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第六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微专题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分析及要素之间相互的影响学案文档格式.docx
《高考地理第六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微专题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分析及要素之间相互的影响学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第六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微专题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分析及要素之间相互的影响学案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①对海水盐度的影响----降水多,蒸发弱的地区一般盐度较低。
反之盐度较高。
②风海流的形成----受盛行风的吹拂
③上升流的形成----受离岸风的吹拂
(5)对雪线高度的影响----通过气温和降水来影响
一是气温(阳坡气温高,阴坡气温低,阳坡雪线高于阴坡);
二是降水量的大小(影响降水量的因素是坡向,即迎风坡降水量大,雪线低),因此,喜马拉雅山的南坡比北坡雪线低。
三是地形(坡度、坡向)(阳坡气温高、雪线高,阴坡气温低、雪线低)坡陡雪线高。
注:
可根据该特点来判断迎风坡或背风坡。
3.对土壤的影响
气候通过影响土壤中的有机质或腐殖质而间接影响土壤肥力。
气候影响生物的分布,而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侵蚀作用;
(2)对冻土的分布及冻融的影响;
(3)影响土壤有机质多少。
4.对植物生长及分布的影响-----光热水的组合
有什么样的气候,就会发育什么样的植被。
气候影响植被的类型,如赤道地区,热量与水分丰富,形成了热带雨林;
热带沙漠地气候区,水分不足,形成了沙漠。
5.对交通的影响
(1)对内河航运的影响:
通过影响河流的水位、水量和结冰期影响内河航运
(2)对远洋航运的影响:
顺风和逆风、台风和飓风等影响
(3)对航空的影响:
大雾天气、狂风、特大暴雨等恶劣天气的影响
(4)对管道运输的影响:
低温冻害的影响
(5)对公路、铁路运输的影响:
灾害性天气带来的影响----台风、寒潮(大风、降温、冻害)、暴雨、洪涝、沙尘暴等---对公路、铁路的选线,桥涵的孔径大小等
(6)对邮政通讯的影响:
通过灾害性天气影响邮路来影响邮政通讯
6.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光热水风的影响
(1)旱涝、盐碱、风沙、焚风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华北地区为例
(2)从气候要素入手,对农业生产做出评价。
①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种植业发展;
夏季风不稳定——多旱涝灾害——兴修水利。
②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热量充足、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强烈;
降水少,雨热不同期——解决灌溉,有利于园艺业(水果种植业)发展。
③温带海洋气候——降水丰富,光照、热量不足,不利于农作物成熟,产量低。
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乳肉畜牧业。
④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太阳辐射强烈(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气温日较差大),夏季高温——解决灌溉,有利于优质农产品生产(温带水果、棉花等)
⑶形成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大牧场放牧业、热带种植园农业、乳畜业等
7.对水电的影响----降水量大,河流流量大的地区,水能资源可能丰富(还要考虑地势落差)
8.对旅游业的影响:
(1)有利影响----形成特殊的气象气候景观---吉林的雾凇、哈尔滨的冰雕、黄山的云海等
(2)不利影响----恶劣天气影响出游
(3)对特殊气候区的旅游影响-----地中海气候夏季旅游旺季
9.对战争的影响----如二战盟军的登陆、德军功打莫斯科城、诸葛亮赤壁之战
10.对建筑物的影响----通过光照和盛行风向影响建筑物和街道的朝向(如我国北方房屋的坐北朝南,极地地区房屋的朝向,黄土高原窑洞(干燥))
11.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1)对大气有污染的工业的布局----考虑当地的盛行风向或最小风频---如北欧的酸雨
(2)逆温现象----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3)热力环流----城市风、山谷风、海陆风对有大气污染的工业布局的影响
12.对各种观测站、卫星发射站的布局影响:
(1)天文台-----海拔高,天气晴朗,空气稀薄的地区利于天文观测
(2)卫星发射站-----降水少,风力弱,天气晴朗及恶劣天气少的地区
(3)气象站-----各种天气或气候环境都有
13.对城市和居民区的影响:
(1)中低纬度沿海地区,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城市、人口密集。
(2)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地区----如墨西哥高原,巴西高原。
(3)对建筑物形状影响----南北方屋顶坡度的差异、云南的吊脚竹楼
(4)对服饰的影响
①光照强,风沙大的地区,如阿拉伯民族的服饰特点
②气温低的地区,如蒙古族的服饰特点
14.对工程建设的影响----主要是恶劣天气带来的影响
二、地貌(地形)要素及其对其他环境要素的影响
1.地形宏观影响气候
地形不仅影响宏观气候,也影响局部小气候。
地形对宏观气候的影响表现在四个方面:
①形成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区,如青藏高原、天山山脉由于海拔高,形成了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区。
②导致非地带性气候区形成的原因之一,如位于赤道地区的东非高原本应该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但是由于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气流对流运动减弱,从而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
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本应该是热带草原气候,但是由于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加上沿海暖流增温增湿作用,最终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③雨影效应,如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干旱环境的形成。
④影响大气环流,如北美南北向的落基山脉阻挡了西风深入,而东西向的阿尔比斯山脉利于西风深入;
北美中央大平原贯穿南北利于冷空气南下和暖空气北上,而中国东西向的阴山、秦岭、南岭等对冬季风的阻挡明显。
⑤在干旱地区山地易形成“雨极”(地形雨),如我国祁连山、天山降水多于周围地区,是西北地区的“雨极”。
(2)地形局部影响气候
地形对局部小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影响局部气温。
海拔高度要影响气温,一般而言,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山体的阴坡和阳坡要影响气温,一般而言,同一海拔,山体阳坡气温高于阴坡。
山体迎风坡和背风坡要影响气温,一般而言,同一海拔,迎风坡气温低于背风坡(焚风效应)。
山脉垭口要影响气温,一般而言,当暖空气通过垭口时,垭口后方气温较高;
当冷空气通过垭口时,垭口后方气温较低。
河谷地形要影响气温,一般而言,河谷地形水汽较多且不利于散热,气温高于同纬度其它地区气温。
②影响局部降水(地形雨)。
就同一山体而言,从山麓到山顶,降水先增加后递减,降水最多的地方在山腰;
山体的迎风迎风坡降水远远大于背风坡。
地形雨的形成对山体高度有一定的要求,一般要求相对高度高于500米。
就同一地区不同山体而言,海拔高的山体降水量较多。
③影响风速。
山脉与风向大致垂直,可降低风速;
山脉与风向平行,对风速削弱作用较弱;
山脉隘口可增加风速(狭管效应)。
(3)地形对降水影响示意图
①大气在运动过程中遇到山地阻挡上升,在迎风坡形成降雨;
背风坡空气下沉增温、空气干燥,易形成焚风效应。
②在迎风坡,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降水量由少到多再到少。
③在背风坡,随着高度的降低,降水量由多到少。
2.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气候是河流之父,地形是河流之母”,地形对河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①地形影响河流流向,如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部分河流自西向东流。
②地形影响河流的流域面积和水系形状,如秦岭是长江流域和黄流流域的分界线,南岭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分界线;
盆地多为向心状水系,平原多树枝状水系(羽毛状水系)。
③地形影响河流的流速,一般而言,山区河流流速较快,平原区河流流速较慢。
④地形影响河道剖面,一般而言,山区河流多呈“V”字型,平原区河流多呈“U”字型。
⑤地形影响河流的航运条件,一般而言,平原、盆地地形河流航运条件较好,山地、丘陵河流航运条件较差。
⑥地形影响河流的水能状况,一般而言,平原、盆地内部水能较贫乏,山地、丘陵、盆地、高原边缘处水能较丰富。
3.地形对植被、土壤、地质灾害的影响
山地的坡向要影响植被分布,阳坡一般为喜阳植被,如马尾松;
阴坡一般为喜阴植被,如冷杉。
山地海拔高度也要影响植被分布,如珠穆朗玛峰南坡从山麓到山顶植被由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草甸草原→荒漠。
在植被一定的情况下,山地、丘陵等地形区水土流失较严重,土壤肥力会逐渐下降;
平原区泥沙会逐渐沉积,有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
滑坡、泥石流、塌方等地质灾害与地形关系密切。
山地、丘陵多滑坡泥石流,陡崖、块状山,坡度较大的山地多塌方。
4.地形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
首先,地形要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
在气候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平原区适合发展种植业,丘陵、山地因坡度大小和海拔高低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坡度小于25°
可修筑梯田发展种植业,坡度大于25°
发展成林业或养殖业;
从山麓到山顶可依次发展种植业→果园→毛竹(或经济林)→薪柴林→原始林(或次生林)。
其次,地形要影响农业的机械化水平。
平原区机械化水平就较高,山区机械化水平较低。
地形对工业影响较小。
5.地形对交通运输等工程建设的影响
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①影响交通运输线的走向与形状,丘陵山地交通运输线一般分布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形态上一般呈“之”字型,平原地区交通运输线呈网状分布。
②影响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山区交通运输方式多以公路为主,而后才是铁路。
③影响交通运输建设成本。
一般而言,平原地区交通运输建设成本低于山区。
④影响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山区交通网密度小,平原区密度大。
⑤位于大地形单元交界处易形成交通要道,如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交通联系几乎都要经过河西走廊,大型山脉的垭口也易形成交通要道,如中尼公路、中巴公路就经过多个垭口。
许多工程建设也需考虑地形地质因素。
如水库需要避开断层,坝址多选择在峡谷处,铁路多修筑在背斜下方等。
6.地形对人口、聚落、旅游的影响
地形影响人口的分布,一般而言,海拔越高,人口数量越少,密度越小,热带地区人口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地区;
平原、盆地、丘陵的人口密度较大,山区、高原的人口密度较小。
地形影响聚落形态,平原地区多为群居式,聚落规模较大,呈带状(河流较多的平原区)和多边形(河流较少的平原区);
山区聚落多为散居式,聚落规模较小,多分布于河流阶地、洪(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河谷。
地形影响聚落分布,平原区是聚落分布的理想场所,聚落较多;
山区聚落较少,多分布于地势较低的河谷。
独特的地形地貌本身就是旅游资源。
三、河流要素及其对其他环境要素的影响
河流对自然地理要素的作用
地形
①流水侵蚀地貌:
沟谷发育,沟壑纵横;
地形起伏大,侵蚀作用强。
②流水溶蚀地貌:
喀斯特地貌。
③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南半球左岸侵蚀,右岸堆积);
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④流水堆积地貌:
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冲积岛等。
⑤河床特征:
上游侵蚀为主,河床窄而深,呈“V”型;
下游堆积为主,河床宽而浅,呈“U”型
气候
①河流对降水的影响:
增加沿河地区降水量。
②河流对气温的影响:
使白天气温降低,夜晚气温升高,气温日较差变小
其他水体
湖泊(地下水):
湖泊(地下水)和河流具有相互补给关系:
由高水位补给低水位。
丰水期河流水位高于湖泊(地下水)水位,河流水补给湖泊水(地下水);
枯水期相反。
以湖泊为源头的河流,总是由湖泊补给河流;
地上河分布的地区,总是河流水补给地下水;
地下水出露成泉,往往补给河流水
冰川:
冰川融水单向补给河流
生物
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丰富;
干旱地区有河流流经的地区,水分条件较好,形成非地带性的绿洲
土壤
河流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和山麓冲积扇分布的地区往往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四、生物要素及其对其他环境要素的影响
(一)生物要素分析
1.生物的分布与环境
【光照】:
喜光植物分布在向阳或者占据密林的中上层;
喜阴植物分布在背阳、隐蔽的地方,或者生长在密林的底层;
【生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莲指示水湿环境;
骆驼刺指示干旱环境;
旗形树冠指示风向;
矮牵牛花指示二氧化硫污染程度。
【年轮】树桩年轮的疏密可以反映降水量多少状况,在温度变化较少的条件下,树轮较疏,反映降水量较大,反之,较密降水量较少。
树木向阳面生长快,年轮较疏。
【生物成因分析】:
(1)生物分布主要受其生存环境条件影响,其影响主要因素包括:
气候(热量和水分)、土壤条件(植物)和食物来源(动物)、地形(或生存空间)和人为生存环境(天敌)等因素影响。
(1)要清楚所要描述的生物的生长习性,并找出该地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与该生物生长习性的相关性,从而确定该地某生物丰富的原因。
(或从某地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推出某生物的生长习性)。
例如:
分析种类多
①热雨,全年高温多雨,水热充足,物种丰富
温海,全年温和多雨,水热充足,物种丰富
②纬度较低且跨度较大,热量南北差异大
③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大,垂直差异显著,植被垂直带谱多
④远离大陆,位置偏远,形成独立的生物进化环境,人迹罕至,人为破坏小
⑤交通不便和建设保护区,受干扰和破坏小,植被保存好
2.植被破坏的影响
①从整体性角度看植被破坏给干旱、半干旱地区带来的影响
植被减少→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气候变得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增大,降水变少,极端天气多现)→风化、风力作用增强→沙尘暴多发,加剧土地沙漠化→地表多沙质堆积物,土壤变得贫瘠甚至欠发育→生态环境恶化,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
②“植被破坏”对自然环境影响关联示意图
②若该地区的森林遭受严重破坏,会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具体表现为:
a.河流:
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易发生水旱灾害;
含沙量增大。
b.动物:
栖息地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c.气候:
降水减少,气候变干;
昼夜温差和年温差增大;
灾害性天气增多。
d.土壤:
土壤侵蚀加剧,土壤肥力下降。
e.整个地理环境:
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平衡遭受破坏。
(二)植被对自然地理要素的作用
相互作用
地理要素
植被对自然地理要素的作用
根据植被覆盖分析地质作用:
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流水和风力作用较小,不利于外力地貌的形成
植被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
降低气温日较差和气温年较差;
增加降水量
水文
判定河流含沙量:
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河流含沙量小
判断河流径流量变化:
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河流径流量相对稳定,季节变化小
植被生长可改变土壤性质,如水稻土的形成
四、土壤要素及其对其他环境要素的影响
(1)典型自然环境下的土壤特性:
高寒环境:
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层薄、土壤贫瘠、冻土
湿热环境:
有机质分解快,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偏酸性
干旱环境:
土壤水分少,发育程度低,贫瘠,偏碱性
冷湿环境:
有机质分解慢,大量累积在表土层,土层深厚,肥沃
(2)地形对土壤的影响:
陡峭的山坡:
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快,难发育深厚的土壤。
平坦的地方:
地表物质的侵蚀速度慢,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发育深厚的土壤。
阳坡:
温度条件好,但蒸发旺,水分较差,阴坡反之。
(3)冻土专题
冻土是指零摄氏度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岩石和土壤。
对温度极为敏感,分季节冻土以及多年冻土。
地带性:
纬度因素(多年冻土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洲的北部);
海拔因素:
中低纬度高山高原,如安第斯山脉,乞立马扎罗山、青藏高原。
非地带性:
①受海洋和洋流影响:
冻土较不易形成。
从沿海向内陆,多年冻土的最南边界逐渐南移。
在蒙古和我国东北达到最南界限。
在北美,海洋的影响较亚欧大陆更强,南界在北纬52°
附近。
在阿拉斯加西海岸,由于强烈的海洋性气候影响,即使纬度很高也无多年冻土。
②土颗粒粗细及含水量:
粗颗粒土导热率高,透水性大,含水量小,不利于冻土发育,细颗粒土则相反。
中国的多年冻土分为高纬度和高海拔多年冻土。
高纬度多年冻土主要集中分布在大小兴安岭。
高海拔多年冻土分布在青藏高原、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等。
青藏铁路成功的关键在于路基工程,而路基工程的关键在冻土。
采用热棒工作,工作时间主要在夏季。
在冬季将地下热量输出,让地下温度降至比往年更低的程度,使得夏季气温回升较慢,比没有热棒工作的往年地温要低一些,有效的降低了土壤解冻效果,保护了路基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