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重大改革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316315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261.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Word文件下载.docx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上的重大改革Word文件下载.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Word文件下载.docx

民族间的服饰相互影响(民族融合)。

影响: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北方社会的发展,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反思】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场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完成了北魏政权向封建制的转变。

改革措施均田制是封建的土地国有制,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也对社会转型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变式训练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冬十月丁末,诏曰:

“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绝望一,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困灾贫而流亡。

仓廪不足,租调难持,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高祖纪》

材料二:

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

常平、广惠之物,守藏积滞,必待年歉物贵然后出菜,而所及者大抵城市游手之人而已。

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凡此皆以为民,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亦先王散惠兴利以为耕敛补助,衰多益寡,而抑民豪夺之意也。

——《宋会要辑稿·

食货》

(1)依据材料一指出北魏的社会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孝文帝为解决这些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2)材料二中的措施和孝文帝改革相比,其显著的特点是什么?

这些特点说明了什么问题?

【解析】第一问提取材料信息,逐条列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列举出孝文帝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

第二问注意材料的出处,判断反映的是宋朝的史实,“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1)土地兼并严重;

百姓贫饥流亡;

政府赋税得不到保障。

评价:

孝文帝实行均田制;

均田制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保证了政府赋税徭役的来源,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但没有改变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等社会问题又会重新出现。

(2)青苗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协调矛盾,发展经济。

说明:

宋朝的商品经济、货币经济十分发达;

王安石具有超前的市场经济意识,是了不起的改革家。

【方法归纳】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的比较:

(1)都处在分裂割据、社会动荡的时代;

都面临着增强国力,击败外敌的任

务;

都有国君或皇帝的大力支持。

都是封建化性质的改革

(2)商鞅变法:

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后世影响深远。

魏孝文帝改革:

推行均田制,进一步完善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有利于增加国家收入、缓和阶级矛盾,对后世影响深远。

(3)都增强了国力,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考点2、王安石变法和俄国农奴制改革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3)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4)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5)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王安石变法和俄国农奴制改革是本专题中较为重要的内容,也是在高考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

在近几年高考中,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措施、特点、结果及影响和失败的原因,农奴制改革的必要性、措施、结果及评价等知识点都进行了考查。

在复习时还要高度重视,把王安石变法的各个方面掌握好。

同时还要注意这部分试题与材料的联系更加密切。

题型上主要是材料解析题,难度中等。

【例题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的恩师梁启超先生说,王安石是大改革家,中国千古一人,在他以前,有过改革家,如在齐的管仲,在秦的商鞅。

然而,论到有见识,彻底了解宋朝的政治缺失,人民疾苦,有办法解决他的问题,有毅力贯彻他的计划,在宋朝以前或其以后,中国只有王安石。

——黎东方《我对历史的看法》

材料二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

——《二十二史札记》

(1)王安石变法前宋朝“政治缺失”主要表现是什么?

为减少“人民疾苦”,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2)你同意材料二的观点吗?

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解题思路】第1问考查了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和主要措施,“政治缺失”主要表现指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弊端,造成“三冗”“两积”现象。

为减少“人民疾苦”,采取的措施有: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

第2问评析材料二观点,材料二认为王安石变法是北宋灭亡的原因,这一观点明显错误,根据所学,新法并非只是“害天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局面;

王安石并非“引用奸邪”,只是用人不当。

(1)表现: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弊端,造成“三冗”“两积”现象。

措施:

(2)不同意。

新法并非只是“害天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局面;

【反思】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这一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是由于受到大官僚、大地主的阻挠反对,加上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改革最终失败。

【变式训练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司马光:

眼下国用不足,灾害频频发生,应当减节冗费。

王安石:

国用不足,因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

司马光:

善理财者,不过搜刮民财而已。

那不是善理财者。

善理财者,民不益赋而国用饶。

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

宋神宗:

朕意与司马光相同,然而姑且以不允许作答吧。

──摘编自叶坦《大变法》

材料二王安石对宋神宗说:

“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

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

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

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弃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负。

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

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

──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0

材料三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

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

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宋徽宗的年号)之际,而祸乱极矣。

──摘编自《宋史·

王安石传》

(1)据材料一指出司马光与王安石的主要分歧。

宋神宗持何态度?

(2)材料二中王安石认为哪一项理财措施最重要?

这一措施的实行有何积极作用?

(3)据材料三概括朱熹关于王安石变法令人失望的原因。

【解析】第1问分析材料一,可了解到司马光认为“国用不足”情况下“应当减节冗费”,王安石主张用“善理财者”来增加财税收入。

据此司马光与王安石的主要分歧在于是节流还是开源。

材料中宋神宗赞成司马光的观点,但又按王安石的观点执行。

第2问分析材料二,注意“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等信息,可了解到王安石认为免役法最重要。

根据所学,免役法的积极作用:

增加了官府收入;

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

有利于发展生产。

第3问根据材料三,朱熹认为王安石变法“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群奸嗣虐,流毒四海”等,可理解为失败原因有:

改革侧重于经济与军事;

用人不当;

性格固执;

改革危及民众生活,造成社会动荡。

(1)是节流还是开源。

赞成司马光的观点,但又按王安石的观点执行。

(2)王安石认为免役法最重要。

作用:

(3)改革侧重于经济与军事;

【方法归纳】列表比较孝文帝改革与王安石变法

项目

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背景

1、必要性:

阶级矛盾(政治制度建设的欠缺)和民族矛盾(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尖锐计划,社会动荡不安。

2、可能性:

(1)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出现;

(2)冯太后掌权,督促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3)孝文帝精通汉族先进文化,改革信念坚定。

社会危机严重

(1)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2)“三冗”与“两积”引起社会危机。

(1)庆历新政失败提供经验教训;

(2)宋神宗起用王安石提供政治保障。

目的

缓和民族独立与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

1、直接目的:

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2、根本目的:

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内容

1、前期:

创立新制

(1)制定官吏俸禄,整顿吏治;

(2)推行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

2、后期:

实行汉化:

(1)迁都洛阳

(2)移风易俗

1、富国之法(经济):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2、强兵之法(军事):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

3、取士之法(科举和教育):

改革科举制度;

整顿太学、惟才用人。

结果

成效显著,改革成功

有一定成效,但最终失败

影响

(1)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与繁荣

(2)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1.进步性:

(1)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局面

(2)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2.局限性:

(1)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2)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性质

冯太后和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革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运动

新兴地主阶级对北宋中期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

特点

(1)改革深入到上层建筑方面,比较全面;

(2)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兼有确立封建制度与民族融合的性质。

(1)以“富国强兵”为中心内容;

(2)是应急措施,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的局部调整。

考点3、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4)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5)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6)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本考点是本专题高考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近几年高考中经常考查。

在题型上也以材料解析题为主,难度中等。

在知识点上,主要考查了明治维新的背景、措施及其地位、影响,戊戌变法的原因、改革者的主张、改革的措施及其局限、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尤其是在经济上和风俗习惯上改革的措施是重中之重。

在复习时,要注意把握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注意与戊戌变法的比较。

【例题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日本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

在国弱时,他们卑谦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

——陈冰《作坊里的日本》

材料二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

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的国情不同,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等许多特点,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真正“要义”。

——《成败得失—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心灵紧闭”而保留的民族传统是什么?

这一时期日本“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了什么而超越了别国?

据此指出日本“眼观八方”的特点。

(2)材料二康有为认为“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你认为当时中国与日本所处的国际环境最大不同是什么?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真正“要义”是什么?

【解题思路】

(1)从日本明治维新对传统的保留入手,回忆日本保留的天皇制度和武士道精神解答第一问。

从日本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回答第二问。

从日本学习西方的特点——立足国情,有选择的学习等方面回答“特点”。

(2)从两国变法的时间入手,联系19世纪中期和19世纪末的国际环境角度回答第一问。

从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角度回答第二问。

(1)传统:

天皇制度(专制主义)、武士道精神消化:

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文明开化,提倡资本主义文明;

仿照欧美国家建立常备军,建立新军队。

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

特点:

学习西方不是照搬照抄,而是结合日本国情,有选择地、有侧重地学习、借鉴。

(2)不同:

19世纪中期,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西方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19世纪末,中国维新变法时期,西方处于帝国主义阶段,正加紧侵略中国,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更为险恶。

要义:

推翻旧的幕府统治,建立新的天皇政权;

向西方学习,大刀阔斧地推行切实可行的变法措施。

【反思】明治维新基本上完成了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的任务,扭转了日本民族的历史命运,是日本历史具有重大进步意义的事件。

作为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它又是不彻底的,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中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如天皇制、半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等。

【变式训练3】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明治政府从1868年到1911年共制定了50项以上直接关于教育改革的法令……尽管当时财源拮据,但对教育的投资却是最多,明治末年教育经费占国民收入的3%。

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了教育改革法令——《学制》,号召“自今之后,众庶人民,无论华士族与农工商,至其妇女子,必期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1873年又实行《学制》增补,制定矿山、农业、商业、各种实业学校的《学则》,开始兴办实业教育。

1886年又设工科大学,1890年成立农科大学。

1886年政府颁布《师范学校令》,把培养教师放在和培养国家领导人同等重要的地位。

1890年政府规定,凡工作十五年以上者可享受终身养老金,死后其家属可享受一定的补助。

1899年颁布《小学校教育费国库补助法》,政府每年从国库中支出100万,作为教师的教龄津贴和特别薪用。

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变法,但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成败得失——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明治时期教育改革的特点。

(2)材料二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从上述材料中可得到哪些启示?

【解析】第1问回答日本明治时期教育改革的特点,根据材料一可分析到,政府高度重视,财政投资力度大;

重视基础教育,推行全民教育;

大力发展实业教育和高等教育;

重视师范教育,提高教师待遇;

建立完备的教育体系。

第2问分析材料二,材料二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维新派没有科学地把握中国国情,只是照搬日本经验。

结合上述材料,启示有学习先进文化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

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实行科教兴国。

(1)特点:

政府高度重视,财政投资力度大;

(2)维新派没有科学地把握中国国情,只是照搬日本经验。

启示:

学习先进文化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

【方法归纳】对政治改革成与败的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和认识

(1)任何改革,从根本上说,都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

其背景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不适应。

从适应的程度来看,一般有两种情况:

①整体适应,局部不适应下的改革,这种改革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前提下对具体制度或政策的局部调整,是改良性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等。

②整体不适应,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确立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种改革是革命性的改革,必然导致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如商鞅变法、俄国1861年改革、明治维新等。

(2)凡是改革,都必然要触及一部分社会既得利益者或特权阶层,必然遇到阻力。

革命性的改革,触及的是社会腐朽势力和没落阶级,斗争更为尖锐。

(3)改革有成败,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很多。

如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

变法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他们在北宋政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权势,坚决反对变法。

专题训练一

1、(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史公曰:

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

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无度;

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

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班固《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秦固天下之强国,而孝公亦有志之君也,修其政刑十年,不为声色畋游之所败,虽微商鞅,有不富强乎?

秦之所以富强者,孝公务本力穑之效,非鞅流血刻骨之功也。

而秦之所以见疾于民,如豺虎毒药,一夫作难而子孙无遗种,则鞅实使之。

──苏轼《东坡志林•论商鞅》

材料四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的最辉煌篇章。

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取得大的成功。

变法是一场封建化运

动,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

废除了旧的经济、政治制度,建立了全新的经济、政治体制,从而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网民“草根学者”的转帖

(1)据材料一,指出司马迁评价商鞅的视角。

这一视角会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带来什么局限性?

(2分)

(2)据材料二,指出班固评价商鞅变法的视角。

史学界认为,班固的史学评价观较为落后。

请依据材料二说明理由。

(3)材料三中,苏轼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偏差?

(4)材料四作者肯定商鞅变法的最主要依据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所废除的“旧的政治、经济制度”。

(4分)

2、(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拓跋魏在公元486年颁布的另一诏令,更有打破豪宗大姓之垄断,而构成本身所主持的地方组织的功效。

这诏令以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里为党。

由地方官指派邻里党长,于是政府有其指挥系统可下达于细民。

同时新税则也以一夫一妇为一“床”,而责成其出米2石,布1匹。

很显然的,上述地方组织,赋

税和土地所有制都彼此联系。

这些法规以一种人为的观念从下至上地将整个帝国组织起来。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元宏(孝文帝)之政令是否算做划时代之举?

其实只是表面上看来如此。

他的作为不过承认已有的趋向,或是锦上添花,对现有的行动予以装饰而已。

(1)材料一中的“另一诏令”和“新税则”分别指的是什么改革措施?

这两项改革措施是为了配合哪一措施而推行的?

(3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项措施有何积极意义?

(3)材料二中作者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如何?

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

请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3分)

3、(10分)2011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说改革是历史永恒的主题。

只有不断地改革,党和国家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文帝(公元467年—499年)是北魏第七位皇帝,谥号孝文皇帝。

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颁布了均田令,495年正式迁都洛阳,命鲜卑贵族汉化,采用了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

这些改革,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材料二王安石变法,指北宋时期,大臣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革北宋建国以来积弊的一场改革。

新法立意虽好,但并未处理好具体实行的问题以及与反对者的关系,于是与反对者间长期反复地争斗,导致处于被批评的局面,但是一些具体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次改革在背景和目的上有何相同之处?

(2)从内容看两次改革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改革的成效如何?

(3)两次改革各自的反对势力有哪些?

列举王安石变法中“反对者”最不满的措施。

(4)我们从以上改革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4、(10分)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面对相似的问题,不同时代的改革措施有很大的不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答问题。

冬十月丁未,诏曰:

“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或因灾贫而流亡。

常平、广惠之物,守藏积滞,必待年歉物责然后出粜,而所及者大抵城市游手之人而已。

凡此皆以为民,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亦先王散惠兴利以为耕敛补助,衰多益寡,而押民豪夺之意也。

材料三:

沙皇政府的警察局长在给沙皇的报告中惊恐地说:

“农奴制是国家脚下的火药库。

——人民网资料

(1)材料一反映出北魏什么社会问题?

(2分)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北魏孝文帝为解决这些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及效果?

(3)针对材料三中“农奴制是国家脚下的火药库”,沙皇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你如何认识改革的社会功效?

5、(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维新政府原本试图通过官营企业的形式进行工业化,但在官营企业亏损后即将其下放给了带有许多封建要素的民间资本,民间资本在政府的主导下向近代工业资本转化。

——改编自严立贤《日本资本主义形态研究》

日本近代棉纺织品国内总消费情况(单位:

千捆)

年度

国内总消费(A+B)

消费来源

国内生产(A)

国外输入(B)

1887-1888

327(100)

58(18)

269(82)

1889-1890

428(100)

178(42)

250(58)

1891-1892

514(100)

374(73)

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