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江淮十校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360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6.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江淮十校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安徽省江淮十校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安徽省江淮十校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安徽省江淮十校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安徽省江淮十校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江淮十校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安徽省江淮十校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江淮十校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江淮十校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安徽省江淮十校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江淮十校”2016届高三联考卷(5月)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其中第Ⅰ卷第(11)题~第(12)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必须在题号指示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3.做选考题时,考生须按照题目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文化的各种构成中,制约人们精神状态的政法、道德、宗教、哲学等文化,特别是构成文化核心部分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文学关系尤为重要和密切。

文学既广泛反映文化的内容,同时,作家因自己赞同或反对某种文化,文学作品反过来也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文化的发展。

我国古代统治者认为巩固统治秩序的四大支柱是“礼乐刑政”。

“礼”指的是道德伦理。

“乐”指的是文学艺术。

“刑”与“政”指的就是政治法制方面的行为与文化。

如果说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那么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制和伦理道德就是保障统治阶级利益的最有权威性的行为与精神规范。

它们与文学虽有区别,却往往是文学表现的重要内容,而文学也往往通过自己的传播,宣扬或反对一定的政法文化与道德文化。

政法文化和道德伦理自然都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并且渗透于人与人彼此关系的系列行为中。

文学要描写人,自然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的道德伦理规范和处于一定政法制度、思想中的生存状态。

文学艺术的审美判断和审美创造,往往都体现着真、善、美的统一。

善,就包含政法与道德判断。

文学作品由于通过艺术形象感染和熏陶读者,使读者于审美感受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的教育,包括受到政法和道德伦理的教育。

文学艺术的一个伟大的历史作用,就在于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得到丰富和升华,其中也包括使人们获得伦理道德方面的不断进步。

历代优秀的杰出的作家通过自己的作品总在这方面作出不同程度的贡献。

宗教文化与文学在历史上也早有密切的关系。

在古代,人类的宗教想象和文学想象往往混在一起。

文学作品不但表现有宗教内容,并且由于自己的艺术性,成为宣传宗教信仰的有力的工具。

因此,宗教也很乐于利用文学作为它的工具。

在一定条件下,宗教可以有益于社会,成为维系社会稳定的力量;而在另一条件下,宗教则可能有害于社会,成为社会的破坏力量。

这在历代都不乏先例。

文学与哲学都是人类精神的花朵,又似乎是对立的两极:

一个是形象的;一个是抽象的。

文学作品很容易为广大读者所接受;而哲学著作则往往只能在社会精英的有限范围内才得到阅读和理解。

读文学作品,会得到审美的愉悦;读哲学著作则得到的主要是智慧的启迪。

文学通过形象的描绘去表现人自身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哲学通过抽象思考企求回答人与宇宙生存的基本问题的答案。

自然,不能要求所有的作家作品都表现政法观念或道德、宗教和哲学的思考。

因为人们阅读文学作品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对于审美愉悦的渴求,而非为了寻求其他。

有相当多文学作品即使没有反映政法、道德、宗教、哲学等内容,也得到许多读者的喜爱。

但一部作品如果完全缺乏上述文化的内涵,只停留在对生活现象的琐屑的表面的描绘,那么它的价值就必然要逊色。

(选自张炯《论文学与文化的生态关系》,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构成文化的核心部分,与文学的关系最为重要和密切,它制约着人们的精神状态。

B.“刑”与“政”虽是指政治法制方面的行为与文化,但它与文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常常是文学表现的重要内容。

C.政法文化和道德伦理在人与人彼此关系的系列行为中渗透,能够使人们获得伦理道德方面的不断进步。

D.文学作品既表现有宗教内容,也因自己的艺术性而成为宣传宗教信仰的有力工具,这一点,很受宗教的喜欢。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文学对文化的影响是双重的,文学一方面广泛反映着文化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文化的发展。

B.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制和伦理道德是保障统治阶级利益的最有权威性的行为与精神规范,必定成为文学表现的重要内容。

C.由于文学要对人进行描写,就必然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的道德伦理规范和处于一定政法制度、思想中的生存状态。

D.文学与哲学因有形象和抽象的区别而似乎成了对立的两个极,但文学作品得益子其形象性而更容易被广大读者接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乐刑致”是我国古代社会巩固统治秩序的四大支柱,其中“刑”与“政”的作用是大于“礼”与“乐”的。

B.政法文化和道德伦理形成是渐进的,历代许多优秀的作家在丰富和升华读者精神世界方面作出过不同程度的贡献。

C.在一定条件下,宗教是把双刃剑,既可以成为维系社会稳定的力量,又可以成为有害于社会的破坏力量。

D.阅读文学作品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对于审美愉悦的渴求,即使对那些没有文化内涵的品,也要认真地读一下。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徐晃字公明,河东杨人也。

为郡吏,从车骑将军杨奉讨贼有功,拜骑都尉。

李傕、郭汜之乱长安也,晃说奉,令与天子还洛阳,奉从其计。

及到洛阳,韩暹、董承日争斗,晃说奉令归太祖;奉欲从之,后悔。

太祖讨奉于梁,晃遂归太祖。

从破刘备,又从破颜良,拔白马,进至延津,破文丑,拜偏将军。

太祖既围邺,破邯郸,易阳令韩范伪以城降而拒守,太祖遣晃攻之。

晃至,飞矢城中,为陈成败。

范悔,晃辄降之。

既而言于太祖曰:

“二袁未破,诸城未下者倾耳而听,今日灭易阳,明日皆以死守,恐河北无定时也。

愿公降易阳以示诸诚,则莫不望风。

”太祖善之。

太祖还邺,留晃与夏侯渊拒刘备于阳平。

备遣陈式等十余营绝马鸣阁道,晃别征破之,贼自投山谷,多死者。

太祖闻,甚喜,假晃节。

太祖遂自至阳平,引出汉中诸军。

复遣晃助曹仁讨关羽,屯宛。

羽围仁于樊,又围将军吕常于襄阳。

晃所将多新卒,以难与羽争锋,遂前至阳陵陂屯。

贼围头有屯,又别屯四冢。

晃扬声当攻围头屯,而密攻四冢。

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晃振旅还摩陂太祖迎晃七里置酒大会。

太祖举卮酒劝晃,且劳之日:

“全樊、襄阳,将军之功也。

”时诸军皆集,太祖案行诸营,士卒咸离陈观,而晃军营整齐,将士驻陈不动。

太祖叹曰:

“徐将军可谓有周亚夫之风矣。

文帝即王位,以晃为右将军,进封逯乡侯。

及践阼,进封杨侯。

明帝即位,增邑二百,并前三千一百户。

病笃,遗令敛以时服。

性俭约畏慎,将军常远斥候,先为不可胜,然后战,追奔争利,士不暇食。

常叹曰:

“古人患不遭明君,今幸遇之,当以功自效,何用私誉为?

”终不广交援。

太和元年薨,谥曰壮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徐晃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晃振旅还摩陂/太祖迎晃/七里置酒大会/

B.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晃振旅还摩陂/太祖迎晃七里/置酒大会

C.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晃振旅还摩陂/太祖迎晃七里/置酒大会

D.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晃振旅还摩陂/太祖迎晃/七里置酒大会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都尉”,是秦汉时代重要的中高级武官。

秦与汉初,每郡都有郡尉,秩比二千石,辅助太守主管军事。

景帝时改名都尉。

B.“周亚夫”,西汉时期的著名将军,也在历史上有名的治军严谨的军事家。

七国之乱中,他统帅汉军三个月平定了叛军。

C.“践阼”,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

阼阶上为主位,后也称皇帝“即位”“登基”为“践阼”。

D.“斥候”,古代的器械兵,因直属王侯手下而得名。

分骑兵和步兵,一般由行动敏捷的军士担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晃擅长劝说人。

他先是成功地劝杨奉自愿归顺了太祖;后又给韩范讲述成败得失的道理,使韩范顺利地归降了太祖。

B.徐晃善于作战。

他单独带兵征讨打败了陈式等十多个营垒,又设计打败了关羽,使关羽的士兵有的被逼跳入沔水淹死。

C.徐晃深受恩宠。

他随太祖打败文丑被授任偏将军;文帝又任命他做右将军,晋封逯乡侯,明帝即位,给他增食邑二百户。

D.徐晃节俭谨慎。

他病重时中遗嘱中说用当时通行的服装来入殓;带兵时常在远处设置侦察人员,争取有利的作战条件。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二袁未破,诸城未下者倾耳而听,今日灭易阳,明日皆以死守,恐河北无定时也。

(2)古人患不遭明君,今幸遇之,当以功自效,何用私誉为?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8~9题。

洗竹

王贞白①

道院竹繁教略洗②,鸣琴酌酒看扶疏。

不图结实来双凤,且要长竿钓巨鱼。

锦箨裁冠添散选,玉芽修馔称清虚。

有时记得三天事,自向琅矸③节下书。

罗隐

篱外清阴接药阑④,晓风交戛⑤碧琅玕。

子猷⑥死后知音少,粉节霜筠漫岁寒。

[注]①王贞白(公元875年公元958年):

字有道,号灵溪,信州永丰(今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人。

唐末五代十国著名诗人。

唐乾宁二年(公元895年)登进士,七年后(公元902年)授职校书郎,曾与罗隐、方干、贯体同唱和。

②略洗:

稍加砍除从竹的繁枝。

③琅玕:

翠竹的美称。

下文“霜筠”义同。

④药阑:

即药栏,庭园中芍药花的围栏,亦泛指一般花栏。

⑤交戛:

交错缠结。

⑥王徽之(公元338年公元386年),字子猷,东晋名士、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第五子。

生性高傲,放诞不羁,时常东游西逛,后来索性辞官,住在山阴。

8.两诗中“竹”的意象有哪些作用?

请简要分析。

(5分)

9.同为咏竹诗,两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李煜《虞美人》中“,”两句,表现了作者对江山易主、物是人非的怅恨和叹惋。

(2)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的诗句是“,”。

(3)苏轼在《赤壁赋》中表达天地广阔、人生渺小卑微的感伤情绪的两句是“,”。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

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大先生

赵威

先生姓凌,有绝活儿,能把戏里的场景搬到木头上,一块巴掌大的破木板,只需半炷香的工夫,就能让人瞧明白刻的是“桃园三结义”还是“三英战吕布”。

所以凌先生起初是凌木匠。

凌木匠不是本地人,早年间逃荒来的。

凌木匠来到村里的日子,是那年冬天日头最短的时候。

薄暮下,先是一根打狗棍进了三叔家的院门,继而是一个身影,像用那根棍子挑进来的,破衣旧絮,褡裢挂在肩头,趿拉着一双单布鞋的脚,有一只似乎受了伤,缠着破布条。

正在院里喂鸡的三婶,委实被吓着了,以为大白天撞到鬼。

刚要喊人,“鬼”却先开口,怯生生地道:

“大娘啊,要饭的来了,给口吃的吧。

”三婶仔细一瞧,是个讨饭的。

只见他端着搪瓷缸子的手捂在胸口,哀求就是从那里发出来的。

给完吃的,三叔三婶看他可怜,天又冷,就留他在磨坊里过夜。

凌木匠望着三叔三婶的眼睛,变得浑浊了。

天亮后,他见磨坊里堆着打磨了一半的木料,知道这家要盖房。

就对三叔说,他会做木工,可以帮忙,给口吃的就行。

三叔寻思,正好雇的木匠有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