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模块综合测评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336488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77.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模块综合测评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模块综合测评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模块综合测评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模块综合测评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模块综合测评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模块综合测评文档格式.docx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模块综合测评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模块综合测评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模块综合测评文档格式.docx

D.肾小管细胞和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

B [A错:

浆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B对:

饥饿时,肝糖原分解产生葡萄糖,因此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

C错:

寒冷环境下机体产热多,散热也多,以维持体温平衡,散热量高于炎热环境。

D错:

肾小管细胞是抗利尿激素作用的靶细胞,其细胞膜上有抗利尿激素受体,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

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能够合成抗利尿激素,其细胞膜上没有抗利尿激素受体,不能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

4.图甲为反射弧和脊髓结构图,图乙表示神经纤维局部放大后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图甲        图乙

A.在图甲中,兴奋在②处以电信号形式传导

B.在图甲中,兴奋在③处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C.在图乙中,表示兴奋部位的是b,其电位特点是外负内正

D.在图甲中,给予②处一个强刺激,电流计指针发生2次偏转

D [分析图甲可知:

①是效应器,②是传出神经,③是突触,④是传入神经,⑤是感受器;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突触处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图甲中②是传出神经纤维,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A正确;

图甲中③表示突触,此处兴奋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B正确;

神经纤维上兴奋部位的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图乙中b处为兴奋部位,C正确;

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而不能倒转,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刺激②,电流计不会发生偏转,D错误。

5.如图甲表示突触,图乙表示受到刺激时某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变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图甲        图乙

A.图甲a处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B.图甲中a处兴奋时一定会使b处产生如图乙所示的电位变化

C.神经纤维处于图乙中①状态时Na+外流,不需要消耗ATP

D.若将该神经纤维置于Na+浓度较低的溶液中,图乙中动作电位会低于40mV

D [兴奋传导到图甲中a处时,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b处,将兴奋传递给下一神经元,所以在a处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A错误;

由于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可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a处兴奋不一定会使b处产生如图乙所示的变化,B错误;

图乙中①状态为形成动作电位的过程,是由Na+内流造成的,C错误;

动作电位是Na+大量内流所形成的,所以若将该神经纤维置于Na+浓度较低的溶液中,则动作电位峰值将会减小,D正确。

6.去甲肾上腺素(NE)既是肾上腺髓质细胞分泌的激素,也是某些“神经—肌肉”接点处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这种递质可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神经元兴奋,也可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抑制NE继续分泌。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NE既参与神经调节,也参与体液调节

B.NE作用于突触后膜,促进Na+外流

C.NE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抑制神经元继续分泌属于反馈调节

D.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的产生,实现了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

B [NE既是肾上腺髓质细胞分泌的激素,也是某些“神经—肌肉”接点处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故其既参与神经调节,也参与体液调节,A正确;

NE作用于突触后膜,引发突触后神经元兴奋产生动作电位,即促进Na+内流,B错误;

NE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抑制NE继续分泌,属于负反馈调节,C正确;

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的产生,体现了膜的信息交流功能,实现了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D正确。

7.当正常人空腹时的血糖浓度降低到正常水平以下(低于3.9mmol/L)时,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多,加速糖原分解成葡萄糖;

同时,胰岛素分子与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被靶细胞内吞分解,胰岛素分子数量下降。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低血糖时,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共同促进血糖浓度升高

B.血糖浓度恢复正常后,胰高血糖素进一步促进葡萄糖的摄取与贮存

C.胰岛素被分解后,可在靶细胞中重新合成

D.胰岛素与靶细胞受体的结合是通过特异性的识别后完成的

D [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不能使血糖浓度升高。

低血糖时,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多,共同促进血糖浓度升高,A错误;

胰岛素能促进葡萄糖的摄取与贮存,B错误;

胰岛素被分解后,可在胰岛B细胞中合成,C错误;

胰岛素与靶细胞受体的结合是通过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特异性的识别后完成的,D正确。

8.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影响激素的分泌

B.激素和酶相似,都是微量、高效的物质,都能一次产生多次利用

C.激素的成分不只是蛋白质或固醇

D.血液中胰高血糖素增加可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B [激素的分泌是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因此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通过影响细胞代谢进而影响激素的分泌,A正确。

激素起作用后会被分解,B错误。

动物激素的成分有多种,有的是蛋白质,有的是固醇,而甲状腺激素是氨基酸衍生物,C正确。

血液中胰岛素增加可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但是胰高血糖素增加可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D正确。

9.下列有关艾滋病与T淋巴细胞的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HIV侵入人体后与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破坏

B.HIV会不断复制,T淋巴细胞会被破坏,免疫系统新制造的T淋巴细胞仍会被HIV感染

C.即使HIV感染者感觉身体良好,没有任何症状,但仍然可能有许多的T淋巴细胞被破坏

D.HIV感染者失去了大量T淋巴细胞后,特异性免疫功能全部丧失

D [HIV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和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破坏,A正确;

免疫系统新制造的T淋巴细胞还会被HIV感染,直至其特异性免疫基本丧失,B正确;

HIV主要侵染T淋巴细胞,所以HIV感染者虽然感觉身体良好,没有任何症状,但仍然可能有许多的T淋巴细胞被破坏,C正确;

HIV感染者失去了大量T淋巴细胞后,细胞免疫丧失,体液免疫功能降低,但不会全部丧失,D错误。

10.“柯萨奇”病毒可引起“胃肠感冒”,患者常出现呕吐和发热等症状。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病毒进入胃部后引起胃体肌肉收缩属于条件反射

B.T细胞、B细胞、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都能特异性识别该病毒

C.机体消灭“柯萨奇”病毒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D.机体发热说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D [胃部因病毒或其他毒性物质进入,导致胃体肌肉收缩,将胃内容物排出体外,该生理过程是人生来就有的,属于非条件反射,A错误;

浆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该病毒,B错误;

机体消灭“柯萨奇”病毒,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C错误;

机体发热说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能力是有限的,D正确。

11.在母乳的初乳中包含了婴儿期生活最重要的免疫活性物质——抗体,可以帮助抵抗肠道病原体。

初乳中含有特殊糖蛋白和蛋白酶抑制剂,可保护抗体在消化道内免受破坏,确保其到达肠道后仍具有活性。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母体抗体分泌与巨噬细胞吞噬病菌的过程相同

B.蛋白质会被消化道消化,母乳中的抗体不能在婴儿体内发挥作用

C.母乳中的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是在婴儿的肠道里起作用

D.抗体的合成不一定消耗能量

C [抗体的成分是大分子蛋白质,母体抗体分泌的方式为胞吐,巨噬细胞吞噬病菌的方式为胞吞,A错误;

根据题意,初乳中含有特殊糖蛋白和蛋白酶抑制剂,可保护母乳中的免疫活性物质——抗体在消化道内免受破坏,确保其到达肠道后仍具有活性,故抗体(蛋白质)不会被婴儿的消化道消化,在婴儿的肠道里起作用,B错误、C正确;

抗体的合成一定消耗能量,D错误。

12.金链花由于受到能分泌细胞分裂素类似物的病原体的侵袭,侧芽生长失控,形成大量分枝,称为“扫帚病”。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现象说明细胞分裂素能解除植物的顶端优势

B.该病原体分泌的是一种能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植物激素

C.侧芽生长失控是因为该部位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比值增大

D.正常生长的金链花侧芽生长受抑制是因为生长素含量不足

A [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积累在侧芽处会抑制侧芽的生长,而细胞分裂素能使侧芽生长失控,形成大量分枝,这说明细胞分裂素能解除植物的顶端优势,A正确;

病原体分泌的细胞分裂素类似物能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但是它是由病原体分泌的,不是植物激素,B错误;

侧芽生长失控是因为该部位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比值减小,C错误;

正常生长的金链花侧芽生长受抑制是因为生长素含量过高,D错误。

13.如图是研究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示意图,该实验结果不能说明(  )

A.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根尖和茎尖

B.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C.根生长具有向重力性,茎生长具有负向重力性

D.根和茎的向性运动都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A [根尖和茎尖确实可以产生生长素,但是题目的图中所示实验不能得出“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根尖和茎尖”这个结论,A符合题意;

根的向地生长体现了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B不符合题意;

根向下生长说明根生长具有向重力性,茎向上生长说明茎生长具有负向重力性,C不符合题意;

根和茎的向性运动都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D不符合题意。

14.尿崩症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使抗利尿激素(九肽激素)的产生或作用异常,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产生障碍。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抗利尿激素由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使其对水的通透性减小

B.尿崩症患者常表现出多尿和多饮的症状,是由于其尿液渗透压较大

C.若尿崩症是由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抗利尿激素的反应障碍引起的,则血浆中抗利尿激素的含量可为正常值

D.若尿崩症由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释放量的减少引起,则可以通过口服抗利尿激素来治疗

C [抗利尿激素由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使其对水的通透性增大,促进其对水的重吸收,A错误;

尿崩症患者常表现出多尿和多饮的症状,是由于其尿液渗透压较小,B错误;

若尿崩症是由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抗利尿激素的反应障碍引起的,则可能是受体细胞的问题,抗利尿激素在血浆中的含量可为正常值,C正确;

由题干可知,抗利尿激素是九肽激素,即蛋白质类物质,口服后会在消化道内被分解,D错误。

15.如图表示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其中a、b、c、d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①②表示相关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只有a、b、c三类细胞才能识别抗原

B.产生抗体的细胞只能由b直接分化形成

C.①②过程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发生

D.c、d功能不同的根本原因是DNA不同

C [只有d浆细胞没有识别抗原的能力,其他细胞均有识别抗原的能力,A错误;

产生抗体的细胞可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直接分化形成,B错误;

①和②过程属于反应阶段,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发生,C正确;

c、d是由同一个受精卵分裂而来的,所以它们的DNA是相同的,而c、d功能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错误。

16.下列关于种群的研究,说法正确的是(  )

A.年龄结构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可诱杀某种有害昆虫雌性个体,从而破坏其性别比例

C.一片草地上所有的跳蝻属于一个种群,可以通过样方法来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

D.利用数学模型研究“J”型曲线时,食物空间充足、气候适宜属于模型假设

D [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错误;

人工合成性引诱剂可诱杀某种有害昆虫的雄性个体,从而破坏性别比例,B错误;

蝗虫的发育期分为若虫和成虫,其中蝗虫的若虫叫跳蝻,一片草地上所有的跳蝻不属于一个种群,种群是同一地点、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C错误;

利用数学模型研究“J”型曲线时,食物空间充足、气候适宜属于模型假设,D正确。

17.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某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所选择的样方数不影响调查结果

B.种群增长的“S”型和“J”型曲线都是在K/2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C.群落演替过程中其结构越来越复杂,将来一定能形成森林

D.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D [调查某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所选择的样方数会影响调查结果,样方数偏少会导致误差较大,A错误;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是在K/2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而“J”型曲线中种群数量增长越来越快,B错误;

群落演替过程中其结构越来越复杂,但不一定能形成森林,C错误;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D正确。

18.稻田里,农民要拔掉稗草;

人工鱼塘里,养殖工人要定期清除肉食性鱼类。

从生态学的观点看,这是为了(  )

A.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之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B.增强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

C.通过人为方式,保持自然生态系统平衡

D.科学规划,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

A [拔掉稗草以减少农作物的竞争者,让农作物有更多的空间生长,从而使更多的能量流入农作物,可以增加农作物产量;

清除肉食性鱼类可以减少肉食性鱼类对养殖鱼类的捕食,减少能量传递给肉食性鱼类时的能量损失,增加鱼类的产量,选项A正确。

人工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中生物本身只占一部分,人为控制因素占主要部分,对其他物种的处理目的并不在于增强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选项B错误。

题中并没有说稗草、肉食性鱼类的存在已经威胁到生态系统的平衡,所以没有通过去除它们来保持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的需要,选项C错误。

只是改变了能量流动的方向,并没有对能量进行多级利用。

能量的多级利用是指将废物变为有用的物质,再次利用废物中的能量,以达到能量被充分利用的目的,选项D错误。

19.多营养层次综合水产养殖法(IMTA)是一种全新的养殖方式。

例如在加拿大的芬迪湾,人们用网笼养殖鲑鱼,鲑鱼的排泄物顺水而下,为贝类和海带提供养料。

下列与之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贝类和海带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分解者

B.IMTA有利于物质的循环往复利用

C.IMTA的实施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使人类获得了更多的产品

D.笼养鲑鱼的种群密度远大于野生种群,是由于笼养区域的生产者数量更多

B [海带是藻类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选项A错误;

在IMTA养殖方式中,鲑鱼的排泄物顺水而下,使其中的营养物质能及时被贝类和海带利用,有利于物质的循环利用,选项B正确;

IMTA的实施提高了能量的利用效率,但不能提高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选项C错误;

笼养鲑鱼充分利用了水体空间的环境资源,在人为投放饵料的(人为提供物质和能量)情况下,使其种群密度远大于野生种群,选项D错误。

20.如图为某一鱼塘生态系统的生物关系(a~d表示能量数值),下列各项叙述正确的是(  )

A.初级消费者流向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d)/b

B.图中d表示第二营养级所排粪便中的能量

C.生产者的能量最多,个体内积累的难分解杀虫剂也最多

D.在高密度鱼塘中众多的植食性鱼所获得的总能量往往大于a

D [能量传递效率用相关营养级的同化量计算,初级消费者流向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b,A错误;

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个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则d应包含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B错误;

不易分解的有毒物质具有生物富集作用,即营养级越高,含量越多,C错误;

在人工鱼塘中,人们可通过投放饲料等措施来饲养更多的鱼类,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中初级消费者获得的总能量往往大于a,D正确。

21.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②④⑥均为消费者,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⑤表示生产者,缺少的箭头是③→①

B.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⑤→⑥→④→②→③,其中③可利用的能量最少

C.若②获得的总能量为bkJ,则最少需要生产者固定1000bkJ能量

D.若减少⑤的能量,将有助于缓解温室效应

A [据图可知,①和⑤产生的物质能够相互循环利用,且②④⑥⑤产生的物质都排放到①中,因此①为无机环境,⑤为生产者,②④⑥为各级消费者,③为分解者,因此图中缺少③→①的箭头,即分解者呼吸作用将CO2等释放到无机环境的过程,选项A正确。

③为分解者,不包含在食物链中,该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为⑤→⑥→④→②,选项B错误。

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若②获得的总能量为bkJ,则最少需要生产者固定b÷

20%÷

20%=125b(kJ)的能量,选项C错误;

若减少⑤生产者的能量,将使得其利用无机环境中的CO2量减少,相对而言,无机环境中CO2的量增多,温室效应加重,选项D错误。

2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是通过反馈调节来实现的

B.同等强度的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得慢

C.外来物种入侵会增加物种多样性,一定会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河流受到轻度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来保持原状,属于恢复力稳定性

A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是通过反馈调节来实现的,A正确;

同等强度的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得快,B错误;

外来物种入侵可能会危及当地物种,降低物种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错误;

河流受到轻度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来保持原状,这属于抵抗力稳定性,D错误。

23.生态环境的保护受到人类的广泛重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退耕还林时,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B.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动物属于化学防治

C.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降低物种多样性

D.退耕还林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D [环境的不断变化可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群落演替受外部环境的影响,A错误;

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动物属于生物防治,B错误;

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维持物种多样性的稳定,C错误;

退耕还林,可使生态系统的物种更丰富,营养结构更复杂,因此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D正确。

24.某同学对一个受到轻度农药污染的湖泊进行调查,测得该湖泊内具有食物链关系的甲、乙、丙、丁4个生物种群所同化的总能量如下表。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多选)(  )

生物种群

能量(kJ)

1.1×

108

2.8×

109

107

9.9×

A.分析表中数据可知,4种生物之间只能形成一条食物链

B.除甲种群外,其他3个种群的同化作用类型都属于异养型

C.在上述4个种群中,丁种群体内的农药残留量是最多的

D.因捕食引起的竞争关系,可能涉及甲、丁两个种群

ABC [根据能量流动特点,能量越多的生物所处的营养级越低,因此根据表中数据,乙的能量最多,为生产者,丙的能量最少,为最高级消费者。

根据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从甲到丁的能量传递效率为9.9×

107÷

(1.1×

108)×

100%=90%,远远多于10%,不能形成食物链,两者处于同一营养级,都属于初级消费者,4种生物之间形成两条食物链:

乙→甲→丙和乙→丁→丙;

乙为生产者,同化作用类型为自养型,甲、丙、丁为消费者,同化作用类型都属于异养型;

根据食物链营养级别越高,体内积聚的有毒物质越多,受污染程度越严重,则丙种群体内的农药残留量是最多的;

甲和丁处于同一营养级,因为都捕食乙而引起竞争关系。

25.图1是分析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的示意图,图2是顶端优势的示意图。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多选)(  )

      图1      图2

A.图1和图2中都发生了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B.图中的现象都能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

C.图1中引起生长素从1到2和从5到6运输的因素不相同

D.图1中生长素从3到4和从7到8的运输都是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B、C [题图1中生长素从3到4和从7到8的运输都属于极性运输,题图2也发生了生长素的极性运输,A、D正确;

根的向地性和顶端优势可以体现生长素具有两重性,但茎的背地性不能体现,B错误;

图1中生长素从1到2和从5到6的运输都是横向运输,都是由重力的单向刺激引起的,C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0分)

26.(15分)请运用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至少需要________个神经元,完成一次反射活动,反射弧内涉及________种形式的信号转换。

(2)当突然叩击某人的膝盖时即可发生膝跳反射,而当此人有意抵触时再叩击其膝盖却不能发生膝跳反射。

这说明位于________的高级神经中枢对位于________内的低级神经中枢具有控制作用。

(3)人体下丘脑内的神经分泌细胞,既可分泌激素也可以参与反射弧的组成。

据此推断在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膜上相关受体应该有两类。

一类能够与________结合,另一类能够与________结合;

在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过程中,与受体结合的物质都叫做________分子。

(4)神经调节比体液调节反应速度快,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相互________,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该过程________(填“存在”或“不存在”)反馈调节。

(6)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需要经过突触结构,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在功能上的差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至少需要2个神经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