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354753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0.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Word文档格式.docx

《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Word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Word文档格式.docx

(四)自主品牌和营销网络建设滞后10

(五)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能力不足10

三、纺织工业面临的发展趋势11

(一)世界纺织工业发展趋势11

1、全球经济增长为纺织工业发展提供更大空间11

2、全球纺织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使得竞争愈来愈烈12

3、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贸易保护和贸易摩擦难以避免12

4、纺织产业高技术、信息化发展趋势加快13

(二)国内纺织工业发展趋势13

1、内需增长仍然是纺织工业发展的主要拉动力13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纺织工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14

3、区域产业布局调整继续深化15

4、经济体制改革加快纺织工业市场化进程15

5、原料对外依存度加大增加纺织工业市场风险16

四、“十一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16

(一)指导思想16

(二)发展目标17

五、“十一五”发展的重点任务18

(一)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进产业升级18

(二)坚持自主创新,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22

1、大力推进纺织技术和装备创新22

2、不断加强企业管理创新24

(三)优化产业区域布局,构筑产业链新体系25

1、促进东中西部产业协调发展25

2、发展新型产业集群26

(四)培育自主品牌,提高跨国营销水平27

1、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27

2、积极推进纺织企业国际化经营27

(五)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28

(六)多渠道解决纺织原料供需矛盾,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29

1、加快发展市场急需的化纤原料29

2、积极推进棉花市场体系建设29

3、加大纺织纤维资源的开发力度29

(七)加强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纺织标准的技术支撑作用30

(八)完善行业监测和预警机制,积极应对贸易摩擦31

六、政策措施31

(一)创造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切实引导纺织工业健康发展31

(二)加大技术进步投入,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32

(三)积极推进新型纺织装备国产化,增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32

(四)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优化创新环境32

(五)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提高行业人力资源素质33

(六)发挥中介组织作用,加强纺织行业发展自律33

前言

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比较明显的重要产业之一,对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积累资金、出口创汇﹑繁荣市场、提高城镇化水平、带动相关产业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我国纺织工业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也日益突出,面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以及国际纺织品贸易体制的新变化,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的迫切任务。

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积极推动纺织工业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转变增长方式,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实现纺织工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委会同有关部门和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编制了《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

《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在分析和阐述我国纺织工业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国内外环境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基础上,明确了“十一五”期间纺织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方向和重点,对纺织工业主要规模和结构目标进行了预测,对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指标提出了明确要求。

主要目的在于按照建设纺织强国的战略目标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认清发展形势,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积极引导市场主体行为,促进纺织工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十五”发展取得的成就

“十五”期间,我国纺织工业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依靠科技进步,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不断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保持了快速、稳定的增长。

“十五”时期是我国纺织工业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的五年,纺织工业的市场活力得到充分发挥,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为“十一五”纺织工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行业保持快速、稳定增长

2005年,全国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9794亿元,比2000年增长137.4%,年均增长18.9%;

工业增加值4999亿元,增长125.6%,年均增长17.7%;

纤维加工量2690万吨,比2000年增长97.8%,年均增长14.6%;

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企业户数由2000年的1.94万户增长到2005年的3.6万户;

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数从738万人增加到978万人,增长32.5%,年均增长5.7%,全行业就业人数达到1960万人;

产品产量大幅增长,2005年实现纱产量1440万吨,增长118.2%,年均增长16.9%;

化学纤维产量1629万吨,增长134.2%,年均增长18.6%;

我国化纤、纱、布、呢绒、丝织品、服装等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纤维加工量占全球比重由2000年的25%提高到2004年的36%,继续保持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的地位。

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

尽管遭遇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原油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以及加征出口关税等影响,纺织工业经济运行仍保持了良好的态势。

2005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利税总额、利润总额分别达到1231亿元、690亿元,比2000年增长104.6%和133.5%;

全行业总资产16015亿元,比2000年增长63.6%,资产负债率60.3%,比2000年下降5.2个百分点;

行业供需基本平衡,产品产销率97.8%,比2000年提高0.8个百分点;

企业亏损面由20.2%下降至16.9%;

全员劳动生产率由34412元/人提高到51099元/人;

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从1.9次增加到2.5次,显示出纺织工业市场竞争力在不断提高。

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快速提升

“十五”期间,纺织工业开展了大规模技术改造,先进技术装备的投资不断增加。

通过国内装备制造技术的升级和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装备,行业装备和技术水平大幅提高。

五年中,我国共进口国外先进设备189亿美元,占全行业设备投资总额的50%,同期装备的国产成套设备基本达到20世纪90年代国际水平;

2004年,棉纺行业中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装备比重已达到50%,比“十五”初期提高20个百分点。

精梳纱、无结头纱、无梭布的比重分别从20%、40%、21%提高到2005年的25%、55%和53%;

多年制约纺织行业产业升级的印染后整理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国产印染面料质量明显改善,纺织面料出口以年均19%的速度增长,五年扩大了1.4倍,出口服装的面料自给率从“九五”期间的50%提高到70%,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大增强。

自主创新能力有所增强

“十五”期间,国产纺机技术装备水平和市场份额都有明显提升。

纺织机械的新产品产值率由2000年的19.1%提高到2004年的25.3%;

纺机行业装备技术实现重大突破,为纺织工艺改造和新产品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自主创新技术的应用大幅降低了投资成本,如年产15~20万吨大型聚酯成套装置,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万吨单位投资从“八五”、“九五”期间的8500万元下降至1300万元,单位投资下降85%。

“十五”期间新建成的1562万吨聚酯中75%的生产能力使用的是我国自主研发技术,另外25%的能力虽然由国外承建,但其中60~70%仍然采用国内技术装置;

我国自主研发的涤纶长、短丝生产技术使单位投资比“九五”下降了92%;

目前,棉纺设备中先进细纱机基本实现国产化,国产清梳联成套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5%左右,并累计出口30多套;

数码印花及制网等一批新技术装备已进入产业化批量生产阶段。

纤维材料技术、面料技术以及产品开发设计水平大幅提高,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2005年,化纤差别化率已达到31%,比2000年提高了9个百分点;

自主开发的竹浆纤维、蛋白纤维、超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芳砜纶、碳纤维、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PTT)纤维、芳纶1313、高性能超细纤维等新型纤维已在航天、军工、特种服用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麻纤维、竹纤维、真丝等多种天然纤维的改性技术及在织造工艺上的突破,极大地促进了纺织面料的开发,提高了纺织上下游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

“十五”期间是纺织行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的5年,纺织工业充分利用国家压锭解困政策的良好机遇,淘汰落后装备和技术,加快产业技术进步,一大批以新产品、新纤维、新技术,新装备为主的新型企业迅速崛起,为纺织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纺织原料结构进一步调整。

化学纤维得到快速发展,在纺织原料中的比重已经达到65%,有效地缓解了纺织工业原料紧张状况。

家用纺织品行业成为新的增长点。

2004年,家用纺织品行业的纤维加工量达到760万吨,比2000年增长194.6%,年均增长31%。

服装、家用、产业用三大类终端产品纤维消费量的比重由2000年的68:

19:

13转变为2004年的54:

33:

13。

资产多元化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纺织工业作为竞争性行业,非国有经济得到快速增长。

“十五”期间,在规模以上企业中,非国有企业户数的比重从2000年的80.5%上升到2005年的95.9%,销售收入由71.7%上升为90.8%,利润总额从76.6%增至99.0%,出口交货值由81.2%上升到93.8%;

从业人数由64.5%增至88.0%,纺织行业的多元化竞争格局已经形成,产业活力不断增强。

出口保持持续、较快增长

2005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实现1175亿美元,比2000年的530亿美元增长了121.6%,年均增长17.2%,占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额的比例从2000年的15%上升到约24%。

贸易顺差从392亿美元增长到1004亿美元,年均增速20.7%。

从出口产品结构看,纺织品出口比重由2000年的30.8%上升到2005年的37.4%,产业链整体竞争能力提升较快;

出口服装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明显提高,中高档服装产品占40~50%;

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比重由2000年的55.7%,提高到2005年的69.7%,其中纺织品一般贸易比重达72.4%,服装一般贸易达68.1%,显示出“十五”期间我国纺织行业产业链自我配套能力在不断增强;

从出口地区看,2005年对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出口额比2000年增长了133%,占2005年出口总额的48%,比2000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

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十五”期间,由于纺织工业的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明显,对改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产生积极效果,形成向大企业集中、向沿海地区集中和向产业集群集中的格局。

2004年,纺织全行业排在前100位企业的销售收入占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的21.9%,出口交货值占16.3%,棉纺、毛纺、化纤和纺机制造等行业的前50位企业销售收入分别占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的23.6%、40.7%、64.3%和60.1%;

东部地区依然是纺织产业重点发展区域,仅江苏、浙江、广东、上海、山东、福建东部沿海五省一市就集中了全国80%以上的规模以上纺织企业,73%的从业人员,82%的销售产值,88%的出口交货值和超过90%的外商、港澳台资本;

在县、镇区域经济中,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体、具有专业特色的产业集群、专业城镇逐步形成,显示出旺盛的活力和竞争力。

浙江萧山的化纤、绍兴的面料、江苏江阴的毛纺、常熟的羽绒服装、广东东莞的服装、河北清河羊绒等众多产业集群地纺织工业产值均超过300亿元,最大的超过1000亿元,产业集群不仅成为纺织工业最活跃的经济载体,更加速了这些地区农村城镇化发展。

利用外资成效显著

纺织工业是我国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较早、成效比较显著的行业,也是我国外商投资的重要领域之一。

“十五”期间,我国纺织工业合同利用外资总金额达533亿美元,年均增长34.1%,其中56%的投资用于服装领域。

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纺织业发达地区,浙江、江苏、山东、福建、广东省和上海市纺织行业“十五”期间合同利用外资金额占全国的90%以上;

中部地区的江西、河北、湖北以及辽宁等省近几年也成为吸引外商投资较多的省份。

三资企业在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创汇中占有重要地位,2005年,三资企业纺织品服装出口403亿美元,占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34.3%,其中纺织品出口147亿美元,服装出口256亿美元。

通过有效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现代化管理,对我国纺织工业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开发设计能力,加强服装品牌开发意识,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出口创汇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突出

“十五”期间,纺织工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发挥着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一是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国内消费需求。

2000年到2005年,我国城市化率已从36%提高到43%,城镇居民人均年衣着类消费从500元增加到790元,增长75.3%,农村居民人均年衣着消费从96元增加到132元,增长46.9%。

按照可比价格综合计算,2005年全国城乡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比2000年增长了74.2%。

我国人均纤维消费量已从7.5公斤增长到13公斤。

二是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根据2004年全国经济普查数据,纺织全行业企业法人单位就业人数占全国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就业人数的16.0%,再加上个体经营户的就业人员,2005年全行业就业人数达到1960万。

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就业人数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业人数的比重由2000年的13.3%上升到2005年的14.2%。

三是对国家缓解“三农”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纺织全行业从业人员中70%以上来自农村,每年增加农民实际收入1000亿元以上,较好地发挥了工业反哺农业的作用。

2005年全行业使用国产天然纤维约730万吨,直接关系到1亿农民的生计。

产业集群的发展使数以千万计的农民改变产业身份,对逐步改变二元经济结构和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是对增加国家外汇、保持外汇收支平衡做出了突出贡献。

“十五”以来纺织品服装出口累计创造贸易顺差3352亿美元,是全国同期贸易顺差总额的1.6倍,成为我国增加外汇储备的重要行业。

五是促进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民经济投入产出表分析,纺织工业每增加1个单位的投入,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系数是1.25,高出各行业平均值25%,有效地拉动了农业、交通、建筑、卫生、石化、机械、物流、商贸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当前纺织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五”期间,纺织工业虽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是由于行业规模大,经济主体多元化突出,市场竞争力表现差异较大,无论是在技术、管理、创新还是国际化水平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经济转型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依然很多,中国纺织工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还主要处于加工制造环节,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依然是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矛盾。

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研发能力和研发资金投入的不足阻碍了纺织工业产品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根据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比例仅为销售收入的0.25%,化纤行业虽然高一些,也仅达0.47%,与发达国家平均5%的投入水平差距很大。

利用高新技术及生物资源开发研制的化纤品种和规模化生产企业数量不多,高技术含量的特种纤维如芳纶、碳纤维的开发虽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尚未实现大规模产业化生产,仍需进口;

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Lyocell)、聚乳酸纤维(PLA)等还处于科研追踪阶段。

化纤仿真技术、天然纤维改性技术、新型纤维开发和材料创新能力不足,影响了高附加值纺织品和服装的开发。

纺织工业对纤维回收利用和循环技术还需进一步开发和推广。

对可再生纤维、清洁生产工艺、节能技术、环保型产品和“三废”治理的研究开发都存在较大差距,目前环境治理基本还是以“末端”环节处理为主。

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适应纺织品服装消费短周期、快交货要求的能力不强。

企业资源计划(ERP)等信息化技术在行业内的应用刚刚起步,在销售收入超1000万元的纺织服装企业中应用ERP的比例也仅占到7%。

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尚需进一步提高

我国纺织行业运行的整体技术装备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纺机装备制造业的机电一体化和智能化水平亟待提高;

棉纺织设备中无梭织机、自动络筒机仅占25%和21%,而发达国家在90%左右;

化纤行业现有生产能力中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技术装备仍占很大比重,设备平均能源单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77.5%,新型大容量生产技术和设备仍依赖进口;

印染行业装备的质量稳定性差、耗水量和废水排放量较大的问题依然突出。

目前我国印染行业中,仅有少数企业在色差3~4级以上的产品合格率能达到80%,大多数企业只有50%左右,而国外先进水平已经达到90%;

印染企业的单位产品耗水量一般是发达国家的3倍左右,印染废水占全国纺织废水排放量的80%,且平均回用率只有7%。

粗放型增长方式依然存在

“十五”期间,在全国投资增长、内需拉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对纺织品配额取消后出口增长的预期等多种因素作用下,纺织工业产能在短期内得到快速发展,投资处于高速增长期。

2000年到2005年,纺织工业投资总额4219亿元,年均增速高达50.4%。

从投资结构看,纺织产业链中的棉纺、化纤等上游初加工产业投资占投资总量的79.2%,使同期棉纺、化纤产能迅速扩张,到2005年底,棉纺能力比2000年翻了一番,聚酯、化纤产能增长近3倍。

部分地区和企业片面追求规模、产值的高增长,盲目铺摊子,“同构性”发展,而人才、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滞后,使产业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失衡,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企业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在棉纺能力的成倍增长中,代表棉纺织产品水平的“三无一精”产品的比重却没有得到较大改善,因低水平、粗加工能力快速增长,加剧了棉纺产品市场的无序竞争,造成有限资源的浪费。

在聚酯和化纤产能快速扩张中,产品、技术研发投入低,产品的同构现象严重,化纤长丝、短纤产能的利用率只在60~70%,聚酯产能的开工率不足70%。

随着在建项目的陆续投产,产能过剩带来的原料资源约束加剧、企业经营风险增加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自主品牌和营销网络建设滞后

国内高档纺织品服装市场大多被国际知名品牌和二线品牌所占据。

纺织品服装出口是以贴牌加工为主,自主品牌产品的比重很低,尤其是还没有知名国际品牌,缺乏对出口营销渠道的控制力。

贴牌加工出口企业获得的利润大约只占产品全部市场利润的10%左右。

纺织行业已有175个产品获中国名牌称号,但没有一个世界名牌,培育自主品牌除了在提升产品自身的物质品质和文化品位方面尚需付出更大努力外,企业传统管理经营方式严重影响了企业出口营销渠道的开拓能力和控制力。

培育自主品牌和掌控营销渠道,成为纺织行业迈进高端供应链和提高纺织品附加值的关键。

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能力不足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长迅速,一些国家利用“反倾销”、“特保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等手段,恶化纺织品出口的国际贸易环境,各种贸易摩擦不断增多。

我国纺织行业和企业对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和诸多形式的贸易保护、贸易摩擦所产生影响的系统研究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缺乏应对各种形式贸易保护和贸易摩擦的有效措施,在充分利用WTO规则保护自己方面经验不足,抵御突发事件和防范风险能力较弱。

同时,预警机制与行业自律体系不完善,没有建立起良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秩序,行业标准、技术法规等尚未完全与国际接轨,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尚不健全。

纺织工业面临的发展趋势

“十一五”期间,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速升级,内需市场潜力巨大,社会政治环境和谐稳定,劳动力资源充足,我国纺织工业已经构筑起完善的产业体系,为我国实现从世界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转变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同时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和我国纺织工业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也使这一目标的实现面临严峻挑战。

世界纺织工业发展趋势

1、全球经济增长为纺织工业发展提供更大空间

根据WTO公布的相关统计资料,2000年到2004年,全球经济以年均3.9%的速度平稳增长,同期纺织品服装贸易额年均增长率为6.5%。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预测,2005年到2010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保持在4.3%左右。

预计未来5年全球纤维消费和纺织品服装贸易仍以6.5%左右的速度增长,我国纺织工业虽然在后配额释放期过后的增长速度会放慢,但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仍将进一步提高。

2、全球纺织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使得竞争愈来愈烈

一是以产业链分工为主的跨国生产和经营,使产业链的低端技术、常规产能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发达国家依靠资金、技术等优势,掌控世界纺织品高端市场,运用市场网络主导高附加值领域,国际纺织业的竞争也由“价格和质量”竞争转向“以高新技术为主导,以品牌竞争为焦点”的综合经济实力竞争;

二是发达国家逐步退出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纺织服装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亚洲的印度、巴基斯坦、印尼等国以及北非一些国家和地区,凭借更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欧美区域性的贸易保护等有利条件,在中低端产品市场上发挥后发优势,成为我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的有力竞争者;

三是区域经济同盟和经济多边协议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兴起,促使纺织服装业生产格局在全球范围内发生战略转移,如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墨西哥、加勒比国家,欧盟内部具有纺织工业基础的部分新入盟成员国已成为美、欧纺织产业转移重点,欧盟还制定了扶持其新成员国发展纺织工业的产业政策。

3、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贸易保护和贸易摩擦难以避免

2005年配额取消标志着全球纺织品贸易一体化迈开了实质性步伐,一些发达国家出于政治考虑,保护本国不断萎缩的纺织工业和其经济、政治团体利益,千方百计设置种种障碍阻止纺织品贸易自由化进程;

同时,纺织工业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也面临国际纺织品市场更加激烈的竞争,纷纷保护本国的纺织品市场和产业发展利益。

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来自欧美等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纺织品贸易摩擦和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将不可避免。

可能遭受的贸易保护主义方式主要有:

一是利用我国入世的承诺,如议定书第15条“确定补贴和倾销时的价格可比性”、第16条“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和工作报告书第242段“特保”条款,对我纺织品出口增长进行限制;

二是利用各种非关税壁垒,如环保标准、技术标准、社会责任标准和市场准入标准进行限制;

三是利用区域贸易集团或双边自由贸易体制进行排斥;

四是利用我国市场经济地位没有得到普遍承认,对我国纺织品采取反倾销等手段,抑制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

4、纺织产业高技术、信息化发展趋势加快

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将成为纺织工业发展的主流。

纺织新材料的开发应用对世界纺织生产与消费将产生重大影响,运用复合、超细、多异、共聚、纳米等技术发展差别化、功能化纤维、高性能纤维将更为广泛地应用于农业、医疗、建筑、航空航天、国防等领域;

在资源、环保约束日益加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