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357611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10 大小:178.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理论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0页
教育理论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0页
教育理论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0页
教育理论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0页
教育理论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理论Word文件下载.docx

《教育理论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理论Word文件下载.docx(1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理论Word文件下载.docx

“四馆”——儒学馆、玄学馆、文学馆、史学馆。

6、隋唐时期教育:

儒佛道三教并重的文教政策,采取科举制,“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7、宋元明清时期教育:

宋——程朱理学;

书院盛行;

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

二、古代印度

1、分为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

2、古印度的种姓制度把人分为四个等级,由高至低为婆罗门(僧侣)——刹帝利(武士)——吠舍(平民、农民)——首陀罗(奴隶或穷人)。

3、婆罗门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记诵《吠陀》经;

4、佛教的教育活动主要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三、古代埃及

宫廷学校;

开设最多的是文士(书吏)学校;

“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是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四、古代希腊、罗马

1、贵族聘请家庭教师

2、中等教育学生以学习文法为主,同时学习修辞与拉丁文。

3、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

古希腊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目的是培养政治家和商人;

古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以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军人。

五、中世纪的西欧: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形成了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僧院学校、教堂学校、教区学校)和骑士教育。

1、教会教育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2、骑士教育:

目的是培养骑士,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

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第二节教育学概述

一、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1、孔子的教育思想:

创立儒学、创办私学、删定六经;

孟子持“性善论”,教育目的在于“明人论”;

荀子“性恶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将人才分为四个等级,即俗人、俗儒、雅儒和大儒(理想目标),闻—见—知—行,荀子是最强调尊师的。

2、墨家的教育思想:

墨翟以“兼爱”“非攻”;

亲知、闻之、说之(重视说之依靠类推和明故的方法来获得知识)

3、道家的教育思想:

道法自然、主张遵循自然的原则

4、《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成文于战国末期,郭沫若考证作者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二、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1、苏格拉:

底以其雄辩与青年智者的问答发著名。

讽刺、定义、助产术

2、柏拉图:

《理想国》

3、亚里斯多德: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政治学》,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渊源。

4、昆体良:

古罗马教学法大师,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或《论演说家的培养》),最早提出“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教学法。

三、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洛克《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尔》,佩斯泰洛奇《林哈德与格笃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福禄贝尔《人的教育》,斯宾塞《教育论》,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1、近代实验科学鼻祖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提出的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一)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2、夸美纽斯:

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1962年出版《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该书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泛智”教育、教育适应自然、学制系统、班级授课制等。

3、卢梭:

《爱弥尔》,是坚定的“性善论”者,被誉为“教育上的哥白尼”,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被誉为“旧教育”和“新教育”的分水岭,是坚定地性善论者。

让儿童顺其自然发展才是最好的教育。

4、康德:

1776年在德国柯尼斯堡大学(共四次)哲学讲座中开讲教育学,在大学教授教育学的第一人,是德国和世界上第一位教育学教授。

5、裴斯泰洛齐:

《林哈德与葛笃德》,是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人,认为教育目的按照自然法则全面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

被称为“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第一位将“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

6、洛克:

《教育漫话》提出“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

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

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主张教育目的就是培养绅士、家庭教育,提出“绅士教育”,对英国18世纪的家庭教师教育和学园教育产生了影响。

(二)规范教育的建立

1、赫尔巴特:

1906年出版《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教育两个理论基础是伦理学和心理学,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

(2)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根本目的是养成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

(3)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概念。

(4)教学四阶段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后由学生修改为预备、提示、比较、总括、应用五段(五段教学论),形成了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特点,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

2、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

(1)提出了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2)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学校即社会、五步探究教学法(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那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提出“从做中学”。

补充:

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毛泽东称为“人民教育家”,生活教育理论是其思想核心。

(三)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

1、实验教育学:

梅伊曼(首先提出)、拉伊;

2、文化教育学:

又叫精神科学教育学,代表人物:

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

3、实用主义教育学:

杜威、克伯屈;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克鲁普斯卡亚《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是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

1939年凯洛夫《教育学》被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杨贤江以李浩吾化名出版《新教育学大纲》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20世纪60年代中国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编写教育学。

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

5、批判教育学:

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布厄迪尔

(四)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1、前苏联赞科夫通过小学改革实验,出版了《教学与发展》,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一般原则。

2、美国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了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

3、德国瓦·

根舍因创立范例式教学理论。

4、瑞士皮亚杰《教育学与儿童心理学》论述了智力发展,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5、法国保罗·

朗格朗出版《教育终身引论》。

6、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阐述了和谐教育思想。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者的权力;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

5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体制;

6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实现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为政治培养专门的人才;

3教育对当前的政治变化和发展产生影响;

4教育可以加速民主化进程。

(三)教育的经济作用:

1教育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和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

2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

3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它能够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4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二、教育与生产力水平: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与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人才规格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

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专业设置;

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另外,教学组织形式也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3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

三、教育与科学技术: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4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能够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功能;

4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四、教育与文化:

(一)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二)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促进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三)学校文化(美华勒1932年《教育社会学》)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汉人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

包括:

1观念文化(①认知成分②情感成分③价值成分④理想成分);

规范文化(①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②规章制度③角色规范);

物质文化(学校环境文化、设施文化)。

学校文化的特性: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学校文化以传递传统文化为己任;

4学校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

学校文化的功能:

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

学生文化的特征:

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学校文化的形成:

1是对原有文化的传承与改造的过程;

2是对文化构成要素整合的过程;

3是学校文化主题积极创建的过程;

4是一个良好行为的改造和积累的过程。

理想校园文化的创建策略:

主题统揽策略;

个性塑造策略;

传统拓展策略;

重点突破策略。

校园文化的特征:

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

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质的规定性:

①教育培养人的社会实践;

②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

③培养人是在教与学的对立统一中实现的;

④教育是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特殊社会实践。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①教育都具有历史继承性;

②教育要注意继承与发扬本民族的传统。

3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①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②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4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

六、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发展的过程。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的典型观点:

1遗传决定论(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基因复制)、高尔顿(遗传决定论)、格赛尔(成熟机制)、高尔登(优生学)、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2环境决定论(华生、荀子、洛克、斯金纳)基本观点是:

人的发展是由后天发展决定的。

(华生“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乞丐和盗贼。

”)

3二因素论(美吴伟士、德施太伦)基本观点是:

人的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

(“施太伦假设遗传是长环境是宽发展就是长乘宽。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1遗传:

①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物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决定人的发展;

②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最初的可能性;

③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格塞尔“成熟势力说”);

④遗传素质不决定人的发展,不宜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具有可塑性。

2环境:

①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②环境决定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

③环境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内部因素实现的。

环境是指人生活于其中并能影响人的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总和。

3学校教育(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第二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

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的表现(学校教育在影响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第一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第三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第一发现人的价值;

第二发掘人的潜能;

第三发挥人的力量;

第四发展人的个性。

4个体主观能动性:

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包括能动的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并统一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七、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2014邹城简答)

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循序渐进地做好教育工作,循序渐进并不是消极地迁就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而是要向学生不断提出高于现有水平又能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陵节而施”)

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决定了教育工作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一锅煮”;

与此同时,还应看到各年龄阶段又是相互联系的,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教学工作要抓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

4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要求教育者树立信心,相信学生,特别是落后或某方面有缺陷的学生,通过补偿性发展,达到与一般正常学生一样的发展水平;

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

5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要求教育工作者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少年得志”“大器晚成”)

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也叫敏感期,最佳期。

最近发展区(苏联维果斯基)是指学生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与现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跳一跳,摘个桃”)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制度

第一节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是教育者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广义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狭义是指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1它们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2二者的区别在于:

第一,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些;

第二,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和“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三、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

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调控作用

四、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最高层次的感念,它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总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都要依据教育目的制定。

培养目标是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培养人的具体要求。

教学目标是三者中最低层次的概念,更为具体,微观到每堂课甚至是每个知识内容,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五、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理想;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六、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人的全面发展:

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和人的个性充分的发展。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基本特征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

3、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需要,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条件。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

七、▲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注重提高全民素质。

5、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八、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九、素质教育的内涵(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首次在中央文件中使用素质教育的概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力,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决定了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但每一个学生都有其个别性,教育还要尊重并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核心)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5、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十、素质教育的意义1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

(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核心。

)2素质教育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3素质教育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

十一、▲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

1改变教育观念;

2转变学生观;

3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4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5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6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第二节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总和。

生活惯例习俗、教育教学制度、学校管理制度、学校教育制度、教育行政体制、教育政策法规、教育价值理念。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1、教育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以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

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4、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三、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人口发展状况;

5、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四、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1、前制度化教育:

始于人类早期的原始社会教育,是一种实体化教育。

特点:

教育主体确定;

教育对象相对稳定;

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

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

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2、制度化教育:

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

3、非制度化教育:

库姆斯、伊里奇,“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围墙之内”。

五、西方现代学制的类型:

双轨制—欧洲;

单轨制—美国;

分支制—前苏联

六、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一)旧中国的学制沿革

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开始的。

1“壬寅学制”1902年(未实行):

《钦定学堂章程》以日本学制为蓝本第一个现代学制;

2“癸卯学制”1903年(新学制的开端):

《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颁布执行承袭日本学制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

3“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开明、民主):

承袭日本学制明显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壬戌学制”1922年:

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第一次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沿用全国解放初期。

(二)新中国的学制沿革

1.195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

公布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

2.1958年的学制改革:

颁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具体办学原则

3.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根本目的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

规定地方实施承担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

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改革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分配制度;

对学校实行分级管理。

4.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要建设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

简称“两基”“两全”“两重”。

5.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概念。

七、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1、学制由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与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所构成。

横向划分为普通教育、专业教育、成人教育等类型,纵向划分为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阶段。

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2、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2010年6月21日主持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