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素《微观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362007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X 页数:114 大小:73.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素《微观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苏素《微观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苏素《微观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苏素《微观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4页
苏素《微观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素《微观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Word文件下载.docx

《苏素《微观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素《微观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Word文件下载.docx(1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素《微观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Word文件下载.docx

技术不仅包括生产技术,也包括组织管理技术。

3.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1)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角度划分,经济学问题包括:

①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资源具有可替代用途,人们可以利用资源生产出不同的产品和服务。

社会产品生产种类和数量最终如何决定,是经济学要研究的第一个问题。

②如何生产。

如何生产是指社会生产如何组织,社会产品最终选择由谁提供,采用何种技术,使用哪些资源等,研究的是多种生产方式存在的前提下,如何选择其中最优的生产方式。

③为谁生产

狭义上讲,社会产品“为谁生产”是指生产产品的目标市场对象;

广义上讲,社会产品“为谁生产”是指社会生产成果最终由谁获得、由谁享受,是社会产品和财富的分配问题。

(2)从社会经济活动过程划分,经济学问题也可以概括如下:

①生产:

在一定技术和资源约束下,如何决定生产社会产品的种类和数量。

②交换:

经济品如何在不同产权主体间转移交换。

③分配:

社会生产成果以何种方式分配到各社会主体或个体。

④消费:

社会主体如何选择以满足自身需要。

4.社会生产组织模式

解决社会资源配置和社会生产问题的方式,称为社会生产的组织模式。

社会生产组织模式根本上可以分成三大类:

(1)指令性的计划经济模式

在计划经济模式中,存在一个集权的社会计划者,制定社会资源配置与社会生产计划,协调社会生产部门,控制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

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都由社会计划者决定。

计划经济的社会目标是使全社会满足最大化。

(2)自由化的市场经济模式

市场经济模式是在私有产权明晰的前提下,通过价格机制的引导,各类经济主体以主体利益优化为目标进行自由选择,最终达成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

亚当·

斯密从“看不见的手”的市场机制出发,指出政府不加干预的自由化市场经济是有效率的,从而为自由的市场经济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3)混合经济模式

当前世界经济的普遍模式是混合经济,即在国家经济中既有市场经济部分,也有计划经济部分。

不同国家计划与市场所占份额不同。

二、经济学说史

1.西方经济学说

(1)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经济学说

①色诺芬的经济论

色诺芬阐述了奴隶主如何管理家庭农庄使其财富得以增加。

②柏拉图的社会分工论

柏拉图从人性、国家组织原理以及使用价值的生产三个方面,考察了社会分工的必要性,认为社会分工是基于人性和经济生活所必需的一种自然现象。

③亚里士多德关于商品交换与货币的学说

亚里士多德指出,每种物品都有直接使用和与其他物品相交换的两种职能,并说明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历史和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职能。

他是最早分析商品价值形态和货币性质的学者。

④古罗马的经济思想

古罗马思想家的著作中论述了奴隶制农庄的管理和农作物的种植技术,把农业放在社会经济的首位,推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古罗马对经济思想的贡献主要是《罗马法》中关于财产、契约和自然法则的思想。

(2)重商主义

①主要内容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是资产阶级最初的经济学说,重商主义以人的观点去观察和解释社会经济现象,以商业资本的运动作为考察对象,从流通领域研究了货币-商品-货币的运动。

重商主义者认为:

金银或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金银,财富的直接来源除开采金银矿外是流通领域和对外贸易。

②两个发展阶段

早期重商主义产生于15~16世纪,在对外贸易上强调少买,严禁货币输出国外,力求用行政手段控制货币运动,以储藏尽量多的货币。

早期重商主义又被称为货币差额论,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约翰·

海尔斯、威廉·

斯塔福德、孟克列钦等。

晚期重商主义盛行于17世纪上半期,强调多卖,允许货币输出国外,强调购买外国商品的货币总额应少于出售本国商品所得的货币总额。

晚期重商主义又被称为贸易差额论。

(3)威廉·

配第

威廉·

配第最重要的贡献是价值论,区分了政治价格和自然价格,认为劳动决定价值,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基本观点,并首次论述了地租(剩余价值)与工资的对立关系。

配第虽然没有创立一套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但其研究涉及了价值理论、工资理论、地租理论、利息理论等政治经济学几乎所有的重要问题,被称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

(4)重农学派

重农主义(physiocracy)是18世纪50~70年代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学说,其代表人物是弗朗斯瓦·

魁奈(1694~1774)。

纯产品学说是重农学派理论体系和经济纲领的核心和基石,将经济理论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为科学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提供了可能。

重农学派认为:

“纯产品”是新创造出来的农产品价值扣除生产费用后的余额,是工人所创造出来的产品超过工人必要生活资料的余额,地租是其具体表现形式。

货币并不是国民的真正财富,只是流通手段;

工业只是农业原料的加工部门,并不增加社会财富;

贸易只是交换,也不增加社会财富;

只有农业部门才能真正增加社会财富,土地是财富的唯一源泉。

重农学派的经济纲领主要包括:

发展农业,以资本主义大农业经营替代小农经营;

整顿税收,对纯产品征税;

开放自由贸易,只有自由竞争才符合“自然秩序”,国家政权的职能在于保护私有制,而不在于干预经济生活。

(5)亚当·

斯密

斯密代表性的经济著作是《国民财富的原因和性质研究》,简称《国富论》(1776)。

斯密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建立者和主要代表人。

斯密的主要研究贡献:

①分工和交换理论。

分工的起源是人的才能具有自然差异,分工及交换将扩大社会生产,促进社会繁荣,并达私利与公益之调和。

②货币理论。

货币的首要功能是流通手段,而后成为价值尺度。

斯密也阐述了货币的储藏功能、支付功能。

③价值论。

价值涵盖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

劳动、土地、资本共同创造价值,“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收入和一切可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形成了三种收入价值论,并从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出发,提出了自然价格的概念,认为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并不一定相符。

④分配理论。

斯密指出,劳动的自然价格是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需的费用,劳动的市场价格是以其自然价格为中心的。

资本增加使得工资上涨,利润下降,假定商人投资同一事业,相互竞争,自然致使利润率降低。

地租指对使用土地所支付的价格,其高低与土地肥沃程度及市场远近有关。

⑤资本积累理论。

资本累积是扩大分工的必备要素。

分工的扩大、生产效率的提高跟资本的总额成正比。

分工越细,资本越显得重要。

⑥赋税理论。

斯密提出了四大赋税原则,即公平、确定、便利、经济。

斯密认为,个人追求私利过程中会促成社会公益,个人私利和社会公益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所引导,一步一步趋向和谐与均衡,这是自然秩序的本质。

充分的经济自由是国家财富不断增长的首要条件,“看不见的手”为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6)大卫·

李嘉图

大卫·

李嘉图(1772~1823)是英国产业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完成者。

李嘉图的代表著作是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李嘉图提出并坚持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工资由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价值决定,利润是工资以上的余额,地租是工资和利润以上的余额。

在货币理论中,李嘉图认为撇开供求变动的因素,商品的价格是由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决定的,认同商品价格和流通货币数量反向变化的货币数量论。

李嘉图提出了报酬率递减的资本积累论,认为可以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式遏制利润率下降的趋势。

李嘉图支持斯密的自由经济理论,否认普遍生产过剩危机可能性的观点;

在贸易理论中,提倡自由贸易,并发展了亚当·

斯密的国际分工理论,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该学说一直为后世所推崇,并认为是支配国际贸易的不变规律。

(7)让·

巴·

萨伊

萨伊将亚当·

斯密经济学说划分为三个部分:

生产、分配和消费。

这种观点为后来绝大多数经济学家所接受,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成为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框架。

萨伊提出了效用价值论,认为“所谓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认为生产创造效用,效用产生价值,价值构成财富。

在分配论中,萨伊认为,每个要素所有者应该分配到相应的收入,即工资、利润和地租。

萨伊的销售理论在其整个经济理论中有重要地位,被称为“萨伊法则”,“生产为产品创造需求”,一种商品的卖就是另一种商品的买,产品在生产与销售过程中可以实现自动出清,从而否认自由经济制度下普遍生产过剩危机的可能。

(8)边际学派

边际学派认为,商品价值是人对商品效用的主观心理评价,价值量取决于物品满足人的最后单位效用。

在美国,边际学派的代表是J.B.克拉克。

边际学派的理论基础是边际效用价值论。

他们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效用,并以稀少性为条件;

价值尺度是边际效用;

不能直接满足人的欲望的生产资料的价值,由最终消费品的边际效用决定;

市场价格是买卖双方物品效用主观评价彼此均衡的结果。

边际学派以主观价值为基础,提出多种分配理论,主要有庞巴维克的“时差利息论”、维塞尔的“归属论”和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论”。

边际学派的研究视点和数学分析方法使经济学分析视野和手段得到重大改变和发展,被称为经济学发展中的“边际革命”。

边际学派的边际效用理论和边际生产力理论构成现代微观经济学的重要部分,边际分析方法也成为现代经济分析的核心工具之一。

(9)新古典学派(剑桥学派)

新古典学派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创建,其代表作是《经济学原理》(1890)。

新古典学派融合供求论、生产费用论、边际效用论、边际生产力论等,建立了以完全竞争为前提,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完整的经济学体系。

新古典学派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边际分析方法,并采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局部均衡分析。

该学派的核心内容是均衡价格论,将古典经济学的供给分析与边际学派的需求分析加以综合,形成了以生产成本分析为中心的供给理论和以效用分析为中心的需求理论,在完全竞争假设下通过市场供求均衡决定价格。

他们以供求均衡分析为工具建立了分配论,认为国民收入由各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各生产要素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份额,取决于各自供求状况决定的均衡价格。

在货币理论方面,他们提出了货币数量说的剑桥方程。

其主要代表人物庇古在马歇尔理论基础上创建了福利经济学体系,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

罗宾逊的《不完全竞争经济学》改变了完全竞争假定,分析了不完全竞争企业均衡产量和价格的决定方式。

(10)凯恩斯经济学

凯恩斯经济学是最重要的经济学流派之一,开始于1936年,以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的出版为标志。

与传统经济学相比,凯恩斯经济学的根本差异在于:

①否定经济可以实现自动充分就业,反对“自由放任”和“无为而治”的传统观点;

②反对萨伊定律,提出在消费倾向规律、流动偏好规律和资本边际效率规律作用下,有效需求不足将导致大规模失业和生产过剩,市场无法自动出清;

③否定投资自发等于储蓄,引入了投资边际效应概念,推翻传统储蓄与投资之间的因果关系;

④否定传统货币数量论,引入不稳定和预期性,建立了流动性偏好倾向基础上的货币理论。

凯恩斯主张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进行积极干预和调节,实现充分就业的宏观经济均衡,其经济思想为政府干预经济、摆脱危机和萧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凯恩斯创立了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思想和框架,凯恩斯经济学被称为经济理论上的凯恩斯革命。

(11)现代经济学

通常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半个世纪以来发展起来的、被当今世界认可的主流经济学称为现代经济学,其已经扩展到经济问题的几乎所有领域,形成了多种经济学流派,包括福利经济学、货币主义学派(芝加哥学派)、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里根经济学)、新自由主义学派、新凯恩斯学派、新制度学派、经济增长理论、现代企业理论、公共选择学派等。

2.中国古代经济思想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并未构成独立的学说体系。

尽管如此,中国古代依然存在丰富的经济思想。

(1)“道法自然”

道家从自然哲学出发,主张经济活动应顺从自然法则运行,主张清静无为和“小国寡民”,反对儒家所提倡的礼制和法家所主张的刑政。

(2)“义利思想”

关于人的物质利益与道德规范间关系的理论,儒家承认求利之心,人皆有之,但主张重义轻利,先义后利。

(3)“富国思想”

“富国思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经济思想,并产生了大量见解和政策。

商鞅提出“富国强兵”和“重本抑末”,主张“强国弱民”。

《管子》主张富国必须富民。

荀况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富国理论,在主张“重本”的同时肯定工商业的作用,并明确提出富国必须以富民为基础,主张“上下俱富”。

(3)“赋税思想”是中国思想家主要论述的问题

西周“公田制”消亡后,田亩征税是主要的税赋方式,管仲“相地而衰征”,儒家的“薄税敛”都主张按田地优劣制定赋税的等差。

(4)“平价思想”

它是关于稳定物价的思想,《周礼》、春秋末期的范蠡、战国时的李悝、《管子-轻重》、汉代桑弘羊等都有与管制粮价、平抑物价相关的思想政策。

(5)“奢俭问题”

黜奢崇俭是中国封建时期占支配性的经济思想。

此外,中国古代思想家对欲求、功利、理财、田制、人口等方面也都有相关论述。

三、经济学方法

经济学研究方法是经济学观察、认识、分析、研究经济活动,并将复杂的现实经济现象凝练为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方法和基本逻辑框架。

1.经济学分类

从经济学研究方法上划分,经济学可分为:

(1)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实证经济学(positiveeconomics)描述经济中的事实、状况和关系,研究“是什么”(whatis),是从经济现象中归纳出经济主体的行为规律,并进一步解释、预测经济行为的经济理论,因此又称为“描述经济学”或“唯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种重要运用方式。

实证经济学提供一种一般化的理论体系,力求说明事物“是什么”,而不涉及“好与坏”的判断。

规范经济学(normativeeconomics)首先依据伦理信条和价值判断,提出进行经济选择的标准和规范,并以此作为经济理论前提和经济政策依据。

规范经济学又被称为“唯善经济学”,所要回答和解决的是“应该是什么”、“应该怎么样”的问题。

规范经济学重点在于如何建立规范,以及如何运用规范指导经济活动。

(2)数理经济学和非数理经济学

数理经济学和非数理经济学是以经济分析方法来划分的。

①数理经济学(mathematicaleconomics)是运用数学手段对经济学理论进行陈述和研究的经济学。

②非数理经济学泛指不以数理分析为工具的经济学领域,如比较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

比较经济学(comparativeeconomics),通过对比研究不同社会制度或同一社会制度的不同国家的经济运行,比较优劣,衡量利弊,作为经济制度选择和经济政策制定的依据,包括经济制度比较理论、经济结构比较理论,经济政策比较理论,经济增长比较理论,经济机制与模式比较理论等。

制度经济学(institutionaleconomics)是把制度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制度对经济行为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经济发展如何影响制度的演变。

制度经济学重视对非市场因素,强调非市场因素即广义的制度因素是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因素。

(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①微观经济学(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

理论基础:

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理论,认为个体行为的最优可以达成社会总体的最优,政府不加干预的自由竞争经济能够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

研究对象:

单个经济主体包括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局部市场等。

研究内容:

个体经济主体如何实现最优选择的问题。

研究目标:

个体利益最大化。

中心理论:

价格理论。

②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大经济学,是以总量分析方法研究经济运行规律。

基本观点:

个体行为最优不能简单加总为总体最优,市场失灵和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经济不能自发实现总体均衡。

宏观经济学以国民经济总体为研究对象,以社会福利为目标,在宏观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国际市场中,分析研究家庭部门、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国际部门的行为规律,宏观经济总量、就业总水平、物价水平、经济增长与发展等经济总量的决定,以及宏观经济总体均衡的决定和调控,其中心是国民收入和就业水平,因此也被称为就业理论或收入理论。

③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

微观经济学研究单个组织、部门或个人在经济社会中的决策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可能影响,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社会整体运作和调节。

一方面,两者的最优结论可能会有冲突,微观分析最优结果有可能并非宏观总体的最优。

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缺陷的存在,通过微观市场运行达到资源配置优化,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经济规制,而宏观经济政策和目标的实现又必须以微观市场行为选择和传导为基础。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目标都是社会资源配置优化和社会福利最大,两者不应相互割裂,而应该相辅相成,彼此融合。

2.经济学的思路框架、基本假设和主要方法

(1)经济学的思路框架

经济学的思路框架一般包括:

①明确和界定经济问题的实现环境

经济环境包括行为人、行为发生的制度背景、市场环境、社会环境、信息状态等。

②对各类主体行为人的行为目标进行假设

对经济行为主体目标的设定是经济行为选择分析的基础。

③明确行为选择的制度规则

明确行为选择的制度规则是指明确主体行为人在何种游戏规则下进行选择,制度规则可能是宏观制度安排概念,也可能是行为选择时的具体规则。

明确制度是进行主体行为优化的必要条件。

④进行均衡选择

均衡分析是经济学分析的中心。

均衡状态,是指分析主体在一定的经济环境和制度规则下,从众多的可能选择中,选择出的符合主体目标优化的行为,实质上是主体控制资源在多种替代性用途中的最优选择,即主体目标优化结果。

⑤对均衡选择结果进行规范化评价。

进行规范化评价的原因是经济主体选择的结果未必是社会资源最优化配置结果。

一般来说,规范化评价是以社会福利为目标,包括公平和效率两个标准。

公平是指社会福利在社会成员间的公正分配,效率是指社会福利的总体最大化。

不同的规范标准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最优结果和社会管理政策。

(2)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①理性人假设

理性人假设是指经济行为主体在进行选择时充满理智,精于判断和计算,会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争取自身的最大利益。

②偏好稳定假设

偏好稳定假设是指在经济分析中保持行为主体偏好稳定不变。

假设同一主体在分析时期内的偏好保持稳定,才能真正研究经济环境、决策条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③完全竞争假设

完全竞争是指在经济活动中不存在具有影响力和支配力的行为主体,不存在单个行为主体对经济活动的操纵行为,由市场供求和价格机制决定市场状态,行为主体在竞争性市场上进行最优行为选择。

在完全竞争假设下,个体行为最优可以实现经济总体最优,即通过完全竞争可以达到所有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最优配置。

④完全信息假设

完全信息(completeinformation),是指各参与主体拥有的对于某种经济环境状态的全部知识。

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市场一般称为完全市场,在完全市场中,信息是自由资源,同时可以在市场参与者那里自由而完全地传播,使每个市场参与者都能同时接受到充分信息。

完全信息是有效率的完全竞争市场的必要前提,也是经济理论中理性人假设的必需条件。

(3)主流经济学的主要方法

①数理分析方法

数理分析方法是主流经济学最重要的分析方法,数理经济方法的重点是针对经济分析问题建立各种经济模型,微观经济学的主要方法是数理分析方法。

②计量分析方法

计量分析方法是归纳式、经验研究式的经济分析方法。

计量经济分析是以一定的经济理论和统计资料为基础,运用数学、统计学方法与计算机技术,以建立经济计量模型为主要手段,定量分析研究具有随机性特性的经济变量关系,以研究经济数学模型的实用化或探索实证经济规律。

数理分析方法和计量分析方法的关系:

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数理分析方法重点为理论分析,计量分析方法侧重于经验和观测分析。

一方面,理论研究结果应用于现实经济的指导之前,必须运用经验数据对其有效性进行检验;

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必要的理论分析为前提和指导,经验分析结果的普遍意义会大打折扣。

同时,理论研究为经验研究中选择经济变量、确定计量模型提供了基本指南,经验研究也可能提示理论研究新的方向。

③实验经济分析

实验经济分析是经济学家在挑选的受试对象参与下,按照一定的实际规则并给以一定的物质报酬,以仿真方法创造与实际经济相似的一种实验室环境,不断改变实验参数,对得到的实验数据分析整理加工,用以检验已有的经济理论及其前提假设,或者发现新的理论,或者为一些决策提供理论分析。

3.经济模型

经济模型是用来研究经济活动中各种因素间互相关系和内部联系的基本工具。

根据使用目的划分,经济模型可以划分为数理经济模型和计量经济模型;

从模型表达方式角度看,经济模型包括文字模型、图像模型和数学模型。

(1)经济变量

经济变量(economicvariables)是在经济模型中大小可变的量。

重要经济模型的变量特征如下:

①存量与流量

存量(stock)是指在某一时点测度的量,其大小没有时间维度,只能表达为某时点上的变量值。

流量(flow)是具有时间维度的变量,是在一定时间段(即两个时点之间)测定出的量,具有时间单位。

流量和存量之间具有相关关系,某一时点的存量往往体现为前期存量和相关当期流量的累计。

②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

在经济模型中,内生变量(endogenousvariables)是指在特定模型中,由模型本身所决定,也是经济模型所要解释的变量。

外生变量(exogenousvariables)是指由模型以外的外部因素影响而非由经济体系内部因素所决定的变量,外生变量是模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在经济模型分析中往往设定为已知状态。

(2)经济方程式

①定义方程式

定义方程式(definitionalequation)是指用方程式的形式进行变量定义。

②行为方程式

行为方程式(behavioralequation)是指不同变量间的决定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