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华师版八年级数学第19章矩形菱形与正方形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338766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80.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华师版八年级数学第19章矩形菱形与正方形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最新华师版八年级数学第19章矩形菱形与正方形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最新华师版八年级数学第19章矩形菱形与正方形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最新华师版八年级数学第19章矩形菱形与正方形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最新华师版八年级数学第19章矩形菱形与正方形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华师版八年级数学第19章矩形菱形与正方形教案文档格式.docx

《最新华师版八年级数学第19章矩形菱形与正方形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华师版八年级数学第19章矩形菱形与正方形教案文档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华师版八年级数学第19章矩形菱形与正方形教案文档格式.docx

解:

∵四边形ABCD是矩形,

∴AC与BD相等且互相平分.

∴OA=OB.又∠AOB=60°

∴△OAB是等边三角形.

∴OA=AB=4cm.

∴矩形的对角线长AC=BD=2OA=2×

4=8(cm).

2.已知:

如图,矩形ABCD,AB长8cm,对角线比AD边长4cm.求AD的长及点A到BD的距离AE的长.

(1)因为矩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因此矩形中的计算经常要用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而此题利用方程的思想,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计算,这是几何计算题中常用的方法.

设AD=xcm,则对角线BP长(x+4)cm,在Rt△ABD中,由勾股定理:

x2+82=(x+4)2,解得x=6.则AD=6cm.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是一个基本条件,利用面积公式,可得到两直角边、斜边及斜边上的高的一个基本关系式:

AE×

DB=AD×

AB,解得AE=4.8cm.

3.已知:

如图,矩形ABCD中,E是BC上一点,DF⊥AE于F,若AE=BC.求证:

CE=EF.

CE、EF分别是BC,AE等线段上的一部分,若AF=BE,则问题解决,而证明AF=BE,只要证明△ABE≌△DFA即可,在矩形中容易构造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证明:

∴∠B=90°

,且AD∥BC.

∴∠1=∠2.

∵DF⊥AE,∴∠AFD=90°

∴∠B=∠AFD.又AD=AE,

∴△ABE≌△DFA(AAS).

∴AF=BE.

∴EF=EC.

此题还可以连接DE,证明△DEF≌△DEC,得到EF=EC.

【教学说明】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由不同学生表述自己的不同思路,展示不同的方法.使学生能做一题会一类,熟知矩形中的基本图形.

4.若矩形一个角的平分线分一边为4cm和3cm的两部分,则矩形的周长为22或20cm.

本题需分两种情况解答

即矩形的一个角的平分线分一边为4cm和3cm,或者矩形的角平分线分一边为3cm和4cm.

当矩形的一个角的平分线分一边为4cm和3cm时,矩形的周长为2×

(3+4)+2×

4=22cm;

当矩形的角平分线分一边为3cm和4cm时,矩形的周长为2×

3=20cm.

分两种情况

【教学说明】本题考查的是基本的矩形性质,学生需要注意的是分两种情况作答即可.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1.师生回顾矩形的性质.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

请与同伴交流.

1.布置作业:

教材P101练习.

2.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本节课以“平行四边形变形为矩形的过程”的演示引入课题,将学生视线集中在数学图形上,思维集中在数学思考上,更好地突出了观察的对象,使学生容易把握问题的本质.真实、自然、和谐,体现了数学学习的内在需要,加强了学生对知识之间的理解和把握,形成了和本质相关的认知结构.

2.矩形的判定

1.理解并掌握矩形的判定方法.

2.使学生能应用矩形定义、判定等知识,解决简单的证明题和计算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通过探索矩形判定的过程,培养学生实验探索的意识;

形成几何分析思路和方法.

培养推理能力,会根据需要选择有关的结论证明,体会来自于实践的需要.

理解并掌握矩形的判定方法及其证明,掌握判定的应用.

定理的证明方法及运用.

1.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

什么叫做矩形?

2.矩形有哪些性质?

3.矩形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共同之处?

有什么不同之处?

【教学说明】通过这些问题,教师可以检查学生学习的情况.

4.事例引入:

小华想要做一个矩形相框送给妈妈做生日礼物,于是找来两根长度相等的短木条和两根长度相等的长木条制作,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检测他做的是矩形相框吗?

看看谁的方法可行?

【教学说明】事例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反过来,一个四边形至少有几个角是直角时,这个四边形就是矩形呢?

请证明你的结论,并与同伴交流.

【归纳结论】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2.动手操作:

拿一个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教具,轻轻拉动一个点.

思考:

(1)随着∠a的变化,两条对角线的长度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2)当两条对角线的长度相等时,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

你能证明吗?

【教学说明】让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为下面的学习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归纳结论】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1._________________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_________________的四边形是矩形.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B.一组对边平行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C.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D.一个角是直角且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矩形

矩形的判定定理有:

(1)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据此判断.

A、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故A错误;

B、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有一个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也有可能为梯形,故B错误;

C、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或“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故C错误;

D、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故D正确.

【教学说明】学生口答展示第1、2道题,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如图所示,□ABCD的四个内角的平分线分别相交于E,F,G,H,试说明四边形EFGH是矩形.

∵∠HAB+∠HBA=90°

∴∠H=90°

同理可求得

∠HEF=∠F=∠FGH=90°

∴四边形EFGH是矩形.

4.(一题多解题)如图所示,△ABC为等腰三角形,AB=AC,CD⊥AB于D,P为BC上的一点,过P点分别作PE⊥AB,PF⊥CA,垂足分别为E,F,则有PE+PF=CD,你能说明为什么吗?

解法一:

能.如图所示,过P点作PH⊥DC,垂足为H,

可得四边形PHDE是矩形

∴PE=DH,PH∥BD

∴∠HPC=∠B

又∵AB=AC

∴∠B=∠ACB

∴∠HPC=∠FCP.

又∵PC=CP,∠PHC=∠CFP=90°

∴△PHC≌△CFP

∴PF=HC

∴DH+HC=PE+PF

即:

DC=PE+PF.

解法二:

能.延长EP,过C点作CH⊥EP,垂足为H,如图所示,

∵可得四边形HEDC是矩形

∴EH=PE+PH=DC,CH∥AB

∴∠HCP=∠B.

∴△PHC≌△PFC

∴PH=PF

∴PE+PF=DC.

【教学说明】到黑板展示第3、4道题,有多种证明方法的题目学生口答展示,教师予以总结.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书写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师生共同回顾矩形有哪些判定定理?

教材“习题19.1”中的第1、2、3、5题.

2.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本节课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对以前曾用直观感知,操作说明而得到的矩形判定进行重新研究,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逻辑推理是研究几何的重要方法.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19.2菱形

1.菱形的性质

理解菱形的概念,掌握菱形的性质

经过探索菱形的性质和基本概念的过程,在操作、观察、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意识,体会几何说理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和严密的思维意识、审美观、价值观

理解并掌握菱形的性质

形成合情推理的能力

分四人小组,先在组内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菱形的图片,实物等.然后进行全班性交流.

引入定义: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教学说明】认识菱形,感受菱形的生活价值.

教师拿出平行四边形木框(可活动的),操作给学生看,让学生体会到:

平移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使它与相邻的一条边相等,可以得到一个菱形,说明菱形也是平行四边形的特例,因此,菱形也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教学说明】通过教师的教具操作感受菱形的定义.

如图:

将一张矩形的纸对折再对折,然后沿着图中的虚线剪下,再打开.

1.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呢?

2.有几条对称轴?

3.对称轴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

4.菱形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

【教学说明】充分地应用直观学具的制作,发现菱形所具有的性质,激发课堂学习的热情.

【归纳结论】菱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另外,菱形的四条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

1.如图,菱形ABCD中,AB=15,∠ADC=120°

,则B、D两点之间的距离为(A)

A.15B.1523

C.7.5D.153

【教学说明】本题考查有一个角是60°

的菱形,有一条对角线等于菱形的边长.

2.如图所示,在菱形ABCD中,∠ABC=60°

,DE∥AC且DE交BC的延长线于点E.

求证:

DE=

BE.

由四边形ABCD是菱形,∠ABC=60°

,易得BD⊥AC,∠DBC=30°

,又由DE∥AC,即可证得DE⊥BD,由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即可证得DE=

方法一:

如下图,连接BD,

∵四边形ABCD是菱形,∠ABC=60°

∴BD⊥AC,∠DBC=30°

,∵DE∥AC,

∴DE⊥BD,即∠BDE=90°

∴DE=

方法二:

∴AD∥BC,AC=AD,∵AC∥DE,

∴四边形ACED是菱形,

∴DE=CE=AC=AD,又四边形ABCD是菱形,

∴AD=AB=BC=CD,

∴BC=EC=DE,即C为BE中点,

∴DE=BC=

【教学说明】此题考查了菱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此题难度不大,注意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3.如图,在菱形ABCD中,∠A=60°

,AB=4,O为对角线BD的中点,过O点作OE⊥AB,垂足为E.

(1)求∠ABD的度数;

(2)求线段BE的长.

(1)根据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又∠A=60°

,得到△ABD是等边三角形,∠ABD是60°

(2)先求出OB的长和∠BOE的度数,再根据30°

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即可求出.

(1)在菱形ABCD中,AB=AD,∠A=60°

∴△ABD为等边三角形,

∴∠ABD=60°

(2)由

(1)可知BD=AB=4,

又∵O为BD的中点,

∴OB=2,

又∵OE⊥AB,及∠ABD=60°

∴∠BOE=30°

∴BE=1.

【教学说明】本题利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直角三角形30°

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求解,需要熟练掌握.学生自主完成,对有一定难度可相互交流,最后由教师总结.

先小组内交流收获和感想,而后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进行总结,教师作以补充.

教材P113“练习”

在本节课中,重在经历探索菱形性质的过程,在操作活动和观察分析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主动审美意识,进一步体会和理解说理的基本步骤,了解菱形的现实应用和常用方法.

2.菱形的判定

1.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定义及两个判定方法.

2.会用菱形的两个判定方法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经历探索菱形判定思想的过程,领会菱形的概念以及应用方法,发展学生主动探究的思想和说理的能力.

培养良好的思维意识以及合情推理的能力,感悟其应用价值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菱形的两个判定方法.

判定方法的证明方法及运用.

回顾:

(1)菱形的定义:

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2)菱形的性质:

性质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性质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并且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3)运用菱形的定义进行菱形的判定,应具备几个条件?

(判定:

2个条件)

【教学说明】通过对菱形的性质复习回顾,让学生养成勤复习的习惯.温故而知新.

1.试一试.

如图作一个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

步骤:

(1)画两条相等的线段AB、AD;

(2)分别以点B和点D为圆心,AB长为半径画弧,两条相交于点C;

(3)连结BC、CD,即得一个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ABCD.

观察你所画的图形,它是菱形吗?

你能证明你的结论吗?

【归纳结论】菱形判定方法1: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注意此方法包括两个条件:

(1)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2)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

【教学说明】首先教师活动让学生观察,而后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自体验活动,从而猜想出结论来.

已知:

在□ABCD中,AC⊥BD

□ABCD是菱形

数学语言: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C⊥BD;

∴□ABCD是菱形.

2.画一画

如图,作一个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

(1)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m,n,记交点为点O;

(2)以点O为圆心、适当长为半径画弧,在直线m上截取相等的两条线段OA、OC;

(3)以点O为圆心,另一适当长为半径画弧,在直线上截取相等的两条线段OB、OD;

(4)连结A,B,C,D四点,即得到一个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的四边形ABCD,显然,它是一个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

和你的同伴交流一下,看看它是否也是一个菱形.

四边形ABCD是什么四边形?

【归纳结论】菱形的判定方法2:

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在四边形ABCD中,

AB=BC=CD=DA

∴四边形ABCD是菱形.

【教学说明】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自体验活动,从而猜想出结论来并进行证明.从而加深印象.

1.如图,在菱形ABCD中,E、F、G、H分别是菱形四边的中点,连结EG与FH交于点O,则图中的菱形共有(B)

A.4个B.5个

C.6个D.7个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B.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C.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D.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如图□ABCD的对角线AC的垂直平分线与边AD、BC分别交于E、F.

四边形AFCE是菱形.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E∥FC.

又∠AOE=∠COF,AO=CO,

∴△AOE≌△COF.

∴EO=FO.

∴四边形AFCE是平行四边形.又EF⊥AC,

∴□AFCE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4.如图,在△ABC中,∠BAC=90°

,AD⊥BC于D,CE平分∠ACB,交AD于G,交AB于E,EF⊥BC于F,求证:

四边形AEFG是菱形;

∵CE平分∠ACB,EA⊥CA,EF⊥BC,∴AE=FE,

∵∠1=∠2,

∴△AEC≌△FEC,

∴AC=FC,

∵CG=CG,

∴△ACG≌△FCG,

∴∠5=∠7=∠B,

∴GF∥AE,

∵AD⊥BC,EF⊥BC,

∴AG∥EF,

∵AG=GF(或AE=EF),

∴四边形AGFE是菱形(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教学说明】让学生先独立完成,而后将不会的问题各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结果.让学生养成从题目中找解题信息,从图形中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1.师生回顾判定一个四边形是菱形的方法: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

教材“习题19.2”中第2、3、4题.

本节课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通过动手做一做,然后再说一说的过程,巩固了菱形的判定.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更严密的思维,使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有更好的提升.

19.3正方形

1.掌握正方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并会用它们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2.理解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联系和区别.

经历探索正方形有关性质、判定重要条件的过程.在观察中寻求新知,在探索中发展推理能力,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通过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联系的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正方形的判定方法.

1.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外,还有什么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呢?

2.出示正方形图片,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教学说明】学生回答后,再举例.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到处存在数学,激发其学习热情.

【归纳结论】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1.正方形是我们熟悉的图形,它是轴对称图形吗?

是中心对称图形吗?

2.正方形有哪些性质?

正方形可以看成哪些图形?

【归纳结论】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相等.正方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

正方形可以看成是: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

3.议一议:

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你能用一个图直观地说明吗?

【教学说明】小组交流,引导学生从角、对角线的角度归纳总结.使学生感受变化过程,更清晰地了解各种四边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1.如图,△ABC是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DEFG是其内接正方形,H是正方形的对角线交点;

那么,由图中的线段所构成的三角形中相互全等的三角形的对数为()

A.12B.13

C.26D.30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可以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数,由于图中全等三角形的对数较多,可以根据斜边长的不同确定对数,可以做到不重不漏.

设AB=3,图中所有三角形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其中,斜边长为1的有5个,它们组成10对全等三角形;

斜边长为

的有6个,它们组成15对全等三角形;

斜边长为2的有2个,它们组成1对全等三角形;

共计26对.

故选C.

2.已知正方形ABCD在直角坐标系内,点A(0,1),点B(0,0),则点C,D坐标分别为________和________.(只写一组)

首先根据正方形ABCD的点A(0,1),点B(0,0),在坐标系内找出这两点,根据正方形各边相等,从而可以确定C,D的坐标.

∵正方形ABCD的点A(0,1),点B(0,0),

∴AD∥x轴,CD∥y轴,这样画出正方形,即可得出C与D的坐标,分别为:

C(1,0),D(1,1).或C(-1,0),D(-1,1).(写其中一组即可)

3.如图,点E、F分别在正方形ABCD的边DC、BC上,AG⊥EF,垂足为G,且AG=AB,求∠EAF度数.

根据角平分线的判定,可得出△ABF≌△AGF,故有∠BAF=∠GAF,再证明△AGE≌△ADE,有∠GAE=∠DAE;

所以可求∠EAF=45°

在Rt△ABF与Rt△AGF中,

∵AB=AG,AF=AF,∠B=∠AGF=90°

∴△ABF≌△AGF(HL),

∴∠BAF=∠GAF,

同理易得:

△AGE≌△ADE,

有∠GAE=∠DAE;

即∠EAF=∠EAG+∠FAG=

∠DAG+

∠BAG=

∠DAB=45°

故∠EAF=45°

.

4.如图,正方形ABCD中,AB=3,点E、F分别在BC、CD上,且∠BAE=30°

,∠DAF=15°

(1)求证:

DF+BE=EF;

(2)求∠EFC的度数;

(1)延长EB至G,使BG=DF,连接AG.利用正方形的性质,证明△A′BG≌△ADF,△FAE≌△GAE,得出DF+BE=EF;

(2)根据△AGE≌△AFE及角之间的关系从而求得∠EFC的度数;

(1)延长EB至G,使BG=DF,连结AG

∵正方形ABCD,

∴AB=AD,∠ABG=∠ADF=∠BAD=90°

∵BG=DF,

∴△ABG≌△ADF,

∴AG=AF,∠GAB=∠DAF.

∵∠BAE=30°

∴∠FAE=∠GAE=45°

∵AE=AE,

∴△FAE≌△GAE,

∴EF=EG=GB+BE=DF+BE;

(2)∵△AGE≌△AFE,

∴∠AFE=∠AGE=75°

∵∠DFA=90°

-∠DAF=75°

∴∠EFC=180°

-∠DFA-∠AFE=180°

-75°

=30°

∴∠EFC=30

5.已知:

如图,D是△ABC的BC边上的中点,DE⊥AC,DF⊥AB,垂足分别是E、F.且BF=CE.

△ABC是等腰三角形;

(2)当∠A=90°

时,试判断四边形AFDE是怎样的四边形,证明你的结论.

先利用HL判定Rt△BDF≌Rt△CDE,从而得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其它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