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二分册考点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369477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1.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二分册考点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第二分册考点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第二分册考点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第二分册考点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历史第二分册考点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二分册考点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中历史第二分册考点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二分册考点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第二分册考点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BC1600年,商朝建立。

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

2)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

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

3)二重证据法:

文献资料与考古发掘相印证。

意义:

它为古史考证开拓了新的途径,把中国历史的信史推前到商朝。

4)青铜器主要是礼器,是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象征。

青铜器被赋予了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利的功能。

5)鼎,本为煮食物之器,作为礼器,多用于祭祀,典礼等重要场合。

6)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已具备汉字“六书”规律,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第一手资料。

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考点1封邦建国

1)西周的建立:

BC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打败商军,史称“牧野之战”。

武王建立了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史称“西周”。

2)封邦建国:

(对象、目的、效果)

·

目的:

为了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控制;

达到“封建亲戚,以藩屛周”的功效。

对象:

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原殷邦方国首领、同姓诸侯。

效果:

不仅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也提高了王权的地位,周王成为“天下”的共主。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考点1社会大变革

1)东周的建立:

BC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平王东迁”,后人称之为“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经济领域的变革:

(表现、影响)

表现:

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

影响: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

诸侯、卿大夫们竞相占地,列国间的战争也多以攻城略地为目标。

各国推行奖励农耕军功的政策,促进了自耕农和新兴地主的产生。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私人手工业、商业的活跃。

整个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

3)政治领域的变革:

从“封邦建国”体制到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

⏹商鞅变法:

背景:

经济变革;

列国纷争;

战国初期,秦国内乱,国势日弱,屡遭邻国入侵。

内容:

废除井田制度,奖励农耕;

世卿世禄制、建县制、什五连坐。

秦由弱变强,后来居上,并最终统一六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4)思想领域的变革——百家争鸣

含义:

一是指思想之多。

二是指学派之多;

百家争鸣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

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提供物质基础

列国纷争,社会动荡,礼崩乐坏政治基础

士阶层的出现提供人才基础

主要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

 

儒家孔子“礼”“仁”“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孟子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重新解释“礼”,熔礼、法于一炉

法家韩非、李斯“法治”、君主集权,奖励耕战、富国强兵

道家老子“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事物恒变、矛盾对立转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评价

儒家

(积)发展周公礼制思想,把礼纳入到伦理道德的规范来规范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

(消)其中庸思想有一定的消极作用

法家

(积)顺应当时时代潮流,有利于国家统一,受当政者的欢迎,后世采用君主专制

(消)提倡专制独断,严峻刑法,导致民怨沸腾

道家对后世的哲学有深远影响

第6课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考点1从列国纷争到秦统一

1)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

2)商鞅变法:

3)大一统帝国建立的时间:

BC221

考点2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

1)核心内容:

皇帝为最高统治者

中央设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

地方设立郡县制

3)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化(统一文字)交通(建造驰道与直道)军事(建筑长城)思想(焚书坑儒)

4)评价:

积极方面——秦朝国力增强,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的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

秦所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消极方面——形成了秦的暴政,造成了秦王朝的短命。

第7课秦末农民起义

考点1秦得暴政

1)表现:

赋税、徭役繁重;

严刑峻法;

一味重功利、恃酷法,不适合统一后社会发展需要;

统治集团争权夺利等。

2)结果:

BC206秦的灭亡

考点2第一次农民起义

1)BC209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揭开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2)楚汉战争:

BC206—BC202,刘邦和项羽;

刘邦于BC202建立了汉朝,史称“西汉”

第三单元

第8课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考点1汉承秦制

1)背景:

秦创立的中央集权制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统治者的需要

国家初定,政局稳定,经济凋敝,国家贫弱的现实条件

布衣将相,文化水平不高建立新的制度有难度

2)表现:

(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政令宽简舒缓+郡国并行制)

3)评价:

地方势力加强,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突出;

构筑皇权屏障,造成了严重的王国问题。

考点2黄老思想

1)原因:

符合汉初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社会安定的意愿,也与汉初统治者朴实谨厚的作风相一致

2)主张:

以道家为主,兼采儒、法;

守道遵法,礼法并用;

清净无为

3)影响:

有利于经济恢复发展,出现“文景之治”;

中央削弱,地方加强,造成严重的王国问题

考点3文景之治

1)措施:

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

倡导以农为本,多次下诏,减免田租;

废除秦朝的严刑苛法

这一系列轻徭薄赋,省刑约法的措施,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史称“文景之治”。

第9课汉武帝时代

考点1从“无为”到“有为”—汉武帝加强皇帝集权

政治领域:

1)内外朝:

为加强皇帝集权,有意裁抑丞相职权。

2)刺史制度:

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

3)推恩令:

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权利,大体消除了汉初郡国并行制带来的负面影响。

思想领域:

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1)实质:

儒法表里

2)影响:

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

以五经为代表的儒学成为官吏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

军事领域:

三次出击匈奴

第10课东汉的兴衰

考点1光武中兴

AD25,光武帝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考点2东汉的衰败—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

西汉时期已经存在豪强势力到东汉势力进一步发展

东汉豪强的确立

东汉的“柔道”对地方豪强有妥协的一面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独立性(根本原因)

建立自给自足的大庄园,控制大量依附农民

有私人武装

精通儒学文化,控制地方舆论

“累世公卿”把持中央地方政权

豪强地主势力演变为割据势力,对中央对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构成巨大威胁

出现军阀大混战,东汉分崩离析,名存实亡

第11课割据与分立

考点1三国鼎立

1)赤壁之战:

208年,以少胜多;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2)229年,三国鼎立格局的最终形成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国号

史称

220

曹丕

洛阳

曹魏

221

刘备

成都

蜀汉

229

孙权

建业(今南京)

孙吴

考点2区域经济的发展

1)概况:

从夏、商、周至秦、汉,中国经济的重心一直位于黄河流域地区。

中原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与水平始终高于其他地方,东南沿海的闽、粤一带和西南山地的少数名族聚集区,社会经济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

2)原因:

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局部统一带来区域政治稳定,社会安定

各方为增强自己的实力,因地制宜,大力推动各业生产

3)表现:

北方:

实行屯田,恢复生产发展经济。

西南:

(农业)兴修水利,开展屯田,大力发展农业;

(手工业)推动煮盐,织锦;

(民族融合)开发南中八郡。

江南:

水稻种植,丝麻纺织,铜铁冶炼,瓷器烧制,造船技术,迫使“山越”出山,与汉族共同耕种。

第12课南北对峙与名族融合

考点1南朝与北朝

1)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

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原因:

北方战乱,经济遭破坏;

南方战乱较少,政治稳定;

北人南迁,带来充足的劳动力,生产技术经验;

自然条件优越;

统治者注重经济发展;

少数民族和汉族共同发展;

农业:

形成江浙、湘赣、巴蜀等先进农业经济区;

农业技术有了长足进步

手工业:

手工业发达(丝织、冶铸、造船、造纸、漆器、制瓷、制盐)

商业:

出现了商业繁荣的大城市;

海外贸易也有所发展。

1使南方经济得打进一步开发,南北差距进一步缩小,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2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促进民族融合,为大一统奠定基础。

考点2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1)内容:

迁都洛阳;

易服装,说汉语,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尊孔子,行礼制

民族融合总是双向的,孝文帝改革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

北方游牧少数民族性格,生产技能和经验,生活习俗和文化艺术影响汉文化。

所以孝文帝是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