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树德治疗咳嗽七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321948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4.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焦树德治疗咳嗽七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焦树德治疗咳嗽七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焦树德治疗咳嗽七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焦树德治疗咳嗽七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焦树德治疗咳嗽七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焦树德治疗咳嗽七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焦树德治疗咳嗽七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焦树德治疗咳嗽七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焦树德治疗咳嗽七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辛凉宣肺法:

适用于感冒风温、风热,温邪袭肺,肺气失宣所致的咳嗽,临床常兼见微恶风寒、发热,口渴,脉浮数等症。

桑菊饮(桑叶、菊花、薄荷、杏仁、桔梗、甘草、连翘、芦根)、加减银翘散(银花、连翘、苦桔梗、薄荷、芥穗、牛蒡子、浙贝、杏仁、豆豉、生草)。

(3)宣郁理气法:

适用于情志不遂,肝气郁滞,胸中气机不得宣畅,影响肺气失宣所致的咳嗽。

症见咳嗽,胸闷,脘胁痛胀,生气时加重,喜长吁,性急躁,脉弦等。

加减疏气饮子(厚朴、苏梗、青皮、陈皮、大腹皮、栝蒌皮、桔梗、枳壳、半夏、茯苓、香附、炙草)、加减七气汤(厚朴、半夏、茯苓、白芍、紫苏、橘皮、杏仁、桔梗、地骨皮、桑皮、贝母、黄芩)。

此外,其余如常用的疏肺、开肺、宽胸理肺、通宣理肺等,也都属于“宣”的范畴。

甚至吐、涌、取嚏等法亦属宣法之域。

宣法最常用的药物有:

?

桔梗、荆芥、苏叶、马勃、防风、陈皮、前胡、麻黄、桂枝、细辛、银花、薄荷、牛蒡子、浙贝、射干、生姜、葱白、豆豉等。

(二)“降”法“降”寓有下降、下顺、下气、下瘀、肃降、降火、降痰、降逆等意。

降法是用肃降下气、降气化痰、降火肃肺、肃降祛瘀等方药治疗咳嗽的方法。

因肺主秋令,有肃降功能,喜清虚和降,苦气上逆。

《内经》说: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

”“苦”即有苦降之意。

肺中如有逆气、痰浊、逆火、瘀血等阻滞气道脉络,导致肺失清肃、气逆不降而生咳嗽,治疗宜用降法。

另外,用力过度,努责伤肺,或胸受跌打,致使肺部瘀血,气道瘀阻,肺失肃降也可发生咳嗽,治疗亦须肃降祛瘀之法。

降法可分为:

(1)降气化痰法:

适用于肺气郁,痰浊不降,肺失肃降而致的气逆咳喘诸证。

苏子降气汤(苏子、厚朴、陈皮、半夏曲、前胡、沉香、当归、甘草、生姜)、加减沉香降气汤(香附、陈皮、苏子、桑皮、砂仁、沉香、桔梗、莱菔子、甘草)。

(2)豁痰肃降法:

适用于咳嗽多痰,胸闷懒食,痰涎壅盛诸症。

三子养亲汤(炒苏子、炒莱菔子、炒白芥子)、加味半瓜丸(半夏、栝蒌仁、贝母、桔梗、枳壳、知母、杏仁、橘红、葶苈子等)。

(3)祛瘀肃肺法:

适用于胸背扑跌损伤,瘀血内阻所致的咳嗽。

此种咳嗽往往久咳不愈,夜间尤甚,伴见胸背受伤部位隐痛。

桃仁散(桃仁、桑皮、茯苓、橘络、紫苏梗、紫苏叶、槟榔)、加味当归饮(大黄、当归、苏木、生地、赤芍、桔梗、贝母)。

其它如:

通腑降痰、泻痰逐饮等,亦均属降法之列。

降法最常用的药物有:

苏子、杏仁、桃仁、旋复花、白前、沉香、半夏、川贝、枇杷叶、瓜蒌、地骨皮、槟榔、莱菔子、葶苈子、青礞石等。

(三)“清"

法“清”寓有清凉、泄热、清燥、泻火之意。

清法是指用清泄肺热、清气化痰、清肺泻火、清燥救肺等方药治疗咳嗽的方法,亦前人所谓“寒可胜热”、“泄可去闭”之含义。

肺为娇脏,其性凉,畏热怕火,易被热邪所伤。

凡温热、火邪燥热、暑热、痰热等邪气伤肺,肺体不清,肺失肃降均可致咳嗽,均须用清法治疗。

清法可分为:

(1)清热化痰法:

适用于肺热痰多的咳嗽,症见咳嗽、咽痛、口渴,痰黄稠难出,便秘,脉数等。

清咽宁肺汤(桔梗、山栀、黄芩、桑皮、前胡、知母、贝母、甘草)、清肺汤(黄芩、桔梗、茯苓、桑皮、陈皮、贝母、天冬、栀子、杏仁、寸冬、生草、当归)、清肺化痰汤(黄芩、山栀、桔梗、麦冬、桑皮、贝母、知母、瓜蒌仁、橘红、茯苓、甘草)。

(2)清燥养肺法:

适用于肺燥咳嗽,症见干咳少痰,咽干、咽痒,少津,甚或痰中有少量血丝,舌干唇燥等。

桑杏汤(桑叶、杏仁、沙参、象贝、豆豉、栀子皮、生梨皮)、四汁膏(雪梨汁、藕汁、生萝卜汁、生薄荷叶,加糖慢火熬膏)。

(3)清泻肺火法:

适用于火热咳嗽,症见咳嗽声高,痰黄粘稠,甚或味臭,口渴牙痛,唇裂鼻干,咽喉肿痛等。

二母宁嗽汤(生石膏、知母、贝母、栀子、黄芩、瓜蒌、茯苓、陈皮、枳壳、甘草。

可去陈皮加元参)、清肺降火汤(陈皮、杏仁、桔梗、贝母、茯苓、黄芩、前胡、瓜蒌仁、生石膏、枳壳、甘草。

可将陈皮改为桑皮)、石膏散(生石膏、炙甘草共为细末,冷开水送服,可酌加枇杷叶、贝母、桑皮、桔梗、黄芩、栀子等。

兼有大便秘结者,可重用瓜蒌,并将杏仁捣碎,同时加用生大黄、槟榔、元明粉等)。

(4)清暑益肺法:

适用于暑热伤肺,咳嗽气短,脉数烦热等症。

加减洗肺散(天冬、麦冬、五味子、沙参、杏仁、桑皮、杷叶、六一散)、加味玉露散(生石膏、滑石、寒水石、天花粉、生草、桑皮、杷叶、寸冬、竹叶、五味子、桔梗)、清肺白虎汤(生石膏、知母、竹叶、党参、桑皮、地骨皮、桔梗、甘草、乌梅)。

其余如清热、洗肺、清金、泻白,甚至通下泻火、清肺抑火等,亦均寓于清法之中。

清法最常用的药物有:

桑皮、栀子、生石膏、寒水石、黄芩、知母、青黛、滑石、青果、桑叶、连翘、大青叶、板蓝根、山豆根、锦灯笼、芦根等。

(四)“温”法“温”寓有温肺、温中、温纳等意。

温法是指用温肺化痰、温肺理气、温阳化饮、温中化痰、温肾纳气等方药治疗咳嗽的方法。

肺性本凉,易受寒邪侵袭,形寒饮冷皆可伤肺;

脾肺阳虚,痰饮不化,水饮犯肺;

肾阳不振,使肺中寒冷,肾不纳气。

上述诸因均可使肺气逆而不降,引起咳嗽,均须采用温法治疗。

温法又分为:

(1)温肺化痰法:

适用于肺寒咳嗽,吐痰白稀或凉。

温肺汤(干姜、半夏、杏仁、陈皮、甘草、细辛、阿胶、生姜、大枣)、八味款冬花散(桑皮、苏叶、麻黄、冬花、紫菀、五味子、杏仁、炙甘草)、苏子汤(苏子、干姜、半夏、桂心、人参、橘皮、茯苓、甘草)。

(2)温肺行气法:

适用于肺寒、气机不畅而咳嗽上气,胸膈不利。

加减三奇汤(陈皮、桔梗、青皮、紫苏、半夏、杏仁、枳壳、厚朴、干姜、沉香)、九宝饮(陈皮、杏仁、麻黄、桂枝、桑皮、薄荷、苏叶、大腹皮、甘草。

酌加旋复花、苏子等)。

(3)温中化痰法:

适用于形寒饮冷,脾肺俱寒,症见咳嗽,吐凉痰,稀涎。

半夏温肺汤(半夏、茯苓、细辛、干姜、桂心、桔梗、陈皮、旋复花、党参、白术、甘草)、加味理中汤(党参、白术、干姜、甘草、茯苓、陈皮、半夏、细辛、五味子、冬花等)。

(4)温肾纳气法:

适用于肾气虚寒、肾不纳气而产生的咳嗽气喘,症见吸气不能深纳丹田,呼多吸少,夜间咳喘加重,腰膝畏冷,面色发黑等症。

金匮肾气丸(熟地、山萸、山药、茯苓、泽泻、丹皮、肉桂、附子。

可加五味子)、加味补肺汤(熟地、肉桂、人参、蜜炙桑皮、紫菀、黄芪、五味子)、黑锡丹等。

另外,温脾安肺、温肾化饮、暖肾益气等法,亦均属温法之列。

温法最常用的药物有:

白芥子、干姜、紫菀、冬花、桂心、白蔻衣、百部、薤白等。

(五)“补”法用补肺、补气、健脾益气、补肾纳气等方药治疗咳嗽的方法即是“补”法。

虽然前人有“肺无补法”之说,无非是告诫后人,治咳不可骤用补法。

故补法主要是用于久咳肺虚,确无实邪之证。

肺虚又多与肾虚、脾虚有关,更有阳虚、阴虚之分。

所以运用补法又须与“虚劳”、“痨瘵”的治法相互参照。

总之,补法的应用比较复杂,难度较大,用时必须详细辨证,多方参考,方为全已。

补法可分为:

(1)培补肺气法:

适用于肺气虚的咳嗽,症见面白,气短,咳声低,言少声低,神疲脉虚等。

常用方剂有:

补肺汤(党参、黄芪、紫菀、五味子、熟地、桑皮、蜜少许)、黄芪汤(黄芪、白芍、麦冬、五味子、前胡、党参、细辛、当归、茯苓、半夏、大枣、生姜等)。

(2)补阴保肺法:

适用于肺阴虚咳嗽,症见潮热少痰,盗汗,颧红,夜间咽干口渴,声哑,痰中带血,脉细数等。

加味生脉地黄汤(人参、麦冬、五味子、熟地、山药、山萸、茯苓、丹皮、泽泻、冬虫夏草、蜜紫菀)、宁嗽膏(天冬、白术、茯苓、百合、冬花、百部、杏仁、贝母、紫菀、阿胶、饴糖、蜂蜜熬为膏剂)。

(3)补肾益肺法:

适用于肾阴虚损之咳嗽,咽干,五心烦热,盗汗,干咳少痰,午后颧红,腰酸腿软,梦遗滑精,尺脉弱等症。

加减地黄汤(生熟地、山药、山萸、麦冬、川贝、茯苓、炙草、丹皮、枸杞子、五味子、知母、地骨皮)、加减紫菀汤(紫菀、前胡、麦冬、天冬、桔梗、知母、百合、甘草、杏仁、生熟地、女贞子、阿胶等)。

(4)补脾益肺法:

适用于脾肺俱虚,咳嗽食少,短气虚怯,四肢懒倦。

加味人参黄芪汤(人参、黄芪、白术、陈皮、茯苓、炙草、当归、五味子、麦冬、紫菀、冬花);

加味白术汤(党参、白术、橘红、半夏、茯苓、贝母、炙草、前胡、附片、神曲等)。

另如益气、补肺、生津葆肺、培土生金等,亦属补法范围,而收敛肺气之法,也寓有一定的补意。

补法最常用的药物有:

黄芪、党参、人参、白术、山药、冬虫夏草、蛤蚧、石钟乳、甘草、太子参等,亦可参考润法、收法的一些药物。

(六)“润”法“润”寓有濡润、润养、润燥、滋润之意。

润法是运用甘凉清润、润燥、养肺、清金润燥、滋阴养肺、清燥润肺、生津润肺等方药治疗咳嗽的方法。

前人有“湿可去枯”之剂,湿即含有润之意。

《内经》有“燥者润之”、“燥者濡之”,濡亦即润之意。

肺属秋金,其性本燥,燥邪最易伤肺。

秋季初凉,空气干燥,秋风肃杀,伤及皮毛,感之受病,多为凉燥。

若时值秋令,秋阳暴烈,久晴无雨,尘埃飞腾,感之受病,多为温燥。

久病、大病伤耗津液,或房劳耗精,或久服金石热性补药,而致血燥,此为内燥。

燥邪伤肺而生咳嗽,须用生津养阴之品,滋濡津液,润养肺阴,以除燥邪。

运用润法必须按照“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进行辨证论治。

喻嘉言说:

“凡治燥病,不深达治燥之旨,但用润剂润燥,虽不重伤,亦误时日,只名粗工,所当成也。

”此虽指治燥病而言,用润法治咳者亦当深思。

润法可分为:

(1)甘凉滋润法:

适用于温燥咳嗽,气喘咽痒,痰少难出,口渴声嗄,脉细而数等。

清燥救肺汤(桑叶、生石膏、甘草、麻仁、阿胶、党参、麦冬、天冬、杏仁、杷叶);

加减安嗽汤(天冬、麦冬、阿胶、黄芩、杏仁、五味子、生草、川贝、桑皮、梨皮、花粉、蜜杷叶等)。

(2)养阴润肺法:

适用于肺燥阴虚,津液不布所致的咳嗽。

症见声哑,干咳,盗汗,口渴,饮水不解渴,甚或咯少量血丝,口鼻干,皮肤干燥,脉涩等。

紫菀散(蜜紫菀、阿胶、白人参、麦冬、川贝、甘草、茯苓、桔梗、五味子,可加元参、地骨皮);

二冬膏(天冬、麦冬、蜂蜜等熬膏服用)。

(3)甘寒生津法:

适用于热病以后,热伤肺胃阴分而致的咳嗽少痰,口渴引饮,唇舌干燥,舌红瘦,苔剥脱,食少便燥,消瘦,四肢倦怠,饭后迟消,脉细数等症。

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玉竹、甘草、桑叶、生扁豆、花粉)、玄霜雪梨膏(雪梨汁、藕汁、生地汁、麦冬汁、生萝卜汁、茅根汁,煎炼适度加入白蜜、柿霜取膏,再入姜汁少许)。

另外,滋肾以润肺、润肠以降气、养血润燥、滋阴清化等,均属润法之列。

润法最常用的药物有:

麦冬、沙参、阿胶、蜂蜜、天冬、梨、梨皮、生地、元参、杏仁泥、藕、柿饼、柿霜等。

(七)“收”法“收”寓有收敛、收涩、合敛、敛肺、敛气等意。

收法是指用收肺敛气、合敛益肺、敛补肺气、敛阴清气等方药治疗咳嗽的方法。

但因收法寓有补意,故只可用于久咳、肺中确无实邪者。

因久咳则肺张叶举,肺气浮散,治宜收敛肺气,令肺合降,方可用之。

《医门法律》说:

“凡邪盛、咳频,断不可用劫涩药。

咳久邪衰,其势不脱,方可涩之。

误则伤肺,必至咳无休止,坐以待毙,医之罪也。

”不可不慎。

收法可分为:

(1)敛肺化痰法:

适用于咳嗽日久,声哑失音,痰少气逆之证。

润肺丸(诃子肉、五倍子、五味子、甘草蜜丸噙化)、加减人参冬花散(诃子、人参、冬花、贝母、乌梅等)。

(2)收肺敛气法:

适用于久嗽不止,肺张叶举,肺气浮散,呛咳气短之证。

九味散(党参、冬花、桔梗、桑皮、五味子、阿胶、贝母、乌梅、罂粟壳、姜、枣)、加味诃黎勒丸(诃子、海蛤粉、蒌仁、青黛、杏仁、香附、马兜铃、百合、乌梅、五味子)。

另外,收合肺气、收涩敛肺、收气润养等,亦属收法。

收法最常用的药物有:

五味子、乌梅、罂粟壳、百合、马兜铃、诃子、五倍子、白芨、白果、白敛等。

焦氏强调,治咳七法,必须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灵活运用,不可乱投。

如当“宣”反“润”,可致咳嗽久久难愈,痰腻难出;

如当“收”反“宣”,可致咽燥干咳,甚或咳血失音……。

另一方面尚须根据病情需要,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则,合并使用。

如:

宣降合用、润收合用、清中加润、补而兼收、宣降加清、润补佐收等等。

并且还须酌情调整用量轻重,灵活而施。

在组织药方时,可七分宣二分降、三分润七分收、四温六补、八补二收、五宣二降三清、三清五润二降……。

如是,七法又可变化无穷,以应病情的需要。

正如前人所说:

“病有千端,法有万变,圆机活法,存乎其人。

”?

成肇仁用疏风和解法治喉源性咳嗽经验喉源性咳嗽一词由著名耳鼻喉中医专家干祖望在其《干祖望经验集》一书中首次提出,此病的主要特点为:

痒为主症,阵发性咽痒,干咳,不痒不咳,多为阵发性顽固咳嗽,咳甚则剧,咳后吐出少许白色黏痰。

湖北中医学院成肇仁教授师从全国著名伤寒学者李培生教授,并为全国第一批名老中医田玉美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40余年,擅长治疗各种疑难杂症。

成肇仁用疏风和解法治喉源性咳嗽经验丰富,笔者有幸跟师学习临床,受益匪浅,浅析其经验。

病因病机喉源性咳嗽患者多因感冒起病,外感风寒风热,有些患者有慢性咽炎、支气管炎病史,滥用抗生素、过服味甜滋腻的糖浆、过用收敛药等不当治疗导致闭门留寇,进而成喉源性咳嗽。

内因方面多因素体虚弱或过敏体质易感外邪,饮食失宜如嗜食鱼虾海鲜、辛辣刺激之物,疲劳过度。

外感风邪不解而流恋咽喉,肺气不利、肺失宣降,郁而化火化燥,喉失液濡。

火邪循经而行,所过之处津液受灼为痰,如《丹溪心法·

咳嗽十六》所载“干咳嗽,难治。

此系火郁之症,乃痰郁其中,邪在中”,肺经受邪,则咳吐痰涎,胸胁胀闷。

燥邪既可化火伤津,炼液成痰,又可生风进一步加重干痒,即“无风不作痒”。

辨治方药成肇仁认为,喉源性咳嗽宜用祛风和解之法,根据他多年的经验,他惯用有小柴胡汤、止嗽散、杏苏散。

陈修园在:

其《医学三字经》中写到:

“气上呛,咳嗽生……挟水气,小龙平;

兼郁火,小柴清”,其《医学实在易.卷二》一书中亦有:

“胸中支饮咳源头,方外奇方勿漫求。

更有小柴加减法,通调津液治优优。

”少阳为气机升降枢纽,枢机不利,火郁内扰,则水液不布、聚液生痰。

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疏利肝胆、通达表里的重要方剂,柴胡减量应用,可以用于开郁调气,治疗郁火咳嗽。

如果没有明显的正虚,成肇仁多用小柴胡汤,取柴胡、黄芩、法半夏和解以宣畅气机、发散郁火。

咳嗽迁延难愈,多用寒热相宜的止嗽散,止咳化痰、疏风肃肺,其组成为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陈皮。

或用杏苏散,轻宣郁燥,其中苏叶除了解肌发汗、开宣肺气之外,还有很好的芳香化浊辟秽、理气和胃行滞作用。

根据患者体质和症状,病程所处时期的不同,成肇仁灵活选方。

外感风寒轻证:

选用三拗汤,疏散风寒、宣肺解表,组成为麻黄、杏仁、甘草,麻黄用量一般为6克,症状重者可酌情用到10克。

或者选用六味汤,其组成为荆芥、薄荷、僵蚕、桔梗、甘草、防风。

如化燥化火,症见咽红咽痛、耳鸣目赤者,方选《温病条辨》翘荷汤,清气降火,组成为薄荷、连翘、生甘草、黑栀皮、桔梗、绿豆皮。

咳痰黏稠、咳之不出者,可用三子养亲汤降气化痰。

久咳阴伤、咽干者,多用增液汤或加南北沙参养阴润燥;

胸闷胸胀者,多配用瓜蒌壳清热化痰、宽胸理气,葶苈子泻肺止咳。

除了疏风散表、清气化痰外,成肇仁重视标本兼治,脾为生痰之源,对于脾虚患者,用四君子汤健脾益气助运,以太子参易原方中性温燥的人参气阴双补、养阴生津。

典型病案喻某某,男,43岁,2012年9月5日初诊。

患者咳嗽一个月,伴咽痒、胸痛,咳吐白色稀痰,大便偏稀,汗多,舌暗红苔薄白,脉细滑。

处方:

柴胡10克,黄芩10克,法夏10克,麻黄6克,杏仁10克,连翘15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桔梗10克,僵蚕10克,前胡10克,百部10克,紫菀10克,苏子10克,白芥子10克,炒莱菔子30克,甘草6克,厚朴10克。

7剂。

患者服后咳嗽减轻,但仍觉咽部作痒而咳,咳吐白色稀痰,舌暗红苔薄白,脉细弦。

守上方加南沙参15克,7剂后诸症均解。

喉源性咳嗽的中医药研究进展陈雪梅1,刘小虹2(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02级硕士研究生,广州510405;

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广州510405)摘要:

对中医药治疗喉源性咳嗽的临床概况进行了综述,并对中医药治疗喉源性咳嗽的优势与不足作了小结和展望。

喉源性咳嗽是指因咽喉不适而造成的反复咳嗽,其特点是咽喉干涩奇痒,阵发性干咳,缠绵难愈。

检查咽喉部可见粘膜慢性充血,部分咽后壁有淋巴滤泡增生。

经胸片及血分析检查均无异常发现。

其病名由著名老中医干祖望教授首创,属中医咳嗽、喉痹范畴,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慢性咽炎”或“上呼吸道感染”。

近年来,由于温室效应的影响,地球逐渐变暖而引起的空气干燥;

工业对环境的污染;

空气粉尘、异味气体的刺激及病毒、细菌感染,致使本病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

西药治疗多以抗感染、抗过敏、止咳处理为主,疗效欠佳,且费用较贵。

而采用中医药治疗本病疗效颇佳,且取材方便、药价低廉,副作用少,相关报道纷沓至来,屡见不鲜。

笔者查阅了近五年相关文献,现将相关情况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万方容[1]总结老中医干祖望的经验,指出喉源性咳嗽的病因有内、外之分。

外因多缘于伤风感冒后失治、误治或过服甜味的止咳糖浆,导致浮邪不能外泄,困于肺经,独郁于喉而致;

内因多由于慢性咽喉炎久治不愈,引起液不养咽,津不濡喉,导致咽部干燥,形成干生燥,燥生风,火生痒的病变,从而导致本病的发生。

王东方[2]在总结干祖望教授对该病认识的基础上,继续丰富完善了该病的病因病机内涵,提出了以下六点认识:

1、风寒犯肺,肺气失宣,渍于咽喉,咽痒干咳;

2、肾阴不足,相火浮越,燥津灼液,咽干即咳;

3、肺阴亏虚,燥火上冲,熏灼咽喉,作痒而咳;

4、心火偏亢,循经犯喉,燥灼津液,干痒咳嗽;

5、瘀血阻滞,津不上承,咽喉失养,干燥而咳;

6、禀质过敏,异气刺激咽喉,引动肺气上逆,咽喉作痒干咳。

曹春宝[3]认为本病以喉痒为突出症状,而风邪是痒症的主要病因。

引起喉痒的风邪有二:

一是外感后风邪未除,上犯咽喉;

二是肺肾阴虚,咽喉失于濡养,阴虚内热生火,阴津不足生燥,燥火生风。

因此治疗上除宣肺化痰止咳外,祛风利咽的药物必不可少。

项楠[4]认为本病发病机理有三:

一是风邪犯肺,肺气失宣,渍于咽喉;

二是脾气虚弱,运化无力,不能生津液而生痰,痰气交阻于咽喉;

三是肺肾阴亏,阴液不足而失于濡养咽喉,从而引起本病。

曾有学者[5]对110例喉源性咳嗽患者进行病因学调查,结果发现大部分患者都具有慢性咽炎及上呼吸道感染史;

并且对其进行纤维喉镜检查,发现炎症病变部位主要在咽部、声门上区、声门下区,而气管内病变不明显,从而进一步证明了咽喉部疾病是可以引起咳嗽的。

这从病理生理学角度对喉源性咳嗽的病机进行了探讨。

认为喉源性咳嗽是由于咽喉部炎症刺激了咽喉部某种感受器,兴奋了迷走神经,将神经冲动传入延髓,促发了一系列的协调反射效应,引起了咳嗽。

2、辨证论治万方容[1]总结老中医干祖望治疗经验,将本病分为五型论治:

1、邪困肺经型,治以宣肺解表、利喉止咳,方以三拗汤加味;

2、心火独盛型,治以清心泻火、利咽止咳,方以导赤散加味;

3、胃火肾虚型,治以清胃泻火、滋养肾阴,方以玉女煎加味;

4、津液亏损型,治以滋阴润燥、濡养咽喉,方以增液汤加味;

5、脾衰土弱型,治以健脾补中、培土生金,方以参苓白术散或补中益气汤加减。

王新华、徐志瑛[6]归纳喉源性咳嗽的证治八法:

肺失清肃,痰凝咽喉,治以肃肺;

表寒外束,肺气郁闭或表虚寒发无力,治以实肺;

正气虚弱,病邪留恋不去,治以补虚;

咽喉不利,鼻窍不通,治以利咽通窍;

风邪外客或风淫上扰,治以祛风;

咳嗽日久,气血凝滞,治以活血。

临床上各法可参合运用,并可结合使用外治之法。

庄正裕等[7]对144例喉源性咳嗽患者进行临床总结,认为本病可以分为五型论治。

1、痰热蕴结型,治以清热化痰、利咽散结,用黄连温胆汤加减;

2、风火内郁型,治以清热泻火或疏风清热、清肺利咽,火热内郁用甘桔汤加味,风热所致者用银翘散加减;

3、痰瘀阻结型,治以涤痰消结、化痰利咽,消瘰丸合二陈汤加减;

4、阴虚内热型,治以滋阴利咽或滋养肺肾、清热利咽,肺胃阴伤者以沙参麦冬汤加减,肺肾阴伤者用麦味地黄丸加减;

5、寒痰湿阻型,治以温化寒痰、通窍利咽,用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减。

干千[8]将本病分为四型论治:

1、邪困肺经型,治以宣肺止咳,方以三拗汤加味;

2、禀质过敏型,治以脱敏汤化裁(茜草、紫草、旱莲草、蝉衣、地龙干、太子参、黄芪、茯苓、白术、淮山、诃子等);

3、阴虚火旺型,治以滋阴降火,方以知柏地黄汤加减;

4、心火亢盛型,治以清心泻火,方以导赤散加减。

行利等[9]根据临床经验,将本病分为四型论治:

1、肾阴不足型,治以滋肾养阴、润燥止咳,方以麦味地黄汤加减;

2、肝郁化火型,治以疏肝泻火、润喉止咳,兼以化瘀,方用丹栀逍遥散合青黛散化裁;

3、心阴不足型,治以养心安神、润燥止咳,方用天王补心丹合润燥化痰止咳药变通;

4、肺火灼喉型,治以清肺养阴、润喉止咳,兼以化痰,方用清金化痰汤加减。

3、临床研究3.1经方治疗练红燕[10]认为“风邪”是喉源性咳嗽的主要致病因素,因此治疗时选用祛风宣肺止咳的三拗汤加味(炙麻黄、北杏仁、甘草、僵蚕、地龙、防风、苏叶、岗梅根、百部),同时采用缓慢呷服药液的方法,使药物被咽喉部位的黏膜有效地吸收,快速达到疗效。

此治疗方法可明显缓解咳嗽、咽痒等症状,起效快,疗效满意,无明显副作用。

鲁海婷[11]用经方止嗽散加味(炙枇杷叶、百部、紫菀、白前、荆芥、陈皮、款冬花、桑白皮、黄芩、北杏仁、桔梗、甘草)治疗喉源性咳嗽142例,总有效率为91.5%。

认为此类咳嗽病因难寻寒、热,故投温润和平,不寒不热之品,治之最相宜。

止嗽散加味温而不燥,润而不腻,苦不过寒,辛不过热,而且使气机调畅,宣降有权,故咳嗽自止。

孙秀凤[12]认为咽喉为肺系所属,与肺相通,外感风热之邪,郁于咽喉或胃热之邪上冲咽喉,致使肺经郁热,肺气郁闭,肺气失于宣降而致本病,选用桑菊饮加味(桑叶、菊花、蝉衣、芦根、牛蒡子、天花粉、连翘、杏仁、薄荷、桔梗、甘草)辨证治疗。

方药合用,共奏疏风清热,利咽解毒之功效,且简单易行,临床疗效显著。

闫菊[13]认为本病多为风邪上犯,耗伤肺津,肺燥失其清肃,虚火上炎,痰凝咽喉,咽喉失养所致,治用沙参麦冬汤化裁(南沙参、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