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
《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以下石器说明半坡原始居民()
A.已从事农业生产B.以捕鱼狩猎为主
C.住半地穴式房屋D.会人工种植水稻
3.看如图甲骨文中的各种“丝”,形状均似丝线缠绕。
通过这片甲骨文上的“丝”字,属于象形字。
由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我国至少在商代就已经出现了丝织品
B.劳动人民在商代就已经掌握了丝织技术
C.丝已成为当时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D.商代的普通百姓以丝绸做服装面料
4.史记中记载:
楚庄王经过长期的斗争,凭借强大的武力吞并了周围的一些小国,于是来到洛河,耀武扬威的在周朝的疆界内检阅军队。
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庄王,楚庄王见了王孙满,劈头就问起了九鼎的大小和轻重,从上述材料中得不到的信息是
A.楚庄王欲取代周王B.迁都太频繁,遭到了异姓的反叛
C.原有的分封制度开始遭到破坏D.周王室势力弱于楚王势力
5.湖北大冶铜绿山战国铜矿遗址出土的采掘工具共14件,其中铁制工具13件(计铁斧4件,铁锤2件,六角形铁锄2件,缨1件,铁钻3件,铁耙1件),另一件是木槌。
这说明当时
A.青铜时代已经结束
B.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C.牛耕得到较快推广
D.铁器的使用更加普遍
6.“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材料中描述“政治结构”指的是
A.尧舜禹时期实行的禅让制B.西周实行的分封制
C.秦朝实行的中央集权制D.西汉实行的刺史制度
7.下面漫画形象地反映了东汉后期政治的特点是
A.皇帝联合外戚打击宦官
B.外戚利用宦官控制皇帝
C.宦官依靠外戚控制皇帝
D.外戚宦官交替掌握政权
8.季羡林先生曾说:
“在世界上延续时间长、真正形成独立体系的文化只有四个一中国、印度、阿拉伯和西欧,这四大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新疆地区。
其所以能在这里汇流,则须归功于贯穿全区的丝绸之路”。
这段话表明
A.海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往来的唯一通道
B.世界古老文化的源头在中国的新疆地区
C.丝绸之路促进了南北地区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D.世界上多国文化通过丝绸之路在新疆融汇
9.官渡之战中,袁绍10万大军输给了只有三四万人的曹操;
8年后,曹操20余万大军却输给了约5万人的孙刘联军。
在这两次战争中失败一方主观上的共同原因是( )
A.士兵不习水战B.骄傲轻敌
C.后方起兵D.士兵疲惫
10.“先帝怜悯边境人民长期遭受祸害,苦于被匈奴掳掠,所以在边境建造城堡要塞,修整烽火台,屯田驻军烙防御敌人,因为边防费用不足,所以才实行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以补充边防经费。
”材料中的“先帝”指的是
A.秦始皇B.汉高祖C.汉武帝D.北魏孝文帝
11.通过如下史实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的
A.名医名著B.宗教传播C.数学成就D.农学成就
12.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了以下论文。
由此可知,他研究的主题是
①《我国古代北方作物在南方的推广》
②《北民南迁与水稻生产技术的进步》
③《魏晋时期南方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A.贸易的发展
B.政权的更替
C.江南的开发
D.农业的进步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383年,符坚不顾上下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了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浩浩荡荡南下。
东晋派谢石、谢玄率八万精兵迎战。
决战时,符坚不顾诸将的反对,执意接受东晋将领谢玄提出的前秦军队稍微后撒的要求。
符坚企图乘晋军渡河时发动猛攻,于是命令军队后退,哪知大军一退,便收不住了,晋军乘秦军后退时发动攻击,秦军由于军心涣散,秦军大败而归
材料二北魏初年有个姓拓跋的鲜卑人,没有俸禄,但战争中掠夺到的财物可以归自己,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汉人的“元”姓,担任的官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体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话,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
(1)据材料一,从秦军角度分析导致“秦军”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鲜卑人的后人在生活习俗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不得照抄原文)
(3)材料一、二中政权建立之初都面临着严峻的民族关系挑战,分别采用了怎样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相传,在黄帝之后的黄河流域,气候变化导致黄河泛滥,洪水成灾。
禹的父亲曾主持治理黄河水患,他填了九年都没有成功
材料二禹接受治水的重任后,总结他父亲失败的教训,开凿河渠,采用疏导的方法将洪水引入大海.他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
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解除了水患,禹因为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的爱戴,被尊称为“大禹”
(1)请你为材料上述材料涉及的故事取个题目。
这个故事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哪些重要的信息。
(2)据材料一、一,探究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3)综合上述材料可知,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冰等经过精心设计,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这座大型的水利工程。
在充分认识岷江水流、泥沙、水文等规律之后,通过元坝式引水枢纽工程的自动调控,调动水流、引导泥沙,使自然规律为我所用,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该工程“惠施于当时,泽被于后世”,开创了科学治水的先例
材料二
该器璧三面及底部均刻铭文,左壁所刻大意为:
孝公十八年….大良造商鞅监制了这件标准量器。
该方升的容积为十六寸又五分之一立方寸,即一升的容量底部所刻大意为: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命令丞相隗状和王绾将商鞅既定的标准推行至全国,代替列国复杂的量制注:
大良造是秦孝公时期秦国国内最高官职,掌军政大权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都江堰这一古代水利工程在哪些方面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2)在材料二这件文物上出现了两段铭文,依据材料,分别写出与这两次铭刻直接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并计算这两件事相隔多少年。
(3)材料一、二分析所涉及历史事件产生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不会种植农作物,③不符合题意,故把包含③的ABD项排除;
①②④搭配与史实相符,符合题意,所以C符合题意,故选择C。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北京人的相关信息。
2.A
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五六千年的半坡人是原始农耕的代表,他们会使用石铲,石刀进行农业生产,会种植粟,能够使用石磨盘给谷物加工,这些表明,半坡人已经从事农业生产,A项符合题意;
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D
根据题干及图片可知,商代的普通百姓以丝绸做服装面料表述与史实不符,D符合题意;
ABC项表述与题干内容相符,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4.B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没有涉及周王朝迁都太频繁,B符合题意;
“楚庄王见了王孙满,劈头就问起了九鼎的大小和轻重”反映了楚庄王欲取代周王,A不符合题意;
“楚庄王经过长期的斗争,凭借强大的武力吞并了周围的一些小国,于是来到洛河,耀武扬威的在周朝的疆界内检阅军队。
”反映原有的分封制度开始遭到破坏,C不符合题意;
“耀武扬威的在周朝的疆界内检阅军队。
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庄王”反映了周王室势力弱于楚王势力,D不符合题意。
所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5.D
依据题干“铁制工具13件(计铁斧4件,铁锤2件,六角形铁锄2件,缨1件,铁钻3件,铁耙1件)”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铁器农具的使用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并和牛耕技术的使用一起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D项符合题意;
AB项的说法不正确,排除;
C项的内容与题干无关,排除;
故选D。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限定词“铁制工具”,结合铁制工具出现的时间以及影响解答问题,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能够运用基础知识解答问题,结合排除法得出正确答案。
6.C
由材料“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中国秦朝的历史状况,材料中的“政治结构”是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建立后,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C符合题意;
ABD项材料中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7.D
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从和帝开始,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这种情况,贯穿于整个东汉中后期的历史,成为东汉政治史的一个突出特点,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
8.D
根据“这四大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新疆地区。
其所以能在这里汇流,则须归功于贯穿全区的丝绸之路”可知,世界上多国文化通过丝绸之路在新疆融汇,D符合题意;
AB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9.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
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实力不断增强,一心统一北方,他遇到的主要军事对手是占据河北的袁绍,由于袁绍轻敌,袁绍10万大军输给了只有三四万人的曹操;
208年赤壁之战中,由于曹操骄傲轻敌,曹操20余万大军却输给了约5万人的孙刘联军。
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失败一方主观上的共同原因”是解题的关键,由于袁绍轻敌,袁绍10万大军输给了只有三四万人的曹操;
由于曹操骄傲轻敌,曹操20余万大军却输给了约5万人的孙刘联军。
10.C
分析材料“实行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可知,先帝是汉武帝。
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方面,将地方的铸币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实行酒类专卖,均输法,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
这些措施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或补充边防经费);
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C符合题意;
ABD项与材料“实行盐、铁官营,酒类专卖”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1.A
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和华佗的“五禽戏”,A符合题意;
BCD项图片中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12.C
依据题干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南赌气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北方人民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的发展,由此可知,材料研究的主题是江南地区的开发,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的内容,结合魏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的相关知识解答问题,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能够运用基础至解答。
13.
(1)指挥失误;
军心涣散;
领导者刚愎自用等
(2)改鲜卑姓为汉姓;
改穿汉服;
说汉话;
与汉人贵族联姻
(3)材料一采用战争的方式;
材料二采用改革的方式
(1)根据材料一“决战时,符坚不顾诸将的反对,执意接受东晋将领谢玄提出的前秦军队稍微后撒的要求。
符坚企图乘晋军渡河时发动猛攻,于是命令军队后退,哪知大军一退,便收不住了,晋军乘秦军后退时发动攻击,秦军由于军心涣散,秦军大败而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秦军角度分析,导致“秦军”失败的原因是指挥失误;
领导者刚愎自用等。
(2)根据材料二“他的后人已改用汉人的‘元’姓,担任的官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体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话,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可知,材料二中鲜卑人的后人在生活习俗上发生的变化是改鲜卑姓为汉姓;
与汉人贵族联姻。
(3)根据材料一“383年,符坚不顾上下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了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浩浩荡荡南下”可知,面对严峻的民族关系挑战,材料一采用战争的方式。
材料二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所以材料二采用改革的方式。
14.
(1)大禹治水;
远古的时候曾有一场大洪水;
人们和洪水进行了长期的斗争,终于将洪水制服;
出现过两种治水的方法;
治水成功的人最终被推举为部落首领。
(2)要勇于创新;
取得成功必须具备坚持不懈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处理问题要方法得当,灵活;
要结合实际情况处理问题;
做任何事情要坚持不懈,勇敢面对
(3)神话传说
(1)根据材料“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解除了水患,禹因为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的爱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大禹治水。
根据材料一“在黄帝之后的黄河流域,气候变化导致黄河泛滥,洪水成灾。
”可知,远古的时候曾有一场大洪水;
根据“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解除了水患”可知,人们和洪水进行了长期的斗争,终于将洪水制服;
根据材料“禹的父亲曾主持治理黄河水患,他填了九年都没有成功”“禹接受治水的重任后,总结他父亲失败的教训,开凿河渠,采用疏导的方法将洪水引入大海”可知,出现过两种治水的方法;
根据“禹因为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的爱戴,被尊称为‘大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禹治水有功,最终被推举为部落首领。
(2)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
要勇于创新;
做任何事情要坚持不懈,勇敢面对。
(3)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大禹治水,大禹治水属于神话传说。
15.
(1)工程选址科学,因地制宜;
工程设计巧妙,顺应和利用自然规律;
工程综合性强,功能多样;
工程影响深远,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2)历史事件:
商鞅变法;
秦实现统一;
135年
(3)促进了秦国实力的增强,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1)据材料一“在充分认识岷江水流、泥沙、水文等规律之后,通过元坝式引水枢纽工程的自动调控,调动水流、引导泥沙,使自然规律为我所用,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内容可知,都江堰工程选址科学,因地制宜;
工程影响深远,至今仍在发挥作用,体现了“中国智慧”。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大良造商鞅监制了这件标准量器”反映的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在公元前356年开始。
材料“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命令丞相隗状和王绾将商鞅既定的标准推行至全国”反映的是秦实现统一。
商鞅变法与秦统一中国相隔135年。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的修建、商鞅变法的共同作用是促进了秦国实力的增强,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都江堰的修建、商鞅变法的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