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业生顶岗实习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354372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结业生顶岗实习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结业生顶岗实习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结业生顶岗实习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结业生顶岗实习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结业生顶岗实习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结业生顶岗实习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结业生顶岗实习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结业生顶岗实习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结业生顶岗实习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外箱单包括款式,颜色,尺码,每箱数量,订单号,箱号。

在后整包装要注意的事情还是很多的、

总检组

做为总检组的员工,一定要对服装检验知识非常了解。

我以总检组两天的实习经历对她们的工作要求做了

当前农信社新增贷款风险控制的建议

长期以来,受多种因素制约,信贷资产质量低劣、不良贷款占比高一直困扰着农村信用社,已成为制约我们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因素,也是我们扭亏增盈的最大障碍。

不良贷款已成为历史,如何有效控制新增贷款风险问题,切实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已直接关系到我们农村信用社能否持续生存和发展。

我们就此问题到几个县级联社进行了调研,并结合全市农村信用社实际提出几点粗浅的建议。

  一、新增贷款风险形成原因

  当前农村信用社新增贷款风险形成原因主要可以分为贷款人管理失误、借款人原因以及其它原因等三大类。

  

(一)作为贷款人的农村信用社自身贷款管理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贷款风险识别和筛选机制不健全。

主要有:

对新的、资本不充足的、而且尚未开发的业务融资、贷款不是基于借款人的财务状况或贷款抵押品,而是基于对借款人成功完成某项业务的预测。

或者在借款人的资信程度及偿还能力产生质疑的情况下,发放贷款过分倚重第二还款来源(如抵押物);

或抵押品的变现能力很低;

异地贷款、多头贷款过多,缺乏有效的监控;

贷款已存在潜在风险时,没能及时采取果断措施;

贷款已明显出现问题,却疏于催收或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清收,使贷款形成风险等。

  2、贷款管理机制设置不合理。

主要表现有:

在贷前信用分析阶段,获得的贷款信息不完全,贷款项目评估质量不高。

部分信贷人员缺乏必要的信用评估、财务分析知识和经验,发放贷款时又没有充分听取必要的劝告而发放调查不充分、信贷资料有缺陷、抵押物变现力差、不足值的贷款;

在贷款的审批阶段,未严格把握贷款审批条件;

贷款集中程度过高,过分集中于某一借款人,某一行业、某一种类贷款,致使贷款风险相对集中,贷款金额超过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而无力偿还。

还有的是贷款发放后信贷管理人员对日常监督管理不力,存在“重放轻收轻管理”的现象;

部分信用社由于人手较少,根本没有按照信贷操作规程执行贷后检查等。

  3、信贷人员素质的制约。

“成也在人,败也在人”,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信贷人员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金融理论、企业财务管理、法律制度等业务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诚实的品格和强烈的责任心。

信贷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贷款的质量,尤其是在管理体制不健全、贷款运作不规范、约束不力的情况下。

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的数量有限,部分人员素质不高,难以进行贷款的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违规放贷时有发生;

在执行信贷政策方面,有的信贷人员随意性很大,存在“人情代替制度”现象。

在风险的预测方面,有的信贷人员缺乏科学的理论知识,凭主观经验的成分较重,用经验代替制度。

对于即将产生风险的贷款,不能拿出一套完整的防范措施和处置办法来,只是将希望寄托于借款人能扭转局面或轻信借款人的还款承诺,白白浪费和错过了清收不良贷款的有利时机。

加之由于管理体制原因以及改革步伐相对滞后,部分信贷员“在其位而不谋其职”工作主动性差,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不能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还有少数信贷人员思想不健康,三查流于形式、串通客户高估抵押物价值、违规操作等,大大增加了新增贷款风险。

  4、自身经济利益的驱动。

利益与风险并存,一些农村信用社盲目地追求高效益,一味地支持风险企业和风险项目,这种贷款配置本身就孕育着高风险。

  

(二)借款人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借款人欺诈。

借款人欺诈主要通过向信用社提供部分虚假信息以改善本企业的资信状况,获得用于借款人生产经营活动的贷款。

这种欺诈的特征有:

(1)借款人向信用社提供的信息部分虚假;

(2)提供虚假信息的主要用意在于提高其资信状况,期望获得信用社的充分信任;

(3)获得的贷款主要用于真实的生产环节。

如果经营按计划进行,借款人也不愿意拖欠贷款而在信用社留下不良记录,即使出现其他情况时,借款人虽然无力归还贷款,但通常愿意与信用社合作。

  2、借款企业经营机制不健全,经营管理不善,缺乏市场观念、竞争意识、健全机制和发展能力,形成高负债、低效益、软约束、超分配的局面,致使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倒闭,给信用社贷款形成新增风险。

  3、借款人遭受不可抗拒因素影响,致使贷款形成不良贷款。

主要表现在农户贷款,由于各种自然灾害,农户抗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较低,大多数地方存在靠天吃饭这种情形,这增加了涉农贷款收回的不确定性和贷款的风险性。

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农作物减产,农业欠收,直接影响农民收入,影响新增贷款的及时归还。

  (三)其它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宏观政策因素。

由于宏观经济政策缺乏连续性,经济波动的频率高、幅度大,使信贷扩张和收缩的压力相当大,在宏观紧缩、经济调整时期,如果信用社把握不好,往往形成大量新增贷款风险。

  2、行政干预因素。

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干预,迫使农村信用社发放大

量指使性贷款、救济贷款,贷款行为行政化,直接削弱了贷款产生经济效益的基础。

  3、国际因素。

主要是在对外开发进一步扩大的形式下,国际贸易、信贷、利率、汇率、汇率风险,尤其是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一些经营外贸业务的企业经营受阻,效益滑坡,无法及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使新发放的贷款形成风险。

  二、新增贷款风险控制建议

  农村信用社新增贷款风险如何有效控制呢?

方法多种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

核心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制度,一个是人,就是以人为本抓制度的建设和落实,重点是防范道德风险。

从目前的情况看,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半数以上是由于道德因素造成的,形成的风险不同,但原因相似,就是贷前调查不彻底、贷中审查不严格、贷后跟踪不深入,甚至存在因为个人的私利而放纵风险,真正由于不可抗力造成的风险却不是主要问题。

控制和防范贷款风险必须从其产生的根源入手,以便对症下药,采取施治措施。

  

(一)严把“五关”,提高新增贷款的质量

  1、实行五岗分设,把好审、贷、查三权分离关。

粗放经营是导致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比例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要改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在操作规程上必须借鉴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应抓好两个方面:

一是建立五岗制(即调查岗、审查岗、审批岗、审核岗、检查岗)和审、贷、查三权分离制。

明确规定,凡新发放的贷款,不论金额大小均不得单人操作。

必须实行五岗制,通过审、贷、查环节方能发放,违者追究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

通过实行五岗分设和三权分离,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有效机制,增加贷款透明度,防止徇私舞弊,确保贷款质量。

  2、实行贷款权限差别化管理,把好贷款风险关。

即改变以金额大小为依据,分级确定贷款审批权限的做法,而是根据各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信贷管理人员素质以及经营管理能力,区别对待,综合确定其不同阶段的款审批权限。

贷款审批权限实行一季度或半年调整一次。

  3、实行信贷员集中办公,把好资金跑、冒关。

应以制度化的形式,明确规定,杜绝外勤人员单人操作发放贷款,所有贷款必须按五岗制,三权分离程序统一办理。

改变信贷人员分散在家,单人调查,单人办理贷款,无人监督的落后工作状态。

有条件的可分别设立个贷部、企贷部、按揭贷款部等部门,分门别类办理贷款业务。

  4、实行抵押物现场鉴定,把好抵押物足额、变现关。

建议对贷款抵押物实行县级联社鉴定制,其做法是:

由县联社成立鉴定小组,负责对贷款的抵押物进行合法性、合规性,及市场实际价值现场鉴定。

并根据抵押物所在地理位置、商业价值建筑物构造等不同情况,对抵押值与贷款额之间的比例实行区域差别,做出鉴定意见,确定贷款的最高限额。

  5、实行法律顾问制,把好贷款手续合法关。

建议在县联社一级设置专门的法律咨询机构,配备既懂法律,又懂金融业务的骨干为法律顾问。

明确规定:

县联社大额贷款必须经过法律顾问签字同意,方能正式发放贷款。

  

(二)改进信贷管理方法,建立和完善信贷管理体制

  目前,多数农村信用社传统的信贷管理方法是对信贷人员下达考核指标,过分注重结果。

而对贷款的风险环节缺乏必要的分析、控制和防范。

必须从传统的结果管理转到过程管理上来,通过对合理产品和服务的控制,从内部机制上建立先进的管理制度,防范信贷风险的发生。

  1、按照“预防为主”的思想,构筑信贷风险防范多道“防火墙”。

要建立全员参与,全体相关人员监督的内控机制,使信贷业务的上下部门或上下岗位的接口得到有效控制,确认并掌握业务部门或流程中的风险控制点,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以便能够迅速进行风险的识别、衡量、防范、处置。

  2、实行信息化管理,提高信贷决策的科学性。

要建立完整、真实、灵敏的信息数据与统计分析系统。

在受理每笔贷款前,先在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或本省农信社联网的计算机中进行查询,防止多头贷款和垒大户贷款,对有不良贷款记录的实行信贷制裁。

  3、建立纠正和预防、控制程序,确保信贷管理的持续改进。

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经常性的稽核审查制度,采取具体的纠正、预防措施,以不断评价、发现、改进信贷流程,推进信贷管理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三)进一步完善和创新信贷管理机制

  1、创新信贷管理制度。

创新信贷管理制度,关键是要找出贷款流程的各个风险点,然后合理确定制约措施,最大限度地规范、控制、约束易产生风险的操作行为,明确各岗位的职责。

一旦风险产生,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一目了然。

  2、创新信贷员薪酬管理办法。

首先,对信贷员要收取适当的贷款发放保证金。

其次要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收入与业绩挂钩制度。

信贷人员的主要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基本生活保障工资;

另一部分要与其经手的贷款质量和收贷收息情况挂钩。

三是县联社、信用社主任实行年薪制。

其收入总量与业务量挂钩,明确辖内经营目标,完成经营目标的可按辖内职工年平均收入的适当倍数,确定年薪。

完不成经营目标任务的,按比例扣发,或者是只发员工平均工资,甚至取消其任职资格。

  (四)以人为本,加强对信贷人员的管理,提高信贷队伍的整体素质

  人的素质是企业素质的集中体现,提高信贷人员整体素质是改善农村信用社信贷质量的关键。

  1、合理核定信贷岗位,充实调整信贷人员。

使信贷人员数量达到员工总人数的20-30%。

要优先选拔年轻的、文化层次较高的,思想作风优良、与农户感情深厚的人员,把他们充实到信贷岗位锻炼。

成绩突出的,要优先提拔,提高信贷人员的群体活力。

  2、强化员工培训,提高信贷队伍的整体素质。

通过建立规范的培训管理程序,保持信贷人员教育、培训、技能、经验、职务锻炼、知识更新等工作的持续开展。

重点对信贷人员进行敬业爱岗教育和责任心的培养,积极培育其市场意识、营销意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严格贷款责任追究制,切实加大对违规违纪放贷行为的查处力度。

继续严格执行贷款发放的终身责任追究制。

进一步完善贷款实行“四包一挂”责任制,并加强经常性的检查和考核,使制度落到实处。

  (五)加强对借款人的检查和监督

  借款人的生产经营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贷款能否按期归还,借款人生产经营恶化也可能将风险转嫁给信用社。

因此,信贷人员发放贷款后,要经常关心借款人的生产经营状况,随时掌握其发展动态,以便一旦发现贷款风险苗头,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及早收回贷款本息。

目前,部分信用社违规贷款屡禁不止,最大的原因是贷后检查不力,直到贷款形成不良后才去查找其中原因和责任。

按照今年省联社制订的《湖北省农村信用社小额农户贷款管理办法》规定,基层农信社负责人每月要对辖内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真实性进行一次检查核实。

为将此项工作落实到实处,每月信用社主任对辖内贷款检查情况,以报告形式上报联社信贷部门一份进行审核备案;

其它微小客户贷款也应提倡按季进行检查,并形成文字报告上报联社信贷部审核备案。

  (七)加大对新增贷款逾期处罚力度

  按照省联社新的信贷管理制度办法规定,新增贷款必须要实行“四包一挂”管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小额担保贷款等均由客户经理或第一责任人负责按期收回。

若贷款形成逾期,在贷款形成逾期后贷款第一责任人和贷款提议人立即停职停薪收贷,在文件制度规定的时间内收回贷款的重新上岗,不能收回的追究其赔偿责任,并视其是否违规及违规情节分别给予经济处罚或行政处理。

大额贷款逾期出现损失的,贷款第一责任人、提议人、审查责任人都要按规定比例承担贷款赔偿责任。

同时,信用社每月要对新增贷款到期收回率实行提前预警监控管理,每月初要从信贷风险管理系统导出当月到期贷款,到月底由联社对其考核收回率,将当月到期贷款收回率与信用社主任及分管信贷的副主任工资进行挂勾考核。

农信社会计档案管理调研对策

农村信用社会计档案是农村信用社历年各项业务和财务活动的完整记录及核算依据,是农村信用社成长发展历史和农村经济部门资金活动的重要资料,在一定时期内起着会计检查和事后查考的重要作用。

但是目前农村信用社会计档案管理中存在着立档与保管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信用社会计管理水平和资源利用,因而建立科学的会计档案管理方法,夯实会计档案管理基础工作显得尤为必要。

一、当前农村信用社会计档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视会计档案的日常归档管理,轻视会计档案的管理制度建设。

目前,农村信用社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主要执行财政部财会字[1998]32号《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和中国人民银行银发[20xx]374号《银行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并没有建立一套适合各单位自身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的实施细则,没有统一管理会计档案的标准。

许多农村信用社机构现存会计档案都已分类造册,但部分会计账簿、会计凭证之类档案仍无法编制全宗号、目录号、案卷号,只有按年度分的档案流水号,而且没有统一规定的装订要求,外观上很不整齐。

同时,实施会计电算化后产生的大量以电子文档、程序文件、备份文件等新的会计档案信息载体,目前还没有及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多数应归档的会计数据文件散落于不同的经办人手中,造成了会计档案归档资料不完整。

2、重视有形会计资料归档,轻视无形会计档案管理。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日新月异,会计电算化逐步融入农村信用社各个业务领域,并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工操作。

虽然实行会计电算化后,由计算机生成的会计资料仍然按规定定期形成了较为系统、完整的书面资料,并纳入了会计档案管理之中,但是对会计软件及其生成的电子数据并未纳入或未全部纳入会计档案的管理范畴,由此造成此类会计档案的缺项,其后果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会计档案的正常使用及科学利用的效率,从而使会计电算化仅仅停留在代替手工记账、代替手工编制会计报表等简单而单一的功能阶段,未能发挥其更为强大的其他功能。

以农村信用社储蓄业务为例,每个网点每年跟储蓄有关的业务凭证、账簿,少则上百本多则几千本,一旦需查询相关数据,其过程和耗费的精力可想而知,而如果将相关电子数据一并归档,当然其中包括其适用的程序、软件,查询起来定然会非常迅速、方便,但就目前现状来看,这方面的工作确实做得不够。

同时,由于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尤其是多级法人结构的特殊性,使得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开发利用的会计软件五花八门,数据间的不兼容性使得各级机构对淘汰或更新了的应用程序和软件疏于管理,如不能及时将备份数据归档和保留形成会计文件数据的背景信息,势必导致旧系统中形成文件在新系统中不能读取,将造成大量数据资源的浪费,给今后的会计核算工作造成一定的损失。

3、重视本单位会计档案管理,轻视下属机构会计档案管理。

按《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规定:

当年形成的会计档案,在会计年度终了后,可暂由会计机构保管一年,期满之后,应当由会计机构编制移交清册,移交本单位档案机构统一保管。

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大多数农村信用社机构会计档案是由会计部门兼管,部分会计机构管理人员对会计档案及时、按期归档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至使下属机构会计档案不能及时催收、归档到位,即使下级机构上交会计档案,所移交的会计档案也未得到与本单位会计档案的“同等待遇”,往往维持原状“束之高阁”,这显然不利于单位对所有会计档案进行科学有效管理。

4、重视会计数据的交接,忽视会计档案的移交。

会计档案的移交本应是会计人员工作调动和网点合并等业务交接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并未引起重视。

一方面,部分网点会计人员办理业务交接时,往往只办业务数据的交接,而对会计档案要么未办交接,要么象征性的以会计档案保管登记簿代理移交清单签字了事;

另一方面,部分单位会计人员对网点合并的会计档案移交手续不清、责任不明,造成所移交的会计档案管理混乱,不仅查找起来非常困难,甚至有些单位还有会计档案遗失而无从追责。

5、重视对会计档案的收集、存放管理,忽视对会计档案进行科学的鉴定、及时的销毁工作。

会计档案管理既包括全面、完整的收集,科学的整理保管阶段,也包括后期的科学鉴定与及时销毁阶段。

不同类型的会计档案有其不同的保管期限,必然需要对已经超过保管期限且无保管必要的会计档案进行定期鉴定与销毁。

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农村信用社经济活动十分频繁,会计档案形成数量之多是其他门类的档案所不可比拟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农村信用社会计档案的鉴定与销毁工作未得到相关各方的充分重视,从而造成档案保管空间与档案管理人力等资源的浪费。

二、规范农村信用社会计档案管理的几点建议

1、加快制订科学规范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确保会计档案管理有

章可依、职责分明。

农村信用社财务部门要结合农村信用社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按照财政部《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和人民银行《银行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制定切实可行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实施细则,进一步细化会计档案的分类、组卷、排列、编页、案卷目录、装订、移交等操作规程,统一会计档案管理要求。

会计档案操作规程除了立卷、归档、安全、保密等管理制度外,还应结合实际,制订出会计档案的归档范围、归档时间、分类大纲、保管期限表、移交时间等,并将会计电子化系统开发、修改和使用的数据、程序资料通过磁介质收录保管,每年翻录一次,实行双备份异地分别保管,确保会计档案收集的齐全完整。

2、加强会计档案后续管理的检查、考核力度,确保会计档案归档及时、保管完整、销毁有序。

首先,对原有会计档案各级财务部门要集中组织人员进行全面清理,通过搜集补救一批、规范整改一批、集中销毁一批,保证现有会计档案完整、规范,使新增会计档案有科学管理的起点。

其次,财务部门要抓好会计人员调动和网点撤并时会计档案的移交工作,会计档案交接要编制移交清册,交接双方负责清点核对,会计档案交接不清的会计人员不得离开工作岗位,对清理过程中发现的因原移交人员移交不清的会计档案,必须责令当事人回原单位查明原因,避免责任不清,人浮于事,造成会计档案的遗失。

再次,要严格遵守会计档案调(查)阅登记制度,防止会计档案丢失和泄密,并定期检查会计档案,及时对破损、变质会计档案进行复制、修复或其它技术处理,对超过保管期限且无保管必要的会计档案及时组织销毁。

3、加强会计人员岗位培训,提高会计档案的案卷质量。

无论多么好的制度、多么先进的技术设备,都要靠人来执行和操作,档案管理工作的好坏,其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力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会计人员是会计档案整理的第一责任人,会计人员对会计档案规范化整理的熟知、熟练程度,决定了会计档案案卷质量的高低。

因此,必须将会计档案管理及操作技能的培训,纳入会计人员上岗前的培训,从会计档案整理的基础业务学起,使其熟练掌握会计档案管理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进而从源头上做好会计档案的整理规范工作。

4、加大会计档案管理硬件投入,提高会计档案利用效率。

存放会计档案的场所应具有防尘、防磁、防潮等必备的硬件条件,各级财务部门要及时为会计档案保管提供有利条件。

同时,财务部门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设备和手段,特别是运用会计电子化建设生成的数据,建立会计档案网络信息,方便职工随时对会计档案目录、数据进行查询,实现资源共享,只有这样,会计档案利用工作才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5、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会计档案管理岗位职责,提高会计档案管理水平。

领导重视是搞好单位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关键,只有建立和落实各级会计档案管理工作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量化岗位责任,实行责任追究,才能使会计档案收集、归档、保管等工作得到落实。

农村信用社在会计档案管理人员聘用上要从整体利益出发,不拘一格,择优选聘,把好会计档案管理人员入口关。

要将那些有责任心、有耐心、有经验、有专长、业务能力强的会计人员选聘到会计档案管理岗位。

通过他们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提高会计档案管理水平。

对会计档案管理人员设立奖惩措施,奖勤罚懒,使物质奖励、精神奖励与相应处罚同步,鼓励会计档案管理人员积极参与相关业务知识的学习,坚持岗前培训,合格上岗。

通过竞争激励机制的引入,使会计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综合素质始终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促使会计档案管理人员安于并乐于从事会计档案管理工作。

总而言之,农村信用社财务部门要依据会计档案管理形成的规律和特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并运用各种不同类型的手段和方式利用好会计档案信息资源,提高会计档案利用效率,使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工作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