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二历史必修期末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316107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5.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二历史必修期末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届高二历史必修期末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届高二历史必修期末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届高二历史必修期末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届高二历史必修期末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二历史必修期末Word文件下载.docx

《届高二历史必修期末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二历史必修期末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二历史必修期末Word文件下载.docx

玄宗时宰相34人只有7人是进士。

肃宗时宰相16名,进士出身者只有4人。

代宗时期宰相12名,也只有4人是进士据此可以推断当时

A.选官方式多样B.科举制度形同虚设

C.士族垄断仕途D.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

5.下列耕作工具中能调整耕作的深浅,适应了我国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是

 

  

 

    A.B.C.D.

6.陈锋、张建民主编的《中国经济史纲要》认为:

“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

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

”在“第一次商业革命”期间可能出现的是

 ①“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②“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

 ③“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④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7.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

这反映了汉代官营手工业

A.工匠优秀,原料上等B.技术高超,不计成本

C.分工细密,管理严格D.规模生产,面向市场

8.《资政新篇》提出:

“治国必先立政,而为政必有资取。

”它所“资取”的主旨是“因时制宜,审势而行”地学习西方,即根据本国国情,不失时机地学习西方先进的事物与制度。

《资政新篇》从西方“资取”的内容不包括

A.崇拜上帝,上帝面前人人平等B.以法治国,公众选举官吏

C.准许私人开办工业,奖励科技发明D.兴办新式学校,设立福利机构

9.毛泽东在给朱德、刘少奇的一封信中写到:

“陈谢纵队本月休整……协同边区兵团开辟西北局面。

……山东自歼七十四师后,局面已稳定,现正计划新的攻势作战。

刘邓本月休整,准备月底出击……。

”该信件写于解放战争时期中的

A.中原解放区部队突围之前B.战略反攻开始前夕

C.战略决战开始前夕D.渡江战役开始前夕

10.如果为下图选择一个主题,最为贴切的是

A.“清王朝自救运动”B.“实业救国的浪潮”

C.“近代工业的起步”D.“民族工业的春天”

11.“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1911年四十多年,投资万元以上的厂矿约700多个,资本总额仅1.3亿元左右,而1912年至1919年八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9500万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八年超过了过去的40多年。

”对“八年快速发展”局面理解正确的是

A.列强侵略致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B.快速发展的重要影响是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C.南京国民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政策是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D.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为经济快速发展开拓了国内市场

12.“用铁线连缀不绝,陆路则架木杪,遇海则沉水中。

通都大邑以及乡村镇市,线到处,皆可通信。

司事者,……以铁线之一端画字,其一端在千里外,即照此字写出,不逾晷刻也。

”材料中所说的近代通讯工具最早在中国出现的时间是 

A.19世纪中期B.19世纪晚期 

C.20世纪初期 

D.20世纪中期

13.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某导演筹拍一部电视政论片《建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下列题材可以入选该片的有

A.区域自治开新篇——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成立

B.以和平代替武力——《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D.独立自主,不结盟——新中国外交工作的开端

14.1987年11月4日,江苏常州籍台胞周纯娟女士怀揣着第1号《台湾同胞回乡探亲证》由香港飞往上海,成为循正式途径回大陆探亲第一人,她的目的地是常州娑罗巷。

周女士成功返乡的背景不包括

A.两岸之间实现真正停火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提出

C.台湾当局开放台胞赴大陆探亲D.两岸两会商谈达成“九二共识”

15.2014年12月22日,中国首支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在山东举行誓师大会,这是中国首次派出整建制步兵营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据英国广播公司12月22日报道,该步兵营隶属于联合国驻南苏丹特派团,出国后部署在南苏丹首都朱巴地区。

这表明中国

A.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B.积极参与区域性国际合作

C.不再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D.重视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16.下列是周恩来外交活动中的精彩语录,对此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 ②您把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 ③印度支那的和平就要恢复了……和平又一次战胜了战争 ④中国不在联合国已经很久,中国可以再等一段时间

A.①②③④B.③①④②C.③②①④D.④③①②

17.下面两幅图为不同时期中国工业比重图。

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图一图二

①图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中国近代社会的特殊国情

②图一表明中国近代轻工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③图二反映新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所取得的成果

④图二表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任务基本完成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18.1983年4月国务院在《关于城镇劳动者合作经营的若干规定》等文件中规定:

允许个体工商户购买机动车船从事客货运输,允许长途贩运和批量销售;

个体户可以起字号、刻图章,在银行开立账户等。

这一措施

A.提高了劳动生产率B.实现了城乡之间的人员交流

C.活跃了城乡商品市场D.建立起市场经济新格局

19.20世纪90年代有人把中国东部经济发展状态比作“满弓待发之箭”:

“弓”比喻为1984年国家开放的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

“弦”比喻为1996年全线通车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京九铁路。

那么,“箭头”在今天看来最为恰当比喻是

A.深圳B.珠海C.海南D.浦东

20.1956年的《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指示》提出:

“我们必须认识,知识分子的基本队伍已经成了劳动人民的一部分;

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事业中,已经形成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联盟。

”因此,我国在科学文化领域中提出了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B.“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C.“三个面向”的方针D.“科教兴国”的战略

21.公元前1世纪末,罗马拥有30多个行省,屋大维的顾问和官员们叫苦不迭:

“麻烦在于人口众多、事务繁杂。

因为公民包括了种族和能力上形形色色的人。

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

”下列措施中,有助于解决这一困难的是

A.将习惯法发展为成文法B.开始实施公民法

C.进一步完善万民法D.颁布《民法大全》

22.“万物的存在与否,事物的形态性质,全在于人的感觉,一阵风吹过,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凉爽,难受与惬意,全在于人的感觉。

”这段材料阐述的观点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B.知识即美德

C.认识你自己D.可贵的理性认识

23.右侧漫画中,腐朽的、摇摇欲坠的树干上的英文字为“衰败选区制度”。

该漫画揭示了19世纪初期英国政治生活中一个重要议题。

该议题的解决途径是

A.发动光荣革命

B.颁布《权利法案》

C.进行议会改革

D.建立责任内阁制

24.1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四个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德国的评述是

A.“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

B.“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

C.“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

D.“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

25.“英国在18世纪以前内陆交通极坏,道路基本上是泥尘土路,下雨就完全不能行走,运输工具是骡车马车。

”针对交通落后的局面,英国工业革命在交通工具方面的突破是

A.汽船的发明B.火车的发明C.汽车的发明D.飞机的发明

26.欧洲某个时期,产生了一个“充满思考与批判”的社会群体。

他们极力展望“新世界的政治蓝图”。

认为天主教会“应对人们盲目崇拜、不宽容以及加诸于人类社会的无数不幸负责”。

这个时期最有可能是

A.14-16世纪B.18世纪末19世纪初

C.17-18世纪D.19世纪末20世纪初

27.【美联社莫斯科1917年11月7日电】今天(俄历10月25日)俄国政府在今年一年中第二次被推翻,这次革命的组织者是激进的布尔什维克党,这次革命

A.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成功典范

B.在发达国家实践了暴力革命理论

C.率先将社会主义理论付诸实践

D.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28.如果要给右图设置一个主题,准确的是

A.马歇尔计划与二战后欧洲格局

B.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C.从欧共体到欧盟

D.布雷顿森林体系蓝图的构建

29.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联)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

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

下列各项属于“战后年代”(二战后)农业发展措施的是

A.实行余粮收集制B.决定对农产品采取收购制

C.征收固定粮食税D.开始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30.某国际组织“是经济合作的论坛平台,其运作是通过非约束性的承诺与成员的自愿,强调开放对话及平等尊重各成员意见,不同于其他经由条约确立的政府间组织。

”该组织应是

A.B.C.D.

二、判断题:

判断正误,正确请填“A”,错误请填“B”(本部分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

31.秦朝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后,历代封建政权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不断进行制度创新。

科举制、行省制和军机处的设置都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32.武昌起义打响资产阶级革命派武装反抗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的第一枪,南昌起义打响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

33.罗斯福新政不仅帮助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也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运行机制由此开始进行深刻的调整,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

34.二战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显著发展,不仅已经成为无法抗拒的潮流趋势,也使卷入全球化潮流中的世界各国都有机会从中受益。

()

35.欧洲某个时期盛行的某种风格的文学作品,其创作的焦点是那些生活在普通社会下的大众,关心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等因素对大众所造成的种种压迫和影响,而不再是个人内心情感的自我世界。

此类文学作品属于现代主义。

()

三、材料解析题: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本部分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36.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执政者常常会根据时代的变化和要求对经济政策作出“调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应当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种国家收集粮食、原料和饲料的方法。

——齐世荣《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一分册

材料二1931年,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

——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

汤因比

材料三在那些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的地区,长期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产靠救济的生产队,群众对集体丧失信心,因而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几个问题的通知》(1980年)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说明苏俄新的粮食政策的主要内容。

这一政策的实施表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

 

⑵根据材料二,当时人们为什么思考和议论“西方的社会制度”的命运?

哪一著名的实践对这些“思考”和“议论”作了成功的回答?

其本质特征是什么?

(3分)

⑶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作了怎样的调整?

这种调整有何作用?

⑷综合上述材料,从苏、美、中三国经济“调整”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37.民生问题是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纵观民生问题的各种看法,有利于以史为鉴。

材料一 孟子曰: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

诸侯不仁,不保社稷;

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

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孟子·

离娄篇》

材料二 商贾负贩之不可缺也,……夫唯通市以无所隐,而视敌国之民犹吾民,敌国之财皆吾财也。

……利于国,惠于民,择术之智,仁亦存焉。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财计三》

材料三 仆之素志在提倡实业,实行民生主义,而在社会主义为归宿,俾全国之人,无一贫者,同享安乐之幸福。

——孙中山(1924年)

⑴材料一中孟子的治国之道是什么?

体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⑵材料二体现了黄宗羲的什么观点?

根据材料二概括其目的是什么?

⑶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对民生主义的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孙中山认为应如何实现民生主义?

(4分)

⑷综上所述,你认为实现民生幸福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1分)

四、问答题:

根据设问,回答问题(本部分1题,10分)。

38.1945年8月21日,湖南芷江,萧毅肃按中国战区受降程序主持了会议,确定战区受降事宜,今井武夫签署了备忘录的收条,交出日军在华兵力分布图。

1945年的9月9日,日军向中国投降的仪式在南京举行。

至此,八年抗战,中国人民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请回答:

⑴1894年-1895年,日本挑起哪一场侵华战争?

打败腐朽的清政府后,强迫其签订哪一不平等条约?

概述该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⑵20世纪30年代,日军又先后蓄谋炮制了什么历史事件,拉开了局部侵华、全面侵华的序幕?

⑶2014年2月底,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相关法律程序,确定了每年12月13日为国家“公祭日”。

请问国家“公祭日”是为祭奠侵华日军哪一暴行遇害的苦难同胞?

除此之外,日军侵华还犯下了哪些令人发指、罄竹难书的罪行?

(任举一例)(2分)

⑷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请问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最后赢得胜利,有何伟大历史意义?

班级:

姓名:

考试号:

高二历史(必修)答案卷

36.⑴            

                                   (2’)

⑵                                    

                                     

                                   (3’)

⑶                                   

⑷                                  (2’)

37.⑴                                

⑶                                     

                                   (4’)

⑷                                  (1’)

39.⑴                                  

⑵                                  (2’)

⑶                                  (2’)

⑷                                    

                                   (3’)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C

D

A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1)粮食政策:

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经济政策转变:

由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为实行新经济政策。

(2)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或“大萧条”)。

罗斯福新政。

通过国家干预,调整生产关系,缓和阶级矛盾。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4)调整经济政策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立足国情。

37.

(1)治国之道:

仁政(2分)

社会现实:

礼崩乐坏或诸侯混战民不聊生。

(2)观点:

工商皆本。

目的:

利国惠民,实现仁政。

(3)理解:

全体国民安享幸福。

方式: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4)主要途径:

以民(人)为本,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国民平等。

38.

(1)甲午中日战争(1分)

《马关条约》(1分)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

(2)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2分)

(3)南京大屠杀;

(1分)731部队细菌战、潘家峪惨案(任答一点得1分)

(4)①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②它捍卫了民族尊严,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也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③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④抗日战争的胜利,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任答三点,得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