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单元 空气2p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332745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6.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5单元 空气2p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5单元 空气2p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5单元 空气2p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5单元 空气2p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5单元 空气2p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5单元 空气2pWord下载.docx

《第5单元 空气2p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单元 空气2pWord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5单元 空气2pWord下载.docx

薄而透明的塑料袋(不能漏气)3~4个、扇1柄、气球3~4个、泡沫塑料1块、粉笔1支、橡胶泥1块、碎砖块1块、小卵石1枚、水槽1个、矿泉水瓶1个、塑料吸管1支、大烧杯1个、手钻1支。

课时分配建议:

本课教学时间为1个课时。

教学导入:

本课教材由导言(第一自然段)和两个活动构成。

导言是教学的引入。

教学引入的任务是用较短的教学时间迅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带入新课的学习。

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教学引入的设计应该注重趣味性,用符合导言内容的谜语来引入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活动1找空气

活动目标:

1.指导学生用塑料袋收集空气,并能用各种感官观察塑料袋里的空气。

2.自己设计方法,用扇子、气球等器材来感受空气的存在。

3.观察空气,并用语言描述自己对空气的感觉以及对空气形态的认识。

4.设计实验检验自己对泡沫塑料块、粉笔、橡胶泥、小卵石、碎砖块等物体里是否有空气的猜想。

活动建议:

1.本活动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三个小活动:

(1)用塑料袋找空气;

(2)用扇、气球找空气;

(3)发现泡沫塑料块、粉笔、橡胶泥、小卵石、碎砖块等物体里的空气。

但从结构上来分析,这是一个活动的两个层面:

前两个小活动是“找”围绕在我们身边的空气;

第三个小活动是“找”某些物体里的空气。

其共同点:

都是引导学生借助其他物体来感觉、观察空气,用一些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从教学来说,第1个小活动是按照插图上的方法“找”自己周围的空气,是“教”;

第2个小活动是利用提供的器材,自己想办法“找”空气,是“扶”。

小活动都可分三步走:

找空气——观察空气——描述空气。

进一步的活动应该是“放”——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包括器材和方法)去“找”,这才是“找空气”活动的重点,是教学的本意所在。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在前两步顺利完成之后,把“放”的这一步做好。

第3个小活动要自己设计实验找指定物体里的空气,在能力培养上更进了一步。

这个小活动要引导学生初历一次“问题——猜想(假设)——实验”的科学探究过程。

2.怎样观察塑料袋里的空气呢?

学生能想到的方法一般是“看”和“捏”。

“还能想到用其他的方法来观察塑料袋里的空气吗?

”教师在适当的时机要用发问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找到新的方法把观察深入下去。

若学生仍停留在原来的阶段,还不得法,教师应及时调整引导语的指向性,更明确地发问:

“能听一听吗?

”引导学生在塑料袋扎个小孔,听空气跑出来的声音,让跑出来的空气吹自己的脸,感受空气的逃逸。

此时,还可进一步引导:

“有什么办法能看到空气是怎样跑出来的?

”学生可能会想到将塑料袋浸入水中来观察。

总之,要让学生动手动脑学科学,用更多的感官,从各个角度去认识空气。

在学生的活动中,要注意建立师生互动的机制,教师的适时引导能促进学生观察活动的步步深入。

3.有了用塑料袋找空气的活动基础,再用扇和气球找空气,就变得容易得多了。

怎样找、怎样观察,学生都能独立完成。

4.在观察空气的阶段,可以设计类似下面的记录表指导学生边观察边记录,使学生养成及时记录的好习惯。

观察空气记录表

记录人:

时间:

观察方法

我的感觉

用眼看塑料袋里的空气

用手捏塑料袋里的空气

听空气逃逸出来的声音

让空气吹我的脸

……

(注:

表格内的所有内容均应由学生填写)

5.在需要做猜想时,决不能使学生养成“瞎蒙”的习惯。

在学生提出猜想时,教师应该用类似“你是凭什么做出这种猜想的?

”的问题来提示学生:

猜想是需要根据的。

经常性的这种提示,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科学习惯。

6.要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泡沫塑料块、粉笔、橡胶泥、小卵石、碎砖块等物体里是不是有空气,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教材利用“指南车”的插图来引导学生的思考。

在教学中,我们要适时地发挥“指南车”的作用,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

7.在学生提出可以用水来检验物体里是否有空气时,不要急于将物体放入水中。

最好先引导学生分析一下将物体放入水中后,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

如,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可以说明其中有空气?

出现什么的现象可以说明其中没有空气?

也就是说先推测实验中可能发生的现象,根据可能出现的现象能够做出什么样的判断。

8.在“找空气”活动中要让学生知道我们可以借助其他物体,设计特定方法来观察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

这也是为后续活动做铺垫。

9.“在找空气的活动中,我们有什么发现?

想到什么问题?

”是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的时间,也是教师接收教学反馈,自我评价与反思的时间。

这是一个开放的问题,也就是说不要求填写一个统一的答案。

当然只要教学正常,答案的内容应该是大致相同的。

活动2吹气球

1.能根据气球吹不大的事实做出自己的猜想,并能用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2.知道空气也要占据空间。

3.引导学生经历“问题——猜想(假设)——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科学的兴趣。

4.掌握在塑料瓶上打孔的方法。

1.先让学生在空气中吹一次气球,再将同一个气球放气后放入塑料瓶内来吹。

通过这样的对比,使学生能够较快地做出“瓶里的气球吹不大是瓶里的空气在捣鬼”的猜想。

(在引导学生分析瓶里的气球吹不大的原因时,别忘了发挥“指南车”旁白的作用。

在学生做出猜想后,不要忘了要学生说出猜想的理由。

2.套气球的一般方法有2种:

一种方法是先把气球塞入瓶里,再将气球口的胶圈反套在瓶口上;

另一种方法是先将气球口的胶圈套在瓶口上,再将气球塞入瓶内。

3.学生要将瓶内的气球吹大,能想到的方法有:

一是在塑料瓶上打孔(比较合适的位置是瓶底);

二是不将气球胶圈套在瓶口上。

在指导学生打孔时要注意安全。

4.当学生把气球吹大后,胜利的喜悦会让学生兴高采烈。

教师可以给他们浇点“冷水”:

“我们怎么知道是空气跑出去了?

谁也没看到啊。

”用激将的方法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探究:

借助于水来观察吹气球时,空气是怎样从塑料瓶里逃逸出去的。

5.瓶里的空气逃逸了、把它所占据的地方让出来了,才能把气球吹大。

通过这个研究过程,学生能够认识到空气要占据“一个位置”、“一块地方”。

几乎没有学生能说到“占据空间”的,因为他们对“空间”这个词太陌生,所以这一词汇的出现还得是老师教给他,使他们逐渐学会用科学的名词。

6.在引导学生研究空气占据空间的活动中,还可以选择下面的实验:

实验一

器材准备:

水槽、玻璃杯、吸水纸

实验过程:

(1)吸水纸放入玻璃杯底,再将玻璃杯竖直插入水槽中。

(2)观察吸水纸是否会被水浸湿。

(3)分析原因。

(4)将玻璃再次插入水中,然后将杯倾斜。

观察从玻璃杯里逸出来的水泡。

(5)观察吸水纸是否被水浸湿。

(6)分析原因,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二

玻璃瓶、具塞(橡胶塞)漏斗、烧杯

(1)

用具塞漏斗塞在玻璃瓶瓶口上。

(2)用烧杯将水倒入漏斗,观察水是否会进入玻璃瓶。

(4)轻轻地摇晃一下玻璃瓶,引导学生观察气泡一个个地从玻璃瓶里冒出和水一滴滴地进入玻璃瓶。

(5)析原因,得出实验结论。

注意事项:

(1)实验前都应该引导学生先进行猜想,分析实验可能出现的现象和根据出现现象能够得出的结论。

(2)实验二往漏斗里倒水时,玻璃瓶不能有晃动,否则水就会进入。

本课教学札记

(占20行)

课程资源

科学名词

大气层地球的周围包围着一层空气,这就是大气层。

大气层的厚度约为3000千米,它的顶部没有明显的界限,逐渐过渡到星际空间。

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越靠近地面,空气的密度越大。

据测算,有80%的空气是在16千米以下的空间。

 

2流动的空气

在学生充分感知了周围的空气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来观察流动的空气,认识空气有能够流动的性质。

为此本课设置了“制作纸风车”、“旋转的纸风车”两个活动和一段有关走马灯的科技史。

“制作纸风车”的活动要求学生看插图,根据插图按步骤制作简易的纸风车。

“旋转的纸风车”的活动要求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纸风车研究空气的流动,通过玩纸风车、用不同的方法使纸风车旋转,让学生认识到空气能够流动,知道流动的空气形成风,体验风有力量的科学事实;

用尝试的方法探究热空气的运动,知道热空气会上升。

通过阅读走马灯的科技史,使学生了解人类对热空气的研究与利用,通过科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风是很熟悉的,只是没有把它与流动的空气联系起来而已。

在前一课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对空气能够流动已有体验。

这些都是本课的教学基础,在教学中应该充分调动和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

本课的教学不特意引导学生去探究风的成因,但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能理解流动的空气形成风这一事实,为今后的进一步探究做了一个铺垫。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制作、体验、实验来研究空气的流动,认识空气能够流动,知道热空气会上升。

纸风车的制作可能是教学难点。

1.能用自制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2.能运用多种感官对流动的空气进行观察。

1.通过制作纸风车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科学的习惯。

2.学习用尝试的方法来探究热空气的流动,初步培养学生百折不绕的科学态度。

1.认识空气能够流动。

2.知道热空气会上升。

3.知道风是流动的空气形成的。

4.了解风力的作用。

5厘米×

5厘米的绘图4~6张、圆规1个(或其他画圆工具)、图钉4~6枚、小木棍(或竹筷)4~6支、小剪刀、蜡烛、火柴、电风扇等。

本课教学时间为1课时。

本课以提问“玩过纸风车吗?

”引入,旨在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因为三年级的学生大多玩过纸风车、熟悉纸风车。

教学开始可以让一两个学生简单地说一说自己以前是怎样玩纸风车的,激活大家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接着再提出本课新任务:

用纸风车来研究空气的流动,形成新的兴奋点。

激活旧知识、形成新的兴奋点,这是本课导入教学的主要任务。

活动1制作纸风车

1.制作简单的纸风车,使学生学会看图、画圆、折纸、剪纸等技能。

2.培养学生动手制作的兴趣。

1.教材上要求学生制作的纸风车与他们平时玩的纸风车可能不一样,教材上要求制作的纸风车是将一张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均匀剪口、再将剪口弯折而成的。

该风车对纸的质地有一定要求,制作前可以用右图所示的方法检查纸的质地:

用铅笔顶着纸的中心(如图),若纸仍能保持平整就行。

2.制作前应该先让学生看图,说出制作步骤,检查学生是否会看图、是否看懂了图。

教师要及时指导、纠正,做到教与学的双方都能“有底放矢”。

3.使用剪刀时须注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4.为了保持纸的强度,剪口深度1~1.5厘米即可。

5.最后用图钉将风车钉在小木棍上,若找不到适合的木棍,也可以将风车钉在铅笔杆上。

6.学生也许会制作其他类型的纸风车,应该保护学生的这种积极性和独立的个性。

7.学生可以每人制作一个纸风车,也可以几人合作制作一个纸风车。

不管哪一种方式,在制作中都要让学生体会和分享到合作的成功与快乐。

8.制作好纸风车后,可以组织学生对自己的制作作品进行评价。

评价应包括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制成品的外观及与同学合作态度等各方面的内容。

可以有自我评价,也可以有同学间的互评。

活动2旋转的纸风车

1.鼓励学生想出更多的办法来使纸风车旋转。

2.在玩纸风车的过程中,认识到是流动的空气在推动纸风车旋转,进而认识空气能够流动、知道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3.知道怎样使风车转得更快的方法,体验风力的大小与作用。

4.学习用尝试的方法来研究热空气的流动,知道热空气会上升。

1.本活动可以分成二个小活动:

(1)认识空气会流动;

(2)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2.第一个小活动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来完成:

(1)要学生根据经验和实践,找到使纸风车旋转的不同方法;

(2)探究使纸风车旋转的原因;

(3)进一步研究怎样使纸风车转得更快。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说——做——说”三步来完成“找到使纸风车旋转的不同方法”这一目标。

三年级学生大多都玩过纸风车,怎样使纸风车旋转,他们应该有一定的经验,只是以前的目的全是“玩”,缺乏有意识的研究活动。

所以,活动开始时宜先让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说一说自己有哪些方法可以让纸风车旋转,然后再去实践,用不同方法让纸风车旋转起来;

最后再来总结大家所使用的方法,说说哪些方法是今天想到了而以前没想到的新方法。

探究使纸风车旋转的原因会稍费一些周折。

学生会根据平时的经验与当时的观察直观地认为是风在推动纸风车旋转,而不会把这种现象马上与空气的流动联系起来。

此时教师可以联系上节课用扇找空气等活动来引导学生的认识,使学生知道风是流动的空气形成的。

“怎样使纸风车转得更快”的研究,只引导学生探究使纸风车转得更快的方法,不探究原因,在探究中只需要学生体验风力的作用就可以了。

也不必讲“风力”这个词。

3.按照课本上的方法制作的纸风车在经受较大气流时会发生形变而旋转不畅,为使学生的探究活动顺利开展,在第一个小活动中最好使用学生平时常用的纸风车。

[什么样的?

要说清楚]

4.第二个小活动是要引导学生用逐一尝试的办法来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在实践前应该先让学生说一说纸风车可以放置的位置有几个,猜想一下放在不同位置可能发生的现象以及猜想的根据。

然后再将纸风车放置在每一个可以放置的位置上去试。

5.今天的实验只是让学生了解热空气会上升的事实,不深究其原因。

6.蜡烛燃烧产生的热气流是很弱的,但能推动按照课本方法制作的纸风车。

将纸风车置于蜡烛上方时,要注意保持纸风车的平衡,同时注意降低影响纸风车运动的各种阻力。

实验时,指导学生先将纸风车置于火焰较远处,再慢慢靠近,但不要太近,以防纸风车被火焰烤焦、点燃。

7.在认识空气的流动时,可以引导学生将空气的流动与水的流动进行比较,知道水往低处流,而空气可以向四面八方流动。

8.引导学生探究热空气的流动,还可以用下面的实验。

圆形彩纸、铅笔、蜡烛、火柴、针线、剪刀

(1)取一张直径为5厘米的圆形彩纸,用笔从离圆心0.3厘米处开始画螺旋线。

(2)用剪刀沿螺旋线将彩纸剪开。

(3)

用针线从圆心处穿过,并拉起使剪开的圆彩纸成蛇形。

(4)点燃蜡烛,把蛇形纸条悬吊于蜡烛上方。

(5)因蜡烛燃烧的热空气上升,而使蛇形纸条旋转。

(1)螺旋线的间距应该大致均匀。

(2)实验时先使蛇形纸条悬吊在离蜡烛火焰稍高处,若不旋转,再慢慢放下。

能旋转即可,不要离火焰太近,以防着火。

烛、火柴、小纸杯、针线、剪刀、美工刀、小铁钉

(1)取一个纸杯,先用铅笔将杯壁圆周四等分,再沿等分线各剪出适当大小的一片“窗页”。

(2)四个“窗页”朝同方向开启,与杯壁都成30度左右。

(3)在杯底中央处用针穿上线,使杯身能够用线悬吊起。

(4)桌面上立一支点燃的小蜡烛,将纸杯杯口朝下悬吊在烛火上方。

如图。

热空气上升从窗口逸出时气流会推动纸杯旋转。

(1)用线将杯身悬吊时,杯身不能倾斜。

(2)点燃蜡烛后,将悬吊的纸杯从蜡烛的上方慢慢放下,到纸杯能旋转处即可。

纸杯不能太靠近火焰,以免纸杯着火。

活动3指南车信箱——走马灯

1.知道走马灯是我国古代的一项发明。

2.知道走马灯能够旋转的原因,知道它是利用上升的热空气推动的。

1.本课的最后一段“指南车信箱”提供一段有关走马灯的科技史,这是教学的延伸,不能用阅读的方法让学生一读了之。

2.要使学生知道走马灯能够旋转的原因,就要指导学生看懂走马灯的内部结构图,让学生明白走马灯里有一个与自制的纸风车相似的叶轮,它的旋转与他们今天做的实验如出一辙——道理完全一样。

3.为了丰富这段教学,教师应该多准备一些有关走马灯的资料或者制作一个简易的走马灯。

在这里应该补充有关走马灯的资料,但本人实在找不到,现在找到的这一段与教材上的差不多,所以还不能用。

因此刷成红色。

[lm:

实在找不到,与教材内容相比又没有新颖的东西,就删除算了。

]

3.压缩空气

本课由引入活动“给球充气”、实验活动“挤压空气”、制作活动“制作空气枪”和拓展活动“压缩空气的应用”四部分构成。

“给球充气”是学生极为熟悉的事,以它做为教学的引入能使学生感觉到科学并不神秘,身边的事物、现象都含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对身边事物的研究也是在学科学,这种亲切感能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这个活动要求学生从给球充气时“充了还可以再充”、“充足气的球能跳起”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运用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来进行合理解释。

“挤压空气”实验是一个经典的传统实验:

通过压缩注射器管里的空气来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空气有可以被压缩的性质,认识空气没有固定的体积,知道压缩的空气有弹性的科学事实;

并会应用自己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解释,体验“科学结论可以通过重复实验来验证”这一重要的科学本质和特征。

“制作空气枪”是学生将科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一次实践,也是学生初次亲身体验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在一个玩具的设计上,能使学生体验到科学与技术的价值,体验到创造和应用知识的快乐“压缩空气的应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人们应用压缩空气做的一些事情,通过这些事例理解科学和技术的威力,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贡献。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认识空气有能够被压缩的性质,认识空气没有固定的体积,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体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1.指导学生能通过实验去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2.学习用自己的实验结论来解释某些现象,体验“科学结论可以通过重复实验来验证”这一重要的科学本质和特征。

3.培养学生通过实践,自己获取第一手资料的研究科学的初步方法[lm:

这要放到科学探究],

体验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成功与喜悦,体验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作用,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应用所学知识的热情。

1.认识空气有可以被压缩的性质。

2.认识空气没有固定的体积。

3.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

4.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塑料注射器1支、橡皮擦1块、硬塑料吸管4~6支、小竹签4~6支、桔子皮(或土豆)。

演示实验用:

篮球1个、打气筒1支。

本课教学时间为1~2课时。

2课时安排如下:

第1课时完成引入活动和实验活动的教学;

第2课时完成制作活动与拓展活动的教学。

本课以一个活动做为导入,根据课时安排的不一样,可以有两种处理方式:

若只安排1个课时的教学时间,导入活动则只能做演示实验,若安排2个课时的教学时间,导入活动则可以做为分组实验。

不管哪种处理方式,在活动中,都要引导学生亲历“现象——解释——结论”的认识过程。

1.做为演示实验的话,活动的开展更多的应该是依靠学生的经验。

让每一个人都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和自己的经验对“给球充气”中的现象做出解释。

利用儿童的表现欲、动员所有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使全体学生都体验到参与的快乐,是克服演示实验使大多数人当观众的有效方法。

2.在学生做出解释后,再试着给球充气、试着拍打充足气的球。

并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和自己的解释,得到“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的初步结论。

但活动并没有结束,教师要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质疑自己的结论:

“我们的解释正确吗?

”“我们的结论能重复验证吗?

”——将学生的探究活动带入下阶段的研究。

活动1挤压空气

1.通过挤压注射器管里的空气,认识空气有能够被压缩的性质、认识空气没有固定的体积,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

2.学习对实验过程进行规范的科学记录方法。

3.会用本实验的结论来解释“装满空气的球里还能继续充气”、“充满气的皮球一拍就跳起来”的现象。

4.知道正确的解释与结论是能够重复验证的。

1.通过引入活动,学生已经得到“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的初步结论,挤压注射器管里的空气的实验应该是用来验证这个结论的实验。

2.实验前,可以先要学生预测按压活塞会发生什么现象,松开按压活塞的手,会发生什么现象。

3.该实验的操作比较简单,学生能够依图完成。

但要须提示学生按压活塞时不能施力太猛,应该慢慢加力,适可而止。

而松手时,动作则要求快,这样能够充分地感受到活塞是被弹起来的。

指南车出现在这里也是为了提醒学生对这一现象的注意。

4.教材上的记录表有“现象”一栏,对现象的描述会各不相同,教师不要强求一致,应该给学生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

不管学生怎样描述现象,最后都能得到同样的结论。

5.实验后的讨论内容是有关引入活动“给球充气”中的问题。

放在这里是要引导学生学习用自己实验得到的结论来解释“给球充气”中的现象;

要是放在前面,则只能是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对问题做出解释罢了。

放在这里的教学意义显然比放在前面要大。

活动2制作空气枪

1.用简易的材料制作空气枪,培养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

2.在制作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科学与技术给自己带来的成功与喜悦。

3.通过玩空气枪巩固、加强对“空气能够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的认识。

1.制作空气枪使用的硬质小塑料管内径不要太大,以小于0.5厘米为宜。

2.在农村可以选择鹅或鸭的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