看、用手抓、用鼻子嗅、用舌头尝,都找不到空气,说明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一定形状、透明的气体。
通过学生亲身的体验,掌握空气的性质]
3、师继续:
既然空气看不见、摸不着,那么你们有什么办法证明空气存在呢?
(一)、学生活动
1、学生用手摸、按,感觉空气充满塑料袋,有弹性,能变形;
扎一个小孔让空气吹在脸上感觉气流,体会空气像水一样能流动;
听一听气流发出的声音;
尝一尝、闻一闻体验空气没有味道、没有气味。
2、学生交流,发表自己的发现。
通过运用感官充分感觉空气,使学生对空气形成多方面的感性认识。
[通过学生的亲身感受和体验,使他们进一步认识空气的性质,然后通过交流讨论,把零散的表象向概念化的方向发展。
(二)、谁赶走了杯中的水
1、
再来做一个魔术。
会做一个魔术还称不上魔术师,大家还能用桌子上这些材料再做一个魔术吗?
[鼓励学生挑战自己,利用准备的材料进行探究实验,进一步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2、是谁赶走了第二只杯子里的水,占据了杯子里的空间?
在做魔术的过程中,我们都有些什么发现呢?
3、再把第二只杯子直立着压到水底,观察杯子里的空气会怎么样?
学生观察第一只杯子里的空气是怎样跑到第二只杯子里的,第二只杯子里的水是怎样跑出来的。
[为了让学生看到实验效果,第二只杯子可以罩住一只乒乓球。
通过乒乓球位置的不断变化,同学可以“看”到水被赶出的过程。
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引领学生借助可见媒介--水,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到空气不仅存在,并且还占据空间能流动。
同时使学生感受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
扰动"
来研究不可见的物质。
[学生通过做这个实验不仅亲眼"
看到"
了空气和它的流动,而且能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这种科学方法的魅力。
(三)、用空气做跷跷板的游戏。
把两个盛满空气的玻璃瓶放到天平的两边,把天平调节平衡。
这说明天平的两边怎样?
往一边的玻璃瓶里打入一些空气,再称,结果怎样?
打入空气的这边为什么变重了?
这说明了什么?
老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这样做:
1、1)、组装并调整杠杆尺,使之平衡;
2、2)、取两只同样大小的空气球,分别置于杠杆尺两端的最外边使之继续平衡,证明两只气球重量相等;
3、
3)、小组内两名同学合作,一名同学将其中一只气球取下,用力吹起膨胀,另一名同学用细线将口封紧,仍挂在先前位置,结果杠杆尺向挂充气球的那端倾斜,从而证明空气有重量。
[这样做可以将课本上的实验加以改进,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观察到实验的结果,从而自己得出结论。
同时,老师的这一做法,给学生树立了一个榜样,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即探究实验可以有多种方法,但得出的结论却是一致的。
3、我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猜测并讨论。
学生猜测并实验。
结合经验,寻找结论。
通过比较认识空气有质量。
[质量是一个特殊的概念,学生很难理解,这里主要还是渗透,仍需要使用“重量”、“轻量”的说法。
拓展活动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还想探究那些问题?
例如:
水里面有空气吗?
其它星球上有空气吗?
我们想办法去了解吧
7、热空气
知道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及其应用。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展示热气球的图片)
提问:
认识这是什么吗?
(热气球)
讲述:
这些年来热气球在航空、体育和娱乐活动等方面有着广
泛的应用,国际航空联合会还组织热气球的有关比赛呢!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播放五彩缤纷的热气球在空中飞)
刚才,在录像中,大家看到热气球可以自由上升,那在生活中还有那些物体与热气球道理一样,会上升呢?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上升的事例。
那你能根据刚才列举的事例,猜测一下热气球为什么会上升吗?
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板书课题)
自主探究热气球上升的原理
谈话:
桌面上给大家准备了许多实验材料,你能根据刚才的猜
想设计实验,使塑料袋升起来或使彩纸屑飞舞起来吗?
学生分组讨论,制定实验计划。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研究计划?
学生代表汇报本组实验方案,组与组之间进行相互纸以及补充,
教师给与适当的指导。
实验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提醒注意事项:
1、仔细观察现象。
2、及时做好记录。
3、注意用火安全。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
那个小组愿意到台前来演示一下你们的实验过程呢?
小组展示实验。
教师随机提问;
袋子鼓起来说明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气体体积
膨胀。
思考讨论:
袋子为什么会升上去?
彩纸屑为什么会飞舞起来呢?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研究结果。
小结:
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
当热空气上升时,就会推动袋子上升,或使纸屑飞舞了。
活动三:
了解热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
我们的生活中那些地方利用了热空气会生生的原理呢?
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交流结果。
活动四:
制作热空气动力玩具
大家想亲自动手做隔热气球驱动的玩具吗?
你可以参考
有关的资料或老师提供的制作方法,进行你们的制作活动。
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学生制作并交流,展示热驱动玩具。
拓展活动:
课下自己试着制作一个热气球,互相比比看,看谁的飞的高,飞的时间长。
板书设计:
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
8、风的形成
1、科学探究:
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自然界中的风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能对提出的有关风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做假设性解释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风成因模拟实验。
2、科学知识:
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准备:
1、课前收集有关风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分类。
2、课前观察身边哪里有风,什么地方可以产生风。
3、准备模拟实验材料:
可乐瓶、蜡烛、火柴、香等。
教学过程:
课前激励语:
在探究中发现,在合作中成功。
(意在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合作精神,在学习活动中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与同学合作,认识到合作是成功的基石。
一、情景导入:
从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入手,提出要研究的科学问题。
师生谈话:
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同学们都非常熟悉。
在生活中,你都在哪些方面发现了风?
在电影电视中,你又从哪些方面看到了风?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愉快的交流。
教师引出科学问题:
原来,风无处不在,风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彩旗飘扬,帆船疾驶,林涛怒吼,波浪汹涌――这些都是风的作用,它高兴时,悠闲漫步,轻摇柳枝;
发怒时,则狂奔乱舞,拔树倒屋。
那么,风是从哪里来的呢?
大家想不想解开这个谜?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风从哪里来(出示课题)
二、科学探究:
通过大胆的猜测和实验,自主合作发现风形成的原因。
1、自己制造风,并研究人造风形成的原因。
探究引导:
我们教室里有风吗?
你能不能利用你周围的材料制造出风?
学生造风:
用嘴吹,用书扇、开窗等。
继续引导:
老师这里也有一些材料,你能利用它制造出风吗?
谁来试试?
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造风:
扇子、气球、风车
深入引导:
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怎样制造风?
学生回想:
生活中的造风现象(风扇、吹风机、飞机螺旋桨、空调)
学生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
教师总结:
这种人为制造的风称为人造风。
启发探究:
想一想,人造风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示范:
吹 吹的是什么?
空气。
空气有什么变化吗?
学生猜测感受:
人造风的特点。
共同发现:
人造风是空气从一个地方运动到另一个地方,周围的空气过来补充。
2、猜测假想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问题探究:
大自然中的风千变万化,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呢?
与哪些条件有关系呢?
根据你的经验和掌握的风的知识,小组同学先讨论一下,把你认为最主要的条件写在记录上。
小组讨论:
风是怎样形成的。
(小组同学各抒己见)
学生交流:
同学们大胆交流自己的猜想,并说出这种猜想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