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资料第1编 第1部分 古代诗文教材梳理 必修3 第3单元 文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314241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95.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资料第1编 第1部分 古代诗文教材梳理 必修3 第3单元 文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资料第1编 第1部分 古代诗文教材梳理 必修3 第3单元 文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资料第1编 第1部分 古代诗文教材梳理 必修3 第3单元 文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资料第1编 第1部分 古代诗文教材梳理 必修3 第3单元 文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资料第1编 第1部分 古代诗文教材梳理 必修3 第3单元 文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资料第1编 第1部分 古代诗文教材梳理 必修3 第3单元 文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资料第1编 第1部分 古代诗文教材梳理 必修3 第3单元 文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资料第1编 第1部分 古代诗文教材梳理 必修3 第3单元 文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资料第1编 第1部分 古代诗文教材梳理 必修3 第3单元 文言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族

(2)强

(3)发

(4)胜

(5)制

(6)度

(7)假

(8)固

(9)故

(1)①宗族,家族 ②一类的人 ③灭族 ④灭族 

(2)①强健 ②有力的弓 ③有余 

④勉强 ⑤强盛 (3)①打开 ②征发 ③花开 ④发射 ⑤出发 ⑥抒发 ⑦发出 (4)①尽 ②承受 ③超过,胜过 ④胜利 ⑤优美的

⑥美景 ⑦忍受,能承受 (5)①缝制,动词 ②压制,动词 ③制服,动词 ④统率,动词 ⑤规模,名词 ⑥制定,动词 (6)①名词,规章制度 ②动词,计算,读duó

 

③动词,越过 ④动词,揣度,读duó

 ⑤量词,次、回、个 ⑥制度,法度 ⑦常态 (7)①凭借、借助 ②与“真”相对,不真 ③借给 ④宽恕,原谅 ⑤假如、如果 

⑥假日,假期 (8)①险要的地势 ②坚守 ③本来,原来 ④加固 ⑤顽固,固执 

⑥表示让步,固然,诚然 ⑦坚持,坚决 ⑧巩固、安定 (9)①所以,因此 ②旧,与“新”相对 ③老朋友,引申为交情 ④亲人,老朋友 ⑤原来,本来 ⑥原因,缘故 ⑦故意,特意

3.写出下列词类活用的意思,并指明活用类型

(1)填然鼓之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3)谨庠序之教

(4)然而不王者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7)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8)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

(9)会盟而谋弱秦

(10)赢粮而景从

(1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12)序八州而朝同列

(13)吾从而师之

(1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15)圣益圣,愚益愚

(16)耻学于师/则耻师焉/不耻相师

(17)则群聚而笑之

(1)名词作动词,击鼓 

(2)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3)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4)名词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5)名词作状语,每日 (6)名词作动词,游水 (7)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 (8)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在国外;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相斗 (9)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变弱,削弱 (10)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11)形容词作动词,变小,变弱 (12)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 (13)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14)名词作动词,低于 

(15)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16)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17)名词作状语,成群

三、文言虚词(写出下列虚词的意义或作用)

1.所

2.则

3.者

4.也

1.①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所……的情况” ②名词,处所,地方 ③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所……的地方” ④“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⑤“为”和“所”呼应,表示被动 ⑥“所以”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译为“靠……来” 2.①表顺接,就,那么。

连词 ②表转折,却。

连词

③就是。

副词 ④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⑤表示选择关系。

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⑥表示转折、让步关系。

译为“可是”“却” ⑦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 ⑧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⑨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要是……就” ⑩名词,准则,法则 3.①代词,……的人 ②放在后置定语之后,相当于“的”

③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 ④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 ⑤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⑥用作“若”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⑦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⑧用在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⑨……的人 4.①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 ②用于句末,表示肯定,可译为“啊” ③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译为“啊”,或不译 ④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 ⑤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的语气 ⑥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的语气 ⑦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⑧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⑨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感叹的语气 ⑩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四、文言句式(判断下列特殊句式)

1.非我也,岁也

2.未之有也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5.为天下笑者,何也

6.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8.不拘于时

9.耻学于师

10.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判断句 2.宾语前置句,即“未有之也” 3.状语后置句,即“于蓝取之,而于蓝青” 4.判断句 5.被动句,用“为”表被动 6.状语后置句,即“非于九国之师抗也” 7.判断句 8.被动句,用“于”表被动 9.状语后置句,即“耻于师学” 10.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句读,不解惑”

五、名句名段(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五亩之宅,______________,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______________,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2.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______________。

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也。

4.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之然也。

5.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

7.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______________,蛟龙生焉;

______________,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8.锲而舍之,______________;

锲而不舍,______________。

9.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______________。

10.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嗟乎!

______________!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1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__________,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皆出于此乎?

1.树之以桑 鸡豚狗彘之畜 2.申之以孝悌之义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4.虽有槁暴 不复挺者 5.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6.君子生非异也 7.积水成渊 积善成德 8.朽木不折 金石可镂 9.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0.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1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2.或师焉 或不焉 13.师不必贤于弟子 14.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    

能力提升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B.申之以孝悌之义

C.威振四海D.或师焉,或不焉

解析:

A项“生”通“性”;

C项“振”通“震”;

D项“不”通“否”。

答案:

B

2.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岁:

年成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

到达

C.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

喜欢

D.余嘉其能行古道嘉:

赞许

C项“爱”是“吝惜”的意思。

C

3.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B.①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②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D.①其皆出于此乎 ②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A项,表转折/表递进;

B项,比,介词/引进对象,介词;

C项,结构助词,放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

D项,语气副词,表推测/代词,代指百亩之田。

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最接近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吾从而师之D.闻道有先后

A项,学者: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

今义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B项,众人:

古义指普通人;

今义指许多人。

C项,从而:

古义指两个词,从,跟随;

而,而且。

今义指因果连词。

D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会盟而谋弱秦

A.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B.吞二周而亡诸侯

C.先入秦破咸阳者王之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减弱。

A项,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愚蠢;

B项,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C项,王,名词的使动用法,使……称王;

D项,上、下,名词用作状语,向上、向下。

A

6.下列句式属定语后置的一项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B项宾语前置;

C项被动句;

D项介词结构后置。

7.翻译句子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5)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2)这样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呢?

(3)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没有过错了。

(4)一个戍卒发难就造成国家灭亡,自家也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

就是因为不施行仁义,而攻守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了。

(5)因此,无论地位高还是地位低,不论年长还是年少,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二、课外拓展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宣王使谒者①延入。

王斗曰:

“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于王何如?

”使者复还报。

王曰:

“先生徐之,寡人请从。

”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与入,曰:

“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闻先生直言正谏不讳。

”王斗对曰:

“王闻之过。

斗生于乱世,事乱君,焉敢直言正谏?

”宣王忿然作色,不说。

有间,王斗曰:

“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五,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天子受籍,立为大伯。

今王有四焉。

”宣王曰:

“寡人愚陋,守齐国,惟恐失之,焉能有四焉?

”王斗曰:

“否。

先君好马,王亦好马;

先君好狗,王亦好狗;

先君好酒,王亦好酒;

先君好色,王亦好色;

先君好士,是王不好士。

“当今之世无士,寡人何好?

“世无骐騄,王驷已备矣。

世无东郭逡、卢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

世无毛嫱、西施,王宫已充矣。

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

”王曰:

“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

“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縠也。

“何谓也?

“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②而使工者,何也?

为能之也。

今王治齐,非左右便辟无使也,臣故曰不如爱尺縠也。

宣王谢曰:

“寡人有罪国家。

”于是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

(选自《战国策》)

【注】①谒者:

负责礼宾的官吏。

②便辟:

君主左右的宠信小臣。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      造:

到,往

B.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奉:

继承

C.王之走狗已具矣具:

具备,完备

D.宣王谢曰谢:

感谢

D项,谢,道歉。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 吾尝终日而思矣

B.斗生于乱世,事乱君 则移其民于河东

C.王之忧国爱民 青,取之于蓝

D.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五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项均为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

A项分别为连词,顺承关系;

连词,修饰关系。

B项分别为介词,在;

介词,到。

C项分别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代词,它。

3.下列各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斗“直言正谏”的一项是(  )

①斗生于乱世,事乱君 ②今王有四焉 ③先君好马,王亦好马 ④先君好士,是王不好士 ⑤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而使工者 ⑥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縠也

A.①③④⑤B.②③④⑥C.①③④⑥D.②③④⑤

②是引出下文劝谏的话。

⑤说的不是直言。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斗说齐宣王拥有先王的四种爱好,是为了赞扬宣王具备了先主那样的优良素质,同时也缓和了当时紧张的说话气氛。

B.王斗对齐宣王直言正谏,批评他“好马”“好狗”“好酒”“好色”而“不好士”,并且一针见血地戳穿了他自己标榜的所谓“忧国爱民”的谎言。

C.对于齐宣王而言,九合诸侯的先主齐桓公是他不能不折服的,王斗用先主与宣王作类比,找到了两者的不同之处也即宣王的不足之处。

D.齐宣王终于承认自己“有罪于国家”,并改正了错误,“举士五人任官”,因此“齐国大治”,这反映了王斗高超的进谏技巧。

A项“赞扬宣王”表述错误。

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闻之过。

(2)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而使工者,何也?

(1)大王听错了。

我生在乱世,又侍奉乱君,怎么敢直言批评呢?

(2)大王要人做帽子,不要亲近宠爱的人去做,却要工匠去做,为什么?

因为他们会做。

【参考译文】

先生王斗登门要拜见齐宣王,宣王派传达官去领王斗进来。

王斗说:

“我拜见大王是爱慕权势,大王迎接我是礼贤下士。

大王认为怎么样?

”传达的官吏汇报王斗的话。

宣王说:

“让先生等一会儿进来,我去迎接。

”于是,宣王跑到门口去迎接王斗,与他一块儿进来。

“我继承先王的大业,得以治理国家,听说先生能直言批评,无所忌讳。

”王斗回答说:

“大王听错了。

”宣王听后,怒形于色,很不高兴。

过了一会儿,王斗说:

“从前先君齐桓公有五种爱好。

他纠合诸侯,匡正天下,天子授位,立为霸主。

现在,大王有四种爱好。

”宣王说:

“我愚蠢寡闻,治理齐国,只担心失国,怎能有四种爱好呢?

”王斗说:

“不。

先君喜好马,大王也喜好马;

先君喜好狗,大王也喜好狗;

先君喜好酒,大王也喜好酒;

先君好色,大王也好色;

先君礼贤下士,大王却不礼贤下士。

“现在世上没有士,我又怎么去礼贤下士呢?

“世上没有骐騄、騄耳这样的骏马,可是大王已经车马齐备;

世上没有赛过东郭俊、韩卢的狗,可是大王已经有善跑的猎狗;

世上没有象毛嫱、西施那样的美女,可是大王的后宫中充满了美女。

大王只是不礼贤下士,怎么发愁世上没有士呢?

“我忧国爱民,当然愿意得到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国家。

“您忧国爱民,还不如爱一尺绉纱。

“这是什么意思?

“大王要人做帽子,不要亲近宠爱的人去做,却要工匠去做,为什么?

现在,大王治理国家,却一定要用亲近宠爱的人去治理。

所以我说:

‘您忧国爱民不如爱一尺绉纱。

’”

宣王内疚自责说:

“我对国家有罪。

”于是选拔了五名贤士,任命他们的官职,齐国因此治理得很好。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患盗论

(宋)刘敞

天下方患盗。

或问刘子曰:

“盗可除乎?

”对曰:

“何为不可除也?

顾盗有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

”或曰:

“请问盗源?

“衣食不足,盗之源也;

政赋不均,盗之源也;

教化不修,盗之源也。

一源慢,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

二源慢,则操兵刃劫良民而为盗矣;

三源慢,则攻城邑略百姓而为盗矣。

此所谓盗有源也。

丰世无盗者,足也;

治世无贼者,均也;

化世无乱者,顺也。

今不务衣食而务无盗贼,是止水而不塞源也;

不务化盗而务禁盗,是纵焚而救以升龠①也。

且律:

使窃财者刑,伤人者死,其法重矣;

而盗不为止者,非不畏死也,念无以生,以谓坐而待死,不若起而图生也。

使凡盗贼能自告者,除其罪,或赐之衣裳剑带,官爵品秩,其恩深矣;

而盗不应募,非不愿生也,念无以乐生,以谓为民乃甚苦,为盗乃甚逸也。

然则盗非其自欲为之,由上以法驱之使为也。

其不欲出也,非其自不欲出,由上以法持之使留也。

若夫衣食素周其身,廉耻夙加其心,彼唯恐不得齿良人,何敢然哉?

故惧之以死而不惧,劝之以生而不劝,则虽烦直指之使,重督捕之科,固未有益也。

今有司本源之不恤,而倚办于牧守,此乃臧武仲所以辞不能诘也②。

凡人有九年耕,然后有三年之食;

有三年之食,然后可教以礼义。

今所以使衣食不足,政赋不均,教化不修者,牧守乎哉?

吾恐未得其益,而汉武沈命之敝③,殆复起矣。

故仲尼有言:

“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推而广之,亦曰:

“用兵吾犹人也,必也使无战乎!

”引而伸之,亦曰:

“禁盗吾犹人也,必也使无盗乎!

”盍亦反其本而已矣。

爰自元昊犯边,中国颇多盗,山东尤甚。

天子使侍御史督捕,且招怀之,不能尽得。

于是令州郡:

“盗发而不辄得者,长吏坐之。

”欲重其事。

予以谓未尽于防,故作此论。

(《宋文鉴》卷九十五,有删改)

【注】①升龠(yuè

):

都是象酒杯一样的容器。

救以升龠:

意思是用一点点水救大火。

②臧武仲句:

臧武仲是周代春秋时鲁国大臣。

作者引用这个典故的意思是:

如果说牧守捕盗不力是有罪当罚,那么朝廷不去正本清源,养成盗贼,亦同样是有罪当罚。

③沈命之敝:

为了捕盗,汉武帝制定一项法律叫“沈命法”,规定捕盗不满额的官员要判死罪。

结果官员怕治罪而相互隐瞒盗窃案情,以致盗贼更多,称作“沈命之敝”。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源慢,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       慢:

缓慢

B.为盗乃甚逸也逸:

快活

C.彼唯恐不得齿良人,何敢然哉齿:

列入

D.盗发而不辄得者,长吏坐之坐:

因……而获罪

A项“慢”应释为“玩忽,轻视”。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衣食不足,盗之源也 ②青,取之于蓝

B.①今不务衣食而务无盗贼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C.①然后可教以礼义 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D.①则操兵刃劫良民而为盗矣 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C项介词,把、用。

A项分别为助词,的;

B项分别为表转折,却;

表修饰,不译。

D项分别为动词,成为;

介词,表被动。

8.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不赞成对盗贼采用“严刑峻法”的理由的一组是(  )

①三源慢,则攻城邑略百姓而为盗矣 ②今不务衣食而务无盗贼,是止水而不塞源也 

③非不愿生也,念无以乐生 ④有三年之食,然后可教以礼义 ⑤而汉武沈命之敝,殆复起矣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⑤D.③④⑤

①是盗贼出现的一个原因,④是说明在衣食足的基础上才能对百姓施以道德教化。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除盗的关键在于阻止盗贼产生的根源,而盗贼产生的根源主要有三个:

衣食不足、政赋不均和教化不修。

B.本文指出,如果不从根本上抚恤百姓,任何严刑峻法,残酷镇压,以至招安诱骗,都只能更加激起百姓的反抗。

C.本文用大量的事实,生动的语言,论证了官逼民反这一客观的现实,并认为,国家要改变施政措施,发展生产,注重解决民生问题,让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D.“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作者认为当今律法尽管严酷,却无法收到“止盗”的功效,原因在于百姓没有畏死之心。

D项“原因在于百姓没有畏死之心”错。

10.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为不可除也?

(2)故惧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