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标GB50738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四稿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270434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0.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国标GB50738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四稿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新国标GB50738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四稿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新国标GB50738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四稿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新国标GB50738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四稿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新国标GB50738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四稿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国标GB50738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四稿文档格式.docx

《新国标GB50738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四稿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国标GB50738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四稿文档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国标GB50738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四稿文档格式.docx

因此,Q8是一个不大于10分的自然数。

5、选取评分项权重值wi。

按照项目评价阶段和建筑类型,查《标准》表3.2.7确定。

对于同时具有居住和公共功能的单体建筑,权重值取值按《标准》表3.2.7注2计算;

对于包含少量配套公建的住宅小区或居住区项目,权重值按居住建筑取值。

6、计算绿色建筑评价总得分∑Q。

将分别计算得到的各类指标评分项得分Qi,及对应的权重值wi,按《标准》式3.2.7计算得到绿色建筑评价总得分∑Q。

同样,∑Q也要对小数部分四舍五入,简化为一个不大于110分的自然数。

如∑Q没有达到50分,则不必继续后续步骤。

7、确定绿色建筑等级。

根据∑Q,对照《标准》第3.2.8条所列50分、60分、80分的要求,确定项目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的绿色建筑等级。

示例:

3.2.9对多功能的综合性单体建筑,应按本标准全部评价条文逐条对适用的区域进行评价,确定各评价条文的得分。

总体处理原则按照优先权级,分别是:

原则之一,只要有涉及即全部参评。

以商住楼为例,虽只有底商的一、二层适用于第5.2.4条(冷热源机组能效),面积比例很小,但只要达到相关要求即按整栋建筑给分(而不按面积折算)。

原则之二,系统性、整体性指标应总体评价。

参见第3.1.1条规定。

原则之三,所有部分均满足要求才给分(允许部分不参评,但不允许部分不达标)。

以第5.2.5条输配系统能效为例,如果建筑内设有3个输配系统,只有所有系统能效均满足要求才给分(2个满足而1个不满足也不给分)。

更严格的是第10.2.8条智能化系统,商住楼只有住宅、商场均满足要求,才能得到8分。

原则之四,就低不就高。

以第8.2.6条采光系数为例,如果商住楼中的居住建筑部分可得满分8分,但公共建筑部分(商场)得分4分,则该条最终得分为4分。

原则之五,个别情况还需加权计算总指标(例如,按面积)。

个别条文中已明确规定的,适用本条原则。

这些条文一般都属于对于多个功能区分设指标要求,而且指标要求还分档的情况。

例如,第6.2.10条非传统水源利用率(按用水量)。

4节地与室外环境

4.1.1项目选址应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且应符合各类保护区、文物古迹保护的建设控制要求。

【控制项】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中规定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依照法定程序确定的特定保护区域。

《风景名胜区条例》中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的义务,并有权制止、检举破坏风景名胜资源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规定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规定: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城市紫线管理办法》中规定:

在城市紫线范围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

(一)违反保护规划的大面积拆除、开发;

(二)对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格局和风貌构成影响的大面积改建;

(三)损坏或者拆毁保护规划确定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

(四)修建破坏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

(五)占用或者破坏保护规划确定保留的园林绿地、河湖水系、道路和古树名木等;

(六)其他对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构成破坏性影响的活动。

第十四条规定:

在城市紫线范围内确定各类建设项目,必须先由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保护规划进行审查,组织专家论证并进行公示后核发选址意见书。

【具体评价方式】

本条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的设计、运行评价。

设计评价审核项目场地区位图、地形图,涉及上述政策区或文物古迹的,需提供当地城乡规划、国土、文化、园林、旅游或相关保护区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提供的法定规划文件或出具的证明文件,判断是否达标;

不涉及上述政策区或文物古迹的,只要符合城乡规划的要求即为达标。

一般项目,应提供所在地城市(镇)总体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相关图纸及文件,如总体规划的“土地利用规划图”,或控制性详细规划涉及建设项目地块的规划图则;

涉及风景名胜区的项目,应提供已批复的《……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有关图纸及文件;

涉及历史文化名城或历史文化街区的,应提供已批复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有关图纸及文件;

如涉及某文物保护单位的,则应由所在地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出具有关文件,明确提出该文保单位的保护要求;

或业务主管单位部门出具符合上位法定规划的证明文件。

运行评价在设计评价方法之外还应现场核实。

4.1.2场地应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无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等危害。

《防洪标准》GB50201中规定:

各类防护对象的防洪标准,应根据防洪安全的要求,并考虑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等因素,综合论证确定。

有条件时,应进行不同防洪标准所可能减免的洪灾经济损失与所需的防洪费用的对比分析,合理确定。

《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2012中规定:

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应以所在江河防洪规划、区域防洪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防洪规划为依据,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综合治理。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2007中规定,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应贯彻“预防为主,防、抗、避、救相结合”的方针,根据城市的抗震防灾需要,以人为本,平灾结合、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筹规划。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1988中规定:

防护限值的范围为100KHZ~300GHZ。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要求在工程勘察设计阶段进行土壤氡测量。

设计评价查阅地形图,地质灾害严重的地段、多发区提交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应包含场地稳定性及场地工程建设适应性评定内容),可能涉及污染源、电磁辐射、土壤氡的含量等需提供相关检测报告(根据《中国土壤氡概况》的相关划分,对于整体处于土壤氡含量低背景、中背景区域,且工程场地所在地点不存在地质断裂构造的项目,可不提供土壤氡浓度检测报告),核查相关污染源、危险源的防护距离或治理措施的合理性,核查项目防洪工程设计是否满足所在地防洪标准要求,核查是否符合城市抗震防灾的有关要求。

运行评价在设计评价方法之外还应现场核实应对措施的落实情况及其有效性。

4.1.3场地内不应有排放超标的污染源。

现行的与建筑污染排放相关的国家标准规范有: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等等。

设计评价审核应对措施和环评报告。

查看环评报告,重点关注运营期环境影响评价和污染防治措施部分,根据环评报告对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影响预测和污染防治措施的建议,查看图纸是否落实相关的防治措施。

运行评价在设计评价方法之外还应现场核实环保措施落实情况及其有效性。

现场核实污染物治理设施是否设置并运转在正常,查验运行过程中的检测报告,核实废水、废气的排放是否超标,垃圾是否分类收集并及时清运等,是否及时清理中水处理站污泥并外运处理;

废活性炭是否回收等等。

4.1.4建筑规划布局应满足日照标准,且不得降低周边建筑的日照标准。

关于日照标准的达标要求:

住宅的日照标准是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中的强制性条文,必须满足,若地方标准要求更高,可执行地方标准。

其他建筑的日照标准,既有国家标准又有地方标准的,执行要求高者;

没有国家标准但有地方标准的,执行地方标准;

没有标准限定的,需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的要求。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第5.1.3条建筑日照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

1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居住空间获得日照,该日照标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版)有关规定;

2宿舍半数以上的居室,应能获得同住宅居住空间相等的日照标准;

3托儿所、幼儿园的主要生活用房,应能获得冬至日不小3h的日照标准;

4老年人住宅、残疾人住宅的卧室、起居室,医院、疗养院半数以上的病房和疗养室,中小学半数以上的教室应能获得冬至日不小于2h的日照标准。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版)第5.0.2.1条住宅日照标准应符合一定的规定,对于特定情况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老年人居住建筑不应低于冬至日日照2小时的标准;

(2)在原设计建筑外增加设施不应使相邻住宅原有日照标准降低;

(3)旧区改建的项目内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

表5.0.2-1住宅建筑日照标准

气候区划

Ⅰ、Ⅱ、Ⅲ、VII气候区

Ⅳ气候区

Ⅴ、Ⅵ

气候区

大城市

中小城市

日照标准日

大寒日

冬至日

日照时数(h)

≥2

≥3

≥1

有效日照时间带(h)

8~16

9~15

计算起点

底层窗台面

注:

1、建筑气候区划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第.0.1条的规定。

2、底层窗台面是指距室内地坪0.9m高的外墙位置。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第7.1.1条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居住空间能获得冬季日照。

当一套住宅中居住空间总数超过四个时,其中宜有二个获得日照。

居住空间是指卧室、起居室(厅)。

《宿舍建筑设计规范》JGJ36-2005第4.1.3条宿舍半数以上的居室,应能获得同住宅居室空间相同的日照标准。

《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GB/T50340-2003第3.2.6条老年人居住用房冬至日满窗日照不宜小于2小时的日照标准。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50099-20114.3.3普通教室冬至日满窗日照不应少于2h。

4.3.4中小学校至少应有1间科学教室或生物实验室的室内能在冬季获得直射阳光。

《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JGJ39-87第十八条 托儿所、幼儿园的生活用房应布置在当地最好日照方位,并满足冬至日底层满窗日照不少于3h(小时)的要求,温暖地区、炎热地区的生活用房应避免朝西,否则应设遮阳设施。

设计评价审核建筑总平面图等设计文件和日照模拟分析报告;

运行评价在设计评价方法之外还应核实竣工图及其日照模拟分析报告或现场核实。

4.2.1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评价总分值为19分。

对居住建筑,根据其人均居住用地指标按表4.2.1-1的规则评分;

对公共建筑,根据其容积率按表4.2.1-2的规则评分。

表4.2.1-1居住建筑人均居住用地指标评分规则

居住建筑人均居住用地指标A(m2)

得分

3层及以下

4~6层

7~12层

13~18层

19层及以上

35<A≤41

23<A≤26

22<A≤24

20<A≤22

11<A≤13

15

A≤35

A≤23

A≤22

A≤20

A≤11

19

表4.2.1-2公共建筑容积率评分规则

容积率R

0.5≤R<0.8

5

0.8≤R<1.5

10

1.5≤R<3.5

R≥3.5

【条文评分表】

评价内容

(满分19分)

居住建筑:

人均居住用地指标(A)

3层及以下建筑:

35m2/人<A≤41m2/人;

4-6层建筑:

23m2/人<A≤26m2/人;

7-12层建筑:

22m2/人<A≤24m2/人;

13-18层建筑:

20m2/人<A≤22m2/人;

≥19层建筑:

11m2/人<A≤13m2/人

A≤35m2/人;

A≤23m2/人;

A≤22m2/人;

A≤20m2/人;

A≤11m2/人

公共建筑:

容积率(R)

不同的评价内容对应有不同的得分值,不满足表中评价要求的,不得分。

(1)本条第1款是针对居住建筑的评价要求。

国土资源部自2003年起已明令要求“停止别墅类用地供应”,但历时10年却屡禁不止。

2012年初,国土资源部发布《关于做好2012年房地产用地管理和调控重点工作的通知》,再次强调了“要严格控制高档住宅用地,不得以任何形式安排别墅类用地”。

别墅虽属于居住建筑,但人均占有的土地资源过大,不符合我国节约用地的基本国策,因此本标准评价的绿色建筑不包括任何别墅类项目或含有别墅的居住项目。

人均居住用地指标是指每人平均占有居住用地的面积,是控制居住建筑节地的关键性指标。

本标准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第3.0.3条的规定,提出人均居住用地指标。

该条文的说明中明确了,决定人均居住区用地指标的主要因素:

一是建筑气候分区,居住区所处建筑气候分区及地理纬度所决定的日照间距要求的大小不同,对居住密度和相应的人均占地面积也有明显影响;

二是居住区居住人口规模,因涉及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配套设置等级不同,一般人均占地,居住区高于小区,小区高于组团;

三是住宅层数,通常若住宅层数较高,所能达到的居住密度相应较高,人均所需居住区用地相应就低一些。

这三个因素通常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为便于操作,本标准依照小区或组团两种规模分别提出了两个赋值标准,作为居住建筑节地的评价要求。

用地面积按该项目所在地规划建设部门核发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或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批准的用地面积和容积率指标进行核算。

(2)本条第2款是针对公共建筑的评价要求。

公共建筑种类繁多,因功能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建筑形式,在保证其基本功能及室外环境要求的前提下应按照所在地城乡规划的要求采用合理的容积率。

设计评价查阅设计文件中相关技术经济指标,内容应包括住区总用地面积、总户数、总人口(可按3.2人/户换算人口数)、地上部分的总建筑面积等,根据设计指标核算申报项目的人均居住用地指标或容积率指标。

若申报项目为某个居住项目中的部分居住建筑或某栋居住建筑时,其用地面积、容积率以及绿地率、公共绿地等控制指标均应按整个建设项目对应的指标进行核算。

若申报项目为某个综合开发项目中的居住建筑时,其用地面积、容积率以及绿地率、公共绿地、居住人口等指标应按整个居住建筑部分的建设用地范围及居住人口进行核算。

运行评价在设计评价方法之外应核实竣工图中人均居住用地指标或容积率的落实情况。

人均居住用地具体计算方法:

A、当居住区内仅有一种层数类型的住宅时,可采用核算居住区实际人均居住用地面积与标准中相对应层数类型的值进行比较的方法,判断出具体的得分。

计算方法:

A=R÷

(Hx3.2)

式中,R——参评范围的居住用地面积;

A——人均居住用地面积;

H——住宅户数,3.2指每户3.2人。

(如当地有特殊规定的,可按照当地要求,如北京地区按照每户2.8人计算。

B、当不同层数类型的住宅混合建设时,可采用通过核算现有居住户数可能占用的最大居住用地面积与实际参评居住面积相比较的方法,判断出具体的得分。

R≤(H1×

41+H2×

26+H3×

24+H4×

22+H5×

13)×

3.2,得15分。

35+H2×

23+H3×

22+H4×

20+H5×

11)×

3.2,得19分。

式中,H1——3层及以下住宅户数;

H2——4-6层住宅户数;

H3——7-12层住宅户数;

H4——13-18层住宅户数;

H5——19层及以上住宅户数;

R——参评范围的居住用地面积。

4.2.2场地内合理设置绿化用地,评价总分值为9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

1 居住建筑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 住区绿地率:

新区建设达到30%,旧区改建达到25%,得2分;

2) 住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按表4.2.1-1的规则评分,最高得7分。

表4.2.2-1住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评分规则

住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Ag

新区建设

旧区改建

1.0m2≤Ag<1.3m2

0.7m2≤Ag<0.9m2

3

1.3m2≤Ag<1.5m2

0.9m2≤Ag<1.0m2

Ag≥1.5m2

Ag≥1.0m2

7

2 公共建筑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 绿地率:

按表4.2.1-2的规则评分,最高得7分;

表4.2.2-2公共建筑绿地率评分规则

绿地率Rg

30%≤Rg<35%

2

35%≤Rg<40%

Rg≥40%

2) 绿地向社会公众开放,得2分。

(满分9分)

居住建筑

绿地率

新区建设项目≥30%,旧区改建项目≥25%

公共

绿地

新区建设项目1.0m2≤Ag<1.3m2,旧区改建项目0.7m2≤Ag<0.9m2

新区建设项目1.3m2≤Ag<1.5m2,旧区改建项目0.9m2≤Ag<1.0m2

新区建设项目Ag≥1.5m2,旧区改建项目Ag≥1.0m2

公共建筑

绿地向社会公众开放

绿地率和公共绿地是衡量住区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志。

本条的评价内容体现了住区中不仅鼓励合理设置绿地,优化空间环境,而且更加倡导住区设置必要的公共绿地,提供户外交往空间和活动空间,提高生活质量。

本条文意在鼓励公共建筑项目优化建筑布局设置更多的绿化用地或绿化广场,创造更加宜人的公共空间;

鼓励绿地或绿化广场设置必要的休憩、娱乐等设施并作为公共绿地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或利用非办公时间免费定时向社会公众开放,以提供更多的公共活动空间。

对于幼儿园、小学、中学、医院建筑的绿地,可视为开放的绿地,加之安全与卫生等要求,绿地向社会公众开放时可直接得分。

其他没有可开放绿地的公共建筑建设项目,该款不得分。

设计评价阶段,对于居住建筑,查阅相关设计文件中的有关技术经济指标,内容应包括住区总用地面积、总户数、总人口(与4.2.1条的人口数量应一致)、绿地面积、公共绿地面积等,根据设计指标核算申报项目的绿地率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指标。

居住建筑需提供建筑平面日照等时线模拟图,以便核查公共绿地的面积。

设计评价阶段,对于公共建筑,查阅相关设计文件中的相关技术经济指标,内容应包括项目总用地面积、绿地面积、绿地率;

检查设计文件中是否体现了绿地将向社会公众开放的设计理念。

运行评价在设计评价方法之外应核实竣工图或现场核实绿地、公共绿地及绿地向社会公众开放的落实情况。

某建设项目中的局部进行申报的项目,应根据所在地城乡规划对该类建筑绿地率的控制要求进行审核。

4.2.3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评价总分值为6分,按表4.2.3的规则评分。

表4.2.3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评分规则

建筑类型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指标

地下建筑面积与地上建筑面积的比率Rr

5%≤Rr<20%

20%≤Rr<35%

4

Rr≥35%

6

地下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之比Rp1

地下一层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率Rp2

Rp1≥0.5

Rp1≥0.7且Rp2<70%

(满分6分)

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是城市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措施之一。

地下空间可作为车库、机房、公共服务设施、超市、储藏等空间,其开发利用应与地上建筑及其他相关城市空间紧密结合、统一规划,满足安全、卫生、便利等要求。

本条鼓励充分利用地下空间,但从雨水渗透及地下水补给,减少径流外排等生态环保要求出发,对于公共建筑而言,特别对地下一层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率提出了控制要求,不满足此款要求的公共建筑,此条为0分。

设计评价查阅设计图纸及相关设计技术经济指标,审核地下空间设计的合理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