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素材+专练 1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374620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素材+专练 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素材+专练 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素材+专练 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素材+专练 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素材+专练 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素材+专练 1Word文件下载.docx

《高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素材+专练 1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素材+专练 1Word文件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素材+专练 1Word文件下载.docx

今天,一些民族的语言已经或正在消失,一旦一种民族语言消失,这种民族文化特别是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会消亡,最后势必严重损害全世界的文化多样性。

倘若语言的传承断档,离开了口头语言的诵唱,少数民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江格尔》《玛纳斯》等就会失传、消亡。

濒危语言的非物质文化特性,要求我们除了要及时对其语音、词汇、语法结构、语用等方面进行抢救性记录、整理、保存外,不但特别要关注濒危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非物质文化所蕴含的意义、功能系统——这些系统是外在社会结构、权力争斗、阶层属性不断扭结、互动的结果;

还要弄清族群固有的历史渊源、信仰凝结以及思维模式等深层次的内核。

更为重要的是,应切实加强在现实生活与教育实践中对濒危语言的传承,提高各民族大众对本民族母语价值的认识,增强对母语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同时,应从青少年抓起,学习和掌握本民族语言,使少数民族濒危语言得以群体性的传承。

语言之本茁壮,文化之花方能灿烂。

(选自李荣启《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有删改)

1.下列有关“抢救性保护”的表述,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抢救性保护的真正意义在于抢救扶持稀有的人间国宝,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

B.抢救性保护的本质要义在于维护濒危项目的内在生命,使其能以鲜活的形态传承于民间。

C.抢救性保护的目的是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标本珍藏在博物馆,要使其生命力延续下去。

D.抢救性保护濒危语言,就能保证使用该语言的民族传续和发展,维护全世界的文化多样性。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项,断章取义,原文是“真正意义上的抢救与保护是通过抢救扶持稀有的人间国宝——代表性传承人,使濒危项目能以鲜活的形态生存于民间”。

C项,与原意相悖,原文是“我们实施的抢救性保护是要使其生命力延续下去,而不是使其成为标本珍藏在博物馆”。

D项,偷换概念,不是“使用该语言的民族传续和发展”,而是“使用该语言的民族文化的传续和发展”;

另外,“就能”说法过于绝对。

答案 B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与强势文化接轨,融进西洋文化,将会使自身的文化传统丧失独有的特性与特色,并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无独立地位。

B.缺乏创新意识,不能融进反映新时代、新生活的内容,是传统艺术很难赢得现代观众尤其是青年人喜爱的原因之一。

C.如果离开了口头语言的诵唱,语言的传承断档,一些优秀的少数民族英雄史诗如《玛纳斯》等就会随之失传、消亡。

D.只要重视青少年学习和掌握本民族濒危语言,增强人们对本民族母语的自豪感,濒危民族语言就能得以群体性传承。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定位内容在最后一段“应从青少年抓起,学习和掌握本民族语言,使少数民族濒危语言得以群体性的传承”,把原来的必要条件误解为充分条件了。

答案 D

★3.(把握作者观点态度)《格萨尔王》是一部篇幅宏大的藏族民间说唱体英雄史诗,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活的史诗”。

请结合文本就保护该史诗提出三条建设性意见。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回答此题应结合文章的主要观点,第二段谈的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和艺术创新问题,第三段谈的是保护濒危的民族语言和弄清族群历史渊源、信仰凝结等深层次内核。

从这四个方面入手,抓住文中关键语句提出保护该史诗的意见。

答案 ①保护《格萨尔王》传承人,加大对他们的宣传力度。

(针对“传唱”来谈)②利用更多丰富的、创新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格萨尔王》。

(针对“创新”来谈)③传承藏族民间语言,从青少年抓起,学习和掌握本民族语言。

(针对“语言传承”来谈)④加强对《格萨尔王》所反映的藏文化历史内涵的研究。

(针对“深层次内核”来谈)(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二、(2017·

诸暨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孝亲情感出于人生而自然生发,具有超越时代的普适性和共通性,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绵绵不息,在中国社会文化中具有勃勃生机,中华民族在孝道与法律之间积累了数千年的经验与教训。

然而自清末法制变革以来,传统法律制度已然崩溃,中华法系亦渐告解体,作为其核心价值和精神灵魂的孝道法文化也随之停止。

经历清末修律、五四运动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运动的不断冲刷,不唯孝道法文化消失殆尽,一般孝道观念乃至道德价值亦如雨后残虹。

孝道文化的迷失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观今日之社会,虐老行为时有所见,而法律的调控能力却十分有限。

尽管民事法中规定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义务,但又仅限于物质赡养范围之内,而这只是孝道最低层次的要求。

另一方面,对严重的不孝行为进行刑事追责,须达到“情节恶劣”的程度,即长期虐待老人,或因遗弃造成老人重伤或死亡,才构成犯罪。

这样的法律规定,很难真正发挥惩治不孝行为的作用。

长此以往,势必对社会稳定与和谐构成极大的挑战。

孝道文化属于报答文化,其中既有人情上的知恩图报,也有功利上的付出回报,一方面为代际提供温情脉脉的精神慰藉,另一方面也可消弭长辈心中老无所依的现实顾虑。

因而孝道的弘扬有增进人际情感、消减人际隔阂的大功用。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己及人,由近及远,孝道由此成为社会责任感与公德的源头。

时代变迁,需要孝道法文化与传统法律制度进行创造性转化,以推陈出新。

由此,无论逻辑内容还是规范模式方面,传统孝道都需要一番扬弃。

传统孝道精神可用充满人性关怀的方式,重见新意于今日之法律条文与司法实践之中。

例如,子女对父母的人身伤害与精神侮辱,可否加重处罚?

子女出于亲情对父母的违法行为包庇隐瞒,可否减轻处罚?

对尽孝之人物、事迹,可否在精神褒奖之外再加物质奖励并将其制度化?

这些问题要得到圆满解决,既需要创造性的制度设计,也需要对传统孝道精神进行深刻体悟,还需要对现代法治精神有精准的把握。

目前,我国的立法和司法工作已对此展开有益的尝试。

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正案有关于近亲属享有拒证权的新规定。

2013年开始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要求子女常回家看看的规定,可以说已经迈出重要一步。

这是对传统孝道法文化的呼应,也是传统法律价值的回归。

(节选自《法学研究》2015年第3期,作者:

龙大轩,有删改)

4.下面对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孝道是传统法律体系的核心价值,其对传统国民性格的养成及社会秩序的构建影响深远。

B.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传统孝道法文化已被冲刷至全无,这让人们深感遗憾。

C.推己及人、由近及远之心使孝道得以更好地弘扬,此心是人们具有社会责任感与社会公德的深层原因。

D.当前我们重拾孝道,应以古代孝道法为标杆并大力发扬其精神,方能构建和谐的法治社会。

B项,“全无”错,原文是“消失殆尽”。

C项,孝道是社会责任感与社会公德的原因,而非“推己及人、由近及远之心”。

D项,片面化,对古代孝道应扬弃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应只是弘扬。

答案 A

5.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当前的法律不能为老人颐养天年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对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和谐构成很大的挑战。

B.我国社会虐老行为并不鲜见,是由法律规定赡养义务标准过低而刑事追责定性标准太高造成的。

C.乌鸦反哺,羔羊跪乳,对长辈行孝道源于人类自觉的情感反馈,因此要创建和谐的孝道文化,与其加强法律制度的修订与完善,不如加强报答文化的宣传与推广,引导人们知恩图报。

D.因孝道产生的犯罪行为有其特殊性与个体性,在进行法律制度设定时,应给予一定的宽容或严厉,在具体执行时,也应有一定的变通。

A项,将“长此以往”的未然之事说成已然。

B项,强加因果,虐老行为与当前法律规定无因果关系,虐老行为是孝道文化迷失造成的后果。

C项,“与其……不如……”曲解文意,加强法律制度的修订与完善与加强报答文化的宣传与推广应同时并行。

★6.(信息整合要点归纳)根据文本,概括孝道法文化的迷失造成的严重后果。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答时先给段落划分层次再进行归纳总结。

首先确定第二自然段为孝道文化的迷失造成的严重后果。

本段先介绍了因为法律的调控能力有限使得老人的现实处境不佳,然后从孝道文化可以增进人际情感、消减人际隔阂的作用入手,从侧面反映子女与老人的情感现状。

最后从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谐考虑。

答案 ①老人的现实处境不佳。

②子女与老人代际关系产生隔阂,情感淡漠。

③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有所减弱,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

三、(2017·

宁波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士”在中国史上的作用及其演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绝不是任何单一的观点所能充分说明的。

但是无可争辩的是,文化和思想的传承与创新自始至终都是“士”的中心任务。

如果从孔子算起,中国“士”的传统至少已延续了两千五百年,而且流风余韵至今未绝。

这是世界文化史上独一无二的现象。

今天西方人常常称知识分子为“社会的良心”,认为他们是人类的基本价值(如理性、自由、公平等)的维护者。

知识分子一方面根据这些基本价值来批判社会上一切不合理现象,另一方面则努力推动这些价值充分实现。

西方学术界一般认为所谓“知识分子”,除了献身于专业工作以外,同时还必须深切地关怀着国家、社会,关怀一切有关公共利害之事,而且这种关怀又必须是超越个人私利的。

所以有人指出“知识分子”事实上具有一种宗教承当的精神。

熟悉中国文化史的人不难看出:

西方学人所刻画的“知识分子”的基本性格竟和中国的“士”极为相似。

孔子所最先揭示的“士志于道”便已规定了“士”是基本价值的维护者。

这一原始教义对后世的“士”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愈是在“天下无道”的时代愈能显出它的力量。

如果根据西方的标准,“士”作为一个承担着文化使命的特殊阶层自始便在中国史上发挥着“知识分子”的功用。

但是我们知道,西方学人几乎一致认定,上述那种具有特殊含义的“知识分子”是近代的产物;

“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社会阶层而言,其出现的时代大概不会早于十八世纪。

虽然中国的“士”和西方的“知识分子”在基本精神上确有契合之处,但是我并不认为这两者之间可以画等号。

我们固然可以在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上发现“士”的痕迹,但是他们毕竟不是传统的“士”了。

我想说明一点:

中国史上这个源远流长的“士”阶层似乎更集中地表现了中国文化的特性,也似乎更能说明中西文化的异质之所在。

“士”的传统虽然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但这一传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士”是随着中国史各阶段的发展而以不同的面貌出现的。

春秋战国以来,“士”可划分为好几个阶段,与每一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思想各方面的变化密相呼应。

也许中国史上没有任何一位有血有肉的人物可以作为“士”的理想典型,但是这一理想典型的存在终是无可否认的客观事实。

它曾对中国文化传统中无数真实的“士”发生过“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鞭策作用。

我们虽然承认“士”作为“社会的良心”不但理论上必须而且实际上可能超越个人的或集体的私利,但这并不是说“士”作为一个具体的“社会人”可以清高到完全没有社会属性的程度。

所谓“士”的“超越性”既不是绝对的,也不是永恒的。

(选自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有删改)

7.下列对“西方学人所刻画的‘知识分子’的基本性格竟和中国的‘士’极为相似”的理由的说明,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士”的中心任务自始至终都是文化和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B.中国“士”的传统至少已延续了两千五百年,且随着中国史各阶段的发展而变化。

C.孔子所说的“士志于道”便已规定了“士”是基本价值的维护者。

D.“士”阶层似乎更集中地表现了中国文化的特性,也似乎更能说明中西文化的异质之所在。

解析 通读全文可知,西方人认为知识分子是人类的基本价值的维护者,而孔子所最先揭示的“士志于道”规定了“士”是基本价值的维护者,所以西方学人所刻画的“知识分子”的基本性格和中国的“士”极为相似。

答案 C

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献身于本职工作且关心国家社会的工程师、科学家等脑力劳动者就是现在西方人常常说的“知识分子”。

B.“士志于道”的这一教义对后世的“士”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愈是在“天下无道”的时代也愈能显出它的力量。

C.若按西方的标准,作为一个承担着文化使命的特殊阶层,“士”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类似于西方所说的“知识分子”的功用。

D.“士”在中国史上的演变与每一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思想各方面的变化密相呼应。

解析 由文章第二段中“西方学术界一般认为所谓‘知识分子’,除了献身于专业工作以外,同时还必须深切地关怀着国家、社会,关怀一切有关公共利害之事,而且这种关怀又必须是超越个人私利的”可知,一般的脑力劳动者是很难与“知识分子”等同起来的。

★9.(把握作者观点态度)作者为什么说“虽然中国的‘士’和西方的‘知识分子’在基本精神上确有契合之处,但是我并不认为这两者之间可以画等号”?

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分析上下文,牢记“答案在文中”的解题原则。

而在具体作答时,考生只要回到原文,找到关键的句子,如“‘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社会阶层而言,其出现的时代大概不会早于十八世纪”“中国史上这个源远流长的‘士’阶层似乎更集中地表现了中国文化的特性,也似乎更能说明中西文化的异质之所在”等,对其进行整合即可。

答案 ①西方学人认为“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出现的时代大概不会早于十八世纪;

而中国的“士”至少已延续了两千五百年,二十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身上仍有“士”的痕迹。

②“士”随着中国史各阶段的发展而以不同的面貌出现,它更集中地表现了中国文化的特性,更能说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

四、(2017·

台州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读小说除了要注意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外,还要注意到纵向和横向的情况。

所谓纵向,指中国古典小说的历史传统是什么,这个传统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

所谓横向,即考察我国古典小说与西方小说有哪些明显差异,我们从鉴赏的角度出发,应该怎样看待这些差异。

具有文学史常识的人都知道,神话传说是文学和历史的起源。

而在中国,神话传说既发展为用散文写成的优秀的史传文学,如《左传》《史记》,也同时发展为被前人称为“稗官野史”的小说。

换句话说,我国的古典小说同史传文学有密切的血缘关系。

唐代传奇小说如《柳毅传》《莺莺传》《李娃传》《霍小玉传》等,从体裁到表现手法,受史传文学的影响固然是十分明显的了;

就连元明以来的长篇小说,也同史传文学一脉相承。

《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它跟历史血肉相连自不消说,就是在《水浒传》里,作者着重描写的若干主要的英雄人物如鲁智深、林冲、武松等,也无不具有史书中人物传记的特点。

《西游记》是连缀了若干个取经故事而成的,每个故事从开端到结束,无不有头有尾,属于我国传统史书中“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合在一起)的类型。

中国封建时代的史学家撰写历史著作时讲究“史笔”,即语言要求精练,事实要求详备,同时还要通过细节描写来体现作者的爱憎和是非观。

古典小说继承了这一传统,刻画人物要求尽量全面,要“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史通》中的观点),并能做到“戚而能谐,婉而多讽”(鲁迅语),特别是对于反面人物,高明的作者更要达到“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的艺术水平。

这在《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和《红楼梦》中都可以找出不少的具体例证。

这是我国古典小说从优秀的历史著作中继承下来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传统。

除了继承史学著作的这一优良传统之外,我们一定不能忘记,中国古典小说是继承了自唐宋以来即已广泛流行的讲唱文艺而逐渐发展下来的。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长篇小说,最初都是民间艺人口头说唱,经过长期积累而内容日益丰富,最后才写定为书面语言,成为杰出的文学作品的。

所谓“章回小说”的“回”,就是说书艺人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所讲述的故事内容。

除了鸿篇巨制外,还有一些短篇故事,从宋元直到明清,在文学史上被称为“话本小说”和“拟话本小说”。

唐宋人所谓“说话人”,就是指讲故事的艺人;

而“说话人”所用的故事底本,就叫“话本”。

如果有人模拟这种“话本”的体裁来写故事,就叫“拟话本”。

比如《错斩崔宁》是宋元话本,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就是明代的拟话本,至于《快嘴李翠莲记》,则是宋元时代比较原始的说唱体故事了。

这种从民间口头文学发展过来而形成的小说传统,无论其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同封建士大夫只靠书面语言写成的作品有极为明显的差别。

明清以来,凡是第一流的小说,甚至像《聊斋志异》这种用古汉语写成的故事,以及《儒林外史》《红楼梦》等纯属文人笔下的创作,其之所以能长久流传并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可以说都是从说唱文学的传统中汲取了丰富营养的结果。

从神话传说演进为稗官野史,再到民间艺人的口头说唱,最后经过文人的加工写定,发展为文学家个人的创作,就是我国古典小说形成和发展的整个历程。

(有删改)

10.下列关于“中国古典小说”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古典小说被前人称为“稗官野史”,属于我国传统史书中“纪事本末体”的类型。

B.中国古典小说在刻画人物时要求尽量全面,要做到“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C.中国古典小说中,在塑造反面人物时能达到“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的艺术水平的算是高明的作者。

D.中国古典小说经历了从神话传说到稗官野史,再到民间说唱体,最后发展为文学家个人创作的历程。

解析 以偏概全,“属于我国传统史书中‘纪事本末体’的类型”是对《西游记》中取经故事的表述。

1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读小说时,要注意到中国古典小说的历史传统问题及其与西方小说的差异问题。

B.《水浒传》里的若干主要英雄人物如鲁智深、林冲、武松等,都可在史书中找到原型。

C.从“章回小说”的命名中,就可看出中国古典小说与讲唱文艺的密切关系。

D.《错斩崔宁》等话本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与封建士大夫只用书面语言写成的作品有差别。

解析 “都可在史书中找到原型”的说法无中生有,文中只是说“作者着重描写的若干主要的英雄人物如鲁智深、林冲、武松等,也无不具有史书中人物传记的特点”。

★12.(信息整合要点归纳)我国的古典小说在发展过程中主要继承了哪些优良传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作答本题,首先要确定答题区间,文章共有两段,每个段落都阐述了中国古典小说所继承的优良传统,第一段是关于史学著作的优良传统,第二段是关于讲唱文艺的优良传统。

然后要对相关内容加以准确概括。

最后将答案分点表述出来即可。

答案 ①继承史学著作的优良传统,语言要求精练,事实要求详备,同时还要通过细节描写来体现作者的爱憎和是非观。

②继承唐宋以来即已广泛流行的讲唱文艺,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

五、(2017·

绍兴二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网络文学的价值传达

梁鸿鹰

网络文学的本质规定性是文学,其价值传达的必然性同样是文学作为审美社会意识形态的特质所赋予的。

提倡网络文学承载与肯定正面价值的自觉意识,与强化对那些最基本、最日常,以及在大众层面上更为普适与宽泛的价值的坚守,是不矛盾的,并且它更具合理性。

网络文学的大众性不言而喻,网络文学表达的是大众的一些共同诉求,这由文学的本质所决定,是必须看重的。

比如道德观念,就有赖于文学的传达与呈现。

英国近代哲学家罗素对中国文化非常佩服,原因就是他对中国人的道德信念颇为佩服。

他说:

“中国有一种思想极为根深蒂固,即正确的道德品质比细致的科学知识更重要。

”他认为,中国人的道德信条、价值追求值得赞赏。

所有这些有相当一部分想必来自他对中国文学的阅读。

在当代文学创作中,要特别注重呼唤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诚信,重视公正、怜悯、爱心等价值对于完善社会生活的普遍意义,要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心所欲,不逾矩”等是非观、价值观,强调人对故土进而对国家与民族的依恋和责任,强调伦理层次上的敬老孝亲的弘扬,张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等价值。

网络文学传达的是大众能够接受的那些最普遍的理念,越是中国人长久以来津津乐道的那些价值观,越应在网络文学中得到弘扬。

怪力乱神、封建迷信等如果不是作为背景、出于情节需要而出现,而是用于传布迷信糟粕,就应该被摒弃。

主流价值观的表达更要讲究艺术追求与表达的完美,更要充分发挥网络文学连载性、互动性、娱乐性等特长。

网络文学的对象是成长中的一代年轻人,网络文学作品需要更快的节奏,以及更高的休闲性。

通过眼花缭乱的情节体现出“愉悦、快乐、舒心”等“爽”的感受,应该成为网络文学价值传达时首先要考虑的因素。

网络文学创作注重情节的大开大合,讲究故事性及多元素的集成,但作为文学作品,更要讲究意趣、意蕴的营造,要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