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36232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102 大小:2.1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最新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最新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最新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2页
最新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

《最新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10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

最新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1年最新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

一、单元设计意图

1.本单元主题的提出

自然界的事物处在不停的变化中,这些变化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物质的变化可以给人们带来益处,如食物消化、海水晒盐、冶炼金属等;物质的变化也可以给人们带来危害,如食物腐烂、铁器生锈、工厂排放有害气体和粉尘等。

研究各种物质变化,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的科学自然观,形成“人类所有活动都是利用了物质变化”的认识;研究物质变化的学问,有助于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明白科学家的科研成果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学生经过几年的科学学习,积累了大量关于物质变化的经验和认知,但对物质变化的认知大多停留在表面。

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将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知进一步引向深入,帮助学生学会按照“是否有新物质产生”的标准对物质变化进行分类,为中学从分子、原子角度解释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奠定基础。

本单元力图通过动手制作、实验验证、查找资料等多种活动,带领学生了解更多关于物质变化的知识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技术包括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法、程序和产品。

本单元在研究铁钉生锈的原因时,特别安排学生经历完整的“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搜集证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并力图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合作、交流、分享的重要意义,从而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养成尊重事实、尊重数据的科学态度。

2.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制作、实验验证、查找资料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初步了解常见的物质的变化。

科学探究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并能说明假设的依据。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和控制变量的意识,并能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

能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及时调整,并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完善探究报告。

科学态度

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当多人观察、实验结果出现不一致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分析原因,再次观察、实验,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

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完成探究、设计与制作,培养创新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技术与工程领域”的高年段要求。

1.5物体在变化时,构成物体的物质可能改变,也可能不改变。

3.2空气是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组成的混合物质。

16.2工程和技术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17.2技术包括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法、程序和产品。

认识生活中保温、防霉、防锈等技术的应用。

3.本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的关系

4.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

本单元由四课组成,分别是《蜡烛的变化》《铁钉生锈》《制作汽水》《化学家的研究》。

第一课,总体认识物质变化的种类。

第二课,具体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进一步理解铁钉生锈产生了新物质,并通过控制变量实验,提升学生科学探究水平。

第三课,以自制汽水活动为载体,通过探究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产生二氧化碳的现象,进一步认识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第四课,从科学家分工的角度,介绍化学家研究物质成分、性质、用途等方面的学问,加深学生对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很多活动都是利用了物质变化的认识。

二、单元目标

能够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描述两类变化的特征。

能够借助控制变量实验,归纳铁钉生锈的条件,解释防锈的道理。

学会制作汽水,能够分辨制作过程中产生了哪类变化,意识到人类生产生活可以利用物质变化。

在阅读科学资料和模仿科学家活动的过程中,了解化学家的发现和发明,体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三、单元活动框架

四、单元课时建议

序号

课题

课时

1

蜡烛的变化

1

2

铁钉生锈

2

3

制作汽水

1

4

化学家的研究

1

总课时

5

1.蜡烛的变化

1.教学内容

学生经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已经认识了大量的诸如水、空气、土壤、动植物、天体等物质变化的具体事实。

本课以学生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蜡烛为例,进一步研究物质的变化,通过探究发现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两大类。

(不提专业名词)

本课教学内容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做一支蜡烛。

通常学生见到的蜡烛都是买来的,对于蜡烛是怎么做出来没想过,更没有做过。

本环节让学生亲手做一支蜡烛,在感受制作快乐的同时,认识到蜡烛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产生新物质。

第二部分,先做蜡烛燃烧实验,通过观察干燥的烧杯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内壁和白瓷碗底部的变化,认识到蜡烛燃烧后产生了水、二氧化碳、炭黑等新物质。

再通过对蜡烛熔化和蜡烛燃烧生成物的比较,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

(条件允许,可以再做纸片燃烧实验,让学生加深认识)第三部分,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判断生产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属于哪一类,加深对两类变化的理解,同时意识到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2.教学目标

能从制作蜡烛和燃烧蜡烛的过程中,发现两类变化的不同。

能够说出判断物质变化属于哪一类的证据。

能举出物质变化的实例,体会人类生产生活对物质变化的利用。

3.重点与难点

重点:

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难点:

寻找证据判断物质的变化属于哪一类。

4.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

教学课件。

学生分组材料:

蜡块、硬纸板、小刀、酒精灯、三脚架、蒸发皿(或铁盒、易拉罐)、试管夹、模子、棉芯、蜡烛、烧杯、澄清石灰水、白瓷碗。

5.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本第1页的一首小诗:

树叶慢慢变色,

烛火轻轻摇曳,

老屋门上的锁,

长满锈斑,

诉说着时光

……

一切变化,

就在我们的身旁,

悄然呈现。

2.学生认真朗读这首小诗,想一想这首小诗写了哪些物体?

这些物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首小诗写了树叶、烛火、老门上的锁三种物体。

树叶慢慢的变了颜色,烛火慢慢地燃烧,老门上的锁长满了锈斑。

3.教师引导:

其实我们身边的很多物体都在慢慢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呢?

是不是一样呢?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第一单元的内容,探索物质的变化。

4.这一课,我们先来探索蜡烛的变化。

5.板书课题:

1.蜡烛的变化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

做一支蜡烛

1.教师引导:

你们会做蜡烛吗?

下面让我们动手来做一支蜡烛吧。

2.出示课本第2页的4幅图片,学生观察这些图片,并读一读相应的文字,初步了解做一支蜡烛所需的材料以及方法。

全班交流

3.所需材料:

蜡块、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烧皿、试管夹、蜡烛模子、棉芯等。

4.制作方法:

①将蜡块切成碎屑。

②加热蜡屑成蜡油。

③在模子里放入一根棉芯,将蜡油倒入模子里。

④等蜡油凝固,蜡烛就制成了。

5.教师强调:

在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正确的方法,在制作蜡烛过程中,不要用手去触摸烧热的东西,以防止烫伤。

6.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按照步骤制作蜡烛,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蜡烛的制作情况,并适当的加以指导。

7.全班交流,

展示同学们制作好的蜡烛。

在制作蜡烛的过程中,蜡块发生了哪些变化?

蜡烛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在制作蜡烛的过程中,蜡块经历了由固体到液体再到固体的形态变化。

始终没有发生变化的是什么?

蜡烛这种物质本身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蜡烛。

活动二:

做实验,观察蜡烛和纸点燃后发生的变化

实验一:

点燃蜡烛,观察燃烧后的现象

1.教师引导:

我们刚刚制作了一支蜡烛,虽然蜡烛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是蜡烛本身没有发生变化。

下面我们来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燃烧后的现象。

2.出示课本第3页上面三幅插图,学生仔细观察这三幅插图,并读一读相应的文字,初步了解本次实验所需的材料以及实验方法。

全班交流

3.所需材料:

烧杯、抹布、蜡烛、火柴、澄清的石灰水、白瓷碗等。

4.实验方法:

①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内壁的情况。

②将另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内壁的变化。

③将一只白瓷碗放在火焰上方烧一会儿,观察它的底部有什么。

5.实验注意点:

将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时,要用一块干抹布,以免烫手。

将白瓷碗放在火焰上方烧的时候也要用一块干抹布,以免烫手。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用火安全。

6.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按照步骤进行操作,仔细观察实验中产生的现象。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制作情况,时刻注意学生的实验安全。

7.全班交流

指生说一说,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时,烧杯内壁会有变化吗?

烧杯内壁上会有水雾出现。

将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时,烧杯内壁上会有变化吗?

会有变化,本来透明的烧杯会变得模糊,烧杯内壁上会有一层白色固体出现。

将一只白瓷碗放在火焰上方烧一会儿,它的底部会有什么现象出现?

白瓷碗的底部会被熏黑了,用手抹一抹,是一层黑灰。

8.教师小结: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在实验中产生了一些新的物质,这些新物质分别是水、二氧化碳、炭黑等。

实验二:

点燃一小张纸,观察纸的变化

1.教师引导:

下面,我们来点燃一小张纸,看看纸点燃后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2.出示课本第3页点燃纸的实验图片,学生观察这张图片,了解实验方法。

3.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点燃一小张纸,仔细观察纸的变化。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提醒学生燃烧纸张时注意安全。

4.全班交流

指生说一说这一小张纸在燃烧前、燃烧时、燃烧后分别是怎样子的?

预设:

这张纸在燃烧前是白色固体,片状。

燃烧时出现红色的火光和黑色的烟雾,白色固体片状慢慢转化为黑色固体,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燃烧后就全部转化成黑色粉末状固体。

5.教师小结: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这张纸在燃烧后变成了不一样的物质,同时还发出了大量的光和热。

纸的主要原料是植物纤维,纸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植物纤维燃烧不充分,会产生炭黑,剩下的灰烬大多是植物纤维中的无机盐。

活动三:

探讨物质的变化分类

1.教师引导:

通过刚才制作蜡烛的活动,以及燃烧蜡烛和纸张的实验,我们发现物质的变化是不一样的。

那么物质的变化又分为哪些类型呢?

每一种类别又分别有什么特点呢?

2.出示课本第4页上面的一段文字:

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大类:

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如蜡烛受热熔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可以表现为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体、发光发热等现象,如蜡烛的燃烧。

3.学生认真朗读这段文字,初步了解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哪两大类?

每一类物质变化都有什么特点?

4.全班交流

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哪两大类?

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这两大类物质变化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区分的标准是什么?

这两大类物质变化的不同之处在于一类是没有产生新物质,另一类是产生了新物质。

区分的标准就是有没有产生新物质。

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表现为什么现象呢?

表现为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者气体发光发热等现象。

活动四:

下列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

1.教师引导: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周围的物体都在慢慢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又属于哪一类变化呢?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

2.出示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