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我爱这土地》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311385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6.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我爱这土地》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我爱这土地》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我爱这土地》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我爱这土地》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我爱这土地》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我爱这土地》Word下载.docx

《2《我爱这土地》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我爱这土地》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我爱这土地》Word下载.docx

我爱这片海

假如我是一滴水,我也应该用美妙的歌声赞颂:

这被朵朵白云装扮的蓝天,这永远容纳着我们的浩瀚的海洋,这不停息地飘荡着的悦耳的鸥鸣,和那来自天边的绝美的夕阳……

——然后我融入了大海,连灵魂也被吸入浩淼之中。

为什么我的脸上常伴笑容?

因为我对这海爱得真挚。

我爱这校园

假如我是一棵草,我也应该用鲜嫩的细叶感受:

这被读书声弥漫的校园,这永远保留着我们的秘密的铃声,这不停歇地紧张的学子,和那来自天边无比温柔的霞光……

――然后我枯萎了,连残根也腐烂在泥土里面。

为什么我的细叶上常挂泪珠?

因为我对这校园爱得真挚。

我爱这三秦大地

假如我我是一朵昙花,我会那兵马俑而一现,为那古城墙一现,也为那大雁塔一现,还有那被火焚烧的阿房宫……

——然后我死了,连昙花根也腐烂在泥土之中。

为什么我在最美的时候凋零?

因为我对这三秦大地爱之深沉。

我爱这树林

假如我是一朵花,我也应该向山间播撒芬芳:

这被茂密的充满生命力的叶和枝,这带来喧闹和嘈杂的鸟儿,和那来自远方的嘤嘤嗡嗡的知了……

--我凋谢了,连花瓣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树林爱得深沉。

我爱这大山

假如我是一棵树,我也应该用拔的身躯表示:

这被雷电击打着的森林,这永远守护大山和戈壁的侍卫,这浓浓的阴凉,还有那雨后撒下的点点阳光……

--我倒下了,为什么我的眼中总流露出坚毅?

因为我对这大山爱得深沉。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片树叶,我也应该用单薄的身体去遮挡:

那昏晕的小草,那疲惫的蚂蚁,和那不远处唱歌的小溪……

--我枯萎了,树梢上连半个影子都没留下。

为什么我会溯源寻根?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炽热。

假如我是一株草,我也应该用弱小的身躯装扮:

这被无数人所践踏的草坪,这永远激励着我们的懵懂的心灵,这喋喋不休地吹刮着的狂怒的风,和那来自教室的朗朗读书声……

--我死了,连根茎也融入在这草坪之中。

为什么我的心中总充满遗憾?

因为我对这校园爱得纯真……

我爱网游

假如我是马化腾,我应该用满腔的热血去叹服:

这被外挂所攻击着的网游,这永远弥漫着火药味的对决,这无止息地肆虐着的BOOS,和那将要跨进网游的无知的网虫……

--我死了,连点卡也腐烂在网游里面。

因为我对这黑客恨得切齿。

拓展阅读:

艾青——以歌当哭的诗人

北塔

艾青(1910-1996),中国诗人,原名蒋海澄,生于浙江金华。

著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诗集。

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

到了延安以后逐渐转向悲壮、高昂的诗风。

是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被聂鲁达誉为“中国诗坛泰斗”。

唱出人民的苦难和愿望

有人曾问我:

在整个中国二十世纪诗歌史上,最感动你的诗人是谁?

我脱口而出:

“艾青”。

艾青天生具有诗人气质,他在巴黎留学时,本来学的是绘画。

他感受敏锐,感情深沉,文笔疏放而流畅。

最重要的是,他的诗都来源于他对现实语境的直接经验,是对国家民族命运的诚挚关心。

他秉承浪漫主义的一些主张,强调诗人自己先要有强烈的情感,而且要比较直接地把热情呈现出来,要达到皮肤与皮肤接触、呼吸与呼吸交融的效果。

艾青本人在许多场合曾表达过这样的诗学观点:

“要说由衷的话,就必须自己内心里的确对自己所歌颂和赞美的东西发生了强烈的感情,不说出来就不舒服,这就决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吐自肺腑的心曲。

”艾青诗歌中的题材是日常的,语言也是口语,他写出了千百万人心中的感受,使千百万人和着他诗歌的节奏歌与哭。

艾青的诗歌是为时代立言、为人民请命。

从感人的广度和共鸣的深度上,当时比较重要的诗人,如卞之琳、何其芳和戴望舒等人迅速被艾青超越。

因为其他诗人的作品虽然也挺独特、优美甚至深刻,但缺乏血和泪。

早在1939年,就有人说:

“……卞之琳先生他们的诗不坏,但是他们的诗不能使我血脉跳得更快,做我应做的工作。

”他的意思是,艾青的诗不仅能令人愉悦,催人思考,而且能鼓舞读者投入到火热的哪怕是危险的斗争中去。

诗人穆旦是卞之琳的学生,他在1940年的一篇文章中说,艾青的诗“会摇起你年轻的精力,鼓舞你更欢快地朝着斗争,朝着光明。

诚然,艾青不仅控诉罪恶、暴露黑暗,而且热爱光明,向往幸福。

他的诗让读者宣泄心中的痛苦和烦恼,但并不让人消沉、绝望,而是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快感。

读着他的诗,你会流泪,但还没读完,你就会抹去眼泪,以实际行动去争取自我的也是民族的自由与解放。

《大堰河——我的保姆》——悲悯与感恩

1932年,作为一个美术青年,由于在上海从事进步绘画运动,艾青被国民党上海当局关进了监狱。

他失去了画具,只好进行比较简便的诗歌创作。

这一写,就一发而不可收,就写出了他个人也是新诗史上最感人的诗篇。

没想到,一位大诗人就这样从监狱中诞生了。

这再一次证明,“不幸”是诗歌的温床——对于诗人诗歌来说,这到底是幸还是不幸?

在那批“狱中诗篇”中,最催人泪下的,是《大堰河——我的保姆》。

1933年1月14日,这是个数九寒天,大墙外雪花纷飞,囚室里寒气彻骨。

艾青以颤抖的手、颤抖的心,一气呵成,写下了这首一百多行的长篇抒情诗。

他以无比的激情表达了他对底层劳动者勤奋与善良品性的同情与赞美,也表达了对为富不仁、世道不公等现象的仇恨和诅咒。

这首诗之所以感人肺腑,是因为它写的全是真人真事。

“大堰河”是艾青幼小时候的奶妈,曾对艾青关怀备至,使艾青感念一生。

艾青说,这首诗“是出于感激的心情写的……我幼小的心灵总是爱她,直到我成年,也还是深深地爱她。

”艾青本是地主的儿子,但他憎恨他那庸俗、势利而愚昧的父亲,背叛了自己的阶级,反而歌颂起佣人来;

这表现了他进步的社会观以及只有大诗人才具有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据说,这首诗的第一个读者是艾青的一个狱中难友。

那人已经被判了死刑,他用上海话念诵这首诗,念着念着,就哭了。

艾青知道自己在诗歌上的尝试成功了,因为他对诗歌的首要也是最高的要求就是让人哭。

此诗于1934年5月发表后,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读者纷纷给编辑部写信,对它表示首肯。

不久,它就传到了日本。

在东京的一次朗诵会上,一个留学生哭着读了这首诗,听众中也有人噙着泪水。

在中学里,当我初次读到这首诗时,那保姆的动作、形象、神态活灵活现地展露在我眼前,因为我觉得她很像我那日夜劳作的母亲。

对这样的劳作场面,诗中有着极为具体的描写: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在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我想,此诗的感人魅力和动人奥秘主要就来自这样的描写。

在诗的最后,艾青替天下所有的儿子向母亲呼唤道:

“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你的儿子,/我敬你/爱你!

《北方》——诅咒与呼号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艾青成了逃亡的难民,先是从杭州逃到老家金华,然后带着妻子,从金华逃往武汉。

当时汪精卫等汉奸正热心于准备给日本鬼子当儿皇帝,中华民族确实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形势不容乐观。

艾青陷入了迷茫、悲哀与绝望。

在十二月底,又一个严冬的夜晚。

他写出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首震撼人心的杰作。

接着,他以深广的忧愤、饱满的激情,创作了一首首类似的名篇,如《我爱这土地》、《北方》、《手推车》、《乞丐》等。

这些诗描绘了被侵略战争破坏的祖国的土地、被苦难命运折磨的底层的百姓。

艾青以切肤之痛奏出了一个苦难民族在苦难岁月里的哀号:

“——啊,你/蓬发垢面的少妇,/是不是/你的家/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已被暴戾的敌人/烧毁了么?

/是不是/也像这样的夜间,/失去了男人的保护,/在死亡的恐怖里/你已经受尽敌人刺刀的戏弄?

”经过半个多世纪后,七月派诗人牛汉回忆起当时读这首诗的感觉,精彩地说:

“艾青‘下’的这场‘雪’,厚重得使人透不过气,直想吼出一腔的闷气。

”“它是一声号召,也是一阵阵激越的钟声。

艾青似乎更喜欢以北方的旷野作为他的诗歌的背景。

他本生长于江南,也许是由于地域文化心理上的巨大反差,反而使追求新异的诗人比一般北方人对北方产生了更加敏锐的感受,也许是北方较之南方更为荒凉贫瘠的现实更激发了诗人的悲悯。

在这些以北方为题材的诗中,《北方》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艾青以舒缓、忧郁而流畅的调子,宣泄了那弥漫在他心头的浓得化不开的悲哀。

“北方是悲哀的/而万里的黄河/汹涌着混浊的波涛/给广大的北方/倾泻着灾难与不幸;

/而年代的风霜/刻画着/广大的北方的/贫穷与饥饿啊。

”牛汉先生说他在五十年前,一读此诗的开头,就被深深吸引住了:

“它热热地贴近了我的未开垦的心灵”,“并唤醒了我的全部沉睡的近于诗的情感。

”艾青的“北方诗”使我这个江南人也追求起了雄迈、粗犷的诗风,还使我在北方学习、工作、生活了十几年。

《黎明的通知》——安慰与鼓舞

在抗战期间,艾青不忘对光明、温暖、美好世界的期盼和颂赞。

他写了一些鸿篇巨制,直接号召、鼓舞人们为明天而战!

如《向太阳》、《吹号者》、《他死在第二次》、《火把》、《黎明的通知》等诗,都是战斗的号角,催人醒来、起来、出发;

又如明亮的火把,照亮了战士的征程。

“请叫醒一切的不幸者/我会一并给他们以慰安。

”艾青把个人的感受融入到了群众的洪流中,把个人的命运焊接到了抗日的崇高使命上。

无数青年读了艾青的诗,坚定了本来也许摇摆的信念,加热了本来可能有点凉了的心血,从而继续更加英勇地展开斗争,或者舍生忘死,拿起武器,转身就投入了惨烈的战斗。

通过这些作品,我们看到的艾青是一个以笔为枪、为鼓的战士形象。

1939年7月,为了纪念“七七事变”两周年,当时全国许多地方掀起了抗日宣传的高潮。

桂林作为大后方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也举行了规模空前的纪念活动,而以火把游行达到最高潮。

那天晚上,天刚黑下来,一万多名群众手执火炬,排成长队,如一条巨龙,穿行在桂林的主要街道上。

艾青也在这浩大的队伍中,他的热血顿时沸腾了。

不久之后,他写下了气魄恢弘的长诗《火把》。

艾青在诗的最后写道:

“孩子,别哭了/来睡吧/天快要亮了。

”或许正是因为熟读并牢记这些诗,使我的创作理念有了一个范式,即我在许多以悲苦为主题的诗作的结尾,不由自主地加上了一条高昂的尾巴——哪怕那纯粹是连自己都不敢相信的理想而已。

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历史地位

一、生平及创作

  艾青艾青(1910-2019)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艾青是他1933年发表《大堰河――我的保姆》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艾青出身于地主家庭,但因为刚出生就有术士说他命克父母,以致引起了父母的厌烦,将其送到一个贫苦农妇家里寄养,这位农妇即"

大叶荷"

这使他从小就同情农民,并感染了农民的淳朴和忧郁,和父母的感情非常淡漠。

5岁时艾青回到家中。

  艾青是从画家成为诗人的,在精神历程上,则是从时代的"

叛逆者"

逐渐变成了时代的"

吹号者"

  艾青1928年考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专科学校绘画系,1929年去法国勤工俭学,专攻绘画,同时也广泛接触了哲学、文学、特别是诗歌,过了三年"

精神上自由,物质上贫困"

的生活。

置身在淫荡、疯狂、怪异、陌生的资本主义文明世界中,过着半流浪式的生活,咀嚼着异国游子的内心孤寂,使艾青和西方现代象征派、印象派诗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并由此形成了艾青早期作品中"

流浪汉的漂泊的情愫"

  1932年,艾青回国,参加了"

中国左翼艺术家联盟"

,从事进步爱国活动,并于同年7月,以"

颠覆政府"

的罪名被捕入狱,饱受三年铁窗之苦。

1933年,在狱中,艾青第一次以此为笔名创作了著名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表达了对中国广大农民遭际的同情和关切,从而一举成名,誉满诗坛,引起了社会和文学界的普遍重视。

1935年艾青出狱,1936年,汇集他早期创作的诗集《大堰河》出版,并产生了巨大反响。

  抗战爆发后,艾青辗转在武汉、山西、湖南、广西等地,1941年从重庆转赴延安。

在此期间,创作了大量优秀诗作,著名的有诗集《北方》、《旷野》、《他死在第二次》,和长诗《向太阳》《火把》等,抗日战争时期,可称为"

向太阳"

时期,也是艾青创作生活的高潮阶段。

诗集《北方》和长诗《向太阳》,堪称是用现代技巧表现时代生活主题的典范性艺术试验。

  艾青不仅长期从事文学实践,还根据自己的丰富创作经验,写了《诗论》及其他论文,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诗的见解,作为现代的杰出诗人,艾青以自己的创作和理论对同时代和后起的诗人们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二、艾青的历史地位

  艾青在30年代初走上诗坛,他作品深沉而忧郁的抒情风格受到了人们普遍的注意。

抗战爆发后,艾青事实上已成为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30年代末到40年代中期,可以称之为"

艾青的时代"

,他的创作不仅开了一代诗风,而且深刻影响了这一时期乃至40年代后期的诗界。

  艾青的诗在起点上是与我们民族多灾多难的土地与人民有着深刻的联系的,并且明显地受到西方近代诗人凡尔哈仑、波特莱尔的影响,被称为"

吹芦笛的诗人"

,他的诗一开始就汇入了世界近现代诗歌的潮流之中。

1939年,第二本诗集《北方》和长诗《向太阳》出版之后,其历史地位被大家一致确认,成为新诗第三个十年最有影响的代表诗人,世界最早走向世界的新诗人之一。

抗战时期国统区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

七月诗派"

的青年诗人们一再申明:

"

他们大多数人是在父亲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

,自觉地以艾青作为他们的旗帜。

而中国新诗派的代表诗人穆旦在写作起点上也明显受到艾青的影响。

艾青的《大堰河-我的母亲》发表后不及即被译为日文,在以后的几十年间,一直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至今已传遍英、法、德等十多个国家。

  艾青的诗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所完成的是历史的"

综合"

的任务,同时也典型地表现了中国新诗是20世纪世界诗歌的一个组成部分的历史特点。

  三、艾青的诗歌创作

(一)早期自述性抒情诗:

《大堰河-我的保姆》(1933年)

  1933年问世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自述性的抒情诗。

这首诗是艾青把思想感情和艺术个性真正融入民族生活大地的重要转折点,表现了他对旧世界的叛逆和诅咒。

这首长诗也是艾青早期创作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品。

  艾青自己回忆道:

他从小在一位叫做"

的乳母怀里长大,这位贫苦的农妇把自己的女孩溺死,专来哺育我。

我觉得自己的生命,是从另外一个孩子那里抢夺来的,一直总是十分愧疚和痛苦。

这也是我很早就感染了农民的忧郁,成了个人道主义者。

这首诗就是一个地主阶级叛逆的儿子献给他的真正母亲--中国大地善良而不幸的普通农民的颂歌。

  "

大堰河"

,作者说她没有自己的名字,"

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

,而她又是用自己的乳汁哺育了"

我"

的,这样就赋予了"

以某种象征的意义:

即中国农民的化身。

这是一个"

沉默"

的大地母亲,生命养育者的形象:

沉默中蕴含着宽厚,仁爱、纯朴与坚忍。

  表面上看,这首诗的写作来自艾青童年生活和身陷牢狱的双重激发,而实际上,是作者深切同情中国农民命运,并以民族的忧患为己任的思想的必然趋归。

  大堰河是中国乡村农妇历史命运的一座雕像,她生来没有名字,出嫁后被套上夫权的枷锁,然后又把博大的母爱无私地给予地主家的乳儿。

艾青从她愚昧与善良、勤劳与卑微相交织的历史性格中,深刻洞见了中国农民的宿命,并且由此激发出了对人类普遍生存境遇的巨大怜悯。

  

(二)第一首长诗《向太阳》(1938年)

  《向太阳》是艾青写的第一首长诗,最初发表在1938年《七月》第3集第2期,是我国现代诗歌史上的杰作。

这首诗充分表现了诗人的高度热情和对光明、未来的追求和信心。

全诗贯穿着一个总体的象征形象,那就是太阳--以太阳来象征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希望;

从"

--一个饱经忧患的知识分子的角度,采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抒发抗战高潮到来之时的激奋之情。

  全诗九节,共分四个段落:

  1-3节,是对旧中国命运的高度概括,"

从昨天来,昨天,我生活在精神的牢房里,"

被不停的风雨所追踪,为无止的噩梦所纠缠"

4-5节,正面唱出了太阳之歌,人们从中受到的启示是创造性的劳动、民主、自由、平等、博爱和革命;

6-7节,歌颂祖国山河的苏醒和人的新生;

8-9节,转向写自己内心的感受,在新时代里灵魂的改造,和孤寂、彷徨和哀愁告别,走向新生活。

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歌颂了抗日解放战争给民族带来的新生。

  (三)长篇叙事诗《火把》(1940年)

  长篇叙事诗《火把》是《向太阳》的姊妹篇,创作于1940年5月,最初发表在《中苏文化》1940年第6卷第5期。

写一对女青年在某城市参加一次火炬游行的故事,浩浩荡荡的火把洪流,使她们对人生的认识不断走向崇高的境界,冲破了个人主义和多愁善感的精神藩篱,举起火把投身到集体的怀抱之中,跟着光明的队伍前进。

诗中写火把游行的场面,用光、声、色构成了一个个跃动着的美的意象,把艾青抗战以来创作礼赞光明的主题,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艾青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具有独特的意象和主题,其中心意象是太阳,主题则是爱国主义。

  每一个具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意象:

在这意象中凝聚着他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观察和认识,和诗人的独特的思想和感情。

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而主题则是爱国主义。

据统计,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艾青选集》406首诗,其中,借土地来激发诗人情绪的诗,约占26%,全面直接抒写太阳及其边缘类的诗约占10%,且这类诗多是大篇幅的制作,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向太阳》、《吹号者》、《黎明的通知》等著名诗篇就是有代表性的例证。

  土地的意象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的最深沉的爱。

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把这种感情表现的最动人的,是他的《我爱这土地》: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用真实而朴素的诗句,说出了诗人内心深处永恒的土地情结,这里表达的是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种感情在近代中国人民中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

  艾青是一个深深感染了农民式的忧郁的人,这种来自土地耕植者的忧郁又强化了艾青对土地怀有永恒的忧患感。

在此后的诗中,他关注的始终是和土地合二为一的普通农民的命运。

如诗集《北方》中的诗篇: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乞丐》写出了土地--农民受蹂躏的痛苦;

《复活的土地》写出了土地--农民的复活;

《春雨》写出了土地--农民的翻身和解放。

通过这种描绘,艾青的诗真实而生动地写出了中国农村现实的灵魂,和土地上那些普普通通的农民和士兵的生活和斗争。

  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灵魂的另一面:

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

艾青是一个时代的预言者和理想世界的呼唤者,他曾经说过:

凡是能够促使人类向上发展的,都是美的,都是善的,也都是诗的。

从这种美学思想出发,艾青几十年如一日地热情讴歌着:

太阳、光明、春天、黎明、生命和火焰,这是艾青的"

永恒主题"

如他这一时期写的最好的光明颂《向太阳》和《黎明的通知》。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

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二)具有忧郁的诗绪。

忧郁"

是渗透了诗人的灵魂,永远摆脱不掉的,是构成艾青诗歌艺术特性的基本要素之一。

我们可以把它叫做"

艾青式的忧郁"

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写道:

中国的苦痛和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

《旷野》中写道:

薄雾在迷蒙着旷野啊……"

等。

  艾青的忧郁一方面来自个人的经历和性格;

一方面来自于留学法国时期所感受到的"

飘泊的情愫"

和西方象征派、印象派文学思潮的影响;

另一方面也来自于特殊的时代。

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艾青辗转于北方,亲眼见识了北方农民的现实苦难,与我国古老民族的感时愤世、忧国忧民的传统产生了心灵的契合。

因此,这种忧郁里,浸透了诗人对祖国、人民的极其深沉的爱,更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忠实和深刻的思索。

但艾青的忧郁并不是消极的,其所给予读者的是一种"

深沉"

的力量,表现的是他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和坚强的信念。

  (三)具有独特的感受世界和艺术地表现世界的方式。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从感觉出发,强调捕捉瞬间的感觉和主观情感对感觉的渗入,重视印象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有独特的艾青的"

光"

和"

色"

  艾青像印象派作家那样非常重视感觉和感受,他常常处在一种沉思的状态里,为的是怎样才能抓住那种瞬间得来的新鲜印象,并加以渲染,用恰当的诗句描画出来。

但是他反对像摄影师那样仅仅将感觉还原于感觉,而是强调主观情感对感觉的渗入,追求二者的融合,从中展开联想,创造出具有广阔象征意义的视觉形象,这就是艾青最常用的艺术方法。

如《旷野》中出现的那"

渐渐模糊的,灰黄而曲折的道路,那在广大的灰白里呈露出的,到处是一片土黄、暗赭,与焦茶的颜色的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