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共计11课时王舍人中心小学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279761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5.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共计11课时王舍人中心小学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共计11课时王舍人中心小学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共计11课时王舍人中心小学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共计11课时王舍人中心小学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共计11课时王舍人中心小学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共计11课时王舍人中心小学Word格式.docx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共计11课时王舍人中心小学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共计11课时王舍人中心小学Word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共计11课时王舍人中心小学Word格式.docx

这3个自然段中间叙述的内容又主要是由送别时的情景和追忆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所组成,把现实的情景和往事结合起来,写得情真意切。

课文的最后3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战役、封锁、暂时、硝烟、噩耗、刚强、大嫂、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学生对抗美援朝了解较少,可以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的图片、故事等资料,使学生对抗美援朝有更多的了解,更好地体会中朝人民的深厚友谊,为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做好铺垫。

学生学习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放在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和指导有感情的朗读上,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搜集资料组织学生观看电影《上甘岭》《英雄儿女》等,

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图片、故事等资料

2课时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课时数1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我们每个同学都是在爱的海洋里成长,谁能说说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

他们是怎样关心爱护你的?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引出课题,并创设问题情境,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2.出示图片,志愿军赴朝鲜图:

同学们,嘹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在响起。

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出示图片,火车站分别图:

1958年3月15日那天,在最后一批志愿军胜利返回祖国的前一刻,千万朝鲜人民噙着泪花前来送行,志愿军们也含泪告别,大家都深情地说着这样一句话──出示课题图片,板书课题:

再见了亲人

3.读课题。

4.提问:

(1)“亲人”一般指哪些人?

(2)“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

板书:

志愿军朝鲜人民

(3)课文中的“亲人”指的是哪些人?

(4)他们是亲人吗?

不是。

不是亲人。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从题目入手,请学生谈一谈对“亲人”的理解和认识。

然后初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到了哪些“亲人”,为什么要称为“亲人”。

抓住“亲人”,理解课文。

二、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诗配乐朗诵,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

那是一个现在看来非常久远的年代……有一天,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年轻的人们拿起了枪奔赴战场,只为能有宁静的生活,无情的战争让人们倒下,但没有人退缩,哪怕是伟人的儿子……平静的生活又回到了我们身边,但14万年轻的生命消失在滔滔江水边……

2.同学们课前也查找了相关的资料,对这段历史,你们还了解到些什么?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设计意图】学生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图片、故事等资料,以使学生对抗美援朝有更多的了解,更好地体会中朝人民的深厚友谊,为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作好铺垫。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是什么让不是亲人的人却比亲人还亲呢?

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最使你感动的小故事,选择你喜欢的读书的方式,想一想,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

为什么?

能用朗读来表达你的情感吗?

可以和同桌或学习小组的同学交流讨论一下,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2.学生自学,讨论。

3.汇报交流:

出示人物图片。

你最喜欢哪个小故事?

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你能读读吗?

初读课文,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创设问题情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让学生朗读令自己最喜欢的事,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体现了《语文标准》中关于阅读的要求。

积极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每个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关注了每个人的发展,体现了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四、评读课文,加深理解

在文中找出“亲人”具体指的是哪些人?

  

1.重点理解第一自然段:

(1)大娘明明送去的是打糕,书中为什么说是“雪中送炭”呢?

为什么这样比喻?

(2)战斗异常激烈,战士们已经几天几夜没合眼了,这时,大娘……

(3)“救助伤员,失去孙孙”这一部分,你读懂了什么?

从哪个词体会出来?

指导学生饱含深情的读。

(4)“您说,这比山好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谁能把这个反问句换个说法?

哪种说法好些?

2.第二、三自然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的能力,去挖掘文中感染人的词句。

五、小结

1.我们在与朝鲜亲人告别时,回忆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往事,这一件件一桩桩令人感动的事,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所以我们称朝鲜人民为“亲人”;

对于他们,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问题?

2.师生共同解决提出的问题。

3.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留到下节课解决。

第二课时课时数2

一、赏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1.仔细默读课文想想文章里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人的故事都催人泪下,凝聚着他们对我们的深厚情谊。

那是不是朝鲜人民就只是这三个人有这样感人的事呢?

那为什么只写这三个人的事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表达方法,因为要写的事太多了,不可能一一记下,只能选择重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老、中、小),作者用概括的手法写全体,这是一种经常用得到的选材组材方法。

2.快读课文想想这三个故事在表达上共同的特点?

交流归纳:

开头亲切称呼亲人,中间回忆感人事情,结尾赞颂双方的深情厚意。

二、精读课文最后三段,体会文章感情的升华

1.在这片土地上,不仅居住着许许多多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一样的亲人,而且还渗透着我们与亲人们并肩战斗而洒下的鲜血,还留下了许许多多我们共同浴血奋战的故事。

那一件件催人泪下的事情,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

而另一个个让人泣不成声的故事,更让我们看到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一片赤诚。

2.但此时此刻,列车的汽笛长鸣,车轮已经启动。

这是一个激动人心,充满留恋之情的场面,两国人民是在捧着一颗颗赤诚的心向最亲最爱的人告别呀!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饱含深情地读读这三段吧!

3.师引读:

   

战士们登上回国的列车,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从心底里喊了声─    汽笛响了,列车徐徐开动了,战士们多乡再看亲人们一眼啊!

于是,他们只好请求隆隆前进的列车──    然而,列车飞快地向前驶去,亲人们离战士们越来越远了。

他们只好挥动手,大声喊着──

【设计意图】教师用饱含深情的语言作为“引语”,诱发学生的感情,并让学生怀着这样的感情接读课文。

播放火车启动声的录音,配以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分别的画面,顿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朗读起来声情并茂。

4.小结:

他们的确不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可他们是比亲人还亲的人呐,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之间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这是人世间最崇高、最珍贵的友谊。

战争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我们彼此的心中切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愿中朝两国友谊永存!

三、回顾全文,归纳总结

1.本文作者魏巍以志愿军战士的口吻,生动的记述了中朝两国军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颂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文章的写作方式回顾。

四、课外拓展

1.关于抗美援朝的资料。

2.关于作者魏巍的作品:

《谁是最可爱的人》《东方》

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志愿军   朝鲜人民

       三天三夜  洗补衣裳,几夜不眠

       空肚杀敌  送打糕,昏倒路旁

       英勇奋战  救伤员,失去外孙

       流血牺牲  救老王,妈妈牺牲

             挖野菜,身受重伤

         

15 *金色的鱼钩

教材第72—77页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

“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

作者语言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娓娓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

1.认识12个生字,读读记记“颧骨、两鬓、斑白、搪瓷、严厉、收敛、疙瘩、粗糙、抽噎、红锈、宿营地、青稞面、喜出望外、热气腾腾、无边无涯、昏迷不醒、奄奄一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4.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本文描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一件感人至深的故事。

学生学习过的毛泽东写的《长征》诗,对长征的时间、经过的省份和一些重要的战斗等,有进一定的认识。

可继续让学生查阅历史资料,了解故事背景,为理解老班长的高尚品质奠定基础。

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故事性强,快速阅读的能力还有待于加强。

搜集长征的资料图片制作课件

搜集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一课时课时数3

一、导课激趣

1.师:

同学们喜欢钓鱼吗?

哪位同学能把鱼钩画出来?

2.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品重点语句,悟文章真情

1.这样的鱼钩容易钓到鱼吗?

课文中哪个自然段写了鱼难钓?

指导朗读15自然段

2.班长自己喝不喝鱼汤?

从哪些句子看出?

指导朗读第八自然段

3.“我”看到老班长吃草根和鱼骨头时,心里有什么感受呢?

重点朗读“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体会“我”的难受心情。

【设计意图】张田若先生说:

“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我在理解课文这一重点环节时,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把课文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

4.班长为什么一点都不吃呢?

这样他能熬得住吗?

5.件出示介绍草地的图片资料。

6.示指导员说的话:

“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去。

体会句子的含义,“无论多么艰苦”指他们在草地上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观看草地的图片及文字资料,让学生对草地有了一定的了解,再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他们在过草地时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这一环节能填补课文空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总结全文,领会中心

1.老班长看到我们不喝鱼汤,表情有什么变化?

对我们说了什么?

2.听了他的话,我们只好“大口大口地咽下了”鱼汤。

 体会“咽”的含义

3.要救老班长,只有赶快弄点吃的来,当我们把鱼汤端给老班长时,他却拒绝了。

指导朗读老班长牺牲前的话。

师:

老班长在牺牲前想的还是三个病号,他用自己全部的心血完成了党交给他的任务,现在你还觉得这是个普通的鱼钩吗?

4.放着光芒的仅仅是这个鱼钩吗?

你看着这个鱼钩好像看见了谁?

想起了他的什么事?

鱼钩上闪烁着老班长什么品质?

5.读最后一段话。

【设计意图】老班长的牺牲更体现了他的伟大,此时引导学生说出三个病号想对老班长说的话,也正是学生想说的话,让学生的情感在这一刻也达到了高潮。

1.搜集长征中的故事。

2.开展故事。

【设计意图】搜集一些红军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对这段历史铭记在心。

18*金色的鱼钩

闪烁着灿烂的光芒

肩负重任

弯钩钓鱼

钓鱼不吃

安定情绪

困难重重

壮烈牺牲

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16 桥

教材第78—81页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

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如,课文开篇就写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具有高尚品质的优秀党员、干部已有过多次学习,抓人物言行体会人物内心想法及品质已有过多次接触,因此,在本文教学时让学生抓住老汉的言行来体会他的品质应该不是难点。

但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推想老汉的内心想法却有难度,因为学生对洪水不熟悉。

通过写景以渲染气氛,侧面烘托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有过接触,但并没有刻意强调,重点训练过。

本文选自人教版第十册第四组,本组课文讲述了一些感人的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那可歌可泣的事,体会那令人震撼的情,学习本组课文重点是抓住那些感动人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品悟山洪的凶猛人们的恐慌

感受老汉的崇高学习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课时数4

一、揭题质疑

1.板书课题,以前学过哪些有关“桥”的课文?

分别写的是什么内容。

回忆概括,《兰兰过桥》写的是新奇的潜水桥和塑料桥;

《赵州桥》介绍的是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

《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写的是海峡两岸人民用爱心共同救助一位大陆白血病患者的感人故事。

这篇课文仅用一个字“桥”做题目,?

【设计意图】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大胆地预测文意,然后再去读课文。

这样做,既能够通过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有助于培养学生根据题目揣测课文内容的能力。

2.教师揭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就发生在这样的狂风暴雨之中。

课题是──桥。

3.学生质疑:

作者会写些什么呢?

这又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呢?

为了便于学生尽快的进入文本内容,选择了创设情境的导课方式: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反馈:

(1)指名分组朗读,出示词语认读。

(2)全班齐读:

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思考:

老师为什么把这些词语分成三组?

(3)交流,引读词语:

下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认识一起读读这三组词语。

黎明的时候,山洪它──咆哮狞笑放肆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人们──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

这时,一个老汉站了出来,他──清瘦、像一座山、像只豹子。

三、品悟山洪之凶猛

从三组词语中,我们明白了这场灾难的罪魁祸首就是山洪,下面同学们默读课文,划出描写山洪的句子,读一读。

1.学生默读课文划句子。

2.交流:

课文是怎样描写山洪的?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1)学生自由朗读,连起来想想:

人们遭遇了一场怎样的山洪?

就请你用一个词语说说。

你是怎么感受(或者发现)到的?

(2)指名朗读:

请你大声地,反复地读一读屏幕上最能反映你感受的句子。

(3)重点导学第一句:

“野马”的性情怎样?

“受惊的野马”呢?

“一群受惊的野马”呢?

山洪咆哮着,像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山洪咆哮着,像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设计意图】指导策略通过朗读,促进学生对洪水危害性的感知。

初知课文大意,感受当时情况的紧急。

四、品悟人们之恐慌

1.交流:

 面对狂奔而来、势不可挡的山洪,你会怎么样?

你呢?

对呀!

我们的本能反映就是逃生。

人们也是一样?

2.讨论:

人们是怎样的?

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人们疯了似的折回来。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3.导读:

咆哮的山洪惊醒了人们,瞧──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南边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人们疯了似的折回来。

 ──疯了似的折回来。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设计意图】进一步从课文语言文字中感受山洪的凶猛,时间之紧迫。

为体会老汉精神奠定基础。

通过想象危急时刻人们恐慌的表现,让学生进入情境,以更好理解课文中人们惊慌失措的表现,感受人们的心情及情况之紧急。

同时为深入阅读文本,研读课文做准备。

第二课时课时数5

教学过程:

一、品悟老汉之崇高

1.体会老汉的冷静稳健:

(1)出示句子: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2)质疑:

同学们再读读这个句子,发现有什么矛盾的地方吗?

(3)咀嚼品味“他像一座山”:

①指名朗读7~13自然段。

其他学生边听边划出能够体现老汉“像一座山”的字词。

②交流:

“拥戴”:

村民们,你们为什么都拥戴这个老汉?

“沙哑地喊话”:

把三个感叹号读出来。

2.体会老汉大公无私: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

“你还算是个党员吗?

排到后面去!

”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2)咀嚼品味“凶得像只豹子”。

3.体会老汉父子情深:

在村民与党员之间,好支书首先考虑的是──村民;

而在自己与儿子之间呢?

老汉吼道:

“少废话,快走。

”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指名朗读。

二、品读结局,升华情感

1.师配乐范读结局:

就是这么一座稳健可靠的大山,这么一位大公无私的好支书,却消失在了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2.揭示课文结尾(最后四个自然段),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你现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惊讶、敬佩)

3.当我们脑海中树立起这巍然屹立如山一般的老汉,你又联想到类似这样的其他人或事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设计让学生体会:

洪水齐胸膛的最后时刻老汉毅然将生的希望让给他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伟大人格与精神在此揭示课文结尾带给学生一种震撼力,体会文章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的写作特点。

通过抓老汉言行中重点字词随机渗透洪水所达到的程度,促进对老汉精神的感受,从中更深一层感受老汉的伟大人格与精神。

4.英雄远离了我们,他们的亲人更是肝肠寸断。

同学们,洪水无情人有情。

面对此情此景,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你仿佛看见了众多前来为老支书送行者中谁在干什么,说什么?

请拿起手中的笔,用饱含深情的笔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你对英雄的哀思,对英雄家人的宽慰吧!

(1)指名读。

(2)小结:

我们什么都可以忘,但不能忘了这样的老汉!

洪水吞没的是老汉的身躯,但永远吞不没的是这生的希望给别人,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老汉精神!

洪水吞没的是老汉的身躯,但永远吞不没的是这无私无畏,顶天立地的共产党员的人格!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写感受及想象送行者的言行加深对老汉精神的感悟。

学会根据课文内容拓展想象,补白课文中的空缺,提高言语表达能力。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领会课题的深刻含义,即感受文章的中心。

三、理解桥的含义,领悟表达方法。

1.课文中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老汉的形象,为什么用“桥”为题?

你怎么理解这个题目?

(1)指名说。

(2)师总结:

这是老支书把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这是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的一座不朽的桥梁,是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

2.体会表达方法。

教学板书:

 人们

          16 桥   老汉

 

17* 梦想的力量

教材第82---85页

这是一篇读来令人心灵震撼和感动不已的课文。

课文通过记叙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

希里杰克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修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而不懈努力,终于使梦想成真的经过,体现了瑞恩的一颗善良、坚定执著的、金子般的美好童心。

课文充满了浓浓的人性美,小瑞恩的善良、富有同情心令我们倍受感动,文中还有许多人在小瑞恩的感召下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