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农村公共产品方法和观点评述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275471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农村公共产品方法和观点评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最新农村公共产品方法和观点评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最新农村公共产品方法和观点评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最新农村公共产品方法和观点评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最新农村公共产品方法和观点评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农村公共产品方法和观点评述Word文档格式.docx

《最新农村公共产品方法和观点评述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农村公共产品方法和观点评述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农村公共产品方法和观点评述Word文档格式.docx

按照财政赤字占当年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将研究对象细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分析了不同的财政运行恶化程度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规模变动的影响。

2对国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实证研究。

为了更好地完善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制度,不仅要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出发,还应放眼于全世界,认真总结其他各国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面好的经验,并从中提炼出对我们有用的启示。

许多学者从这个角度人手,对国外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进行了研究。

陈家刚根据实地调研的材料,以德国乡村公共品供给为线索,对德国地方治理过程中的权责结构、财政关系以及监督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通过总结德国乡村公共品供给的特点与问题,为中国地方治理的实践提供了经验借鉴。

匡远配等总结介绍了日本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特点。

(三)理论研究

通过数据统计可以看出,理论研究是当前农村公共产品问题研究的主流方法,74%以上的关于农村公共产品的研究是理论分析。

我们同样可以对理论研究进行分类,根据其研究取向的不同,可以分为经济学理论研究、政治学理论研究和法学理论研究。

本文主要介绍经济学方面的理论研究。

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与经济学理论的关系最为密切,因而从经济学理论角度对农村公共产品进行研究的文献超过了从其他理论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献数量。

而公共产品本身就是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重要概念,在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中,主要是应用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进行研究。

1从公共选择理论角度对农村公共产品进行的研究。

公共选择理论在农村公共产品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几乎所有关于农村公共产品的研究都离不开公共选择理论的支持。

公共选择理论对公共产品的分析、具有开创性的以“经济人”代替“政治人”的人性假设都为农村公共产品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分析工具。

陶勇从公共选择理论的角度对农村公共产品的定义和特性的分析,对公共产品的最优供给理论及其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借鉴、对如何形成良好的农村公共产品的决策机制及如何实现公共选择等论述,都体现了公共选择理论的重要作用。

2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对农村公共产品的研究。

这个角度的研究主要应用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路径依赖学说、交易费用理论等来考察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历史变迁,解释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原因。

提出政策建议以促进制度创新。

曲延春等从路径依赖的角度解释农村公共产品供应不足的原因。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解,制度变迁之所以出现路径依赖,主要原因就在于初始的路径选择造成了一种既得利益格局。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之所以处于低水平的状态,原因就在于一直延续了原有体制下偏向城市的利益格局,而处于弱势谈判地位的农民没有能力改变这个利益格局。

林万龙用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变迁理论来解释和分析由于家庭承包制的实施而导致的中国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变迁,从而为中国农村中已经和正在发生的社区公共产品方面的变迁提供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3从博弈论角度对农村公共产品的研究。

基于博弈论的研究一般将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过程看作是农民、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利益博弈的过程。

赵春江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过程视为中央政府、各级地方政府、村民之间不断进行利益调整的多重博弈过程。

文章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基层政府和农民、农民和农民之间的博弈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了各个博弈的特点。

作者认为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过程中由于个体的理性行为导致了集体的非理性,进而形成了一个不利于资源最优配置的方案。

据此作者提出了解决农村公共产品博弈困境的政策建议。

于水以博弈论为工具,分析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民之间的博弈关系和政府与市场、第三部门之间的博弈关系,提出了多中心供给作为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困境的方法。

4从委托一代理角度对农村公共产品的研究。

冯海波们从委托一代理理论的角度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进行了研究。

认为农民、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之间存在多层的委托代理关系,农民作为委托人的弱势地位决定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不足,因而主要的解决之道在于加强农民的委托人地位对代理人的监督。

(四)实证与理论相结合的研究

这类研究的特色表现在:

既进行理论的分析,也进行实证的调查,理论的分析与经验材料密切相关。

曾福生等所进行的研究探讨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质量的指标体系构建,试图以此来评定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质量,在构建体表体系后,通过实证研究检验了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林万龙、刘仙娟则在实地调查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产品筹资与供给机制变化的基础上,分析了改革后交易成本的变化,进而提出了一种交易成本更低的“政府筹资、村级供给”的新的筹资和供给机制,保障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

(五)对研究方法的评价

各种研究方法各有所长,其解释力各有特点。

实证研究将视线投到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者农民那里。

力求通过实地的调查获得第一手材料,了解农民对公共产品的真实需求、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现状和农村中存在的真实问题,或者通过数据的计算、模型的建构来更好地解释存在的问题,得出科学的结论。

实证研究的调研和观察往往是个体化的,因而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其调研是否具有代表性、其结论能否推广、个别的结论能够归纳为解决农村公共产品问题的整体性的办法。

理论研究的长处在于通过理论的演绎能够提出宏观的解决农村公共产品问题的办法,但是现有的用来进行研究的理论往往都是从西方引进的,然后应用于解决中国的农村问题。

而中国的农村往往是非常复杂的,这些引进的概念、命题、理论能否合理地解释中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就成为理论研究面临的一大问题,因而其提出的解决方案就面临着走出书斋后能否经受住实践检验的大问题。

相比较而言,理论与实证研究结合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研究方法。

但是纵观目前的理论与实证结合的研究,往往是实证部分不如纯实证研究科学、严谨,理论部分分析不够深入、全面,因而其发展的方向应当是在坚实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

二、农村公共产品研究观点综述

(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

研究农村公共产品的文献都注意到了目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的现状,认为这是阻碍农民增收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1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

吴士健等认为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主要是农业生产性公共产品,如农村水利设施、农田道路等。

徐理结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不足总结为五大方面:

一是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不足;

二是与居民生活直接相关的基本公共产品,包括道路、电网、通讯网络、清洁的饮用水、文化娱乐设施项目等;

三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公共产品,如良好的大型水利浇灌设施、大型农用固定资产以及良种的培育等;

四是涉及到可持续发展的公共产品,如基础教育、职业培训、基础公共卫生服务等;

五是涉及农村恢复生态平衡、治理环境的公共产品。

刘义强通过对全国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问卷调查显示,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普遍得不到满足,这也证明了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严重缺乏。

2结构失衡,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过剩与不足并存。

周青、李大胜等认为,一些农民迫切需要的公共产品如农田水利设施、道路、农业科技等供给长期不足,而一些农民不需要或者需求较少的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还存在着供给“过剩”的现象,如“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大量资金被用来修建并非急需的楼堂馆所、农贸市场等公共设施。

曲延春等分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他认为这主要是由于“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导致的,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农民的需求,而是行政命令,政府领导者为了追求政绩,大量兴建上级领导看的见“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置农民迫切需要的公共产品于不顾。

3公共产品供给不平衡发展,地区间差异较大。

李大胜等从耕地的机械强度、灌溉面积比重、耕地的用电强度、农户农业固定资产原值等四个指标出发,对31个省份的情况做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江苏等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状况要好于欠发达地区。

周青考察了福建四个县市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差异情况。

4机构膨胀,“吃饭财政”日益严重,进一步加重了农民负担。

吴士健等认为目前存在的乡镇机构膨胀、人员队伍庞大,消耗了大量的公共资源用于机构运行和人头费开支。

而公共资源筹集的随意性又为这种膨胀在资金上提供了可能,最终形成“养人收费和收费养人”的恶性循环,既降低了工作效率,又加重了农民负担。

二)造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的原因分析

1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财政投入不足。

曲延春等认为,1991~2004年,国家用于农业的财政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总体呈下降的趋势,国家公共财政资金对农村投入的不足造成了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上的“缺位”。

当前的财政转移力度不够是造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原因之一,中央的转移支付主要是弥补乡镇因税费改革带来的财政缺口,实际上乡镇提供公共产品大多依靠制度外收入,税费改革使得乡镇政府的制度外收入大为减少,转移支付没有很好地弥补这一部分资金缺口。

2“自上而下”的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

在决定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问题上,农民的需求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实际起作用的是上级政府的意志。

李大胜等、曲延春等认为,在这种供给体制下,对农村提供什么样的公共产品、提供多少公共产品基本上都是由上级政府决定的。

并且,由于政府的决策并非完全理性,这种“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并不能真正反映农民对公共产品需求的偏好,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也并不一定满足农民的需求。

由于农民处于没有组织的个体状况下,其谈判能力较弱,在表达自己对公共产品需求的能力上同样较弱,不能对政府形成有力制约。

3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责权的失衡。

我国《宪法》赋予了乡镇政府广泛的事权,与事权相比,其财权却极为有限。

何丽双认为,农村基层政府承担着许多应该由上级政府承担的支出,如基础教育。

一些大型水利设施等纯公共产品,受益范围超越了区域界限,本应由中央财政提供,却下放给乡镇,而乡镇的财政收入无固定税源,只能以各种合法不合法方式增加农民负担。

4许多学者从农村公共产品生产制度变迁的角度考察农村公共产品生产不足的原因。

部分学者认为,家庭承包制的实施是造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

郭熙保认为,家庭联产责任制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私人产品的供给,因为短期内激励制度的改善会刺激农民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增加对土地耕作的劳动力和生产性资本的投入,从而增加产出。

但是,这一制度的内在弊端在于缺乏对农村公共产品投资的激励,造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严重不足。

张军等。

认为,家庭责任制取代了集体化制度的变迁,虽然为促进农业生产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很强的激励机制,但却没有为农业基础设施、基本建设和农村公益事业的“生产”提供有效的制度安排。

林万龙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他认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原因不在于家庭承包制缺乏对农村公共品供给的激励,而是在于政府主导的社区公共品供给制度滞后于家庭承包制。

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是高度依附于公社体制的,公社体制瓦解后,公共产品的供给制度没有及时改变以适应家庭承包制的新的生产形式,这造成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不足。

(三)打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困境的合理选择

1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坚持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产品供给导向。

从理论上看,公民纳税相当于从政府购买公共产品,在我国现行以商品税为主的税收体系下,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都是纳税人,不应人为地将公民割裂为两类,应当一视同仁地提供公共产品。

周青认为,建立公共财政体制,从根本上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改变非均衡的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制度,调整政府公共支出政策,加大对农村和农业的资本和政策投入力度,是政府层面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关键。

2根据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层次性,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

吴士健等认为,应当明确划分各级层政府和农村社区村民自治组织供给公共产品的责任;

充分发挥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的作用,村民大会作为农村社区最高权力机构,对社区事物享有最终表决权;

县乡社区内的大型公共产品供给应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投票表决,常规性的公共产品供给也应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检查。

陶勇提出组建和发展农业利益集团,作为农民和政府之间的理解和沟通的桥梁,通过组织化的集体行动来表达农民的意志,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

3创新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体制。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困境很大程度上是由单中心供给体制(即单中心的治理模式、单一的供给主体以及单一的筹资渠道)造成的。

因而,构建一种多中心的供给体制是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困境的重要手段。

谢冬水将多中心体制总结为:

多元化的供给主体,包括政府、私人、社区、非营利组织等;

多中心的筹资渠道,包括财政、市场、个人、非营利组织四种筹资渠道;

多中心的决策机制,充分调动政府、农村社区、企业、各种农村合作组织、农产个人以及其他主体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中的协作和良性互动。

张军等还提出了境外筹资、村民集资、企业家捐助等多种筹资方式。

赵战军等提出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市场化途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市场化就是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和社会为主体,以公众满意为标准,打破政府垄断,引进竞争机制,构建政府、私营部门、非政府组织和私营企业、私人相互合作的公共服务体制。

4转变基层政府职能,深化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农村基层政府机构不仅作为公共产品的决策者和供给者存在,其本身供给好坏直接决定了地方公共产品供给的有效性。

周青提出了改革的措施:

一是要转变基层政府职能,要强化社会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改善经济管理职能,主要应在“市场失灵”领域发挥作用;

二是深化基层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根据城镇化发展和形成区域中心的需求撤并乡镇。

改变农村基层领导人全部由上级组织部门安排的做法,把主动权交给农民,建立基层政府绩效考核新机制,提高农民群众的参与程度。

5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

只有通过法律规定,使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相关制度法制化、规范化,才能切实保障我国农民的切身利益。

李长健等论证了如何通过法律的形式完善农村公共产品的保障,建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市场主体法律制度、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宏观调控法律制度、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市场规制法律制度、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可持续发展法律制度。

三、现有研究的不足

(一)从研究方法上看,重理论研究,轻实证研究

研究过程中重视理论上的探讨,忽视实证的检验是我国整个社会科学界面临的共同的方法上的问题。

从西方社会科学研究的历史来看,将实证的方法引入社会科学研究,是实证主义思潮的重要表现,体现了自然科学方法对社会科学的重大影响。

尽管实证的方法在社会科学的应用不断受到西方学者的批判,认为它忽视了对意义和目的的探讨,但是重视实证方法的运用始终是西方社会科学研究的鲜明特征。

在和国外的学术交流活动中,我国的很多社会科学也开始逐渐引入西方的实证研究方法,重视定量研究而不仅仅是定性研究,比如经济学、社会学越来越向西方的学术方法靠拢。

具体到对农村公共产品的研究,从前述的抽样中可以看出,实证研究仅占了19.35%,即使加上实证与理论结合的研究,总计也只有25%左右;

如果扩大样本刊物的数量,这一比例还会降低。

实证研究的缺乏已成为当前农村公共产品研究面临的问题之一,应当加强。

(二)从研究内容上看,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研究较多,对农村公共产品需求的研究较少

农村公共产品的研究不仅仅应当关注供给问题,还必须重视需求问题,只有建立良好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需机制才能真正解决农村公共产品缺乏的问题,不顾需求而只强化供给不是问题的解决之道。

目前仅有少量的研究者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调查了农民的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如刘义强。

对农村公共产品需求机制的研究,应当通过实证调查的方式,了解农民真正的需求,同时还必须研究需求的表达机制,建立适当的制度安排,使政府能够及时了解到农民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晓昀,等.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户收入和支出的影响[j].中国农村观察,2003,

(1).

[2]李秉龙.中国农村贫困、公共财政与公共物品[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3]陈家刚·

德国地方治理中的公共品供给——以德国莱茵法尔茨州a县为例的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

(1).

[4]匡远配,汪三贵.日本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日本研究,2005,(4).

[5]陶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负担[m].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6]曲延春,郭秋玲.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农业税免征后的困境与治理[j].农业经济,2007,(10).

[7]林万龙.中国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研究[m].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8]赵春江.基于博弈分析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3).

[9]于水.乡村治理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0]冯海波.委托代理关系视角下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j].财经科学,2005,(3).

[11]曾福生,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质量的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7,(9).

[12]林万龙,刘仙娟.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

基于交易成本角度的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2006,(4).

[13]吴士健,等.试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与完善[j].农业经济问题,2002,(7).

[14]徐理结.村民自治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创新问题分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6).

[15]刘义强.建构农民需求导向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基于一项全国农村公共产品需求问卷调查的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

(2).

[16]周青.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与制度创新——基于对福建省部分地区的调查[j].中国行政管理,2007,(7).

[17]李大胜,等.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供需分析与供给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6,(5).

[18]何丽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分析[j].农业经济,2007,(8).

[19]郭熙保.农业发展论[m].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20]张军,何寒熙.中国农村公共产品:

改革后的变迁[j].改革,1996,(5).

[21]樊勇明,杜莉.公共经济学[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2]谢冬水.构建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多中心体制探析[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

(1).

[23]赵战军,谢梅.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市场化途径[j].农业经济,2005,(12).

[24]李长健,涂晓菊.我国农民权益保护制度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6,(8).

[25]张秀生,等.农民收入增长:

基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视角的分析[j].经济评论,2007,(3).

[26]楚永生.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与农民收入增长相关性分析[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4,(3).

[27]董建新,等.中国行政学方法论分析2003-2004[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