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函262号教育工作通报第21期Word格式.docx
《便函262号教育工作通报第21期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便函262号教育工作通报第21期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课改机制基本建立。
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将课程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初步构建起机构完善、组织严密、制度健全的课程改革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二是教师素质逐步提升。
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接受市、区县培训的比例达到97.9%、接受校本培训的比例达到100%,教育教学方式更加多样。
三是课程资源不断丰富。
建立了重庆基础教育资源中心,优质义务教育课程资源初步实现共建共享。
设置具有重庆特色的8大系列地方课程,秀山花灯舞、梁平年画、酉阳摆手舞等民间艺术进入地方课程。
四是课堂生态显著改变。
“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开始了“软着陆”,从关注知识到关注学生的课堂生存状态,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广泛应用,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逐步建立,课堂教学呈现出生机与活力,綦江、九龙坡等区县课堂教学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
五是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全面推广“北碚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式”,落实“减负”十项规定,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所提升。
六是学校文化深刻变革。
十年课改是一场文化变革,带来的不仅仅是思想变革,更激起学校对教育问题的深刻反思与检视,重构学校文化,强化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校本教研、特色学校建设等一系列新的做法,让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打上了新课改的烙印。
这些工作进展和成绩,为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还存在不容忽视的十个问题。
一是部分地区和学校对课程改革认识不到位,在课程改革中或瞻前顾后、等待观望,或放任自流、敷衍塞责,导致课程改革措施不力,工作停滞不前、流于形式。
二是课程计划在一些学校尚未得到全面有效执行,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课程被挤占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期末和复习备考期间被考试学科“侵占”的现象普遍存在,个别学校甚至出现“阴阳课表”,一套应付检查,一套用于实际教学。
三是一些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接受能力。
四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课改要求不相适应,部分教师没有树立课程改革新理念,依然习惯于填鸭式知识灌输,自身素质跟不上课程改革的需要。
五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式没有根本改变,教师讲得累,学生学得苦,事倍功半,效率低下。
六是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有待进一步减轻,一些学校学生课程多、书本多、作业多、考试多、补习多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学生没有自由锻炼、休闲、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承受了过重的学习和心理压力。
七是应试教育现象依然存在,少数学校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生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学生的唯一手段,分数承载了太多的希望。
八是农村学校设备设施、专业支持等保障服务体系有待加强,一些农村学校理化生实验室不齐,教学仪器设备陈旧、缺乏,教师“照本宣科”讲理论、学生“纸上谈兵”做实验的情况还普遍存在。
九是小学与初中课改推进工作不平衡,总体来说,小学阶段课改推进时间长,受应试升学影响小,比初中课改更深入,更实在,效果也更好。
十是课改开放程度不高,很多学校未能很好开发学校、家庭及社会对学生发展有益的教育资源,社会力量在参与学校的课程开发、教研教改、质量监控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够明显。
当前,我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进入到完善制度、突破难点、深入推进的新阶段。
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新课标”将于今年秋季正式启用,中小学生也将使用根据新课标修订的新教材。
全市教育系统要认真反思十年课改的得失,肯定成绩,正视问题,切实增强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坚定不移地推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二、抓住关键,明确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思路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更加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凸显出五大原则:
即坚持德育为先,各学科有机渗透;
坚持推进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坚持能力为重,注重知行结合;
坚持与时俱进,充实新思想和新内容;
坚持减轻负担,控制课程容量和难度。
根据教育规划纲要和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要围绕“一个总体目标”,采取“三结合推进方式”,抓好“五个着力点”。
(一)一个总体目标。
以《教育规划纲要》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为指导,以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依据,切实建立现代课程与教学体系,完善课程文化与学校文化,大力推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完善招生考试评价制度,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全市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
(二)“三结合”推进方式。
一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推进方式。
过去课改采取的主要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动员方式,下一阶段的改革,要探索以学校改革为主的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推进之路,尤其要调动学校和师生的积极性,使课改真正成为促进学校变革的内在动力,教育主管部门则以提供教师培训、资金支持等有效支撑为主,建立相应的配套机制、有效的反馈和评价机制,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改革策略。
二是由理论到实践与由实践到理论相结合的方式推进。
过去课改采取的主要是从理论到实践的方式,这有助于改变教育观念,建立改革共识,但实践是复杂的,创新是无止境的,现阶段尤其要倡导从实践到理论的推进方式,鼓励各区县、学校和教师的大胆实践,大胆探索,丰富和完善课改理论,更好地优化教育实践。
三是教育内部推动与教育外部助推相结合的方式推进。
过去课改更多的是在教育内部推动,随着课改进入“深水区”,人们越来越感觉到仅仅教育内部推动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必须树立开放办学观念,调动家庭、社会的力量,共同推进课程改革。
(三)五个着力点。
一是以师资培训为着力点,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既注重教育观念的更新,更注重文化素养的提升,既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更注重教育智慧的开发,既注重教育科学的研究,更注重教育艺术的形成。
二是以卓越课堂建设为着力点,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改要“改课”,只有从新课标、新教材到新教学,学生才算享受到了课改的实际成果。
我们建设卓越课堂不是全市要统一搞一个课堂教学模式,也不是要把学校和教师课堂改革的实践与研究整合在一个理论或者实践框架下,更不是要用行政手段干预课堂教学,而是要允许百花齐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充分发挥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每一个课堂的积极性、创造性,在现有条件下追求更好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是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着力点,全面加强素质教育导向。
十年课改对评价改革有所触动,但力度不大,效果不明显。
今后我们要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考改革、教师绩效评价等方面加力推进,真正建立起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
四是以农村课改为着力点,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不均衡,除了条件、资源的不均衡外,更大的不均衡是教育内涵的不均衡。
要解决这一根本问题,除了要加强农村师资建设外,最重要的出路就是加强农村课程改革。
各区县一定要扭住农村课改不放,大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
五是以学生发展为着力点,全面改革教育教学生态。
必须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课改的核心理念和最终目的。
要更加注重在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自主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更加注重综合实践课程和辅助活动课程的育人作用,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着力提高学生阅读、书法、演讲、外语、体育、科技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更加注重发挥评价对促进学生全面进步、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科学发展的作用。
更加注重健全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增强课程的社会适应性和学生学习的选择性。
三、突出重点,做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各项工作
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是一项由课程改革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
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学习课标,全面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
一是认真组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
各区县、各学校要把新课程标准作为教师业务学习的首要内容,认真组织开展覆盖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校校长、教师和教研人员的全员培训。
通过主题报告、专题讲座、举办论坛、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大家全面理解、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变化。
二是建立完善三级课程体系。
各校要在开齐国家课程、上好地方课程、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确保课程设置的多样性,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
要加强对学生校本课程选课的指导,引导学生选择适合个性特长和未来发展需要的课程。
要加强中小学教材选用的统筹管理,切实规范中小学教辅材料的使用和管理。
三是严格执行义务教育课程计划。
落实课程计划是对每一所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底线要求。
最近,市教委印发了《关于调整普通中小学课程计划的通知》,新的课程计划和新的课程标准将在今年秋季开学时同步实施。
调整后的课程计划1~9年级每周增设了5节课程辅助活动课,3~9年级每周开设2节综合实践活动课。
各校要结合实际,坚持开展好每天1节的课程辅助活动课和综合实践课,加强学校社团建设和实践教育,要广泛开展学生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提高学生的书法(写字)水平。
四是加强艺体、科技、英语等学科建设。
要创造条件确保农村学校开齐体育、音乐、美术、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
注重加强中小学英语教学,为增强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奠定基础。
(二)聚焦课堂,大力实施“卓越课堂”行动计划。
一是要准确把握“卓越课堂”的思想内涵。
“卓越课堂”是指按照新课程改革要求,突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核心理念,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构建多元、开放、包容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最大程度优化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打造最优化的课堂形态,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
二是要明确“卓越课堂”行动计划的工作目标。
通过分层次、分阶段推进“有效课堂”、“高效课堂”、“卓越课堂”建设,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堂教学普遍达到“有效课堂”或“高效课堂”的基本要求,全市课堂教学总体水平普遍提高,逐步实现“卓越课堂”目标。
在教学目标上,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三维目标,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教学预设上,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和课标要求,科学设计教学过程,高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课堂教学智慧生成;
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上,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形成师生积极参与、交流互动、共同学习的过程,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在教学评价上,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学生反思、家长参评等多元主体参与教学评价,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三是要全面实施“卓越课堂”九大行动计划。
今天,市教委印发了《重庆市义务教育“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
按照该计划,将在全市全面实施“卓越课堂”课程建设计划、师生学习共同体构建计划、“卓越教师”培训计划、课堂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学生学习能力提升计划、现代教育技术助推计划、课程辅助活动推进计划、课堂教学评价改革计划、课堂开放计划等九大行动计划。
各区县、各学校要加强组织领导,营造良好环境,在《计划》实施中不断探索创新,推动“卓越课堂”行动计划实施取得预期成果。
(三)加强培训,不断提升干部教师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能力。
一是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校长要增强课程改革意识,把握课程改革理念,走进课堂,贴近师生,站在课程改革的最前沿,在课程实施中对教师给予专业支持。
要依靠教师智慧,在学校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制定、作息时间安排、教学活动设计等方面大胆探索。
市区两、级要加大校长培训力度,培育一批在市内外有一定课改话语权和知名度的校长。
二是提升教师的课改执行力。
坚持把教师培训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组织开发以教学实际问题为核心、以优秀教学案例为载体的培训课程,增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大力推进校本研修制度,组织教师认真研究课程、课标、课堂,善于抓住当前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减负提质等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
要通过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提升教师的课改水平,防止出现“新课程,旧教法”、“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三是提升教研员的课改指导力。
加强区县教研科研机构建设,发挥好教研员在新课程改革中的研究、引领、指导、服务作用。
广大教研员必须努力加强理论学习,把握教育政策,提高教研品质,加强专业引领。
要和基层学校建立稳定的联系制度,深入学校、深入学科、深入教师、深入问题情境,与校长、教师、学生一起研究课程改革,为校长提升课程领导力和教师增强课改执行力,提供有价值的专业咨询、信息服务与技术帮助。
(四)改革创新,建立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考试评价制度。
一是改革和完善中小学招生制度。
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免试就近入学制度。
各区县(自治县)不得组织小学阶段的统一考试。
要坚持多元性、发展性评价方向,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对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坚持把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普通高中招生的主要依据,并逐年扩大综合素质评价在高中招生中的权重。
二是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制度。
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各区县、各学校要建立以完成国家规定的教育目标为基本标准、以学业水平测试和学生综合素质等为主要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
把学生身体素质、个性特长、行为习惯、认知能力、审美情趣等纳入评价体系。
三是建立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体系。
对教师的评价要把职业道德放在首要位置。
评价要看师德表现、工作态度、工作量、工作实绩,重点考核教师深化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学校不得给任课教师下达升学任务,不得单纯以升学率或考试成绩为依据对教师进行考核奖惩。
四是建立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的评价体系。
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引导学校把学生的进步成长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学生的责任感、幸福感、身心健康、学习负担、学习实践经历、学习兴趣、学业水平等作为评价学校育人质量的基本内容,改变单纯以升学率评价考核学校的做法。
(五)狠抓薄弱,切实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
一是配齐配好农村学校教师。
从今年开始,市教委将会同相关部门,在继续实施国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设岗位计划的同时,启动音体美等特色学科教师配备计划。
准备用3年时间,招聘3000名特色学科教师充实到农村学校,切实解决农村学校特别是村小体艺、英语、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荒”的问题。
二是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
继续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十二五”期间,全市将免费培训农村教师6万名,重点要加强农村教师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法的培训。
各区县在安排课程改革经费和安排骨干教师培训等都要向农村教师倾斜,为农村教师创造更多更好的学习培训的机会。
三是提高农村学校课程改革水平。
健全城市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交流轮岗制度,完善优秀师范生到农村学校顶岗实习支教制度。
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领雁工程”,支持各区县(自治县)探索捆绑发展、委托管理、学区制管理等模式,加大对农村学校课改的指导力度,提高农村学校
课改水平。
建立优质教学资源库,为村村小提供更多的优质资源和远程教育服务。
四、加强领导,保障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推进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影响面大、社会关注度高,必须高度重视,加强保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
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各中小学要建立义务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强化课程改革工作责任意识,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坚持把推进课程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当前教育教学的重点工作。
要研究制定深入推进区域或学校课程改革的工作方案,完善配套措施,建立推进课程改革工作的长效机制,有计划、按步骤推进课程改革工作,及时解决问题,扩大课程改革成果。
二是强化条件保障。
各区县和学校要将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经费纳入年初预算,安排专项经费用于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保障教师培训、资源开发、业务指导等工作经费需要。
要根据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加快“六大功能室”建设,加强校外活动场所和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在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尤其要改善农村学校尤其是村小的办学条件,保证农村学校开齐开足课程,达到国家规定的质量要求。
三是健全工作机制。
健全督导评估制度,要把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定期对学校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成效进行督导评估,将评估结果作为考核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
健全质量监测制度,重点监测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审美、健康等方面发展状况,并把监测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
建立课改激励机制,定期开展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成果评选、表彰、交流、推广活动,对在课程改革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四是营造舆论氛围。
各区县和学校要组织开展深化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宣传讨论,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要加强与新闻媒体、家长等社会各界的沟通和联系,通过多种形式宣传课程改革,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和人才观。
要争取社会各界理解课程改革、支持课程改革、参与课程改革,形成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
同志们,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
路虽远行则必至,事虽难为则能成。
我们一定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和强烈责任感,坚定不移地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用心、用情、用智、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和市第四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办公室2012年5月23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