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教育的基本原理分小标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320316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7.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经教育的基本原理分小标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读经教育的基本原理分小标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读经教育的基本原理分小标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读经教育的基本原理分小标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读经教育的基本原理分小标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经教育的基本原理分小标Word格式.docx

《读经教育的基本原理分小标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经教育的基本原理分小标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读经教育的基本原理分小标Word格式.docx

同学们:

老---师---好!

请坐!

(大家笑)

教授:

这是特别礼遇。

(笑,大家笑)

......

......有一个禅师说法,他的讲台上一定要摆一瓶花,后来,那个服侍他的小和尚,听法也听多了,有一次小和尚就故意不摆花。

禅师一上台说:

今天怎么没有花?

没有花不说了!

小和尚就得到机会了,说,师傅不是告诉我们说要不执着吗?

师傅怎么那么执着一定要花?

师傅就跟他说:

你为什么执着于不执着?

(笑)所以,我一定要有花。

(大家笑)。

大家不要笑我执着,因为你不可以执着于不执着。

好,我很谢谢高教授,他让出时间来让我讲一讲,那其实我为什么要谢谢他呢?

因为我是很喜欢讲的,(大家笑),所以,昨天大家要谢谢我,让出四个小时让大家做自我介绍,因为我知道大家都很喜欢讲......(大家笑),太喜欢讲了,以后你们就来一直讲,乃至于可以讲一辈子噢,推广读经就不遗余力了。

好,今天我讲的题目叫做:

读经教育的基本原理。

原理就是基本的意思,所以,原理就是基本原理,那我讲话常常啰里啰嗦的,其实“原理”那个“原”呐,就是“推原其实”,推到那个源头叫做“原”,(教授在板书),这样子是一个峭壁,很高的地方,为什么知道这里是很高的地方呢?

因为如果这里站一个人,这里又站一个人,怎么样?

噢,所以,很高的地方是危险的,高高的地方是石头啊,石头里边有裂缝,从裂缝跑出水来,这个叫什么?

(大家说:

原),中间这个叫什么?

泉),所以,泉跟原是同一个意思,那后来这个字被引申为“原来”,什么叫原来呢?

因为是“最初”,水流的最初,叫做原,“原来”。

因为它很高,那高的地方比较有泉水,所以叫做高原,高的地方比较平坦,叫平原,等等等等。

这个意思就引申出去,引申出去,原头的原就不见了,就被假借,再加一个水,这个叫什么?

源),所以这是一个错字,错字的意思就是本来不应该这样写,因为没有两个水呀,不必两个水呀,所以这个是后起字,这个叫做转注,所以说“原”就是“源头”,“原理”呢,就是“最原出的道理”,最原出的道理叫做基本的道理,叫基本原理,所以我们这个题目叫做:

读经的原理。

那我刚才说了,这题目叫做读经的基本原理,这就是讲话的啰嗦,但是讲一个原理,一般人也不一定了解这就是最初的道理、最基本的道理,所以就加一个基本原理,这样也没有错。

好,今天我们讲一个读经的原理。

那读经的原理“原”到什么地方呢?

首先我们说读经要“推原”,那怎么推呢?

如果说读经是一种教育,我们就要推原这种教育,我们要从教育来思考读经问题,假如不从教育思考读经问题呢,那么读经就不能够成为教育的其中一种理论,如果能够推原教育的意义、从教育的意义中出发,那他就是站在教育的意义当中,他适合于教育的意义,读经就可以成为一种教育,叫读经教育。

再来,如果他是从教育的最核心处,最根源处,刚才说,就是基本原理了,从教育的基本的原则的那个地方,而开出读经,那读经这种教育,就是切合于教育的一种方式,那么,越从他的核心处出发,就越切中教育的本质,所以,我们如果能够把握教育的本质,就可以开出良好的教育的模式,就可以开出良好的教育的理论。

教育的理论不一定都合乎教育的本质,因为教育展开来是一个广阔的内涵,做教育不一定要合乎教育的本质,但是我们也可以合乎教育的本质,那么如果不合乎教育的本质呢,就是教育的外围,外围也是有效的,外围叫做末,本质叫做本,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本为先,末为后,本为终,末为始,不是本为始,末为终啊,是本为终,末为始,所以叫做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所以终是配合本的,始是配合末的,那么,假如我们把握到教育的核心的部份,从核心的原则出发,我们就可以说,我们把握到教育的本质,那把握到教育的本质,这种教育的理论应该就是最高的教育理论。

那刚才说我们可以去看看人类所发展出来的教育理论,其实说教育理论是一个很奇怪的词语,如果去读教育的书、教育史、教育哲学,我们说某某人是教育家,他有什么教育观念,有很多的硕士博士论文写某某人的教育学说,其实,真正地被人所研究的,大部份的人都不是为了教育而来建立教育的理论,他也不是为了来建立教育的理论,而被称为教育家,比如说苏格拉底,讲西方的教育史一定讲苏格拉底,甚至从苏格拉底开始,请问苏格拉底他是不是为了建立教育理论来成立他的教育学说?

孔子是教育家,释迦牟尼佛也是教育家,所以教育这个东西呀,跟人生非常切近,所以,凡是对人生有体悟的,他必定有一套的教育方法可以让我们去整理出来,去抽取出来。

那这几句话就要来看一看了,就要来看一看所谓的教育本质,应该设定在哪个地方?

那我们才能够真正地从教育本质出发,来成立一个教育理论,来检查其它的教育理论,或者跟其它的教育理论比较,看看这些所有的教育理论哪些是合乎本质的,哪些是不从本质出发的,不从本质出发,我们刚才说过,我们没有说他是不对,没有说他是不好,没有说它是没有用,但是它是枝微末节,枝微末节也有用,所以,我们要看看现在的教育,然后看看读经是在教育的本质处还是在教育的外围处?

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握读经教育做为一个教育的活动,它的意义所在。

二、一的:

教育的目的在于开发人性

那么要谈到教育,刚才说,教育的本质在哪里呢?

谁把握到教育的本质了呢?

那么这些所谓的圣贤人物他们都号称为教育家,为什么他们号称为教育家呢?

他们不是为教育而教育、建立教育理论,但他们自然会做教育,可见这个教育的本质在哪里呢?

所以我们要推原教育,推这个原嘛,我们要往源头溯,追溯教育的源头是什么呢?

是人。

我们教育人,为什么要教育人?

因为要让他成人,就是因为对于成人的观念的不同,而对于教育有不同的手法、有不同的观念,所以就开出教育的这些实践,所以我今天要讲读经教育的原理,我把我历来所讲的读经教育的这些道理的部份,今天我把它做一个总整理,昨天有人说对我的演讲要做总整理,分成几大块,那我对有关于读经教育的原理的说明,把它分成几个部份,就是:

一的二性三原则四标准五特质。

“一的二性”是属于人的,人的什么呢?

人性,所以我常说教育是开发人性的工程,要把人性开发出来,要了解人性,我用“一的”跟“二性”来了解人性,人性开发出来以后,就有“三原则”,这是从教育上说的,教育的三个原则,依照原则去实际地操作,就有“四法印”,我们不要叫法印,法印不好,法印一般还要解释,就叫“四标准”,操作的标准。

实施的原则、操作的标准,就是四标准。

然后再讲,这样子做法有几个特性,跟别的教育理论有不同的特性,叫做五特质,我今天用一二三四五来讲读经的原理。

所以“一的”就是一个目的,教育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人性,教育要针对人性,要开发人性,使人性能够展露出来,就是使人成为一个人,这个所谓“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人并不一定能够尽其性,所以能尽其性然后能尽人之性,这个就是一种教育,尽自己的性,然后尽所有人的性,这就是教化。

所以能尽己之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呢,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能赞天地的化育,赞天地化育则能与天地参矣,赞天地化育就是人通于天,人德通于天德,所以,能尽其性,用现代话来讲就是自己与自己沟通,自己与自己和谐,能尽人之性就是人与社会的和谐。

能尽物之性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能够赞天地的化育就是人与宇宙的和谐,那么现代西方人讲这些和谐,我们叹为至理名言,为什么我们会赞叹它是至理名言呢?

因为它确实是合乎人的内在心灵的追求,而合乎内在心灵的追求,我们可以说是本于人性而起的追求,那本于人性而起的追求并不是现代人才有,凡是人,默默中都有,有人说出来了,有人说不出来,那么现代人能够说出来的,或许古人也曾经说过,尤其像中国这种有智慧的人,怎么会到现在才去吸取西方的人与自然的合谐、人与人的合谐、人与社会的合谐,人与宇宙的和谐?

讲得多么美妙,这有什么美妙呢?

这本来如此。

那中庸讲的比较优美,“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

”西方人讲人与宇宙的和谐,还不能够讲与天地参,还不能够讲到这里,他还是把天地当做外在的,外在的对象,那么其实中国的智慧是内外相及,物我一体,那么西方人是达不到的。

好,我们如果讲人性,就是能尽其性,那么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使自己尽其性:

自我教育;

使人人都能尽其性,这是圣人的期待。

那我们对教育也要有这种高度的目的,要不然你的教育往哪里走呢?

现在各位请你自己问一下,九年一贯的这些计划,你看看有没有这种目的存在?

甚至拿我们整个教育部,他们的教育的宗旨来看看,有没有这种目的?

是不是倾向于这样的目的?

倾向性有多强烈?

有多准确?

你就可以断定出来,这个民族这个国家,他的教育能不能办好。

如果连这个目的都失去了,你这个“的”,“的”的意思就是箭把,叫“的”,那你射箭一定要射中红心呐,你若射歪了,连箭把都没射到。

所以要把握这个“的”。

三、二性——把握人性的两个性质

1、从人类文化的全面性把握人性内涵的全面性

一的二性,我们一直说人性人性,我们要开发人性,有人会说,人性在哪里?

这叫一个大概念,大的概念康德叫做“范畴”,虽然这个范畴还不至于像康德说的那么大,但这确实是含蕴很深很广的一个概念、一个观念、一个词语:

人性。

一讲人性,没有人敢反对,像这样讲也等于是空话,所以大话常常等于空话,大话要实实在在有你的真实的学问跟你的德性来注入,这个大话才是真实的,要不然大话是空话。

大话人人会说,你可以这样讲人性,所以我们怎么了解人性?

我们必须把它的内容说出来,然后再来看看我们是不是面对这些内容,假如我们面对这些内容,我们尽了这些内容,我们或许可以说我们尽了人性。

那么对于人性的内容我认为有两个性质,人性中有两个性质,两个性质就是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尤其是站在教育的立场上。

第一个是我们很难了解人性,因为程子(程伊川)说:

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

人生而静,感于物而动,于是人就有许许多多的活动产生,那么人生而静,就是“天命之谓性”,这个“性”是静的,你还没有感于物的时候,你的心是静的,这个叫做“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那个“中”以上不容说,意思也就说,那是形而上学的领域,所以人性是形而上学的领域,所以人性是不许你随便说的,你这样规定一个“天命之谓性”叫人性,这也是大话空话,没有意义,就好像人从哪里来?

天地从哪里来?

上帝造的:

这是空话,没有意义。

那现在我们对人性要有一个了解必须给予一个意义,这个意义不容易给,也可以各人有各人的给法,但是我今天用一个比较不会令人辩论的,这个叫做不可诤法,就是不容争辩的方法,来讲人性的内涵,从人性的内涵来了解人性,这或许是一条路,从人性的内涵不一定尽了人性的全部。

人性的内涵从哪里讲呢?

从人类已经表现出来的来说人性的内涵。

这样子能够说,人类已经表现出来的人性内涵,我们从这个内涵大体上可以把握到人性,大体可以把握到,不过也八九不离十了,虽不中不远矣。

那怎么把握呢?

我们从人类的文化的发展,人类发展到现在,有多少文化成绩?

我们把这些文化成绩归属于人性的表现,于是我们从人性的表现来了解人性,那人性的表现有什么呢?

我们说文化的全面性,人性表现的全面性,文化的全面性,我们教育不知道人性在哪里,我们或许有一个向往,但是不能准确的,你很难把握的,但是我们把握人类的文化的全面性,大概就可以比较帖近人性,那么人类文化的全面性在哪里呢?

这个其实就比较容易把握了,一般的教育工作者、家长、老师,大概多多少少都能够把握人类文化的全面性,于是我们期望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希望他是一个怎么样的学生、怎么样的孩子呢?

我们说是:

品学兼优!

品学兼优大概就是一个人性的全面性的表现了,这一个词语非常浅近,但是含义非常深远,我们把它讲得太滑了、太顺了,觉得品学兼优是平常事,这不是平常事啊,你品怎么优,你学怎么优,这个品学要兼优,几乎要达到《大学》所说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叫品,“在亲民”,这叫学,这个“品”跟“学”都要止于至善,这样叫做兼优,你说“品学兼优”不是就尽了人的之所以“成人”的一切了吗?

所以从这些浅近的话就可以了解,假如浅近的话我们了解的不过瘾,那我们就可更深一点,我们从哪里了解呢?

我们这个时代是大时代,至少是文化的大时代,也是人类命运的大时代,因为文化在这个时候,全人类的文化在这个时候产生一种汇合的现象,相遇了,相见了,万物皆相见,产生相见的现象,从人类的命运来讲也是大时代,是人类要存要亡的一个关键处,所以这是老天的一种秘密,给你机会,全人类的文化在你眼前展现出来,一方面你要抉择人类是要活下去呢?

还是灭亡?

这是这个大时代,那么人类的文化都相见,请问人类的文化在哪里?

你能不能把握到?

这近代的中国人是最差劲的,其实某些人不需要太多的精神力气,不需要太多的学问,你就能知道人类文化在哪里,大家都讲中西文化,中西文化就代表有东方的,有西方的,那么东方的文化就汇集在中国,东方文化只不过两支嘛,就中国的跟印度的,那么印度最高发展到佛学嘛,佛学最高发展就大乘嘛,大乘佛学已经全部被中国所吸收,乃至被中国人所发扬,(教授电话铃声响),这个大概是印度人打来的,(大家笑),不好意思,那么我们说中西文化就是东西文化,一般人多多少少都有一种感受,说东西文化有不同,虽然他不知道不同在哪里,不能够很细微地分辨、很精到的把握,但是多多少少都知道,那么我们也可从这条路来了解,人类文化的全面性。

那么像牟宗三先生,他就给我们指出很方便地了解的入路,他说,中国文化是属于生命的学问,西方文化是属于知识的学问,生命的学问用另外一个词语来代替,更容易跟知识相比对,就是智慧的学问,这个智慧有儒家的道德的智慧,有道家的玄的智慧,有佛家的空的智慧,这都是智慧。

所谓智慧就是人类高度的超越的心灵的表现,这叫智慧。

西方的学问属于知识的学问,知识的学问是属于现实的,依照人类的认知的心灵,也可以说这是比较低等的心灵所表现的学问,这个所谓低等,我们并不是轻视西方文化、轻视西方人,而这是人类心灵的两个面向,这两个面向应该讲两个层次,人类心灵有两个层次的开发,一个层次是比较高层次的,属于智慧,一个层次属于比较低层次的,属于知识的,用佛教的词语来讲,属于知识的是由于人类的识心、认识心所开出来的学问,开出来的文化;

属于智慧的,是佛教的所谓智心,智慧心所开出来的学问,佛教是要转识成智的,所以可见为什么要转?

为什么要成?

可见它有高低之分。

不仅是中国人对于知识的学问与智慧的学问有高低之分,就是西方人,我们现在更进一步用哲学的方法来讲,人类的文化的表现,用康德的词语来讲,康德说人类理性有两种运用,一种是思辩的使用,一种是实践的使用,思辩的使用成就所谓知识的学问,实践的使用成就所谓德行的学问,那么这个德行的学问,康德讲是道德的学问,他最切入儒家,但是康德不知道还有道家的玄智,还有佛家的空智,所以我们把这个智慧的学问,把康德的对于所谓实践的学问,扩充为儒释道三家。

康德也说人类理性的两层运用,他说人类理性的两种运用中,实践理性有优先性,优先性这个词语,就让这两种运用不是左右的摆列,不是横的排列,而是竖的排列,纵贯排列,纵贯排列就是有高低层次,所以这不只是中国人这样看,连西方人都这样看,我就说近代的中国人他就不知道中国的传统,也不知道西方的传统,就乱说一通,所以假如我们要了解人性,不要说了解人性,要吸收西方文化,或者要面对这个大时代,甚至我们说要开出教育的道理,开出教育理论,如果连这点都不认识,你怎么能够开出教育的道理而教出一个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假如整个教育你没有反省到这种深度的认识,那么整个教育你怎么努力,都是无效的,都是效果很少的,落实在外围上做功夫,你不能从本质上开发所谓人类的本质,这岂不是耽误了我们的下一代吗?

我们被耽误了,我们不可以再耽误我们的下一代。

所以重新反省教育问题,要从人类的文化反省起,人类文化更根于人性,或者说人类文化它可以代表人性,所以人性我们不知道有多少内容,但是人类的文化已经表现的这些都是很可贵的,都是所谓智慧的结晶,都是人类理性的开发,那我们为什么不去追求?

你不追求怎么能够完成一个完整的人的全幅内涵?

所以我们说用文化的全面性来了解人性其中一性。

2、通过人生的发展历程的把握完成文化的全面性

另外这个文化的全面性,请问你怎么去完成?

这必须靠一种活动,这种活动非常重要叫教育,所以开发人性的工程就是教育。

不管你是自我开发还是你受别人的开发,像我们的孩子就必须是给予教育,我们长大了必须自我教育,反正这开发人性的工程叫教育,那我们必须用教育的手段来把人性或是人类文化的全面性来交付给他,那我们就要讨论到一个问题,我们用什么方式?

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性、或是人生的发展历程你要把握,所以人生发展历程,这文化的全面性、全幅的发展历程你要把握。

我特别提出这个发展历程来,因为它对于开发人性是一个很基本的很重要的很核心的一个法则、一个方法或是一个规则,所以我认为人性要得到开发,首先要了解人性的内涵的全面性,二方面要了解人性发展的历程性、全历程、整个历程,这样子我们才能一步一步地把人性开展出来,这是我对于什么叫人性、怎么开发人性的两个提法,叫做二性。

三、三原则——把握教育的时机、内容、方法

1、把握恰当的基础时机:

把握人性全幅发展的历程性

再来,我们就从人性发展的整个历程来讲到教育了,教育有三个原则,第一个就是教育的时机,这个是所谓的人生的全幅发展历程,我们要能够把握,教育的时机要把握,第二点是教育的内容要把握,第三点是教育的方法要把握。

内容跟方法这两面是一般人比较能够了解的。

为什么呢?

因为所有的师范学校都有一个科目:

教材、教法。

教材叫内容,教法叫方法,教学的方法,这是大家容易把握的,只是你把握的准确不准确。

对于教育的时机是不容易把握的,因为教材、教法是在教育的实践上面,实际做工作,这是实际的工作。

对于时机呢?

它是在做实际工作里面的一个线索,它是比较抽像的,比较虚的,所以实在的东西我们能把握:

教材、教法;

这个历程是所谓的时机性,比较难把握,而把历程耽误了,没有按照人生发展的历程来做教育,你教材、教法再好,你错过时机,你将耽误这个人,尤其所谓的时机,它有发展的历程,而发展的历程,我们都知道,凡是有发展历程的,凡是有时间历程的,尤其一个生命在时间中发展的,那个生命的前期所有,它可以供后期的所有做依据,这叫基础,所以打定基础,将来就顺里成章,水到渠成,基础没有打好,往往将来往往就事倍功半,乃至于一去不复返,错过时机,永不再来。

所以我们用“基础”这两个字,这两个字是相当有意思,但是还不能尽“教育的基础”的意义,“基”是地基,建筑物的墙面、墙壁,在土以下的,叫“基”,在土以上的,叫“墙”,所以“基”是土字旁,这个础是柱子,柱子是撑起建筑物很重要的部份,古代的柱子都是木头做的,柱子的下面有一块石头撑着,这块石头叫“础”,所以础是石头,所以没有基、础,或是基础不稳定,你的房子就盖不起来,至少不能够盖高楼,所以,我们说基础要打定、基础要深厚,那么基础如果不好呢?

这个房子可以拆掉嘛、重建嘛,或者可以加强啊,现在有很多技术啊,但是人生是活的,人是活的,房子是死的,房子你还可以改造,人生这一辈子就只有一次,你基础打不好,将来的发展就受限制,而且永远受限制。

可见教育要把握时机,可见这个时机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这个时机是在它打基础的时候,什么叫打基础的时候?

每一个人认识就不一样,所以还要了解人生的发展,西方人有所谓的儿童发展心理学,不是儿童,不要加儿童,就是发展心理学了,其实人类发展的脚步,进度最快、改变最明显的就只有儿童,13岁以上人类几乎没有什么改变了,就没有所谓发展了,发展就只是量的增加了,没有质的改变了,但是人生最大的改变虽然号称在儿童,发展心理学统统是讲儿童的发展,我们现在教育理论都从西方来,那我们现在这样子不就了解儿童了吗?

所以这里就要有大的反省,尤其中国人,台湾,政府要有大的反省,我们是不是真的把握了教育的时机了?

在我看来,我们是最浪费教育时机的一个时代,因为西方人是6岁才开始所谓义务教育,这个义务教育普及的结果让民众久而久之,也都认为6岁才是教育开始的时机,那么6岁之前叫学前,学前就是什么都不做也可以,让他玩就好了,这样一玩两玩,玩到了六岁,这辈子就成废人了,就废掉了,你再大成就,只是比一般人好些,因为一般人都已经是废人了,从废人中挑出一些较好的,(大家笑),你能够对于人类的所谓全面性,你能够有所开发吗?

所以教育时机是最重要的。

那我们推广读经就一步一步的深入,深入到,教育的时机是要从生命开始的那一天,就是从胎儿开始,从怀孕的第一天开始。

2、选择恰当的教育内容——配合全幅跟全程来选择教材

那么至于教育的内容呢?

要配合时机,不仅配合时机,我们还要配合全程的发展,还要配合全幅的发展,全幅就是他的内容,全程就是从小到大到老,我们要对整个人生负责,这样来选定教材,所以一方面配合时机,一方面配合全幅跟全程来选择教材。

请问我们现在的教育有没有依照全幅、全程来选择教材?

没有!

所以,他的教材是无效的,或者效果是很少的。

我们要选择什么教材呢?

选择有深度意义的教材!

因为有深度意义的教材才能对人性的全幅性、全程,(教授在板书),这个叫全幅,这个叫全程,全幅就是广度的,就是内容,全程呢,就是纵贯的深度的,就是时间的历程,所以全幅、全程我们有没有注意呢?

没有注意,因为他对人性发展的历程不了解,所以时机就没有把握,内容也没有把握,那他对人类的全程的发展不了解,那他的发展心理学其实只有一种意义,西方的发展心理学或者各种的教育心理学,你去看看好了,近一两百年的心理学,西方的心理学都是属于认知的,认知的心理学,认知的儿童发展历程。

他只能做个认知,所以要对认知的能力加以比较好的教学,要到六岁,是没错,所以从认知方面来讲,到六岁,才比较能够有认知的能力,才比较能够接受认知的教育,那么请问人类是不是只有认知的?

所以可见西方的教育学者并没有全幅的观念,没有全幅的观念于是就没有全程的观念,于是就没有把握到教授的最好的时机,就不能够打下人生的基础,不能打下人生的学问的基础,所以就不出人才,出人才出的是什么?

出的是认知的人才,但人类不只是认知,因为现在整个人类的文化我们都看到了,为什么这个文化都被我们看到了,为什么我们还没有警觉呢?

因为西方只偏一面,而西方人不尊重东方,而东方人也不尊重自己,他放弃了东方,中国人放弃了中国,中国人就跟着东方走,这个就是整个文化心灵的败坏,乃至于结果让我们的教育变成无效的教育,总的理由在这个地方。

3、把握恰当的教育方法——顺乎人的自然的学习状况

好,现在我们时机把握、内容把握,现在我们方法要把握,方法顺乎他的发展,顺乎人性啊,或者说顺乎人的自然的状况,顺科人的自然的学习状况,我们来把握方法,那么我们考查方法,考查的结果呢?

跟现在的教育是不一样,甚至相反,因为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是随着年龄越来越高,越来越好,随着年龄成正比,这叫学习能力递增,所以人类的认知能力是学习能力递增,而人类还有另外的能力也非常重要:

直觉的能力、吸收的能力、酝酿的能力,像这种能力跟认知能力不一样,认知是什么呢?

认知是理解的能力、表现的能力、乃至于所谓批判的能力,这叫认知的能力,而这种认知能力是随着生命成长越来越高,但人类的直觉能力、吸收能力乃至于储藏能力也就是记忆能力,还有内在的力量能力这种能力叫做学习能力递减。

所以我们对于人类生命的全部内涵,不是文化的内涵而已,而是对人类的学习能力的各方面都了解的话,你会知道各个能力在什么时期,他是最恰当的时候,他是所谓的发展的关键期,你就能够把握它,把握发展的关键期,按照发展的关键给予教育,他就是最自然的方法,他是效果最大的,得到最大效果的你的工作的效率,所以方法要越自然越好,于是就凝聚出这三个原则,我们用一句话讲完:

在最恰当的时机,用最恰当的方法,教最恰当的教材。

这样我们就把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