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生物阶段综合测试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376453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0.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生物阶段综合测试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届生物阶段综合测试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届生物阶段综合测试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届生物阶段综合测试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届生物阶段综合测试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生物阶段综合测试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届生物阶段综合测试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生物阶段综合测试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生物阶段综合测试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B.图

(1)中a点和图(3)中e点的增长速率与图

(2)中的c点对应

C.图

(1)中b点和图(3)中f点的增长速率与图

(2)中的d点对应

D.图

(1)、

(2)、(3)中的b、c、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

图中甲、乙位于食物网的第一营养级,属于生产者,A正确;

根据图b甲、乙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可确定甲、乙为竞争关系,且由甲、乙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可确定甲、乙为竞争关系,且甲在竞争中占据优势,B正确;

T时间后丁大量死亡,则丙的数量会大量增加,甲的数量会锐减,C不正确;

根据图b甲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可知,甲种群为“S”型增长,限制其增长的因素包括食物、空间等生存资源的短缺和种间竞争、种内斗争等因素,D正确。

C

4.下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

(纵横坐标分别表示被M、N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

A.曲线不重叠时,M与N可能存在竞争

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弱

C.d<

b时,M与N种间竞争激烈

D.M、N将呈现“J”型增长

从图中可知,M、N有共同的食物资源,因此两物种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当曲线不重叠时,M与N之间也可存在竞争,竞争生存空间等。

当b越大,生物M的取食范围扩大,适应环境能力越强;

当d>

b时,即M与N对共同食物资源的竞争增强;

M、N两个种群数量受环境因素以及其他生物因素的影响,呈现“S”型增长。

A

5.如图甲、乙分别表示某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和种群增长速率曲线,与此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图中c点种群增长速率对应乙图中的f点,ac段可看成“J”型增长

B.当种群增长速率对应乙图中的g点时,该种群数量将达到最大值

C.渔业捕捞时,应使捕捞后的剩余量维持在c点

D.根据“J”型增长曲线的数学模型Nt=N0·

λt,可推知种群呈“J”型增长时其增长率不能用乙图表示

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识图能力。

甲图中c点种群增长最快,对应乙图中的f点,但ac段有环境阻力,不能看成“J”型增长,A项错误;

乙图中g点种群增长速率为零,种群数量将不再增加,B项正确;

c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捕捞后的剩余量维持在c点可以保证持续高产,C项正确;

模型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设定时间段前种群数量的倍数,故种群增长率为固定值,D项正确。

6.(2013·

孝感统考)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随着物质循环而循环

B.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物体内的能量代谢过程

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

D.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而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不能随着物质循环而循环。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也越多。

7.

右图中a→d分别表示不同的指标,M表示某种指标的相对量。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M表示基因多样性,a~d表示四种不同的植物,则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最不容易被淘汰的可能是b

B.若M表示物种丰富度,a~d表示四个不同的演替阶段,则从光裸的岩石演替成森林的顺序为a→c→d→b

C.若M表示生物所含的能量,在一段时间内,若c种群数量增加,则d种群数量下降,a所处的营养级最高

D.若M表示种群密度,则同种生物个体之间斗争最激烈的一定是b种群

若M表示生物所含的能量,则其营养级之间的关系应该是b→d→c→a,因此在一段时间内,若c种群数量增加,则d种群数量下降,a所处的营养级最高。

若M表示种群密度,则同种生物个体之间斗争最激烈的一定为b种群是错误的,例如同样的一个环境中老虎和蚂蚁。

8.(2013·

大连双基测试)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的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

B.湿地可以调节气候、净化污水,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基因重组导致多种等位基因的产生,从而形成遗传多样性

D.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等位基因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基因重组只是在原有基因的基础上重新组合,不能产生新的基因。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式主要有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其中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9.在某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假设羊摄入体内的能量为n,羊粪便中的能量为36%n,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48%n,则(  )

A.羊同化的能量为64%n

B.储存在羊体内的能量为52%n

C.由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16%n

D.由羊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64%n

粪便为食物残渣,是未被羊同化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所以羊同化的能量为n-36%n=64%n;

生物同化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散失(48%n),另一部分用于生物的生长和发育繁殖储存在体内(64%n-48%n=16%n);

储存在体内的能量有一部分会流向下一营养级,还有一部分最终流向分解者,由于已知条件不足,所以无法判断这两部分能量的比例。

10.(2013·

郑州质量预测)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兔子吃了1千克的草,则这1千克草中的能量就流入了兔子体内

B.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约有10%~20%的能量流入狼的体内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着物质循环而被循环利用的

兔子吃的草中的能量一部分被兔子同化,一部分残留在粪便中,故A错误;

能量传递效率中的10%~20%指的是营养级与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并非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故B错误;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来固定太阳能,而太阳能来自无机环境,故C正确;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单向流动的,最终都会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故D错误。

11.某池塘内有一条由三个不同物种形成的食物链:

硅藻→虾→小鱼。

右图三条曲线分别表示该食物链中各生物在池塘不同深度的分布情况。

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物种甲、乙、丙之间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B.物种甲在不同水深处,个体数量不同,主要受食物的影响

C.物种乙的数量突增,短时间内物种丙的数量会增加

D.物种丙表示小鱼,该种群营养级最高,所含能量最少

根据题意:

池塘内食物链:

硅藻→虾→小鱼,三种生物为不同物种,存在生殖隔离;

根据数量关系图可知食物链:

甲→乙→丙,所以乙增多,丙短时间内也会增加:

硅藻(浮游的藻类)是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影响其在水中垂直分布的因素是光照,主要分布在水体的上层,所以图中物种甲是硅藻,乙是虾,丙是小鱼,是最高营养级,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小鱼所含能量最少。

B

12.下列有关食物链和生物进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复杂,个体数量越庞大,食物链就越多,其抵抗力稳定性也越高

B.如果经干旱环境长期诱导,生物体往往发生耐旱突变

C.在食物链中,根据动物的食性,同一种动物可能占多种营养级

D.生态系统中引入的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食物网的研究对象是种群而不是个体,与个体数量没有直接的关系;

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干旱环境只是对生物的变异起选择作用;

盲目引进外来物种会降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13.

如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

A.①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

B.一般情况下,③增加1kg,①至少增加100kg

C.食物链中捕食关系一般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单向性

D.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

①表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

一般情况下③增加1kg,至少消耗生产者应按20%传递效率计算,故①至少增加25kg;

从能量关系看②>

③+④,不可能等于③+④,因②同化量还要满足次级消费者的自身呼吸消耗。

14.(2013·

大连双基测试)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其中甲、乙、丙、丁组成生物群落。

A.④增多是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

B.图中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循环方向

C.甲、乙种间关系的调节还需要信息传递的作用

D.无机环境中的CO2可以来自细胞呼吸

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而④是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该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故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循环方向;

分析题图可知,甲是生产者,乙是初级消费者,两者的种间关系需要通过信息传递进行调节;

细胞呼吸产生的CO2能释放到无机环境中。

15.如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示意图,当一种生物的全部同化量来自两种生物时,则同化量各占一半,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包括了图中全部生物的总和

B.图中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蛇

C.图中由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共3条

D.如蛇要净增重1千克,则最多要消耗绿色植物3500千克

该图包括了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蝉等、分解者细菌构成了完整的生物群落,食物链共有3条:

蛇为最高营养级,如蛇增重1千克有0.5千克来自螳螂,有0.5千克来自黄雀,则消耗绿色植物最多为:

=500千克、

=2500千克与

=250千克,共需绿色植物最多为3250千克。

1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能量只能由较低营养级流向较高营养级

B.食物链中的营养级可以是无限的

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可以长时期地保持动态平衡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

物质可以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利用,而能量一是在流经各营养级时被生物细胞呼吸消耗;

二是通过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

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

17.群落随着时间推移进行的有规律的变化叫演替。

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河流堵塞形成沼泽的过程中,原有的生物群落消失了,这是初生演替

B.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是使物种多样性增加,光能利用率提高

C.次生演替一般是在生态系统被彻底破坏后的地方开始的,因为环境恶劣,所以要比初生演替经历的时间长

D.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中,因为乔木高大,能更好地利用阳光,所以一直占有优势

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方向是使物种多样化,营养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

A描述的是次生演替;

次生演替较初生演替时间短,且未必是在生态系统被彻底破坏的地方开始;

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中,占优势的物种往往不同。

18.大气中CO2过多与碳循环失衡有关。

2010年坎昆世界气候大会上低碳生活再次获得普遍认同。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增加自养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利于降低大气中的CO2含量

B.大气中CO2的增加主要与异养生物②的数量增加有关

C.该生态系统中的自养生物与所有异养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

D.该图能表示物质循环过程,不能准确表示能量流动方向

理清生产者的代谢特征、大气中CO2的主要来源、生物群落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

自养生物可以利用大气中的CO2来制造有机物,使环境中的CO2含量降低。

大气中CO2的增加主要是由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所引起的。

异养生物数量的增加对大气中CO2浓度的改变不会有很大影响。

自养生物为生产者,异养生物为消费者和分解者,可以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生态系统的能量只能单向传递。

19.(2013·

合肥教学质检)某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a→b→c→d,通过测定得到这四种生物a、b、c、d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分别为M1、M2、M3和M4。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M1一定不是a种群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若M1<

5M2,则生态系统稳态可能遭到破坏

C.d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应比c个体的小

D.若M2大量增加,一般会导致M1减少M3增加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中会通过细胞呼吸损失一部分,故A正确;

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前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要大于或等于后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的5倍,才能满足后一营养级的能量需要,故B正确;

相对较高营养级的个体不一定比相对较低营养级的个体小,如虎与兔,故C错误;

一定时间内,M2增加会导致被捕食者减少,捕食者增多,故D正确。

20.(2013·

西城区期末)如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下列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微生物利用的是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贮存的能量

B.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中能量的传递效率

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可以促进物质循环再利用

D.食用菌、甲烷菌及蚯蚓等是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生态农业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使能量尽可能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但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传递效率不会提高。

21.下列有关有害动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性引诱剂作为化学信息诱杀雄性个体,通过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使害虫的出生率下降

B.烟草能释放挥发性物质驱除夜间活动的雌蛾,它们有竞争关系,并通过化学信息完成

C.抗虫棉由于导入的是生物毒素基因,所以棉铃虫不会产生抗药性

D.控制鼠害的有效措施是降低环境容纳量

A项是通过改变性别比例,从而使害虫的出生率下降。

B项烟草和蛾属于捕食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

C项棉铃虫的抗药性可以通过棉花产生的毒素的选择作用而形成。

22.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传递效率为10%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某一营养级约有10%的个体被下一营养级吃掉

B.某一营养级约有10%的能量流到下一营养级

C.最顶部的消费者的能量约占生产者能量的10%

D.分解者能量约占生产者能量的10%

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传递效率为10%的理解应为上一营养级约有10%的能量流到下一营养级。

23.

农场中种植着粮食作物、果树,饲养着家禽、家畜等。

下列中不属于运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原理来提高农畜产品产量的措施的是(  )

A.延长家禽的光照时间,提高产蛋量

B.农作物的适时灌溉,家禽、家畜的定时饲喂

C.人工控制作物光周期,达到早熟、高产的目的

D.施放过量的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

生态系统的信息种类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主要应用于①提高农畜产品产量,②控制有害生物。

A、C选项均是利用光(物理信息),D利用化学信息。

24.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大的原因不包括(  )

A.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繁多

B.能量可通过其他食物链传到顶级

C.某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

D.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繁多,一种生物灭绝,会被其他生物所代替,仍能使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

一条食物链阻断,能量会通过其他食物链传到最高营养级,能量的传递不受阻。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畅通会提高抵抗力稳定性,而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与之没有直接关系。

25.

如下图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双向的

B.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还有信息传递

C.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D.生态系统各成分间都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

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简答题(共50分)

26.(10分)松毛虫是马尾松林的害虫,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生态后果。

通过向马尾松林引入灰喜鹊,可以有效控制虫害。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研究松毛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某同学尝试构建了数学模型如下图:

在AB时间段,松毛虫每天增加7.5%,并呈“J”型增长,假设最初3000条,则20天后种群的数量为:

N20=________条。

(用公式表示,不必计算结果)

(2)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灰喜鹊是________消费者;

松毛虫属于第________营养级。

(3)CD时间段由于两者之间通过________调节机制,使种群数量保持了动态平衡。

(4)可见引入灰喜鹊后,松毛虫数量明显下降,这种控制虫灾的方法属于________,具有长效、环保等特点。

(5)据调查,人造马尾松林比天然马尾松林容易发生虫灾,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J”型曲线的数学模型的增长函数为N(t)=nλt,其中,N(t)为第t年的种群数量,n为最初种群的个体数量,t为时间,λ为每年的增长率(大于1)。

(2)从题目中可以推出该生态系统存在的食物链为马尾松→松毛虫→灰喜鹊,所以在该生态系统中,灰喜鹊是次级消费者,松毛虫属于第二营养级。

(3)生态系统的基本调节方式为负反馈调节,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数量之间也存在这种调节方式。

(4)控制虫害的方式有三种:

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机械防治。

此题中防治方式是通过引进灰喜鹊,所以属于生物防治,或称为天敌防治。

(5)人造马尾松林的物种比较单一,营养结构比较简单,所以相比天然马尾松林,其抵抗力稳定性低,容易遭受外界干扰。

(1)3000×

1.07520 

(2)次级 第二

(3)负反馈 (4)生物防治(天敌防治)

(5)人造马尾松林营养结构简单(物种较少),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低

27.(10分)某地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此区域的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破坏,如图为被毁的自然保护区在人为干预下恢复过程中的能量流动图(单位:

103kJ·

m-2·

a-1)。

(1)计算可知,肉食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值为______。

由图可知,营养级________(填“较高”或“较低”)的生物在这场灾害中受到的影响较大。

(2)在人为干预下,能量在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

(3)若某村落由于自然灾害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不能得到外界援助,但尚可农耕及畜牧养殖,此种状态下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

例如,若将(草食)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

1调整为1:

4,可供养的人口数量将是原来的________倍。

(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字)

(1)肉食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值:

流出肉食动物的总能量-流入肉食动物的总能量=(肉食动物呼吸消耗的热能+流入顶位肉食动物的能量+肉食动物流入分解者的能量+肉食动物未利用的能量)-(植食动物同化的总能量+补偿输入植食动物的总能量-植食动物呼吸消耗的热能-植食动物未利用的能量-植食动物流入分解者的能量)=(2.1+0.25+0.05+5.1)-(14+2-4-9-0.5)=5(103kJ·

a-1);

补偿输入到植食动物、肉食动物、顶位肉食动物的能量分别为2、5、12,进而可知,营养级较高的生物在这场灾害中受到的影响较大。

(2)在人为干预下,能量在第二营养级(植食动物)与第三营养级(肉食动物)之间的传递效率=从植食动物流入肉食动物的总能量/流入植食动物的总能量=(2.5÷

16)×

100%≈15.6%。

(3)人因摄食植物性食物构成的食物链为:

植物→人;

人因摄食(草食)动物性食物构成的食物链为:

植物→草食动物→人。

假设现在村落中人们获得的总能量为A,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当膳食结构是(草食)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为1:

1时,需要植物提供的能量为:

(1/2)A÷

10%+(1/2)A÷

10%÷

10%=55A,当膳食结构是(草食)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为1:

4时,需要植物提供的能量为:

(4/5)A÷

10%+(1/5)A÷

10%=28A。

改变膳食结构后节约的能量为55A-28A=27A,可以多供养的人口是原来的27A/28A≈0.96倍。

因此,改变膳食结构后,原有能量可以供养的人口数量为原来的1+0.96=1.96倍。

(1)5×

103kJ·

a-1 较高

(2)15.6% (3)1.96

28.(10分)(2013·

潍坊、东营、淄博、滨州四市联考)研究人员对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学调查。

在无迁入、迁出的情况下绘制出某昆虫种群数量的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种群在前5年种群数量的变化类型是________曲线增长,5年后λ值开始变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草原在第10年曾发生火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对火灾过后草原生物群落发生________过程的真实写照,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

(3)为提高牧草产量,计划在该草原上喷施某种化肥,若要探究这种化肥是否不利于上述昆虫的存活,请完善以下实验设计并预测结果。

实验步骤:

①将生理状况相似的该昆虫分成数量相等的两组。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一段时间后,分别统计两组昆虫的生存率。

结果预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由图可知,在前5年λ值不变,且都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不变,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5年后λ值开始变小,但一段时间内该值还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增长减缓,环境阻力加大。

(2)次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