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阿胶修治工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321093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253.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阿胶修治工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第六章阿胶修治工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第六章阿胶修治工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第六章阿胶修治工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第六章阿胶修治工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章阿胶修治工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六章阿胶修治工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阿胶修治工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章阿胶修治工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因为,百年堂认为,只要一道工序出错,则满盘皆废,最后出品的,肯定不会是好胶。

百年堂在每一道制胶工序上,近似于苛刻。

百年堂人坚守“遵古训戒见利忘义必堂堂正正做人,求正品忌粗制滥造必道道地地真胶”之祖训,恪守“心为真心,方为古方,皮为真皮,胶为真胶,价为实价,必为真胶”之堂训,遵循“精圣药炮制之法,明阿胶药性之理;

修医家仁德之心,守药者欺妄之戒”之座右铭,恰恰体现了一种科学的工艺精神,百年堂就是秉承了这2500多年的阿胶文化精髓。

第一节阿胶古法修治

在东阿,阿胶修治,千百年来都传男不传女,师徒父子口耳相授,连大师级的药圣李时珍在自己名著《本草纲目》中有关阿胶生产要素的讲述,也讲得相当单薄潦草。

历史上唯一记载相对严谨细致的,是李时珍的同时代人卢之颐,他在自己的著作《本草乘雅半偈》中说道:

“煮法必以乌驴皮,刮净去毛,急流水中浸七日。

入瓷锅内,渐增阿井水,煮三日夜则皮化。

滤清,再煮黏稠,贮盆中乃成尔。

冬日易干,其色深绿且明燥、轻脆。

味淡而甘。

亦须陈久方堪入药。

明人刘述金的记述略有详实色彩:

“大锅七口,乌驴皮用牡者。

皮入水已化,则每日递减一口,聚其融化之极者,止得一口,然后搭于架上,任其顺下而不断,凡四昼夜,胶乃成。

清代乾隆时江苏常熟人王应奎在《御南随笔•续笔二》中又对部分细节进行了补充:

“火用桑柴,三昼夜始成。

以麻油收者,其色微绿,以鹿胶收者,其色微紫。

并光亮如镜,味甘成,无皮臭。

其真者如是止矣,他说皆妄。

后期,清·

张隐庵《本草崇原》及《中国药学大辞典》中均对阿胶的制备方法也仅做了概述,我们摘录《中国药学大辞典》以飨读者:

“按古法,先取狼溪河水,以浸黑驴皮,后取阿井水以煎胶。

考狼溪河发源于洪范泉,其性阳,阿井水发源于济水,其性阴,取其阴阳相配之意。

煎炼四日,而后成胶。

又“阿胶自山东东阿县,以黑驴皮,阿井水煎之……考阿井在东阿县城西,县志云:

昔有猛虎居西山,爪刨地得泉,饮之久,化为人,后遂将此泉为井,然此水实为济水之源,其色绿,其性趋下;

东阿城内又为狼溪河,其水为漯水之源,乃洪范九泉之水所汇归,其性甘温,故合此二水为最善;

再按定,每年春季,选择纯黑无病之健驴,饲以狮耳山之草。

饮以狼溪河之水,至冬宰杀取皮,浸狼溪河内四、五日,刮毛涤垢,再漂泡数日,取阿井水用桑木柴火熬三昼夜,去滓滤清,再用银锅金铲,加参、蓍、归、芎、桔、桂、甘草等药汁,熬至成胶。

其胶光洁味甘咸,气清香,此即真阿胶也。

”“真胶不作皮臭,夏月亦不湿软”。

古今多少文人墨客,方士名医大师都搞不清东阿阿胶的修治工艺,到底东阿道地阿胶是怎么制作的呢?

为什么东阿道地阿胶一向能以“黑如翳漆凝若脂,透如琥珀润如玉,经夏不湿冬不软,陈年老胶效犹佳”享誉世界,2500多年来,阿胶和瓷器,丝绸、茶叶,一直是外交国礼,随着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茶马古道,晋商商道,流传四方,被世人誉为“中国四大国宝”,与“人参、鹿茸”,共称“中药滋补三大宝”。

能够被皇家视为宫廷滋补圣品,成为达官显贵、巨富商贾、乡绅名流家中常备的滋补佳品和上流社会相互送礼馈赠的首选上品。

阿胶的生产究竟是什么秘密呢?

让我们进入百年堂,跟着百年堂的脚步从阿胶修治的基础的知识开始了解吧。

一、阿胶修治浴水火

阿胶的生产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在2500多年的生产过程中,经数代医家、药物学家的潜心研究和制胶技工的反复实践,不断舍其糟粕,取其精华,先后经过多次改革,生产工艺日臻完美。

近年来,由于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不断引进,阿胶的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仍以传统工艺为主导。

我们就走进百年堂细细观察吧。

清咸丰年间老东阿县的制胶作坊“邓氏树德堂”的阿胶,进宫治好了慈禧的血症,保住了龙胎,受到皇封。

同治十年,皇帝载淳曾亲派一名四品钦差,前来东阿镇,购买纯黑健驴十二头,派人放牧于狮耳山上,饮狼溪河里的水,至冬宰杀取皮,依法煎胶,带回宫中,为皇宫受用。

之后,朝廷每年都要派钦差前来东阿镇监制“九天贡胶”。

这段故事描写的就是老东阿制备阿胶的史实,关于阿胶,在东阿一带尚有“小黑驴,白蹄子,鸟眼白肚皮。

东山吃饱草,扒着河沿漱漱嘴。

晃耳朵,喷响鼻,再到谷场去打滚。

喘口气,歇歇腿,抖抖毛,甩甩泥,闭闭眼,稳稳神,剥下它的皮。

添上阿井水,桑柴文火煨。

金锅盛,银铲推,四十九天熬一轮。

”的民谣。

此可见古法制备阿胶讲究制胶用水质(狼溪河水)、制胶用设备(金锅银铲)、制胶用。

火源(桑木柴火)、制胶用原料(啃狮耳山草、喝狼溪河水的驴之皮),十分强调自然条件,这正是东阿胶业者用料考究、做工精良、注重质量的真实写照。

中药的生产用传统术语说叫“炮制”。

中药的的炮制程序实在是复杂,大致说来,可简单的分为“净制、切制、炮炙”三大处理类别,目的是把中药材通过制成饮片,以适应医药配制的需要。

比如净制药材一般要使用挑选、风选、水选、筛选、剪、切、刮削、剔除、刷、擦、碾、火燎及泡洗等方法;

像切制药材则除鲜切、干切外,须经:

喷淋、抢水洗、浸泡、润、漂、蒸等浸润方法使药材柔软然后切成片、段、块、丝等形状。

有的药材则还需要经过炮炙,炮炙法有炒(清炒或加辅料炒如麸炒)烫、煅(明煅、煅淬)、制炭(炒炭、煅炭)蒸、煮、炖、燀、酒制(包括酒炙、酒炖、酒蒸)醋制(包括醋炙、醋煮、醋蒸)、盐制(包括盐炙、盐蒸等)、姜汁炙、蜜炙、油炙、制霜、水飞、煨等方法。

细的话则有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及其他制法等五大类:

——修制:

有挑、拣、簸、筛、刮、刷、捣、碾、镑、锉等方法;

——水制有淋、洗、泡、漂、浸、润、水飞方法;

——火制有炒、炙、煅、煨等。

——水火共制有煮、蒸、淬、潬等方法

——其他制法:

有发芽、发酵、制霜等方法

阿胶是一位道地的中药材,阿胶的生产工艺用传统术语说叫做修治。

阿胶的修治,程序实在是复杂,大致说来,关键程序有十几道,依次为泡皮、刮毛、焯皮、化皮、靠汁打沫、过滤、沉淀、出胶、切胶、晾胶、翻胶、擦胶等等,阿胶的修治几乎把中药炮制的大部分传统方法都是用上了。

所以我们经常对外国友人说,想了解中国中医学皮毛,看看阿胶修治就有代表性了——难怪阿胶修治工艺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先把阿胶的修治术语解释一下:

【冬板】专指冬季剥取的驴皮叫“冬板”,质量最好;

【春秋板】春秋季剥取的驴皮称为“春秋板”。

【伏板】质量次之;

夏季剥取的驴皮称为“伏板”,质量最差。

【打沫】又叫提沫,专指阿胶制备中除去杂质的过程。

当胶液达到一定浓度时,便对入适量的生水,胶液稀释后用武火至沸,再用文火缓缓加热,这样胶液内轻浮及细微的杂质便与水中的金属离子结合成比重较小的络合物悬浮于液面,由锅边向中央聚集,等上浮的杂质聚于锅中央时用打沫瓢和打沫刀将此上浮物取出,这一操作过程称为“打沫”。

一般1小时左右打沫一次。

【挂珠】胶液浓缩至一定程度后,用胶铲挑起。

胶液呈连珠状流下,这种现象称之为“挂珠”。

此时胶液流动的速度很慢,可根据胶液流下的速度快慢,判断含水量。

【砸油】是指胶液中加入植物油后,将胶液与油类进行混匀的过程。

即胶液中加入油类后,用出胶勺将加入油类的胶液舀起,再用力将其砸入锅中与锅中胶液混合,使加入的油类均匀地分布在胶液中。

【吊猴】胶液浓缩至一定程度时,用胶铲挑起,胶液则悬吊于胶铲上形如猴状,称之为“吊猴”。

【发泡】又叫发锅,胶液浓缩至一定浓度,辅料加完后,文火加热一段时间,在胶液表面将鼓起较大的气泡,如馒头状,俗称“发泡”。

【醒酒】胶液加入绍酒并浓缩到一定浓度后,或胶锅中出现“发泡”现象即将要出胶时,停止加热,使锅内的热气自然逸出,胶液内无油泡、气泡,这个过程称之为“醒酒”。

【挂旗】又叫挂铲,胶液浓缩至一定程度后,用胶铲挑起,胶液粘附于胶铲上呈片状缓缓坠落,这种现象称为“挂旗”。

【胶凝与凝胶】胶液熬成后,趁热倾入已涂有植物油的凝胶盘内自然使胶液凝固成大胶块,此过程称之为“胶凝”,所得到的固体胶构之为“凝胶”,又叫“胶坨”。

【开片】将胶坨切成一定规格小胶片的过程,称之为“开片”。

手操作要求刀口平,一刀切过,以防出现刀口痕迹。

【闷胶】又称伏胶、瓦胶、瓦箱,开片后的小胶片,在晾胶床子上阴晾数日后,整齐地装入木箱内,密闭闷之,称之为“闷胶”。

此过程包括瓦箱、立箱、倒箱、压箱、闷箱等。

闷胶的主要目的是使胶内部的水分向外扩散,以缩小胶片内外的水分差,同时通过闷胶达到整形胶片的目的.

【晾风】:

是指将瓦胶箱中经过“闷胶”的胶块拾出,摆放在晾胶床上,把胶块上已闷出的水分挥散掉的过程。

二、阿胶古法修治

据百年堂张传福介绍,阿胶古法修治工艺,主要有泡皮、刮毛、焯皮、化皮、靠汁、打沫、过滤、沉淀、出胶、切胶、晾胶、翻胶、擦胶等49道工艺。

按古法制胶,阿胶制作非常讲究:

首先是备料,必须取放牧狮耳山,饮水郎溪河的“药驴”的皮,以为“药驴”“吃的沙参、枸杞、天门冬,喝的全是矿泉水,拉的尽是十全大补丸”,这样的皮做原料是熬好胶的关键。

其次是泡皮。

张传福说:

“清代康熙时浙江山阴(今绍兴)人金埴在其著作《巾箱说》中说:

制阿胶之法:

至冬取皮浸河一月,刮毛涤垢,务极洁净。

然后运回作坊切割、烹煮。

”书上说不科学,可能是道听途说记载的——皮子泡一个月,不泡烂了吗?

东阿道地阿胶的制作泡皮传统方法一般是三天三夜到四天四夜,不超七天七夜,只要泡到皮子发胀,皮子上的毛用手扯,可以扯得下来就可以了。

第三步刮毛。

将“泡透”的驴皮,置于木凳上,先将里面的腐肉和脂肪除去,再将表面的毛刮掉;

《巾箱说》金老先生说“运回作坊切割、烹煮”也是不对的,运回作坊去刮毛,驴毛刮下来还得冲洗,运回去多麻烦啊,我们以前刮毛都是就地搭个工棚,支个木桩就开始干活了。

百年堂老胶工也常说:

“刮毛只要刮到一半或三分之二的毛就可以了”,可不是像杀猪一样把皮子刮得干干净净的,完全没有毛的皮子出胶率上不去,按现在科学的说法是:

毛囊里蛋白质含量很丰富,这种蛋白质是可以熬出来的。

还有,皮子刮好也不是马上拉回作坊,还有一道工序就是再泡皮,要再放到河里浸漂2—3天才运回胶坊切块。

第四步切皮。

也叫铡皮,百年堂老胶工说刮完毛,再泡2-3天皮后,就要把皮子运回作坊去铡皮了,铡皮的要点是将去毛的驴皮切成长宽40cm左右的方块;

第五步洗皮。

切碎的皮块还要再清洗一遍,就是把皮块倒入洗皮池内,加入清水,再来回漂洗,重复7-10次多次。

第六步焯皮。

(焯Chuo,第二声)将洗净的驴皮投入锅内,加水加热焯洗,至皮块打卷后取出,供煎胶用。

第七步化皮。

也就是煎取胶汁。

工艺师先将熬胶专用的竹篓置于铜锅内,然后把已处理好的小块驴皮倒在竹篓上,加水淹没过皮面,用文火加热,保持微沸1-2天。

百年堂张传福解释为什么要加竹篓呢?

因为是竹篓可以避免锅底温度过高,皮子被烧焦,影响质量。

在这个过程最传统的方法是,还没当胶汁浓稠,就把未熬化的皮子捞出来,换一口锅熬,对已经熬出来的胶汁做上标示,是第几锅。

“这个工序明朝的刘述金老先生记述道,皮入水已化,则每日递减一口,聚其融化之极者,止得一口,然后搭于架上,任其顺下而不断。

凡四昼夜,胶乃成”。

当然,小户作坊熬胶就没那么复杂,他们一般是熬到胶汁浓稠就倾出煎液,加水接着熬,先后共煎3-5次,直至皮子完全化掉,充分煎出胶质为度。

 

张传福介绍化皮有五个关键:

1、加水量很关键。

加入的水以淹没过皮面最好,保持锅内一直是冒泡泡的微沸状态。

2、火力控制很重要。

提取时用猛火加热,煮至沸腾,然后控制火力,文火保持煎熬,只要锅内微沸即可。

这样胶液内的杂质容易浮到上水面,当杂质由锅边聚集到中央时,就可以打抹。

3、补水很重要。

为了把原料中的胶汁尽可能煎出,除保持温度和足够水分外,加热提取过程中应随时补充因蒸发所失去的水分,以免因水分不足而影响胶汁的煎出。

4、煎煮的时间也极为重要。

煎煮的时间一般为8—48小时,先后反复煎煮3—5次,至煎出胶液中胶汁甚少为止。

5、每次煎出胶汁,应趁热过滤,否则冷却后因黏度较大而过滤困难。

第八步的工艺是提沫。

又称打沫,当胶液达到适当浓度时,便兑入适量凉水,稀释后,用武火煮至沸,再用文火缓缓加热,这样胶液内的杂质便浮上水面。

当杂质由锅边聚集到中央时,用打沫瓢或打沫刀将其取出。

此操作称为“打沫一个”。

一般一小时左右打沫一个。

打抹的用水非常有讲究的,必须使用阳谷阿城的古阿井的井水。

百年堂张传福介绍:

打沫是熬胶中最重要的工艺,打沫是为了把驴皮中的杂质除去的过程。

打沫就要来回加阿井水,因为阿井水比重大,水里面有很多矿物质,这些矿物质很容易和驴皮结合,形成络合物飘起来,容易去除阿胶不需要的杂质,但是阿井水极为难得,老东阿和新东阿的胶坊,老东阿离阿城有30多公里,新东阿离阿城有50多公里,取一担水很费劲。

第九步是过滤。

也就是每次所煎胶液,先用细筛滤过,然后用丝棉滤过。

第十步是澄清。

过滤后的胶汁加入明矾适量,搅拌混匀,静置沉淀,再过滤。

由于胶汁黏度较大,其中所含杂质不易沉降,常常用沉降法或沉降、滤过二法合用。

一般在胶液中加入适量的明矾(每100千克原料加入明矾60~90克,甚至120克),经搅拌静置数小时,待细小杂质沉降后,分取上层澄清胶液,或用细筛或丝棉滤过后,再置锅中用文火进行浓缩。

第十一是浓缩。

胶液过滤并经澄清后,合并进行浓缩。

这个工作就是把经过滤处理的胶液浓缩至糖浆状后取出,静置24小时,待沉淀下降后,倾出上清液,将澄清的胶汁置于铜锅中以文火加热浓缩打沫,1小时左右打一个沫,期间要不断搅拌防止焦化;

至一定浓度、杂质提净、胶液不透纸时,即可加入冰糖,搅拌至全部溶解后继续浓缩。

百年堂老胶工也说:

“浓缩收胶,火力不宜过大,并不断搅拌,如有泡沫产生,应及时除去。

随着水分的不断蒸发,胶液的黏度也越来越大,这时应防止焦化。

第十二步是挂珠。

挂珠的作用是可根据胶液的流速,判断其含水量。

所谓的挂珠是胶液浓缩至一定程度后,用胶铲挑起,胶液呈连珠状慢速流下。

这个时候就要加入豆油。

第十三步是砸油。

挂珠加入豆油后,应进行“砸油”,即胶液中加入油类后,用出胶勺将加入油类的胶液舀起,再用力将其砸入锅中与锅中胶液混合,此时应用力将胶液搅拌,使油与胶液充分混合,使油分散均匀,以免胶内出现小油泡。

第十四步是吊猴。

胶液浓缩至一定程度时,至出胶水分接近出胶,即开始“吊猴”(用胶铲挑起,胶液则悬吊于胶铲上形如猴状),搅拌加入黄酒。

此时火力更要减弱,并强力搅拌,以促使水分蒸发并防止焦化。

第十五步是发锅。

胶液浓缩至一定浓度,辅料加完后,用文火加热一段时间,胶液表面鼓起馒头状较大气泡,俗称“发锅”,此时应将胶膏停止加热,使胶液内的气泡自然挥散。

第十六步是醒酒。

至“发锅”时就要“醒酒”,胶锅中出现“发泡”现象表示即将要出胶,停止加热,使锅内的热气自然逸出,这样胶液内就不会有油泡、气泡了,这个过程称之为“醒酒”。

第十七步挂旗。

又称挂铲。

胶液浓缩至—定程度时,用胶铲铲起,胶液粘附于铲上,呈片状,缓缓坠落。

挑起“挂铲”时收胶,将胶液倾入凝胶盘内,使之自然冷凝,即得“凝胶”。

至挑起胶液则粘附在棒上呈片状,而不坠落(也叫挂旗),胶液浓缩至无水蒸汽逸出为度。

浓缩程度应适当控制,水分过多,成品在干燥过程中常出现四面高、中间低的塌顶现象。

第十八步胶凝,胶液炼成后,趁热倾入凝胶盘内自然冷凝,使胶液凝固成大胶块。

此过程称为胶凝。

阿胶熬成后。

趁热倾入已涂有植物油的凝胶盘内,使胶液自然凝固成胶坨。

凝胶前将凝胶盘洗净,揩干,涂少量麻油或豆油,倾入热胶液后放置于室中(寒露—谷雨季节生产),经12~24小时即可凝成胶坨。

胶液凝固后即可切成规定规格的小片状。

第十九步开片。

胶凝之后是开片、闷胶。

对已浓缩收得的胶液进行冷凝得胶坨,将胶坨用刀切掉边角,把胶陀修成整整齐齐的长方形,叫做“放大条”,把大条分解成香烟条一样的规范小条叫“切小条”,吧小条切成规格的小片即得阿胶片,此过程俗称“开片”。

百年堂老胶工强调:

手工操作要求刀口平,一刀切过,以防出现刀痕。

第二十步阴凉室阴晾。

胶片切成后,置于晾胶室内,放在晾胶木板床上,开片后的小胶块阴晾数日后,整齐装入木箱内密闭闷之,此过程称为闷胶,又叫“伏胶、瓦箱”。

其目的是使胶片内部的水分向外扩散,以缩小胶片内外的水分差,并可起到整形的作用。

将切得的胶片阴晾、闷胶(含瓦箱、立箱、倒箱、闷箱)、晾胶、擦胶、印字、灭菌、包胶(包小块、装盒、贴签、包大皮、装箱、封箱)、检验、入厍即得。

第二十一步干燥室晾胶。

3~5天后转移到竹帘子床上,分层置于干燥室内,使其在阴凉的条件下干燥。

一般3~5天将胶翻面一次,使两面水分均匀散发,以免成品发生弯曲现象。

第二十二步,闷胶。

数日之后,待胶面干燥至一定程度,便装入木箱内,密闭闷之,使胶片水分向外扩散,称之“闷胶”,也有称之为“伏胶”或“瓦胶”的。

第二十三步,倒箱,立箱。

在闷胶过程中,还应不断地倒箱、立箱。

第二十四步,擦水2~3天后将胶片取出并用布拭去表面的水分,然后放在竹帘子换温度更高的晾胶室晾之。

第二十五步干燥室晾胶,数日之后,又将胶片置于木箱内密封2~3天。

如此反复操作3~4次,即可达到干燥的目的。

第二十六步,擦胶。

胶片充分干燥后,用粗布醮取擦胶水(擦胶水:

先将水加热至沸腾,然后再冷却至适宜温度)拭其表面,使胶片六面光亮有光泽,有直而明显的粗布纹理。

第二十七步,印字。

用银珠印上品名

第二十八步,包装。

第二十九步,检验。

贮存于密封容器,置阴凉干燥处,防止受潮、受热、发霉、软化、粘连及变质等;

但胶片也不能过分干燥,以免胶片碎裂。

这阿胶的古法修治,是层层转合,一招不慎,则满盘皆输,小小驴皮,做出了圣药文章,着实不易正这可谓:

天地精华东阿水,千凝百炼煅阿胶,

真命天胶浴水火,阴阳相济得永生!

三、古法制胶历史考

阿胶修治的历史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在2500多年的生产过程中,经数代医家及药物学家的潜心研究和实践,不断地舍其糟粕,取其精华,先后经过多次改革,生产工艺日臻完善,但受“遵古炮制”的限制,发展缓慢。

近年来,由于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不断引进,阿胶的生产才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仍以传统工艺为主导。

1958年:

地处济南东流水(现五龙潭公园附近)的“宏济堂阿胶厂”,首次试用以煤炭代替桑木柴火,并获成功。

在2000多年阿胶的生产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叛逆”,从而推动了阿胶生产的发展。

将阿胶制备用火源由原来的桑木柴火改为煤炭,实现了阿胶生产史上的第一次改革。

1975年:

将中药技术引进于阿胶的传统工艺中,采用了常压蒸汽制胶工艺。

化皮时间由原来的9天缩短到2天,浓缩时间也有了较大的缩短,从而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减少了污染,提高了产品质量,结束了2000多年来阿胶采用直火熬胶的历史。

阿胶的制胶用火由煤炭火改用蒸汽制胶新工艺(敞口锅化皮),实现了阿胶生产史上的又一次飞跃。

1977年:

阿胶业的专业人员,在取得蒸汽制胶经验的基础上,开始试验加压化皮新工艺,并获成功。

阿胶的生产实现了蒸球加压滚动化皮熬胶新工艺,该项工艺的改进提高工效30倍,降低煤耗41%以上,降低主耗率13.6%,氨基酸总量增高7.6%,提高了阿胶的产量,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

阿胶的生产由手工操作进入了半机械化生产,为阿胶的机械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1985年:

对阿胶切、晾、包工序的恒温、恒湿、半无菌操作的工艺进行研究,并获成功。

将空调技术用于阿胶生产,实现了恒温、恒湿晾胶新工艺,从而结束了2000多年来因受自然条件限制仅局限于冬季生产(半年生产半年闲)的历史,实现了阿胶的常年生产。

设备利用率提高了40%,全员劳动生产率比改进前增长4417元/人。

内销阿胶,晾胶周期由原来的阴干45~60天缩短到25~30天。

出口阿胶晾胶周期由原来的280~300天缩短到75~90天。

1990年:

将微波技术应用于阿胶生产,实现了微波干燥新工艺,大大缩短了晾胶周期,提高了阿胶的胶块平整度和生产效率,提高了阿胶的质量和劳动效率。

2000年:

在原蒸球加压滚动化皮工艺的基础上,又试制成功了静态密封提汁新工艺,既节约能源,又使阿胶的质量易于控制。

阿胶的制备工艺,经历了漫长的岁月,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不断改进,我们可以小结为:

——由原来的桑木柴火直火熬胶(~1958年前);

——煤炭直火熬胶(1958~1975年);

——蒸汽敞口锅制胶(1975~1977年);

——蒸球加压滚动提汁(1977~2000年);

——目前的蒸球静态提汁新工艺(2000年至今);

——衡温衡湿晾胶(1985年至今);

——微波干燥(自1990年至今)。

阿胶的生产工艺,由最传统的制胶工艺到目前生产工艺,几经改革,历时几千年,且日趋完善。

第二节阿胶现代制备工艺和机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版)》阿胶制法规定:

将驴皮漂泡,去专,切成小块,再漂泡洗净,分次水煎,滤过,合并滤液;

用文火浓缩(加适量黄酒、冰糖、豆油)至稠膏状,冷凝,切片,阴干。

具体可分解为:

原料炮制→→提取胶汁→→澄清过滤→→浓缩出胶→→凝胶切胶→→晾胶→→擦胶印字→→灭菌→→包装入库。

整个过程需要49个工序。

计3060天才能完成。

百年堂阿胶生产工艺流程

一、驴皮炮制

根据《山东省药材标准》(1995年版),集合传统阿胶生产工艺,百年堂详细制定了驴皮炮制的质量标准。

驴皮炮制的过程包括:

挑拣、称重、泡皮、去毛、切皮、洗皮、焯皮。

1、准备

首先检查磅秤是否准确,如不准确,应立即报设备技改部进行调试,准确后方可使用;

其次检查洗皮机、行车运转是否正常,刮毛刀是否锋利、完好;

其三,检查各运料车及各种专用工具。

2、领皮

领单:

领皮前,操作人员将复核后的生产“指令单”领回,按生产指令单湿皮量计算计划投料量(干、湿皮折算关系:

2600公斤干皮相当于5623公斤湿皮)进行领料。

挑拣:

领皮时认真挑选驴皮,将驴皮料分类整理,挑拣木屑、铁器、石块、草根、树叶等杂质,把杂质清理除去,驴皮单独分类堆放,剔除杂皮及污染、变质、腐烂等不合格的驴皮,经原料处理工序质检员检查合格后投料。

称重:

挑拣合格的驴皮进行称重。

称取驴皮时,重量由仓库保管员、质监员、原料处理工段长及领料人共同监督核对,领料人应及时把每次称取的毛重、净重记录在记录上,最后计算总的净重。

冬春季不得直接用鲜皮投料,用半干皮投料时最多不超过投料量的40%。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扣杂数,计算出实际投料重量,计算公式如下:

实际投料量=计划投料量/(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