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一+古代文明的演进+第2讲+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368123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24.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一+古代文明的演进+第2讲+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一+古代文明的演进+第2讲+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一+古代文明的演进+第2讲+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一+古代文明的演进+第2讲+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一+古代文明的演进+第2讲+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一+古代文明的演进+第2讲+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一+古代文明的演进+第2讲+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一+古代文明的演进+第2讲+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一+古代文明的演进+第2讲+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解析 《续湘山野录》《涑水记闻》对于宋太宗的同一行踪记载不同,说明B项正确。

历史事实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呈现,历史叙述不是呈现历史事实的唯一方式,故A项错误。

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历史叙述不一定都是真实的,因此多种历史叙述综合也不一定能真实反映历史事实,故D项错误。

答案 B

从文明演进角度考查选官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3.(2016·

课标全国Ⅱ,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

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

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解析 据题干及所学,与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通过考试的形式选拔人才,有利于推动社会读书风气的盛行,因此更有利于提升社会的文化水平,故D项正确。

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也能选拔优秀官吏,A项说法过于绝对;

察举制更注重考查官员的品行,科举制在这方面并不具有优势,故B项错误;

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并不排除世家子弟,故C项错误。

答案 D

[主题链接]

1.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

(1)中央体制:

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选官制度:

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2.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

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

(2)地方行政:

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度,唐末设置节度使,导致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3)选官制度:

科举制取代了按门第选官的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3.宋元时期(公元907~1368年)

(2)元代

1.从中央机构演变角度考查专制统治下君主的治国理念

(1)从魏晋至宋元,在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前提下,中央机构经历了三省制——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中书省的演变,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但元朝中书省导致了相权独大的局面。

(2)注意区分唐宋加强专制措施的异同。

唐宋都通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但是都略有变化,如唐朝以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宋朝以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

唐朝加强了三省的职能,配以政事堂分割宰相权力,宋朝三省有名无实,相权被进一步分割,枢密使、三司使、参知政事分割了宰相的军权、财权和行政权等。

(3)君主专制统治下,唐宋元治国理念不断变化,但始终围绕着强化君主专制、维护皇权至上这一主线。

2.从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角度考查中央集权的加强

(1)从魏晋地方分裂,到唐宋元不断采取措施改变行政区划,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但各有利弊。

如唐末设置节度使,导致“藩镇割据”局面;

宋代设知州、通判,相互监督,“强干弱枝”,加强了中央集权,也导致了地方无权、行政效率低下;

元代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后世影响深远。

(2)宋元时期基本完成了对地方管理制度的变革,为明清时期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演变趋势是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3.从治国理政角度考查选官用人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1)围绕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唐宋元注重对选官用人制度的变革。

隋唐形成和完善了科举考试制度,改变了魏晋以来以门第为标准的选官制度,后世沿用;

宋元进行了一定的改革,逐步完善。

(2)结合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规律,理解古代选官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如科举的影响:

从政治上,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范围,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

思想上,巩固了儒学的独尊地位,统一了士人的思想;

文化上,科举考试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推动了唐诗、宋词的繁荣等。

[对点训练]

1.(视角:

中央权力机构的运作)唐代门下省对中书省草拟的文书,具有审查权,如果认为文书中的建议、方案和处理方式不妥,就可以封驳奏还,将文书退回中书省重新拟定。

A.门下省掌握着中央监察权

B.唐朝政府重视提高决策水平

C.门下省和中书省相互对立

D.唐朝中央实行分权制衡原则

解析 根据材料“如果认为文书中的建议、方案和处理方式不妥,就可以封驳奏还,将文书退回中书省重新拟定”得出唐朝政府重视提高决策水平,故选B项;

据材料得出门下省掌握的不是中央监察权,故A项错误;

据所学知识,结合前面分析,门下省和中书省相互制约而不是对立,故C项错误;

唐朝中央实行分权制,但不制衡,故D项错误。

2.(视角:

宋代的治国理念)宋代的官、职、差遣(临时任用)分开授予,“官”是确定待遇的标准;

“职”指职位,如“大学士”等;

而“差遣”则掌握实际事务权利。

这样承担内外事可以不受官品和资历的限制,这一做法有助于(  )

A.防止官员权力膨胀B.明确官员的职责

C.提高中央行政效率D.减少吏治腐败发生

解析 据材料“官、职、差遣(临时任用)分开授予”,可知不断分化事权,使其“名与实分开”,以防止官员尾大不掉,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

“官员的职责”不属于材料的主旨,B项错误;

这种制度与效率无关,C项错误;

官职差遣分开授予与减少吏治腐败无关,故D项错误。

3.(视角:

选官制度的影响)从宋朝开始,科举制度取士不问家世,科举考试成为淡化仕途与个人家族关系的一种制度。

这表明宋代科举旨在(  )

A.扩大统治基础B.推动文化发展

C.排除世家子弟D.提高选官标准

解析 材料“科举制度取士不问家世,科举考试成为淡化仕途与个人家族关系的一种制度”说明科举考试淡化了门第家世,扩大了统治基础,故选A项;

材料中并未说明科举制推动文化发展,故B项错误;

科举制“不问家世”并不是排除世家子弟,故C项错误;

材料信息说明科举考试是降低了标准,而非提高标准,故D项错误。

4.(视角:

地方制度的演变)“省”这一名称起源甚早,最初是官署名,如中书省、尚书省等,设在宫禁之中。

元朝时,在全国重要地带设立行中书省,作为中央行政机关中书省在外地的代理机构,亦简称为省。

据此推断,行省的设置(  )

A.适应了加强皇权的需要

B.体现了国家权力中心的变化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破解了“藩镇割据”难题

解析 据材料可知行省是设置“在全国重要地带”,“作为中央行政机关中书省在外地的代理机构”,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C项;

行省不是为了加强皇权,故A项错误;

由“原来设在宫禁之中”到元朝“在全国重要地带”设立,可知“省”已变成了地方的行政制度,不再是国家的权力中心,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无法得出“破解了‘藩镇割据’难题”,故D项错误。

答案 C

主题二 农耕经济的继续发展与繁荣

从文明演进角度考查经济重心的南移

1.(2017·

课标全国Ⅱ,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解析 南方人喝茶习俗在北方从“被嘲笑”到“‘道俗’皆饮”,体现了南方饮茶文化对北方的影响,这说明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在逐渐上升,C项正确;

材料中无法体现唐朝中期南茶才开始北运,A项错误;

南北方饮食习惯相差很大,只是某些方面相互交融,B项错误;

南方经济超越北方是在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项错误。

2.(2015·

课标全国Ⅱ,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

解析 农业技术进步会推动农业发展,也会使更多的农产品投入市场,带来商品经济发展,是推动全国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选C项;

坊市制度瓦解只体现出商品交换场所的变化,A项错误;

土地集中不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B项错误;

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多为官府控制的朝贡贸易,不是促进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D项错误。

3.(2015·

课标全国Ⅰ,27)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解析 观察表格,可知江苏代表的南方在科举考试中状元人数迅速增加,明清时期已大大超过了北方,表明随着唐代以来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兴盛,故选B项;

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不能解释河南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减少,故A项错误;

中原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南方,但并没有急剧衰退,故C项错误;

从唐宋至明清时期,政治重心逐渐北移,故D项错误。

从因果关系角度考查土地政策的调整

4.(2017·

课标全国Ⅲ,26)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以上

1.4%

小计

139

100%

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解析 由表格数据可以看出:

土地规模在20~130亩的农户占绝大多数(占比为71.4%),土地特别多和特别少的比例较小,由此可知占有适量土地的自耕农盛行,故A项正确,B项错误。

唐朝中期,实行“两税法”后,均田制瓦解。

题干为唐朝后期,均田制已经瓦解,C项错误;

仅凭拥有不同土地规模的户数及所占比例,无法判断农业生产效率,D项错误。

5.(2016·

课标全国Ⅱ,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

解析 宋代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超过唐代,因此“经济严重衰退”的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

宋代政府采取了“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北宋土地兼并加剧,大量自耕农破产,沦为“佃农”,故B项正确;

“坊市制度崩溃”反映了宋代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

“政府管理失控”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运用新材料,考查商业发展的表现及影响

6.(2014·

课标全国Ⅱ,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 据题干“富民十六户主之”“以便贸易”信息,可知交子可以作为民间贸易凭证,故A项正确;

结合题意可知交子产生之后由于富者“不能偿所负”才出现商业纠纷,故B项错误;

题干没有体现富商地位的提高,故C项错误;

交子产生于蜀,题干没有体现出交子在全国的流通,也没有涉及经济重心的南移,故D项错误。

1.魏晋南北朝时期

(1)农业:

实行耕耙耱技术,推动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北魏推行均田制,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

(2)手工业:

发明灌钢法的炼钢技术;

北方烧制白瓷。

2.隋唐时期

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将中国的犁耕技术推向成熟;

出现了筒车。

制瓷等手工业技术发展,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3)商业:

都市商业(长安、扬州、益州)和农村集市(草市)发展,柜坊和飞钱问世;

市坊分开,官府直接管理市场贸易。

3.宋元时期

宋代制瓷业兴盛,出现五大名窑,景德镇兴起;

元代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

宋代城市商业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呈现繁荣局面,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海外贸易兴盛,出现了许多大港口。

1.从多元化角度考查区域经济发展及经济重心的南移

(1)从社会政局、人口迁移、生产技术等方面,理解区域经济发展及经济重心南移的条件。

如唐代北方经济的繁荣,南方经济的逐渐开发,宋元农作物种植区域化、专业化等。

(2)从人口分布、税收总量、土地开发、城镇数量区域分布等方面,认识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特点及影响等。

(3)从土地制度的演变角度,理解唐宋元经济发展的特点。

如唐代均田制促进经济的繁荣;

宋代土地兼并严重,不抑制兼并,导致租佃制经济发展迅速等。

2.从经济政策角度考查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唐宋元手工业发展迅速,无论是官营手工业还是个体手工业,都超以往朝代,促进了唐宋元商业经济及对外贸易的发展。

(2)唐代严格管理商业,市坊分开;

宋代打破市坊界限,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如草市、早市、夜市出现并繁荣。

(3)从商业税收对国家财政收入的影响、科技文化发展等角度理解商业经济的发展。

如唐代诗歌的繁荣、宋代词的兴盛、元曲的发展等。

3.从城市发展角度理解商品经济发展的特征及影响

(1)梳理西周至唐宋城市商业发展的特征。

如城市职能:

唐宋以前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的规模不大;

宋元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2)注意从不同角度理解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如影响着人口迁移的流向;

影响商人地位及人们的思想观念;

影响着城市市民生活和文学艺术的发展等。

1.(视角:

区域农业的发展)下表为古代中国治水事业历史发展及区域分布。

对此表分析正确的是(  )

 

省份

时代

陕西

山西

河北

甘肃

四川

安徽

浙江

江西

福建

18

19

4

5

三国

3

南北朝

9

32

21

12

44

20

29

A.汉代治水活动都集中在黄河流域

B.魏晋时期南北方经济遭到沉重打击

C.隋朝时南北农业基本持平

D.唐代东南发展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

解析 根据题目表格可知唐代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相比于其他朝代治水事业出现了大发展,故选D项;

汉代的治水事业大部分集中在黄河流域,“都”错误,故A项错误;

据图表,从三国到晋、南北朝,南方的治水事业明显多于北方,故B项错误;

据图表中隋朝治水事业出现北方多于南方的现象,故C项错误。

答案 D

土地制度的影响)北朝时均田法令规定奴婢和耕牛均可授田。

到了隋代奴婢授田受到限制,耕牛授田逐步取消,唐代则奴婢及耕牛均不得授田,妇女也不得授田。

这从侧面反映了隋唐时期(  )

A.奴婢现象已经不复存在

B.男耕女织生产模式初步形成

C.儒学复兴影响均田法令

D.人口增加政府田亩不足分配

解析 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北朝时战乱,有些无主荒地无人耕种,所以奴婢和耕牛均可授田;

而到了隋唐,国家统一,人口增长迅速,人地矛盾严重,故选D项;

奴婢现象依然存在,故A项错误;

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故B项错误;

儒学复兴是在宋代,故C项错误。

人地矛盾与物价问题)下表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代

每斗米价

北宋景德四年(1008)

20文(淮、蔡)

北宋元祐五年(1090)

60~100文(苏、杭)

南宋乾道三年(1167)

120~130文(临安府、浙西)

A.人口数量大大增加B.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C.商业环境遭到破坏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解析 两宋时期,江南地区随着政治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以及北方大量人口的涌入,该地区的人口数量大大增加,因而出现了米价日益高涨的情况,故选A项;

土地兼并情况无法通过米价的上涨来体现,故B项错误;

材料中提及的地点,都是两宋经济的核心地区,商业繁荣,故C项错误;

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主要是看南方地区的赋税占整个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而不能简单的通过米价反映出来,故D项错误。

宋代商业发展的影响)据载,宋代形成了“贱稼穑,贵游食,皆欲货耒耜而买舟车,弃南亩而趋九市”的社会风俗。

据此可以推断宋代(  )

A.城市布局发生重大变化

B.商业经营已没有时间限制

C.农民价值取向发生转变

D.海外贸易呈空前兴盛局面

解析 题干材料体现了商品经济浸润下传统社会风气的变化:

由重农转变为重商,故选C项;

材料涉及宋代农民弃农从商的社会风气,没有提及“城市布局”的问题,故A项错误;

“商业经营”与“时间限制”,材料也都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

“海外贸易”的状况,材料并没有提及,故D项错误。

主题三 儒学的成熟与转型及科技文化的繁荣

从发展角度考查儒家思想的演变及特点

1.(2014·

课标全国Ⅰ,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

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

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统治者对佛道思想的态度的变化,再结合汉代以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可得出唐代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故选C项;

“决定宗教兴亡”表述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

“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不符合“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故B项错误;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想广泛传播,故D项错误。

答案 C

2.(2014·

课标全国Ⅰ,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

解析 理解宋明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内涵,可知宋明理学家继承和发挥孟子的性善论,并对其加以发挥,主张先天性善论,认为天命之性善而气质之性恶,需要“存天理,灭人欲”,故选D项。

3.(2013·

课标全国Ⅰ,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儒学由汉唐之际的“周孔之道”到宋代之后被称为“孔孟之道”。

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朱熹整理《四书》并加以注解,使之成为儒学的经典,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故选C项;

宗法血缘制度在战国时期已逐步瓦解,排除A项;

仁政理念早在西汉已深入人心,排除B项,陆王心学兴起于宋明时期,排除D项。

创设新情境,考查文字的演变及书法的发展

4.(2016·

课标全国Ⅱ,24)下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

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解析 据所学可知,汉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

题干“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正是反映汉字演变的一个过程,故选B项;

题干图片反映的是三种字体,故A项错误;

三国曹魏时期流行的字体是隶书,故C项错误;

商朝时,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故D项错误。

答案 B

课标全国Ⅲ,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解析 王羲之的艺术成就极高,而且他的书风刚健有力并风迷南北,适应了太宗时期统一帝国的需要,并且王羲之的书法受道教影响极大,也与唐代三教并行的政策相适应,故选C项;

社会对艺术的批判并不由皇帝好恶决定,而是由社会决定的,故A项错误;

王羲之的艺术成就虽不可超越,但直到唐太宗时期才正式确立了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说明艺术成就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唐太宗推崇王羲之的书法,未体现“朝代更替”的作用,故D项错误。

1.魏晋南北朝时期

(1)思想

(2)农学: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技著作。

(3)书法和绘画:

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

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

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和作品成就突出。

(1)思想:

佛、道盛行,形成“三教合一”局面。

(2)科技:

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

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编写《千金方》。

宋代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广泛用于军事,指南针用于航海;

四大发明进一步完善和西传。

1.从发展角度考查儒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