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课堂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345674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6.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课堂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自然辩证法课堂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自然辩证法课堂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自然辩证法课堂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自然辩证法课堂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课堂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

《自然辩证法课堂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课堂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课堂笔记Word文件下载.docx

◎人类自然观经历的几个主要阶段:

1.公元前5世纪——公元后5世纪:

古代朴素的自然观

2.公元5世纪——公元15世纪:

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

3.公元15、16世纪: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时期新旧自然观的交替阶段

4.16、17、18世纪:

近代机械的自然观

5.18世纪下半叶: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第一节:

◎古代生产和科学情况

◎古代自然观的特点:

1.朴素

2.唯物主义辩证思想

3.具有神秘主义色彩

在古代:

实体是本原,如在西方有原子、元素的概念;

在中国有五行、八卦、元气、精气;

都体现了实体是本原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缺陷:

1,朦胧;

2,神秘。

第二节:

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

◎一,形成:

1,人的认识原因;

2,社会原因

◎二,神学家如何维护宗教神学的观点

1.搞迷信(人总是容易相信荒谬的;

人们容易相信无法接触的范围的东西;

人们容易把精神诉诸信仰)

2.与唯心主义结合

3.利用自然科学错误

4.迫害

如:

“你相信上帝存在,他就存在”,说明了你要做的不是怀疑它是否存在,而是恰恰是相信它存在;

宗教不允许反对和怀疑;

宗教的创始者或许是理性分析的,但信徒是非理性无条件的接受的,他们不加以理性分析;

宗教与哲学的区别:

宗教是非理性分析的接受,哲学是加以理性分析和怀疑的。

◎三,宗教起源:

起源历程:

1.拜物教:

拜各种物体,动物。

2.图腾崇拜:

(所谓图腾,本意是亲戚,如祖先)

3.多神教:

拜多个神

4.一神教:

只拜一神(此时开始宗教兼并)

目前三大教:

•基督教:

圣经,救世,希望在天国在彼岸世界

•伊斯兰教:

古兰经,神:

安拉,现世之苦为来世之乐

•佛教:

佛经,觉悟,人生的苦难是因为有欲望和造业

第三节:

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

◎一,当时的生产力和科学情况

◎二,在生产社会变革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就爆发了一场讨伐宗教神学的运动。

资本主义文化大革命(彻底摧毁了西方的封建思想)

1.宗教改革

2.文艺复兴:

复古:

从天国回到人间,从种性回到人性

3.启蒙运动(科学、民主)

第四节:

近代机械自然观

◎一,唯物主义兴起:

唯物、机械

◎二,特点:

1.一切必须经验过(缺点:

你不可能经验所有东西,这里经验做动词用)

2.一切自然规律都归结为机械运动

3.一切自然现象都鼓励和精致,只有数量的多少,没有质的变化

◎三,形成原因:

1.分门别类的收集方法所形成的思维习惯

2.重实验,轻思维

3.当时成熟的只有力学,其它学科发展还很小

4.因为人们对空想的东西厌烦了,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四,危害:

1.思维僵化

2.没有预见性

3.阻碍科学组织方法

4.形而上学

第五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

(自己看)

第二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一,物质观

1,世界是物质的

什么是物质?

•古代:

实体是物质的

•中世纪:

神创

•近代:

物质=原子

2,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

3,人类对三大物质层次规律的认识

•无限的宇观(一般分为微观,宏观,宇观)世界:

108-1010厘米,1024-1030克

•多种多样的宏观世界(多样性的统一)

•不可穷尽的微观世界(10-8厘米,10-22克以下)

4,世界的物质是一个系统

二,运动观

1,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

2,形式多,样可相互转化(如电运动可以变成磁运动)(但运动不灭)

3,矛盾是运动的源泉

三,时空观

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实在形式

人类对时空认识的发展

古代:

时空是主观的

中世纪:

近代:

牛顿的绝对时空观

近现代:

相对论的时空观

坐标变换:

1,位置变换

2,速度变换

四,发展观

1,自然界是无限发展的

2,发展是有规律的

3,人和人的精神都是发展出来的

第三章,自然界的辩证发展

报告:

主要内容:

关键词:

复杂性复杂性科学非线性混沌自组织复杂性系统方法论意义

第一部分:

引子/问题/探索复杂性要求

引子/问题

复杂性是什么?

“复杂性”是事物的一种特性。

它是事物内的各组分、成分以及这些组分、成分的变化所形成的事物的整体特性。

它是:

 

第二篇科学观(科学技术观)

什么是科学观

科学在于真(道理规律是否为真,着重于理论,动作为“发现”);

技术在于能(是否能做,着重于实现,动作为“发明”)

第一章自然科学的性质和特点

一,什么是科学?

科学最早的定义为:

以物质为基础的未来的一部分。

科学:

真,实验

哲学:

合理,思辨(反思,对思的思)

神学:

信仰,保持一致

1,传统的意义:

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

2,非传统的定义:

科学是知识加工、创造、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过程

3,广义的意义:

知识+活动

4,反对给科学下定义

5,用系统的方法给科学下定义

二,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

(一),客观性标准(马克思主义的)

•一个认识是不是科学的,不以主观,而以客观社会实践而定,实践是检验标准。

•正确的反映客观规律的知识是科学的,反之是不科学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的检验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二),证实性标准(维也纳逻辑实证主义或逻辑经验主义)

•能够被实证的知识是科学的,不能被实证的是不科学的

•科学的理论就是被观察和实验所证实了的结论(由经验证实)

真理是客观规律:

错误,真理是第二性的,客观规律是第一性的,真理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

没有人就没有真理,没有人仍有客观规律。

科学事实是客观事实:

错误,科学是第二性的,客观事实是第一性的。

1),客观事实是科学研究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是客观的物质过程,不是知识本身。

2),科学事实包括2个部分:

一部分是经验事实,是由观察和实验直接确定的事实,即通过观察进行的描述和感知,所以经验事实也叫经验陈述。

有三个基本特征:

a)受理论影响

b)是直接的单称陈述

c)可重复

第二部分是理论事实,也叫理论陈述。

是已被确证的科学定律、原理等(有时效性)。

3),理论事实与经验事实的关系。

(三),证伪性标准(波普尔,英国)

•一种理论能够被证伪,被反驳才能称为科学。

•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是可证伪性(有经验证伪)

(四),范式性标准(库恩,历史主义)

•范式是科学的标志

•范式存在标志这科学已成形的科学

•范式不存在则标志科学尚未成形

什么是范式?

(五),合理性标准(夏佩尔,美国)

•科学是理性事业,科学的发展是合乎理性的

•合乎理性的是科学,反之是非科学

什么是理性?

(很难定义,但可以定义合乎理性的条件)

合乎理性应具备的三个条件:

a)概念应无可怀疑

b)知识应该是成功的

c)语言应该是相关的

(六),预见性标准

(七),可检验性标准

(八),怎么都行标准,不划界

中国提出:

客观合理性

第三篇科学方法论(科学技术方法论)

第一章总论

一,什么事自然科学方法论

方法:

为了打到一定的目的所制定的途径和手段。

方法不等同于工具,方法是使用工具,方法是有目的的。

方法的三个层次:

•具体方法

•一般方法

•哲理方法

方法论:

是关于方法的规律性的知识体系

自然科学方法论:

研究自然科学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的知识体系。

二,不同的方法论观点

问题:

•方法是不是原来就有的?

•是不是单纯的主观制造?

•是不是一成不变的?

唯心主义:

科学方法是主观的产物;

机械唯物主义:

科学方法是一系列不变的程式(程序);

二元论:

方法是等同于工具,是约定;

马克思主义:

1,科学方法源于科学实践,不是人们随便想出来的

2,科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它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

3,每个人使用方法都是创造

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关系

四,自然科学方法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

1,古代的科学方法:

以直观为主,不充分的观察,重思辨,有简单的逻辑推理

•自然科学被包括在统一的自然哲学中;

•主要研究自然界的现象。

2,近代的科学方法:

以实验为主,重经验,追求细节,忽视联系,数学方法有很大发展,喜欢构造无所不包的知识体系(如力学体系)。

•近代真正独立的自然科学;

•近代主要研究自然界的细节。

3,现代的科学方法:

特点1,把观察和实验置于思维的控制指导下;

特点2,普遍采用假说,逻辑学(逻辑方法)有很大发展;

特点3,研究方法理性化、数学化、综合普世化。

•研究普遍联系和本质

五,科学方法的体系结构

第二章科学研究的元方法(元方法,科学思维元)

一,感知(感觉,知觉)

感觉:

知觉:

受知觉特性(整体性,恒常性,选择性)的影响

二,抽象

抽取一个象面,得到抽象的规定

抽象过程:

为选拔优秀的人才建立一个模(标准)。

感性的具体:

许多已经成功和成才的人士

抽象的规定:

他们所具有的学历,智慧等等

思维的具体

三,联想

四,科学语言

1,语言和思维

2,自然语言的缺点

•语词不是单义

•语法复杂混乱

•使用范围没有限制

3,科学语言(人工语言)

第三章科学问题

第一节,科学研究的起点

科学问题的形成

1,科学始于什么?

(始于问题)(有始于观察、始于问题、始于理论、始于假说等说法,其中始于问题是正确的)

2,科学问题的产生

什么是科学问题?

科学问题是客观的背景知识中出现的知识空隙和逻辑裂缝。

3,科学问题的评价

什么是一个科学问题的科学评价标准?

•效益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

能导致科学革命或飞跃的标准

第二节,科学问题的结构

1,科学问题的逻辑结构

科学理论的逻辑符号:

命题符号:

pqr…

实体变量:

xyz…

联结词:

或且非、蕴含、

谓词变量:

F(…),G(…),H(…)…

量词:

对任意,存在

第四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观察方法

一,什么是观察?

简言之:

为了一定的目的,通过感知自然界发生的各种现象

科学目的感知

二,观察方法的结构(例证分析-追逐神通)

智力超常的儿童与正常的儿童相比,在成人后的成功率如何?

分析:

愿望――错觉(偏见)――习惯认识――寻求支持的数据--列出各种可能的情况――确定观察的目标--拟定题目――选定对象――调查――记录追踪――获得数据

归纳:

分析――抽象――科学的目的――具体化――感知

三,观察方法的实质:

就是在思维支配下的独立的知觉活动。

1,有目的;

2,独立;

3,有计划;

4,受知觉特性影响。

四,种类

五,原则和要求

原则:

1,客观性;

2,全面性;

3,系统性;

4辩证性(包括多样性、典型性、随机性)

要领:

1,抽象:

分离事物的一个侧面作为研究对象(拟定目标)

2,具体化:

使某一个特殊事物的某一特性或方面与抽象中的事物的相应特性或方面(即某概念或判断一致)(选择对象)。

3,利用自然信息的效应(选择工具)

4,确定本次观察的原理

5,观察方法要与其它方法结合使用

六,观察方法的局限性

第二节,实验方法

一,什么是实验方法?

科学目的-创造特定环境-感知

二,实验方法的结构

分析――抽象――科学目的――具体化(创造条件,实物分离)――感知

三,实验方法的实质:

实质上就是把抽象对象从环境中分离出来的知觉活动。

五,实验方法的要领:

隔离

六,实验过程:

1,分解:

选取那两个参数作为目标

2,设计

3,操作

4,实验分析

七,局限性

第三节,机遇

一,什么是机遇?

科学目的――意外――感知

二,科学史上有很多重大的发现先源于机遇。

三,机遇的实质:

实质上就是从无意知觉转化为有意知觉的过程。

四,捕捉机遇的能力和要求

1,不能凭空想像

2,要有很高的科学素养(敏锐的洞察力,高度的思维能力,科学的判断力和想象力,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3,在实验观察中做认真细致的记录,包括不想得到的现象

4,抓住别人的机遇

第四节,转移方法

一,什么是转移方法

通过联想,把研究对象同类同物、类同属性、类同过程、类同关系联系在一起。

把观察、实验从研究对象转移到类同物上,即应用推理的手段,可以把对某一对象的研究变为对另一对象的研究

二,转移方法的结构

例子分析:

皮肤癌的普查

科学目的——推理——具体化——选择类同对象——目标转移(到新的对象)——实验观察——推理——转移——判断

三,转移方法的特征

1,转移是以推理为中心结构的

2,推理是为了获取研究对象,转移之后的对象应与源对象有相似性

3,转移之后要比原来容易研究

4,进行目标转移之后得到的东西要转移回来

四,转移方法的作用

使无法做下去的研究能继续做下去

五,转移方法的种类

1,观察量的转移

例子:

时间量的转移:

利比的考古时钟:

碳钟(同位素测定),将时间量转化为同位素的衰减量,进而测定时间。

2,关系转移

斯金纳的直线程序教学法

•不能靠诱导物引导学习

•不能强迫学习

•不感兴趣的不应去学

•应该有奖励

对人:

不让学生有做错题的机会,即你只需要做对,不能做错,也不会让你知道为什么错。

3,矛盾转移

爱因斯坦的同时性

第五节,理想化方法

一,什么是理想化方法?

把需要研究的情况完全放在理想中进行

二,理想化方法的结构

科学目的——分析综合——塑造理想的替代物——推理——结论

三,应用

1,理想概念

2,理想模型——为了便于研究而建立的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想课题

四,理想实验

是一种人们在思想上塑造的理想过程。

第六节,模型方法

一,什么是模型方法

1,定义——是用思维对象代替客观现实对象的客观方法。

2,如何从原型到模型:

原型是我们要研究的那类事物

模型是我们在思维上建立起来的原型的转移物

•先对原型做了解

•再把研究的指标分离出来,构成研究对象

•然后寻找一个思维事物来替代原型,这就是原型的一个模型

注意:

新思维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与原来要研究的思维事物内部各要素的关系互为因果。

从原型到模型的过程;

抽象——判断——(转移)推理——判断——具体化

二,模型方法的特点

1,简化;

2,直观;

3,假设性

三,模型的建立

靶子模型

1,以有关的理论确定过程中的基本量。

2,做形象思维比较、把模型建立在直观相似的过程上。

3,分析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分清主次,突出主要因素。

4,对直观模型做一个或N个推定性的判断。

5,建立基于模型的理论。

四,数学模型

1,定义:

具体化于数学对象的模型方法

2,作用

3,种类:

必然现象:

确定性的数学模型

或然现象:

随机性的数学模型

突变现象:

突变性的数学模型

模糊现象:

模糊性的数学模型

第七节,模拟方法

一,什么是模拟方法

原型——思维模型——实物模型——(原型):

原型与实物模型具有相似性

是思维模型的实物化或实物化的思维模型

二,模拟方法的特点:

最根本的特点是实物模型和原型的相似性。

是用类比推理作为最基本的推理方法

类比性推理是一种或然性推理

三,模拟方法的类型(分类的推理与相似性)

1,物理模拟——过程的模拟、特征

2,数学模拟——数量模拟

第八节,数学方法

一,什么是数学方法?

特点及意义

特点:

抽象性

简史:

数代数学,形几何学,合并:

解析几何学

数和形的要素及变化。

形成分析学,分析学在各个学科有广泛的应用

泛指的数学方法:

把所有的问题变成数学问题

定指的数学方法:

数学模型方法,模拟方法,数学穷举方法,公理化方法

特指的数学方法:

研究数学的方法

二,运用

三,新进展

1,基础:

发现集合论的问题

2,拓补学

3,代数(群,环,格)

等等

第九节,公理化方法

一,什么是公理化方法?

公理:

不证自明,公认为真

定理:

定义:

公理化:

从公理出发,演绎出一个体系

公理化方法:

从少数的原始概念和不证自明的公理出发,运用逻辑推理建立理论体系的方法。

二,公理化方法的产生和发展

产生于数学

1,萌芽:

欧多克斯:

公元前400年,为了解决数学危机问题(阿基里斯追龟)

比例公理

2,分离:

公元前300年,亚里士多德提出三段论推理

3,形成:

公元前200年,欧几里德《几何原本》13卷

4,全盛阶段:

牛顿,万有引力

*在5之前都是经典阶段(不含5)

5,改革:

希尔伯特:

无矛盾性,完备性,独立性

6,现状:

构造知识

三,作用:

1,概括和整理已有知识,建立科学体系的有效手段

2,公理化方法是现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公理化方法为人工智能的开发创造了条件

四,步骤:

选取公理(无矛盾,完备,独立)——演绎——对推衍的结果进行解释——检验(公理不用检验,公理化的结果需要检验)

第十节,假说

科学理论和理论发展的必然途径——假说

一,概述

认识的任务:

达到论理的认识

科研的最终任务:

得到理性认识或科学理论(定理、学说、普遍性的东西)

真正的知识是论理的知识(理论知识)

经验知识

感性知识-----------飞跃(通过假说)--------->

理论知识

离散知识

二,什么是科学理论

常识

意见

真知识:

这才是科学理论

1,意义:

是经过实践

检验的真理;

是对某种自然现象的

系统说明;

必须是由一定的科学

概念、原理以及对这些概念原理的

理论论证所组成的

知识体系。

理论是褒义词,是经过检验的东西,具有普遍性,理论是没有对错的,理论都是真知识,理论只能被推翻。

2,科学理论所要具备的特征:

客观性、全面性、系统性、逻辑性

3,新理论要具备的三个条件:

1)能解释旧理论能解释的东西,也能解释旧理论不能解释的东西

2)要以深刻的认识能替代就理论

3)能够语言没有出现的事务

三,科学理论发展的必然途径——假说

恩格斯说:

“只要自然科学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

即:

只要自然科学发展着,它的发展形式是假说。

问:

为什么?

答:

首先是由科学理论的性质决定的,其次是科学研究过程的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直观经验是不充分的、片面的、肤浅的、有限的。

科学理论的要求是系统的、全面的、深刻的、而且要面对无限的总体。

1,什么是科学假说:

是根据已知的科学原理和部分事实对未知的科学理论进行推理

假说推理是逆向推理(由结果推原因)

2,假说的形成过程(假说方法的结构)

科学目的联想观察实验(转移、理想化)推理科学语言

反馈

假说-理论-新的假说-新的理论

3,假说的基本特征:

1),推测性,可以作为科学理论的毛坯

2),科学性,科学的假说中具有科学的成分,不是胡思乱想的

3),可检验,假说必须推出能被人检验的观察陈述

4),可变性,假说可能被推翻,也可能变成理论,也可能被修正,或被部分利用

4,假说的作用

1),使科学研究带有自觉性

2),对新的观察和新的实验能具有预见性

3),使科学研究和思维活动能够进行下去

5,假说的形成

1),出现了无法解释的新的关系或新的事实

2),做出初步的假定

3),进行广泛的论证

第五章,科学假说(理论)的检验与评价

1,科学假说的确证——假说的检验步骤:

注:

确证不等于证明,确证是指有事实证据来说明,目前有事实支持,但没有事实反对,但不代表将来不会被推翻

1)从科学假说中推到出一些预期的可观察事实的陈述:

这些陈述称为“检验蕴含”;

2)设计实验检查假说的检验蕴含是否符合实验的事实,这就叫确证。

3)做出检验的论证,看观察的事实是否证实或证伪假说

验证的步骤:

前提:

1)某个假说有不可忽视的先验概率

2)如果假说为真,则检验蕴含为真

3)观察预言检验蕴含为真

4)有同样的证据的其它假说的先验概率低于某假说

结论:

5)这个假说最可靠

2,科学假说的证伪: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方法论的意义

一个理论的可证伪不是说该理论被推翻,而只是说其可以被证伪的程度

可证度:

1)存在着一个或一组在逻辑上是可能的、可以想像的观察陈述与这个假说相矛盾,该陈述叫潜在证伪者

2)一个理论的可证伪度由潜在证伪者的数量决定

3)一个理论的的潜在证伪者越多,这个理论就越可以证伪

C班考试内容:

1,能量守恒和相对论的哲学意义

2,科学发展的三个模式(证实主义,证伪主义,…)的内容和特点的比较

3,怎样理解和看待观察渗透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