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大班观察日记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282008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大班观察日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幼儿大班观察日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幼儿大班观察日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幼儿大班观察日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幼儿大班观察日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大班观察日记Word文档格式.docx

《幼儿大班观察日记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大班观察日记Word文档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大班观察日记Word文档格式.docx

分享阅读活动注重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尊重儿童现有的经验、让儿童成为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和行动者、重视个体的差异、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提供与生活相关的有意义的跨不同发展领域的学习经验。

因而分享阅读活动不仅可以作为一个完全独立的活动来进行,还可以结合主题活动进行或者可以成为一个主题活动。

关注以往的“分享阅读”研究,能够很好的加速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但形式上多为读本阅读,幼儿更多获得的是语言领域的发展。

我们期望通过幼儿生活中开展“分享阅读”拓展活动的实践研究,将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其他教学目标结合在一起,帮助幼儿打通经验通道,激发阅读兴趣,使幼儿由个体阅读经验建构到社会经验共建,产生经验连接点,使幼儿会迁移、运用阅读经验。

能够在拓展活动中大胆表现,促使多元智能的提高。

萨特说“阅读就是自由的梦”,阅读是一种自由的、充满智慧的精神生活。

我们应当让孩子在自由而愉快的阅读中享受高尚的精神生活。

因此,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和宽松的氛围是我们教师的责任。

园方创设了宽敞明亮、适合各年龄段幼儿活动的“图书屋”活动室,将大阅读区划分成各个不同的小区,幼儿可以按需选择地方阅读,从硬件方面起支撑作用。

我们坚信环境应该是“会说话的墙”,可以给孩子一种整体渗透。

4、“分享阅读”拓展活动研究的思考和体会:

1)阅读无处不在,促进了整体发展。

通过对“分享阅读”拓展活动的研究,我们更加宽泛了阅读的概念,脱离了阅读作为一种书本阅读的局限性,将“阅读”融入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之中。

阅读活动和其他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有的作为导入阅读,有的作为结束交流分享,有的作为活动中间提示回答,也有的在活动前后呼应,给幼儿很多遐想的空间。

阅读拓展活动不仅包括正规的学习活动,也包括融入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的非正规的学习活动,可以说阅读无处不在,渗透在一日活动之中,也渗透在每个人的心中,阅读已经变成每个人自觉的行为习惯。

2)阅读能力是任何学习的基础,因为每一门学问都从阅读书籍开始。

而从小对儿童进行早期阅读的培养,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为以后的正式阅读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将阅读拓展作为幼儿园的特色课程,和基础课程相结合,在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构建主题式的拓展系列,注重幼儿的主动表现。

这种主题式的拓展活动能让教师们积累了综合、整体思考幼儿教育的经验,促进了课程园本化的发展。

进一步的思考:

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也有孩子之间的能力差异。

怎样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更加得主动,让每一个孩子都自信“我真棒!

”?

怎样让生生互动、让孩子在自己的优势才能上发挥教师般的作用?

怎样减少或弥补孩子间的差距?

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在以后的研究中努力思索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相信在幼儿生活中开展“分享阅读”拓展活动是能够促进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

当今社会“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大教育观告诉我们,幼儿的发展需要多方努力,共同作力于幼儿教育,会事半功倍。

至今为止的分享阅读,家庭方面仍属于应用型阅读活动,怎样挖掘家庭的资源、发挥家长潜力,促使家庭也向拓展型阅读发展,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幼儿园观察记录:

让幼儿学会发现别人的进步

观察一:

4月7日 

大三班 

朴朴是个性格有些内向的孩子,平时他不太喜欢与别的孩子交流,语言能力相对有点弱。

缺乏自信,甚至很少与班级老师说话,打招呼也是用小小的声音。

今天的活动幼儿都很开心,我特别注意到朴朴也表现得很兴奋。

于是我请她回答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并想借机会鼓励她。

可我刚刚说出她的名字,朴朴就低下头搓手。

我微笑着继续提问,可连问题还没有说完,班级其他的孩子就开始议论了起来:

“她肯定不会说的。

”“她什么都不知道。

”“她从来不回答问题的。

”“她不跟我们玩。

”------ 

朴朴没有辩解,表情也有些麻木,好像习惯了这些。

观察二:

4月13日 

大三班

今天我和小朋友们做动物模仿操。

大家学小兔跳;

学老虎叫;

学乌龟爬------正高兴时,我听见哭声。

原来是刚才做操不知道是谁的手碰到了佳佳的眼睛。

我鼓励佳佳勇敢一些,也准备提醒孩子们要小心些。

可提醒的话还没说,我就听到许多小朋友的声音:

“老师,肯定是肖博夫。

”“肖博夫最调皮了。

”“肖博夫还打过我。

”“肖博夫昨天抢了我的玩具。

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好像真看见是肖博夫的手碰到了佳佳的眼睛。

站在一旁的肖博夫涨红了脸,急得说话都打结了:

“老师,真---真的不是我---我。

通过这两次观察,我认真回想。

虽然我平时注意了要把自己的爱平均给每一个孩子,注意尽可能给每一个孩子机会,也多次鼓励和表扬过朴朴和肖博夫的进步,但似乎在回忆里,想不起其他孩子曾经给过他们认同和赞许。

甚至我想起有一次我请几个男孩子唱英语歌曲,尽管肖博夫也唱得很棒,但小朋友似乎并不在意他,而是把赞扬都给了其他的孩子。

为什么孩子们的心里总是在“强化”朴朴和肖博夫的不足,为什么因为他们某些方面的劣势而有些排斥他们,根本看不到他们的闪光点呢?

老师的认可和赞许固然能够提高孩子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建立信心。

但在一个集体中,孩子们之间的相互欣赏也是十分重要的。

学习和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就是一个提高自己的过程。

在欣赏与被欣赏中,大家都会感受到愉快,体会到自信和自尊。

解决方法:

我用全班抽签的方式从班级选出3名孩子(使用一些小技巧,让朴朴和肖博夫都被选),让其他的小朋友用一周的时间认真观察他们3位。

找出3个小朋友的优点和不足,发现的时候可以请老师帮助记录下来。

结果:

一周之后,我们总结了这次的幼儿观察活动。

大家说出了3个小朋友很多的优点和不足。

的确,孩子们有了很多新的发现。

比如:

朴朴爱干净;

朴朴会画画;

朴朴睡觉很乖;

朴朴每天都来幼儿园------

肖博夫喜欢帮老师做事情;

肖博夫计算很棒;

肖博夫带了好看的图书和小朋友分享------还有个小朋友告诉我,“老师,我发现肖博夫每天都吃两晚饭。

”看得出,孩子们都是真心的赞美他们。

我想,听到同伴的表扬,朴朴和肖博夫应该是高兴的。

虽然朴朴还是没说什么话,虽然肖博夫还需要一些时间改掉“欺负”小朋友的毛病,但是这样的观察至少能让他们体会快乐,也能让所有的孩子慢慢学着了解欣赏他人。

教育叙事:

给孩子”骄傲“的机会

教育叙事——给孩子“骄傲”的机会

佳杰的朋友圈很小,总是和固定的几个孩子在一起,他很少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耍。

在“找朋友”的游戏中,佳杰也总喜欢去找那几个孩子玩。

此外,佳杰的动作很慢,平时吃午饭也总是要教师和其他孩子去催促他。

上课时,佳杰的注意力不是很集中,不爱举手发言,常常需要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话语来提醒他。

我有时想,难道在佳杰的身上就没有一个优点吗?

近来,我组织班里的孩子们学习拍皮球,经过了解班内只有五个孩子会拍球,令我意外的是这五人中就有佳杰,而且佳杰是这五个孩子中拍得最好的。

我请这五个孩子表演拍球给大家看,轮到佳杰拍球时,他不慌不忙地拿起球,驾轻就熟地拍了起来,一连拍了一百多个,其他孩子看了连连鼓堂.都夸他了不起。

佳杰大受鼓舞,脸上露出了喜悦而自豪的笑容。

我也夸佳杰厉害,并在他的额头上贴了颗五角星以示表扬。

第二天,我发现佳杰额头上的五角星还没取下,看来佳杰非常在乎那颗五角星。

体育锻炼时,孩子们都在练拍球,有的孩子只拍了两三下,皮球就从手中“逃”走了。

佳杰见了,便拿起自己手中的皮球,在那些孩子面前抱,一边拍还一边说:

“你们看我,我是这样拍的I”慢慢地,我发现只要佳杰看到边上有人,就会故意去拿皮球拍,很想得到别人的赞扬。

有时,佳杰也会有意地问旁边的孩子:

“你会拍几个球了?

”当同伴说十个、二十个时,佳杰会骄傲地说:

“这么少,我拍球时,爸爸给我数到二百个呢!

”班级中要选一个拍球教练,孩子们经过讨论后,一致推选佳杰来当我班的拍球教练。

渐渐地,我发现佳杰能主动地去找新朋友玩了,他与同伴的交往越来越多,也能主动地跟教师交谈了,午睡后起床的动作也利索了许多。

从佳杰身上我发现了他的自信,这也是我一直想看到的。

我体会到,给予孩子适当的“骄傲”机会,也会促使他们走上成功的道路。

你要说“请帮我”

“亮亮,快看,今天老师又准备了什么好玩的!

”“亮亮,今天你好帅啊!

”“亮亮,我们跟奶奶比赛……”为了化解亮亮来园与家人分离时的焦虑,每天,我都这样热情地招呼他,并把他抱进教室。

两岁的亮亮在8月底来到我园国际部托班,半年里,他从最初不停地哭泣,到每天在园内先“散步”再进教室,到如今能够在教师的热情关注下半推半就地自己走入教室,我们看到了亮亮正在努力适应集体生活的变化。

但是,从他每天入园时的状态看,上幼儿园对亮亮依然是一种压力,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并没有让亮亮真正体验到内心的快乐。

通过与亮亮家长的沟通,我们了解到亮亮的家庭情况。

亮亮家三代同堂,爸爸妈妈忙于工作很少与孩子接触,而奶奶对亮亮的照顾细致入微且百依百顺。

显然,亮亮身处一个备受溺爱的环境,是全家关注的焦点。

因此,亮亮不适应幼儿园生活的很重要原因在于他已习惯了在家中被作为唯一的关注对象倍受呵护,而在幼儿园里,亮亮却只能是教师众多关注点中的一个。

为了顾及亮亮的这种心理需求,我们决定给予亮亮更多的关注,以帮助他逐渐适应集体生活。

可是,我们的努力似乎收效甚微,直到一件事情的发生……

顺从与对抗

每天户外活动回来,孩子们会走到自己的鞋柜前坐下来换鞋。

通常我都是鼓励亮亮自己先将鞋拿出来,然后由我帮他穿,最后再要求他将换下的鞋放进鞋柜。

今天,我照例要亮亮先自己拿鞋,可是他一直在小伙伴中间徘徊,我几次催促,他仍然无动于衷。

我对他说:

“亮亮,你要快点,李老师马上就要进教室了。

”可亮亮还是没理睬我。

看到大多数幼儿都已换好了鞋,我只能带着大家一起去盥洗室,留下了外籍教师Rebecca照管个别还没有换好鞋的幼儿,其中也包括亮亮。

可是,等所有的孩子都进教室了,仍不见亮亮的影子。

这时,Rebecca进来告诉我说:

“亮亮不愿穿鞋,也不愿进来。

”我出门一看,只见亮亮坐在鞋柜上,脸上没有丝毫表情。

我走过去边帮亮亮穿鞋边说:

“亮亮,小朋友都已经进教室了,你怎么还没换鞋啊?

李老师都等急了。

来,我们赶快进去吧!

”亮亮没有丝毫的不愿意,而是十分顺从地跟着我进了教室……

顾及亮亮的个性和情绪,为了帮助他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教师们都给了他很多关注。

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今天无意的冷落是否让他一下子无法接受?

可既然亮亮没有做出任何抵触行为,我就对亮亮的行为作了淡化处理,也没有再向他解释:

老师还要帮助其他小朋友。

第二天,同样的情景又再次出现了。

大部分幼儿都换好鞋进了教室,可亮亮仍然坐在鞋柜上等着我的帮助。

我对亮亮说:

“亮亮,你瞧,很多小朋友都进去了,李老师也要进去了,你可以请Rebecca帮忙。

”说完,我就随大多数幼儿走进了教室。

不一会儿,Rebecca又进来向我求助,说亮亮不愿穿鞋,也不愿进来。

我走出教室,看到亮亮依然像昨天一样呆坐在鞋柜上,等着我帮他换鞋。

我再一次为他换鞋,然后带着他走进教室……

连续两天,亮亮都用同样的方法与教师作无声的“对抗”,而我,则因为不愿让亮亮不开心,最终都“顺从”了他。

但我已感觉到,自己这样做有失妥当。

如果亮亮只有在我的帮助下才会开心,那么,就意味着亮亮可能会将他所有的注意力和“希望”都放在我的身上。

回想一下,以前,我总是帮亮亮换鞋,我与亮亮的沟通和对他的照顾也比外籍教师更多。

因为亮亮虽然是外籍孩子,但他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所以他更愿意接近与自己外貌和语言相同的中国教师。

这也许是为什么Rebecca与亮亮打招呼经常得不到回应的原因。

但面对这两天的场景,我感觉到自己需要做点什么来改变亮亮对我的依赖。

“Rebecca,请帮我”

第三天,当孩子们进门刚坐上鞋柜,我就督促亮亮赶快拿鞋,并蹲下身体故意将亮亮挡在了仅够他拿鞋的空间里,不让他四处徘徊。

当亮亮弯下腰拿鞋时,我又故意扭身去帮助旁边的孩子穿鞋。

亮亮拿着鞋拍了拍我,表明了要我帮他换鞋。

我说:

“亮亮,你看,李老师正忙着呢!

这样吧,我告诉你一个办法,你可以去请Rebecca帮忙,但是你一定要记住对Rebecca说‘请帮我’。

”我故意让Rebecca听见我对亮亮说的话,并对她使了一个眼色。

Rebecca立刻做出反应,她走过来蹲下身子,等待亮亮的求助。

只见亮亮犹豫了一下,真的按照我说的话去做了——他拿着鞋走到Rebecca面前,轻轻地说了声“请帮我”。

Rebecca立刻高兴地用中文说:

“好的,好的,太棒了!

”等亮亮穿好鞋,我和Rebecca对着他拍手表示鼓励,亮亮十分高兴,大步走进了教室。

我故意制造这样的情景来转移亮亮的注意力,希望他去求助Rebecca——和自己有着不同外貌特征、说不同语言的外籍教师,并让亮亮体验通过求助别人而得到的喜悦。

当时,我仅认为这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但亮亮接下来出乎意料的表现却让我意识到,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成功!

“李老师,我来了”

第四天早晨,我正在教室餐厅里帮助一个孩子服药,只见亮亮提着书包高兴地走了进来:

“李老师,我来了!

”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我的面前,是一个充满自信和快乐的亮亮。

我半信半疑地问亮亮:

“亮亮,是你自己走进来的吗?

”“是妈妈送我来的。

”亮亮答非所问。

跟着亮亮身后的Rebecca证实,半年以来,这是亮亮第一次一个人自己走进了教室。

我激动不已,一把抱住了亮亮。

六个多月来我一直期盼的情景终于出现了!

亮亮真的太棒了!

我没有想到,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计谋”,带给亮亮如此大的变化。

我永远忘不了亮亮拿着小书包进来对我说“我来了”时那自信和快乐的神情。

我不禁深思,亮亮对幼儿园集体生活的适应过程显然是漫长的,虽然他逐渐地不再哭闹,但不哭闹并不意味着他已完成了他的适应。

尽管我已经有所意识,并一直希望通过自己的关注让亮亮尽快变得快乐和自信,但我没有更深一层地想到亮亮对幼儿园集体生活的真正适应不应该仅局限在他是否依赖了某一个人,而是应该接纳整个环境。

因为对亮亮来说,幼儿园生活不仅仅只是和李老师在一起,还要和其他教师,尤其是和小伙伴们一起共同生活。

我把亮亮护在自己身边,时刻考虑要照顾孩子的个性和情绪,希望自己通过多关注和呵护来加快亮亮的适应过程,而没有想到应该与搭班教师一起共同来承担这种关注和呵护,以至于亮亮将他的依赖全集中在我一个人身上。

回想起来,亮亮对外籍教师总是心存芥蒂,采取回避的态度,原因也许就在这里啊!

今天,我用一个小小的“计谋”将亮亮送到了外籍教师的身边,用“请帮我”这三个字让亮亮完成了与外籍教师的成功交往,让亮亮体验到了求助别人的喜悦,并由此解开了他心中缺乏自信的心结。

于是,我们看见了一个崭新的亮亮:

快乐、自信、话越说越多……

不巧的是,几天以后,亮亮病了,在家休息。

亮亮的妈妈来电说,亮亮每天吵着要上学,还说在幼儿园里可开心了!

“啪”与数字“8”的碰撞

“啪啪!

啪啪!

”这是近一段时间我班教室里经常可以听到的声音,循声而去,你会发现不论男孩还是女孩,都摆出一副瞄准射击的架势,嘴里不停地“啪啪!

啪啪”地喊着。

原来,本学期的午后操有一节是模仿黑猫警长骑摩托车举枪打坏蛋的动作,再加上熟悉的音乐,使孩子们联想起了正义而英勇善战的黑猫警长。

于是,班里就出现了众多左手掐腰、右手举枪的“黑猫警长”。

我心想毕竟这个动作具有攻击性,并且不礼貌,想上去制止孩子们。

可突然,我发现孩子们举枪的动作就是我们马上要学习的数字“8”的手势,而且,打枪的声音与数字“8”的发音非常接近。

我马上转变教育思路,以求知者的心态,一脸疑惑地对他们说:

“你们的动作真好看,那么,这个举枪的动作像什么呢?

粼粼说:

“像手枪!

文剑说:

“像树杈!

涵涵说:

“是数字8!

……”

师:

“对,像数字‘8’的手势。

在日常教学中,我经常与孩子们一起操作这种数字表达的游戏——一边数数一边呈现数字手势。

这种“口令+手势”的方式,可以帮助孩子们形象地记忆数字,每次游戏孩子们兴趣都极其浓厚,既培养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又锻炼了小手的灵活性,也为学习作了铺垫。

乘势而行,我随即在网上搜集、出示了8个黑猫警长的图像。

我继续提问:

“请你们数数有几个黑猫警长?

用数字几表示?

”从而出示并认识数字“8”。

观察数字“8”后,请孩子们说说“8”像什么?

孩子们积极展开联想,如像葫芦、望远镜、眼镜、轮胎、肉串、不倒翁、娃娃等。

于是,我自然而然地将孩子们引进了数学王国,使他们的兴趣得以有益、有效转移,成功完成了教学任务,达成了教学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

“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这句话在践行过程中是很有学问的,我们要做一个有心的教师。

幼儿园教师教育笔记——蜗牛风波

课间,我正准备去操场,突然听到有人喊我,转身一看是浩浩。

看着他激动又高兴的样子,我好奇地问:

“什么事让你这么高兴啊?

”“老师,我们发现了一只小蜗牛!

”他边说边拉着我过去。

好多人围在那儿呢。

月月见我来了,连忙推开其他小朋友说:

“让一下,让一下,石老师来了!

我低头一瞧,哇!

这只蜗牛还真大,难怪小朋友这么兴奋。

“老师,你看多可爱的蜗牛啊!

“石老师,这只蜗牛是我发现的。

”伟伟自豪地说。

“我也看到了。

…‘我看到的。

”孩子们唧唧喳喳说着。

最后,大家决定把小蜗牛带到教室里去饲养。

于是,我找来了玻璃瓶,把小蜗牛放了进去。

正准备盖上盖子,浩浩一见,马上说:

“石老师,别盖盖子,蜗牛会闷死的。

“那蜗牛就会爬走了。

”伟伟看着他,眼睛一瞥。

“对呀!

那怎么办?

”我“趁热打铁”地追问起来。

孩子们便讨论开来,有的说用纸盖住,有的说用有洞的盖子盖。

伟伟听了,连忙摇手:

“我觉得还是用塑料纸好,在上面再戳几个洞就行了。

孩子们想出了很多办法,最后大家一致认同了伟伟的主意。

孩子看着玻璃瓶里的大蜗牛,有的说:

“蜗牛喜欢潮湿的地方。

”有的说:

“蜗牛喜欢吃菜叶子,明天我就带点过来。

”—到雨天,蜗牛还多呢!

”浩浩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说。

对呀!

一只蜗牛太孤单了,我要给它找个伙伴。

”娇娇说完,拉着一帮好朋友就出去找了。

看到孩子们对蜗牛如此感兴趣,我灵机一动,很快生成了“可爱的蜗牛”、“到处旅行的蜗牛”等系列活动,孩子们主动探索,乐此不疲。

这次“蜗牛”事件留给我很多思索:

一只蜗牛,引发了孩子们许多疑问和讨论,而这正是他们求得知识的原初动力。

这种动力让我深深感受到生活中处处蕴藏着教育契机。

如何引导孩子发现并抓住这些契机,就需要我们时时做个有心人,乐意深入孩子们的生活,注意倾听他们的谈话,及时地发现,恰当地启发和引导,让孩子对生活永远充满乐趣,从而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欲望。

幼儿园教师教育笔记——教室里飞来了猫头鹰

今天早上,我组织小朋友开展集体活动,忽然,有一个小朋友叫道:

“老师,有小鸟。

”我有些不高兴。

但我循声望去,“好大的一只鸟啊!

”正停在游戏室的窗户上,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闯”进来的。

我轻轻地走过去,把它小心翼翼地拿在手里,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只猫头鹰。

这小家伙,圆圆的眼睛直瞪着我看,“哟”爪子好尖,被抓了一下。

“让小朋友认识一下,多好的教育契机啊!

”这个念头从我脑海里闪过。

我把它带到小朋友面前,小朋友一听说是猫头鹰,都兴奋极了。

小振说:

“我知道这是猫头鹰,这是小猫头鹰,大猫头鹰还要大呢!

我顺着小朋友的兴趣,引领他们继续观察下去:

“猫头鹰长什么样?

”小南说:

“它的头是圆圆的。

”洋洋说:

“有点像小猫的头。

”欢欢说:

“它的爪子尖尖的。

”天天说:

“它的眼睛也是圆圆的、大大的。

”小振看得最仔细,他说:

“猫头鹰的眼睛里有一圈是黄的,中间是黑的。

”接着,我又问:

“猫头鹰什么本领?

”小朋友又激烈地讨论开来,大家都在积极地探索着。

“它会飞得很远。

”天天很自豪地告诉大家:

“猫头鹰会捉老鼠。

最后是猫头鹰的去留问题了,“能不能捕杀猫头鹰,我们该把猫头鹰放在哪儿呢?

”我问,天天说:

“不能,猫头鹰是有生命的。

”诚诚说:

“它会没有好朋友跟它玩的。

”欢欢提出来把猫头鹰放在饲养角里。

“不行,我们不知道它吃什么,它会死的。

“它吃老鼠,可我们这里没有老鼠,要它自己抓了才有啊。

”“我们把它放了吧!

”小朋友都异口同声地达成了一致。

最后我们来到窗口,把猫头鹰放了。

小朋友还深情地说:

“猫头鹰,再见。

”猫头鹰又回到了大自然。

我又给小朋友留下了思考的话题:

猫头鹰到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