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话0313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346323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9.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话031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在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话031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在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话031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在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话031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在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话031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在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话0313Word文件下载.docx

《在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话0313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话0313Word文件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话0313Word文件下载.docx

农业局和扶贫办两个部门作了专题发言,红墩界镇党委、张家畔镇寨山村、东坑镇鸿丰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和冯晓燕、张成兴、李美蓉三名先进个人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大会经验交流发言,具有很强的学习借鉴意义。

会议还对2011年度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

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受到表彰奖励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

向长期以来奋战在全县农业农村工作第一线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下面,我就做好全县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总结成绩,振奋精神,进一步增强做好新阶段我县农业农村工作的信心

2006年以来,这是我县农业农村工作应对重大挑战、经受重大考验、取得重大成就的六年。

全县农业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绩,“菜畜薯”三大主导产业带动作用不断增强,设施农业蓬勃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明显提升,农村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基层党组织建设持续加强,全县农业农村面貌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主要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一是农业农村工作的思路更加清晰。

“十一五”以来,我们坚持每年开展一次农业农村工作专题大调研活动,通过深入调研和广泛应用调研成果,我们深刻认识了全县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发展阶段和目标定位,准确把握了我县在发展农业方面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质疏松、水资源丰富、通风条件好、有机肥多、海拔较高等七大优势和“十年九旱”、“十年九冻”两大劣势。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坚持因地制宜,精心谋划,积极探索,扬长补短,不断丰富和完善工作思路,认识不断提高,初步探索出适合我县实际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县委、县政府确立了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核心,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这一主题,落实中省市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这一要求,坚持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兴“三农”,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产业发展、基本社会保障、基层组织建设、基本技能培训”“五基工程”为抓手,加快建设“五星级”新农村的工作思路,全县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发展。

2011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689元,居全市第三,比2005年的1842元净增7847元,年均增加1300多元,分别高出全市、全省、全国平均水平3169元、4661元、2712元。

其中家庭经营性收入6692元,占69.1%,分别高出全省全市平均水平4663元、3249元;

工资性收入1794元,占18.5%,分别低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590元、470元;

财产性收入540元,占5.6%,分别高出全省全市平均水平375元、261元;

转移性收入662元,占6.8%,分别高出全省全市平均水平122元、128元。

而四大类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合理区间分别为家庭经营性收入占75%-80%,工资性收入占15%左右,财产性收入占2%-3%,转移性收入占5%-6%。

因此,以畜牧业、马铃薯、玉米、蔬菜、小杂粮及二三产业为主的家庭经营性收入是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这也是我们今后增加农民收入的主攻方向。

根据县农业农村工作调研组统计结果显示,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达到13957元,但因为统计体制等方面的原因,最终统计结果为9689元。

全县有10个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上万元,比2010年增加2个,占全部乡镇的45.5%。

214个行政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上万元的有90个,比2010年增加45个,占全部行政村的42%,提高了16个百分点。

其中上2万元的行政村有5个,实现了“零”的突破。

实践证明,我们的发展思路符合靖边农业农村工作实际,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理念深入人心。

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既是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的过程,也是观念更新、文明进步的过程。

几年来,我们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用先进技术、科学管理、标准化生产、现代市场体系改造、装备、提升传统农业,走出了一条高产、高效、高端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现代农业在我县实现了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快速发展,呈现出“星星点点”到“遍地开花”的强劲发展态势。

在我县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的历史性变革中,全县各级领导干部及农民群众经历了由不认识、不了解、不接受到主动参与、自觉发展的过程。

现代农业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农业是弱势、劣质、低效产业的认识,家庭经营性收入成为我县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2007年以来,我们把农业科技集成推广和应用,先后在马铃薯、玉米、蔬菜、小杂粮等种植方面连创了13项全国高产纪录,把沙漠变成了“粮田”,受到了中省市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充分肯定,为陕北发展现代农业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三是农业生产出现新的产业形态和发展模式。

长期以来,我县以传统方式方法种植玉米、马铃薯、蔬菜、小杂粮等作物,产量低、品质差、效益低。

通过不懈努力,在我县形成了以设施蔬菜、地膜玉米、专用马铃薯、优质水果等“四季农业”和以标准化、规模化养殖为代表的现代农业产业新形态,形成了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并存、一二三产业融合、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互动的农业发展新模式。

发端于尔德井村的设施农业让我县农民尝到了甜头,迅速推广到全县。

全县设施农业的区城布局实现了由北向南,从西向东的县域全覆盖,梯度推进,形成了多作物、多层次、多时序的立体交叉循环种植结构。

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立体发展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的种植模式,实现了由粗放生产到精细种植,产量高、品质好、效益高,成为推动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增加农民收入最佳、最现实的途径。

调研结果显示,单纯依靠种植业的发展模式,收入最低,效益最低;

种植业和适度养殖业结合的发展模式,收入相对较高;

种植业、养殖业、二三产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收入最高,效益最高。

比如讲,种荞麦最好的品种、最好的价格,亩平均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玉米亩平均收入2000元左右,马铃薯亩平均收入5000元左右,但每亩拱棚收入达到1万元左右,专用马铃薯亩平均收入达1万元左右,拱棚蔬菜平均亩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温棚水果收入达到4万元左右,温棚葡萄收入达到七八万元左右。

因此,推广种植业、养殖业和二三产业相结合的农业发展模式将成为我县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

四是农业生产实现了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变。

现代农业是开放性的产业。

受思想认识、科技水平、市场环境、信息技术、资金投入等因素的制约,我县农业长期以来处于传统、封闭、落后、保守的状态,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的产业,它的主要使命是解决温饱问题,农民缺乏市场意识和经营农业意识,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随着新产业形态和发展模式的出现,国内外现代化农业企业和民间资本不断进入设施蔬菜、专用马铃薯等农业生产领域,农业生产在品种、技术、模式、方法、产量、品质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彻底颠覆了传统农业发展的理念,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达到了国内外先进水平,实现了跨越发展,打破了闭塞状态,与市场融为一体,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度明显提升,一跃成为我县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前沿产业和朝阳产业。

五是农业生产方式初步实现机械化。

“一匹骡子一张犁,一把镢头一张锨”,是过去我县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真实写照。

生产工具原始落后,机械化水平低,既束缚了劳动力,增加了劳动强度,又降低了劳动效率。

近年来,随着农民收入的显著增加、水路电田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民购置农机具补贴政策的落实,大量现代化农机具得到了极大应用推广,开始普遍进入农民家庭,装备了传统农业,特别是在北部乡镇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播种、收割和饲料加工,极大地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提高了劳动效率。

全县六年累计推广农机具3万多台(具),成为全省推广农机具最多的县份,农业生产工具实现了由原始向现代化、机械化的跨越,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使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六是农民就业结构及生活方式实现了由单一向多元的转变。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我县农村劳动力加速由种植业向二三产业转移,由农业向非农产业流动,由农村向县城和重点乡镇聚集。

对经济效益最大化和高品质生活质量的追求,使得农民就业观念和经济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日益增加。

农民外出就业不再是权宜之计,相当一部分农民进城,由过去一个进城到现在举家进城,由暂时居住到稳定居住,由离乡不离土到离乡又离土。

同时,农村道路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农民收入的增加,小汽车开始进入农民家庭,也导致了农民生活方式的显著变化。

许多农民生活方式由过去相对固定的农村生活开始向“亦城亦乡、亦工亦农”转变。

农民的文明素质也显著提高,一些陋习逐渐被文明生活方式替代。

农民的心思和精力主要集中在发展产业、增加收入上来。

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也吸引部分进城农民和大学生开始返乡创业。

农民的就业结构和生活方式日趋多元化。

七是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了由城乡分割逐步向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

过去,由于交通条件、生活水平、居住条件、社会事业等发展的差异,县城和农村城乡二元结构对立,农村、农业、农民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循环经济系统,城市、工业、市民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循环经济系统。

城市和农村分治,农民和市民分隔,农业和非农产业分离,传统农业自我封闭发展。

在新阶段,随着各种生产要素的加速流动,农村交通、居住、生态条件的明显改善,教育、卫生、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事业的全面发展,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逐步缩小。

特别是县城与各乡镇1小时交通圈的形成,城乡人口互动,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呈现出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局面,城乡一体化发展特征明显。

八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内涵发生重大变化。

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我们发展农业主要是为了增加产量、自给自足、保障供给,重在发展农村经济而忽视了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高品位、高质量的生活,对享受优质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渴望我们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享受到更多的公共服务,这对我们做好农业农村工作也相应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农业和农村发展不仅要保持数量增长,而且要注重改善结构,提高质量,增加效益;

不仅要繁荣经济,而且要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更加注重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加速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九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条件发生显著变化。

“十一五”以来,我们坚持把改善农村水、路、电、气、房、田等基础设施建设摆在农业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

累计新修通村油路700多公里,192个行政村实现通油路,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90%以上;

有效解决了12.6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基本实现农村人畜安全饮水;

解决了80个无电自然村通电问题,基本实现户户通电;

累计开发涧地13万亩,建设水浇地5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94平方公里,完成造林42万亩,植树500余万株;

移民搬迁4252户17000余人,农民住房条件大为改善,发展沼气用户1.2万余户。

全县农民的出行、吃水、用电、居住等条件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全县农业农村发展的物质基础条件实现了根本转变,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新加强。

我们坚持以提高政治地位、经济待遇为突破口,按照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新要求,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把基层组织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打基础,兴产业、增收入上来,增强了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

五年来,我们先后提拔8名优秀村支书任副乡镇长,将村支书、村主任年待遇标准提高到1万元,这在全省全市都是少有的,极大地调动了村支书、村主任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使村干部工作上有奔头、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得实惠。

我们不断完善农村基层治理结构,大力推行“一事一议”、“四议两公开”等制度,成立了村民监督委员会,健全了基层民主议事规则,扩大了基层民主。

特别是去年村“两委”班子换届,县委按照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配好配强村“两委”班子,平稳有序地完成了村两委换届工作。

经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致富、发展产业、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凝聚力、向心力和号召力不断增强。

我县农业农村工作呈现出十个方面的积极变化,表明我县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为我县今后农业农村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

二、认清形势,查找不足,科学审视新形势下我县农业农村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保持清醒头脑,不能盲目乐观,深刻认识制约我县农业农村工作持续跨越的瓶颈制约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切实加以解决。

一是城乡双二元结构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城乡二元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大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农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

我国的二元结构主要特点是双重二元结构,即经济二元结构和社会二元结构。

其主要影响是造成资源配置不平衡、城乡贫富差距较大、农民进城落户难、城乡社会保障不均等、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较大等问题,直接制约农业农村的发展,制约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这种二元结构在我县也表现得比较突出。

这就需要我们结合我县实际,从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政策入手,合理配置各种资源,促进各类生产生活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均衡协调发展,从而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是南北区域差距较大。

由于自然条件、地形地貌、基础设施、交通条件、产业基础等因素的差异,在我县形成了北中南三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较大的问题。

北部地区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产业聚集。

同时,群众思想解放,文明程度高,容易接受新事物新科技,现代农业蓬勃发展,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的区域,农民收入已跃上万元大台阶,部分乡镇农民收入已突破2万元。

2011年,全县有10个乡镇农民收入过万元,其中8个在北部,占80%,中南部只有席麻湾和王渠则2个乡镇。

有90个行政村农民收入过万元,其中有66个在北部,占74%,而中南部只有23个行政村。

上2万元的5个行政村中南部只有阳坪村。

中南部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缺少基本农田,产业分散,设施农业刚刚起步,农民收入相对较低,近年虽有较快增长,但仍徘徊在万元以下,再上新台阶难度较大。

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加大“扶南”力度,加快中南部地区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南北差距,实现共同致富。

三是现代农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

现代农业在我县虽然发展较快,进步不小,但总体上仍处在起步阶段。

与全国全省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较大。

主要表现在规模仍然较小,布局较为分散,市场化程度不高,服务体系不健全,精深加工滞后,种植领域还不宽,层次还不高。

这也为我县发展设施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四是基础设施薄弱仍是制约农业农村加快发展的重要因素。

农村水、路、电、气、房、田等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不能满足我县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的需求,不能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特别是南部山区基本农田建设步伐较慢,直接影响了南部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产业发展和收入提高。

我们要继续加大投入,突出重点,不断完善和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农业农村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五是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较低迟滞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随着我县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青壮年和有知识劳动力特别是南部山区劳动力基本进城打工,留守农村的劳动力大多数年龄在50岁以上,文化程度较低,接受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能力较低,甚至习惯于传统种植和养殖模式,不愿接受新事物。

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出现了“无人种地”和“老人农业”等问题,特别是发展劳动强度相对较大的设施农业,劳动力更加缺乏,直接影响了设施农业的推广速度和产业层次的提高。

我们要充分认识解决这些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全县上下务必在应对挑战中把握机遇,在战胜困难中赢得主动,在开拓进取中增创优势,统筹谋划,整体联动,不断开创我县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

三、创新理念,突出重点,推动我县农业农村工作再上新台阶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三农”事业发展的历史最好时期,呈现出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由传统农业大县向现代农业强县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是统筹城乡一体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的关键时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攻坚期,是农业农村工作实现新跨越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要倍加珍惜难得的历史机遇,倍加珍惜难得的大好局面,准确把握靖边“三农”工作的阶段性特征,保护好、发挥好、引导好这种势头,创新理念,攻坚克难,强力推进,再创靖边农业农村工作新辉煌。

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县推进农业农村工作加快发展的总体要求是: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围绕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核心,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以城乡一体发展为目标,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为保障,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使农业有一个好收成,基础设施有新变化,社会事业有新发展,村容村貌有新进步,基层组织得到新加强。

2012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11100元。

到“十二五”末,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突破2万元。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要突出抓好以下六项重点工作。

(一)不断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水平,抢占“三农”发展新机遇。

近年来,我县农业农村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就是我们不断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的结果。

越是发展快、越是形势好,越要解放思想。

要坚持跳出农业看农业,跳出农村看农村,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大背景下科学审视我县“三农”工作,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精心谋划,大胆尝试,勇于创新,超前研究。

积极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抓好新理念、新技术、新品种、新方法、新模式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不断提升我县“三农”工作的广度和深度。

充分发挥市场对生产要素的配置功能,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提高综合效益。

(二)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构筑产业发展新格局。

当前我县已进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要把握靖边农业生产的特点和优势,突出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这一核心,以东坑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平台,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设施蔬菜。

不断提升蔬菜种植水平,积极引进推广先进实用农业科技成果,提升东坑、红墩界等乡镇设施蔬菜的建设标准,扩大种植面积,大力发展高产、高效、高端、高附加值农业,逐步实现全县由低端向高端发展,由大田向设施发展,由应季向“四季”、反季节发展。

二是积极发展壮大畜牧业。

畜牧业是优化农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坚持走“规模经营、健康养殖、舍饲养殖、加工增值”的发展道路,着力在养羊、养猪等特色养殖业上下功夫。

切实做好动物防疫,坚决防止因重大疫情给养殖户带来的重大损失。

三是加快发展马铃薯产业。

认真落实我县《马铃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继续坚持“商品薯、反季节马铃薯、专用马铃薯”三薯同步发展的思路,全面推广脱毒紫花白品种,不断淘汰落后品种。

大力发展夏马铃薯,推广高产、优质品种,扩大种植面积,避免与周边地区进行同质化竞争。

积极发展专用马铃薯,增强辐射带动作用,打造高端马铃薯产业品牌,占领高端市场。

四是强化科技支撑能力。

靖边现代农业要实现持续跨越发展,走高端路线,起引领作用,科技是根本,必须用高科技武装农业、经营农业、发展农业,以先进科学技术、精细科学管理实现农业效益的最大化、产业层次的转型升级。

要加强农民实用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和从事农业农村工作的同志掌握更多更新的农业科技知识,学会运用信息化手段,推广应用现代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健全科技推广体系,支持重点农业项目推广应用,以优良种业、农业普及、科技服务等农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

五是加快市场服务体系建设。

不断完善和提升农村流通网络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收购、仓储、保鲜、加工、信息服务、物流等产业,不断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带农户,连基地。

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社,壮大经纪人队伍,不断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六是加快良繁体系建设。

重点抓好马铃薯和羊子良繁体系建设,大力推广良种、良法,不断引进和培养优良品种,淘汰落后品种,提高种养殖品质,增加综合效益。

特别是马铃薯产业要坚持县上搞试管种和原原种,乡镇搞原种和一级种,农民用二级种,原则上要淘汰三级种,杜绝使用四级种。

到“十二五”末,力争马铃薯的良种化率由目前的73%提高到100%,羊子的良种化率由目前的85%提高到90%以上。

(三)强化基础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发展,打造农业农村发展新优势。

发展高产、高效、高端的现代农业,对农村水、路、电、基本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提升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一是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以建设各类保障房、移民搬迁等工程为契机,加快县城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东坑镇省级重点示范镇建设。

抓住蒙西至华中运煤大通道建设的历史机遇,把杨桥畔镇建设成为能源化工产业、商贸物流产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工业型重点镇。

二是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今年是“全市水利建设年”。

我们要抓住国家加大投资的历史机遇,切实加强除险保安、水源建设、改水工程、农村安全饮水、水土保持、粗泥沙治理等水利工程建设。

要大力发展节水型现代农业,开源节流,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用水的科技含量,积极推广喷灌、滴灌等灌溉模式,减少大水漫灌,实现有限水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灌溉水利用系数由目前的0.5提高到0.55以上。

三是加快农村路网建设。

本着“提升等级、方便出行、畅通实用”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道路路网体系,切实加强农村道路养护,做好道路绿化美化工作。

四是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步伐。

加快电力、通讯、广播、电视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在满足农村生活用电的基础上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升级,特别是要确保中北部乡镇夏季生产用电,确保产业发展用电供给。

完成2000套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任务。

五是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力度。

要进一步加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