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芳千古的昆石诗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316766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芳千古的昆石诗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流芳千古的昆石诗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流芳千古的昆石诗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流芳千古的昆石诗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流芳千古的昆石诗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流芳千古的昆石诗Word下载.docx

《流芳千古的昆石诗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芳千古的昆石诗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流芳千古的昆石诗Word下载.docx

郑元祐得到了这样的昆山石,欣喜非常,忍不住提笔赞美道:

昆冈曾韞玉,此石尚含辉。

龙伯珠玑服,仙灵薜荔衣。

一泓天影动,九节润苗肥。

阅世忘吾老,苍寒意未迟。

这首诗极力赞美昆山石的“美质”。

他说:

“出产于昆山的美玉,看上去熠熠闪光。

看这昆山石的形状,好似仙人身穿的珍珠服饰一样褶皱均匀,又好像是女神身上披的香草长裳一样层层叠叠。

……这块昆山石给人一种历尽沧桑岁月的苍寒和古劲,使人忘记了人类和自我的短暂。

玉山佳处还有一个贵客,是元代的文人雅士兼著名书法家“张雨”。

张雨本是浙江杭州人,为宋代皇亲之后裔。

年少时就遍游天下名胜,诗文名闻天下。

张雨曾经到京城中的一座道观中居住,京中士大夫和文人雅士,如褐戴、袁桷、虞集、范榨等,皆争相与之交游。

著名书画家倪瓒盛赞张雨“诗文字画,皆为当朝道品第一”。

元仁宗听到他的名气,想授官给他,张雨坚辞不仕,日以著经作诗为业。

张雨虽然不给皇帝面子,不肯折腰为皇帝做官,表现出了士人的高节之气,但是他和昆山顾阿瑛却十分要好。

慷慨好客的顾阿瑛也给张雨赠送了昆山石,张雨得了这昆山石,诗性大发,提笔连写了两首昆山石诗。

第一首诗,是《得昆山石》:

 昆丘尺壁惊人眼,眼底都无嵩华苍。

隐若连环蜕仙骨,重于沉水辟寒香。

孤根立雪依琴荐,小朵生云润笔床。

与作先生怪石供,袖中东海若为藏。

从这首诗里来看,张雨得到的昆山石有一尺来高,颜色是晶莹洁白的,而且有玲珑剔透的美。

因为张雨一眼看到昆山石就很惊讶,眼睛为之一亮,啧啧称赞这块山石充满洁净明艳之美,没有嵩华山的苍翠之感。

从形态上看,张雨得到的昆山石坚韧刚劲,又有峰峦峻秀之态,所以张雨有“蜕仙骨”、“重于沉水辟寒香”之赞。

张雨一生曾度入道观做了道士,半隐半俗的生活以及特殊的审美情趣,使在张雨眼睛里的昆山石,不仅是奇宝尤物,而且具有一定的灵根。

在他的另一首诗文中,就把昆山石称之为“云根石”,这时他笔下的昆山石,则具有了超凡脱俗的异类仙品的材质,读来更加令人美不胜收。

第二首诗,是《云根石》:

隐隐珠光出蚌胎,白云长护夜明台。

直将瑞气穿龙洞,不比游尘汙马嵬。

岩下松株同不朽,月中鹤驾会频来,君看狠石英雄坐,寂莫于今卧草莱。

张雨描写的云根石,就是昆山石。

因为昆山孤峰特秀,上接白云,所以被称为“云根”。

张雨赞美昆山石如同出自蚌胎的珍珠明亮绚丽,又如夜明珠一样被天上的白云围护。

只有昆山这样藏有瑞气和龙洞的宝山,才会产生这样奇异的宝贝。

而这种奇异的宝贝,和千年不老的松树,月中天境的仙鹤一起,享受着天地终古灵秀之气,而与天地大自然一同并存。

明代刘仔肩编选的《雅颂正音》,是收录明朝初期诗歌的选本。

其中有江西庐陵周子谅写的《菖蒲诗》一首:

溪毛剪雨森森玉,细叶铺香晚花绿。

昆山石筍瘦如龙,银沙九节种春丛。

高堂坐客青云气,凤羽翘烟散花机。

莫教秋质易阑珊,日日铜瓶换芳水。

周子谅其人不详。

他是江西庐陵人,也得到了一块昆山石。

可见在明代,昆山石已经作为名石为文人雅士和官宦人家喜爱并购买。

周子谅的昆山石形状是又高又瘦的,所以作者说“昆山石筍瘦如龙”,特别适合栽培比较高的植物。

宋代名士石公驹,也曾得到过一块昆山石。

他在《玲珑石》一诗前面的小序中,对昆山石进行了描绘。

昆山产怪石,无贫富贵贱悉取置水中。

以植芭蕉。

然未有识其妙者。

余获片石于妇氏,长广才尺许,在峰峦秀整,岩岫崆嵕,沃以寒泉,疑若浮云之绝涧,而断云之横江也。

石公驹从“妇氏”手中得到一块昆山石,只有一尺来长。

他非常喜爱昆山石,在诗序中盛赞昆山石“峰峦秀整,岩岫崆嵕。

”是说昆山石看上去如同峰峦,整齐又参差错落,好像岩洞一样盘曲深邈。

用水浸润昆山石后,昆山石立刻焕发了生机,好像浮云飘浮在绝涧上,断云遮盖在浩渺的江水上,迷蒙而又大气,蔚为壮观。

昆石之咏涵而深

和郑元祐、张雨相比,宋代的名诗人曾几就太不幸运了。

他非常爱昆山石,可是却几度讨要不成,直到年老衰朽之时还在思念远在昆山的“尤物”,把它盛誉为自己的“知己”。

要论起曾几的名气,和郑元祐、张雨相比是丝毫不逊色。

曾几是南宋著名诗人,此人曾在当朝钦慈皇后宅子教授,后来迁到南宋太学博士,历任江西、浙西、浙东提刑,后来升职为礼部侍郎。

身为朝廷大员不说,诗名也很高,被列为“江西诗社”的代表人物。

他是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老师,提起他的诗,几乎人人都能吟上两句。

曾几《乞昆山石》:

昆山定飞来,美玉山所有。

山祗用功深,剜划岁月久。

峥嵘出峰峦,空洞闭户牖。

几书烦置邮,一片未入手。

即今制锦人,在昔伐木友。

尝蒙投绣段,尚阙报琼玖。

奈何不厚颜,尤物更乞取。

但怀相知心,岂惮一开口。

指挥为幽寻,包裹付下走。

散帙列岫窗,摩挲慰衰朽。

曾几的好朋友到昆山来做县令,曾几听说后,赶快给他写了一首诗。

在诗的开头,先把昆山大大赞美了一番。

他说,“昆山一定是从别处飞来的,所以才会珍藏美玉。

这座山历经岁月洗礼,又有天工用功,所以才会在幽深的洞府中产出奇异的玉石”。

曾几也表现了自己没有得到昆山石的遗憾。

他说,“我已经连续写了好几封书信,委托别人给我一块昆山石,但是到现在了,我还是一块昆山石也没有得到。

”现在,曾几的好朋友到昆山做了县令,曾几索要昆山石的迫切愿望又来了,他阐述了自己和县令的友情。

“即今制锦人,在昔伐木友”,是说现在昆山的贤德的县令,是我过去的贫贱时期的好朋友。

“制锦”是一个典故,指贤能的人出任县令。

因为两个人是贫贱之交,而且这个县令还曾经把自己写的诗文亲自拿到曾几那里求教,看来对曾几是很尊敬的。

虽然这样,曾几还是觉得自己写信索要昆山石有点“不好意思”,所以也写了自己的强烈心愿。

他说,我这样厚着脸皮索要昆山石,实在是因为昆山石太吸引我了。

因为怀着对昆山石的相知之心,感觉昆山石是我的知己好友,所以我不惜向你开口索要。

请您务必为我找一块昆山石,包裹起来送给我,我要把它放在我的窗户和书列旁边,每天都能亲手摩挲,来安慰我老朽相知相爱的心情。

一代诗人曾几对昆山石可谓是“一往情深”,对昆山石的思念,向往,相知,相恋,从诗文中可以真切地读出来。

最后曾几是否得到昆山石,就不得而知了。

但是这份真情,却通过诗文千古流传下来。

昆石之咏工而精

归庄是清代昆山著名诗人。

他也是昆山名人,明代著名散文家归有光的曾孙。

归庄一生著作很多,也能书画,是昆山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因为生活在昆山,对昆山石更加熟悉,所以归庄的昆石之咏就不同于外来的诗人,显示出工而精的表现特征。

归庄《昆山石歌》:

昔之昆山出良璧,今之昆山产奇石。

出璧之山流沙中,产奇石者在江东。

江东之山良秀绝,历代人才多英杰。

灵气旁流到物产,石状离奇色明洁。

神工鬼斧斫千年,鸡骨桃花皆天然。

侧成堕山立成峰,大盈数尺小如拳。

奇石由来为世重,米颠下拜东坡供。

……

归庄赞美位居江东的昆山“良秀绝”,灵气旁流到了物产上,才产生了形状奇特、色彩明洁的昆山石。

归庄赞美昆山石是“鬼斧神工”,是神鬼的仙斧妙技运化了千年,才铸就了昆山石的神奇和瑰丽。

要论起昆山石的形状,有的如山侧立成峰,危耸欲堕;

有的长度有数尺,蔚为壮观;

也有的小如拳头,娇小玲珑。

归庄显然对昆山石非常熟悉,连昆山石的品种都说得出来。

他在诗中写道:

“鸡骨桃花皆天然。

”“鸡骨”指昆山石的“鸡骨石”,雪花指昆山石的“雪花石”,归庄信手拈来,就指出昆山石的两类品种,并说这些品种都是天然形成,自然也懂得昆山石的形成和特征。

所以对照起郑元祐、张雨这些外来的诗人,归庄的昆山石之咏就显得更加精工细致,能道出昆山石的细微特征。

归庄还写有一首《马鞍山三十韵》诗,其中也有对昆山石的描绘:

凭高从野客,搜穴待山精。

磊砢生奇石,玲珑类斫成。

室中髹几供,花下古盆盛。

……桃源窥洞窄,凤石扣声铿。

归庄对故土产出的昆山石非常盛赞,称之为马鞍山的“山精”。

形状奇特,玲珑若雕刻而出,在狭窄幽静的山洞里探幽时才能意外发现,叩之有声,声音美若玉凤鸣叫,铿然动听。

清朝道光五年的举人,昆山文人陈竺生也为昆山石写过诗句。

他登览马鞍山,对山中景色赞不绝口,于是畅怀吟咏道:

朗然玉山行,玉山迥绝俗。

中润含粹温,外朴谢文缛。

秋风扫晴翠,凌空造起伏。

取径陡层颠,路仄步移促。

深丛绿几团,因树便为屋。

我来十日游,朝夕踏山麓。

俨作裴叔则,已是非分福。

薜荔者谁子,见示玲珑玉。

买得一卷归,温润若新沭。

自诧两袖底,居然腾海嶽。

陈竺生是昆山锦溪一位举人,他在昆山登览时,为马鞍山的美丽景色所吸引,一连十天,他都要到山上来游览赏玩,朝夕与山相伴,舍不得离开。

这时就有一个当地的农家人,给他来看昆山产的昆山石——“玲珑玉”。

陈竺生一看分外喜爱,就买了一块,带在身边。

他左看右看,感觉这美玉温润明洁,好像刚刚从水里沐浴了一番,非常舒服。

把这块美玉放在自己的袖子里,居然感觉三山两海都在袖子里,那种感觉真是神奇莫测,不能言说。

吟咏昆石之用的诗歌

文人这样喜爱昆山石,自然是喜爱昆山石的内在之美,喜爱昆山石的石质、形状、色泽、姿态等。

但是昆山石有什么功用呢?

历代文人也对昆山石的功用进行了吟咏。

奇石栽花无尘俗

《云林石谱》记载昆山石的功用,说:

土人唯爱其色洁白,或栽植小木,或种溪荪于奇巧处,或置立器中,互相贵重以求售。

明代文震亨《长物志》中说:

(马鞍山)此山皆火石,火气暖。

故栽菖蒲等物于上最茂。

依据上述说法,昆山石乃是“火石”,意即性暖的石头,宜于陪衬栽种。

所以民间所用,多用在盆景栽培上。

似乎昆山石最早的用途,就是与花草相映成辉。

宋代名士石公驹在《玲珑石》一诗前面的小序中所说甚详。

……乃取蕉萌六植其土,拥护扶持,今数载矣。

根本既固,其末浸蕃。

余玩意于此,亦岂徒役耳目之欲已哉。

从小序中的内容来看:

昆山石在宋代被当作怪石。

此石在当地的主要功用就是放置水中种植植物。

从“无贫富贵贱”字样来推测,宋代时候昆山石比较稀缺,为人所好,但价值并不特别为珍贵。

一般人得到昆山石,都用来种植芭蕉,而石公驹却用来种植六株蕉萌,持续数年,长势非常喜人。

石公驹每日赏玩,不仅满足了耳目之欲,也使自己的精神情操得到陶冶。

石公驹还有诗云:

薿薿六君子,虚心厌蒸烦。

相期谢尘土,容于水石间。

粹质怯风霜,不能尝险艰。

置之或失所,保护良独难。

责任戒求备,德丰则才悭。

我独与之友,目击心自闲。

“相期谢尘土,容于水石间。

”正是文人尤其喜爱用昆山石栽种花草的原因,就是拒绝了尘土,能够得到超凡脱俗的高洁的感觉。

作者“独与之友”,每天看看,心灵也得到了安慰和休闲。

宋代名家范成大是平江吴郡人,号“石湖居士”。

他在《水竹赞》一诗的前面小序中,详细谈到了自己对昆山石的使用。

小序中说:

昆山石奇巧雕锼,县人采置水中,种花草其上,谓之水窠。

而未闻有能种竹者。

家第至存遗余水竹一盆,娟净清绝,众窠皆废。

竹固不俗,然犹需土壤栽培而后成。

此独泉石与俱,高洁不群,是又出手其类者。

诗人知道同邑人使用昆山石种花草,但是没有用来种竹子的。

自己家里却有一盆竹子,栽种在没有土壤的昆山石中,看上去娟净清绝,高洁不群,作者无比喜爱。

忍不住写诗赞美:

赞曰:

竹居清癯,百昌之英。

伟兹孤根,又过于清。

尚友奇石,费丽乎土。

濯秀寒泉,亦傲雨露。

辟谷吸风,故射之人。

微步凌波,洛川之神。

蝉脱泥涂,同于绝俗。

直于高节,此君之独。

棐几明窗,不受一尘。

微列仙儒,其孰能宾之?

作者范成大赞美昆山石是“奇石”,它不染尘泥,没有污浊的土附着在身上,和清高的竹子成为“好友”,互相搭配,在明窗几案上绽放清纯绝俗的美丽。

在昆山石的映衬下,竹子似乎成了姑射山的仙子,凌波微步的洛神,完全没有了人世的尘俗。

这种对昆石功用的赞美,包含了作者很大的热情。

著名爱国诗人陆游,诗词创作甚丰,自称是“六十年间万首诗”。

陆游一生为恢复国土而奋力疾呼,最终没有看到“王师北定”的日子。

晚年时候,陆游只能隐居在乡间一隅,过着幽寂失落的日子。

这时候,老朋友“陈叟”送来了一盆菖蒲,用昆山石栽种,来安慰这位政治失意的老者。

陆游看了这昆山石栽培的菖蒲,竟然心情舒畅,诗性大发,创作了脍炙人口的《菖蒲诗》:

雁山菖蒲昆山石,陈叟持来慰幽寂。

寸根蹙密九节瘦,一拳突兀千金值。

清泉碧缶相发挥,高僧野人动颜色。

盆山苍然日在眼,此物一来俱扫迹。

根蟠叶茂看愈好,向来恨不想从早。

所嗟我亦饱风霜,养气无功日衰槁。

在诗中,陆游赞叹这来自雁山的菖蒲,寸根蹙密,长势喜人。

再看看栽种菖蒲的昆山石,拳头大小的都价值千金,况且自己得到的还是一尺来长能够栽种的大昆山石,更加珍贵难得了。

有这么好的昆山石做盆,灌之以清泉,互相发挥,苍然明净,令人悦目。

别说一般人,就是那些不问世俗的高僧隐士,看到这样幽雅的盆景也会怦然心动。

陆游很高兴得到这样的赠送,他对着这样的盆景抒发了自己的感想,喟然长叹说:

这么好的东西没有早一点使我快乐,现在我饱经风霜,日渐衰槁,不知道能不能焕发壮年时代的神采了。

宋代名诗人舒岳祥是浙江宁海人,人称阆风先生,是南宋的进士,曾参与《资治通鉴》的注释工作,诗文名声很大。

他的《阆风集·

卷八》中收集一首诗,题名《为昆石蒲苗删去蕉叶戏成》中,也提到了昆山石的种植之功用:

细雨幽窗晓露垂,鴈苗昆石两相宜。

老翁拔白知无用,且为菖蒲镊退髭。

舒岳祥也用昆山石栽种菖蒲,想这位阆风先生诗名冠天下,风雅朋友甚多,想必是有人给他送了昆山石。

他栽种了菖蒲之后,摆在窗外,在细雨晓露的滋润下,感觉菖蒲和昆石在一起,自然天成,两相适宜。

阆风先生现在已经退隐家中,不问政事,只以休闲为乐,所以抒发感想的时候,比陆游要积极乐观。

他幽默地自嘲道:

老翁拔掉白头发也不能年轻,只能为自己心爱的菖蒲拔掉枯叶,让自己喜爱的植物焕发青春的神采吧。

另外,江西庐陵周子谅写的《菖蒲诗》中,也写了昆山石种花的功用:

郑元祐《得昆山石》诗,也是盛赞昆山石的栽培护花功能的。

一泓天影动,九节润苗肥。

意思是说,昆山石这栽种花草的奇石,真的有护花之功。

只要一泓水浇灌下去,生长在昆山石上面的植物就会得到滋润,节节增高,长得喜人茂盛。

奇石供案堪娱情

昆山石除了栽种植物的功能外,还有一个功能,就是放在案几上,作为摆设,来增添风雅之气氛,满足文人的观赏之情。

张雨的《得昆山石》诗的后四句,就表达了这种娱乐之情:

孤根立雪依琴荐,小朵生云润笔床。

张雨把昆山石放在琴旁边,这个洁白耸立的昆山石像是站立在雪中的片玉,和优雅的古琴相得益彰;

张雨把昆山石放在砚台前面,这块幽渺似玉的昆山石好像招来了云朵,湿润了笔床。

如果单独把昆山石放在高高的案几上供起来,这座小小的孤峰山峦能够激起广泛的想象,好像浩瀚的东海都藏在袖中,真是让人浮想联翩,神思不已。

归庄《马鞍山三十韵》中也提到了昆山石的装扮功能:

磊砢生奇石,玲珑类斫成。

一个形状奇特,色泽温润雪白的昆山石,放在案几上,和琴瑟、笔砚、花草等相互搭配,映衬,自然能够与文雅为伍,增加书房、厅堂的古雅之美。

难怪文人都喜欢在桌案上摆设一块昆山石,增加自己的“雅韵”。

吟咏昆石之节的诗歌

昆山石产于马鞍山之中,是一方灵秀的代表。

所以,昆山的文人都喜欢以昆山石为“指代体”,来托物言志,抒发自己的孤傲气节,以及不与世俗当权者妥协的高尚情操。

借昆石之洁净吟咏脱俗高尚之节:

石工驹的《玲珑石》中,以赞美昆山石栽培的六株蕉萌为寄托,表达自己对美德和节气的赞美:

风流追鲍谢,秀爽不可攀。

如此君子者,足以激贪顽。

在石公驹的眼里,用昆山石栽培的六株蕉萌是六位君子,他们拒绝尘土,在水石间生存。

而这么高尚的君子,却“怯风霜”,“不能尝险艰”,是说高人雅士因为不同凡俗,所以生存的环境非常挑剔,也不能经受严酷的磨砺。

作者认为在他的昆山石的栽培下,六位君子“风流秀爽”,可以和六朝俊才鲍照、谢眺相比。

诗人与这些君子相“友”,每天观赏,心情才会悠闲放松。

范成大的《水竹赞》,和石公驹的感情抒发,竟然是“异曲同工”。

范成大竭力赞美被认为具有高尚节操、花中四君子之一的“竹子”,他和昆山石“相友”,从而能都“娟净清绝,泉石与俱,”成就了水竹“高洁不群”的品质。

诗中说:

竹居清癯,百昌之英。

……蝉脱泥涂,同于绝俗。

在这首诗里,范成大称“竹子”乃“百昌之英”,是各种植物的精华。

当这种精英和奇石——昆山石相结成为好友的时候,完全就摒弃了泥土,得到净化和超脱,“同于绝俗”。

诗人认为:

这样的组合,使竹子能够“直于高节”,也只有竹子和昆石的绝配,才能实现这种高节,所以说这是此君之“独有的”。

诗人显然对这种搭配倍感得意,他看到明窗净几下,丝毫不染尘土的君子,自感除了神仙,没有人能请到这样的贵客!

从对昆山石和竹子的赞美中,我们可以看到:

范成大最为骄傲的是“绝俗”的品质。

这点品质是范成大的追求,也是他的审美标杆。

所以,此处昆山石之节,也是范成大之节也。

借昆石之珍贵吟咏怀才不遇之情

诗人杨备明朝初年在华亭县(今松江)做知县,他的《昆丘》诗只有四句,读来却令人伤怀:

云里山光翠欲浮,当时片玉转难求。

卞和死后无人识,石腹包藏不采收。

杨备写这首诗时,应该是人生不得意时。

他从马鞍山经过时,看到马鞍山在“云里山光中”中,苍翠郁郁,想起了马鞍山的精英“昆山石”,忍不住吟咏道:

昆山石这么珍惜,一片都难求。

然而心中却没有人认识,沉寂在山洞里不为人所用。

显然,杨备说的是自己,而不是昆山石。

他是借昆山石来抒发自己明珠不为人发现的悲哀。

而当时的昆山石,很显然通过诗文可以了解到:

是很受欢迎的。

借昆石之高名抒发洁身自好之志

昆山人归庄,生活在明亡清初的特殊时代背景下。

江山易代的悲剧,使这位忠诚于故国的文人失去了精神之所。

他隐逸草野,不肯出仕做官,为清朝服务。

但是满腹学问才华,却只能埋没百草,令他心里也非常痛苦。

于是赋诗昆山石,抒发自己独特的身世之悲。

归庄的《昆山石歌》中,有这样的诗句:

江东之山良秀绝,历代人才多英杰。

……奇石由来为世重,米颠下拜东坡供。

今日东南膏髓竭,犹幸此石不入供。

……石有高名无所求,终老山中亦无怨。

……嗟尔昆山之石今已同顽石,不劳朱勔来踪迹。

归庄说马鞍山山气灵秀,才会人才英杰辈出。

灵秀之气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奇山出奇石。

奇石历来受人重视,但是侥幸的是:

现在不是朝廷的贡品。

暗含之意,就是我虽然是人才,但是很侥幸,没有被朝廷使用。

“石有高名无所求,终老山中亦无怨。

”则是直接借石之口说话,表达自己不为清廷所用的决心,表示自己终老山中,无怨无悔,就算有高名也不求仕进。

最后一句提到了“朱勔”,“朱勔”是南宋专门收集“花石纲”,献媚朝廷的人。

这里代指为清朝统治者招徕人才的人。

归庄在尾句连声嗟叹,说自己已经不是朝廷所用的人才了,低贱得如同顽石,请征用人才的人不要再来征召自己了。

在归庄的《昆山石歌》里,已经分不出“昆山石”和“归庄”了。

人也是石,石也是人,在昆山石这一物体身上,已经具备了文人愤世的情绪和不与统治者合作的高尚气节。

这是典型的赞美昆山石之节的诗句。

同样,归庄的《马鞍山三十韵》,也表达了这种高尚的节操:

马鞍特陡拔,西北倚昆城。

……文庄勋绝大,恭请忘尤清。

理学庄渠著,文章太仆名。

……不是凭灵秀,安能产俊英。

……名山多奇迹,卷石且娱情。

……城市虽难隐,岩峦孰与争。

残阳扶杖送,皓月倚楼迎。

林下宜棋局,花间称酒觥。

山形同立马,人意似悬旌。

自笑空漂泊,穷年何所营。

归庄登览马鞍山,观赏昆山石,不禁慷慨生情思。

想起历代昆山出现的名人,顾鼎臣、庄渠、归有光,赞叹昆山灵秀,出产俊英。

自己能在这样的名山上,凭吊先贤足迹,表达隐逸之志,也是一种乐事。

然而,毕竟满腹才学不为世人所用,毕竟是一种痛苦的事情。

所以最后还是“人意似悬旌”,喟叹穷年无所营,伤怀痛心。

这里流露着一种伤感:

哀叹自己如昆山石一样,虽然灵秀珍贵,却不能为人所用,最终碌碌山野的悲惨命运。

昆山石本身并无节操意旨,然昆山石娟净洁白的品质,以及出产在灵山之中的稀缺性,使它可以成为一种文学表达的“意向”,成为昆山文人俊彦的精神寄托。

所谓昆山石之气节,昆山诗人之气节也。

这就使吟咏昆山石之节的诗歌,尤其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吟咏昆石之名的诗歌

历代还有很多诗歌,把昆山石和马鞍山放在一起吟咏,这是因为昆山石和马鞍山本来就难分,诗人在仰慕马鞍山的同时,也向往昆山石之名,所以借此吟咏昆山石。

虽然这些诗句只是凤毛麟角,只言片语提及到昆山石,却能够画龙点睛,起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神奇效果。

明朝夏原吉是永乐朝的户部尚书,洪熙、宣德朝重要内阁大臣。

他政绩卓著,诗文也写得非常出色。

他的《登玉峰》诗很有气势,其中提到了昆山石:

昆阜遥看小一拳,登临浑欲接青天。

神钟二陆人材秀,势压三吴地位偏。

岩溜下通僧舍井,林霏近杂市廛烟。

几时重著游山屐,来访当年种玉仙。

夏原吉登临玉峰山,赞叹这里地势好,出人才,流连忘返。

在临走之际,还希望自己能再回来,穿上登山鞋,拜访一下种昆山石的仙人。

把昆山石说成是仙人在山上栽种的,真是奇思妙想,粲然有趣。

明朝著名才子王稚登,是昆山著名剧作家梁辰鱼的好朋友。

他在还乡途中登临马鞍山。

凭借自己过人的才气,写起昆山和昆山石来,几乎信手拈来,不着痕迹,但是风采隽永,令人回味。

粉蝶藏青巘,相携胜侣行。

雷焚寺里塔,潮打石边城。

地想金曾布,山将玉得名。

故乡无百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