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残疾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的相关情况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1261627 上传时间:2023-01-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前农村残疾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的相关情况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当前农村残疾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的相关情况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当前农村残疾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的相关情况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当前农村残疾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的相关情况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当前农村残疾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的相关情况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前农村残疾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的相关情况Word文件下载.docx

《当前农村残疾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的相关情况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前农村残疾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的相关情况Word文件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前农村残疾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的相关情况Word文件下载.docx

因此,系统研究残疾人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了解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和趋势的研究工作对现实工作而言显得极为迫切并有待加强。

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研究有助于在残疾人康复工作中针对不同的需求差异,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服务。

构建有效而切合实际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满足社会发展变化的心理服务需求,是心理学促进社会发展和服务公众的重要方式。

心理学在当代社会中负有满足社会需求的责任和使命,社会的健康发展更需要广泛应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各种原则,而对中国人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和特点的研究则具有心理对社会生活实践应用的先导性作用,立足中国实借鉴西方经验相结合,研究我国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和特点问题,构建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尽量合理分配资源、增强对残疾人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提高服务质量。

改善残疾人的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

 

二、残疾人、残疾人心理健康

2.1残疾人的界定

残疾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由于身患残疾,给学习、生活、就业、工作等带来困难。

根据1990年12月28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二条规定:

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两种及以上)和其他残疾的人。

而在这其中社会个体的心理残疾、或者是其它类型的残疾给残疾人造成的心里创伤、心理健康问题在近年来才开始被大多数研究者及社会大众所了解和熟知。

2.2残疾人心理健康

个人有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社会为维护和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和条件,两者的结合点就是心理健康服务。

对于心理健康状况,残疾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情况更加值得关注,特别是相关残疾人社会服务部门及单位。

广义心理健康服务可界定为利用一定的原则、手段和方法解决人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狭义的心理健康服务指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为主导来维护与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的活动(罗鸣春,黄希庭,苏丹,2010)。

徐小平讨论了城市社区老人心理健康社会工作服务体系的建构问题,认为心理健康服务是城市社区老年社会工作的重要内容。

作为心理咨询与治疗的重要手段,社会工作能更好满足社区老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

建构城市社区老人L理健康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己十分必要。

在同期的另一论文中,徐小平对255名重庆主城区60岁以上老人进行随机调查,其研究结果表明,部分老人确实需要接受心理健康指导服务;

老人不自觉地向家人、邻里同辈老人寻求心理支持,表明老人群体有接受心理服务的需求,但这些需求不一定需要专业化程度很高的服务。

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社区老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自觉主动为老人提供系统的心理疾病预防、心理保健、心理疾病治疗与康复、心理发展等服务,以保证老年人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

这两项研究的意义在于,从残疾的定义可知,老年因素是重要的致残原因,从生理而言老年人的功能丧失是必然的趋势,其中相当部分的老年人将成为残疾人,因此残疾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必要性和急迫性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而日益凸显,同时也提醒研究者应注意在残疾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中应重视老年人的致残问题。

2.3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的急迫性

国家和社会在保障残疾人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基础上,为残疾人在生活、工作、教育、医疗和康复等方面提供设施、条件和服务,而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则是帮助残疾人以自己的能力应对以上诸方面工作或问题的一种基础性服务。

李柞山(2010>

认为,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是指在残疾人服务工作中,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原则来保持与促进残疾人的心理健康,即通过讲究心理卫生,培养人们的健康心理,从而达到预防心身两方面疾病的目的。

具体而言,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的宗旨在于促进残疾人的正常发展,培养其健全人格;

预防残疾人的各种心理障碍,包括精神病、神经症、心身疾病、病态人格、精神发育迟滞;

消除引起心理压力和各种不良心理的因素。

残疾人心理健康的服务目标界定如下:

c1>

提升残疾人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知晓度,减少心理疾病引起的羞耻感;

c2>

增强对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评估和识别;

C3)缩小心理健康服务获得方面的社会经济差异。

通过文献检索,国内尚无研究者对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这一课题进行过心理学调查和实证研究。

而在残疾人医疗康复研究领域,近年来有少量调查研究中将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作为康复需求的一部分进行了调查统计和研究报告,在这些研究中,不同时期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调查报告的结果差异很大,但研究深度均有所不足,一般仅报告需求者数量和比例。

三、残疾人心理健康研究的相关情况

3.1残疾人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Kirk.S等(1986)的研究表明:

残障者人格量表的表现,常有固执性、自我中心、缺乏自控、容易冲动、挫折容忍力较低、易受他人暗示等人格特征。

吴清平等人(1999)以武汉市汉口区140例肢体残疾成人为调查对象,其心理健康状况显著差于非残疾人。

吴秀丽(1999)对广州市833名残疾人调查结果显示:

36.33%的残疾者感到信心不足,15.99%曾经有过或经常有轻生念头。

李柞山(2004)使用MHT对听觉障碍学生调查表明:

听觉障碍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分别是恐怖倾向、身体症状、对人焦虑和冲动倾向。

李柞山(2005)对盲童的调查结果是冲动和恐怖倾向较高。

徐方忠、冯年琴(2005)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29名初中和高中听力残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

听力残疾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低于一般中学生,总体心理问题检出率接近30},躯体化、强迫、偏执是最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对大学生的调查也显示了相同的结果:

李强(2004)等人以天津理工学院聋人工学院158名聋哑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聋哑大学生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的得分高于全国常模,心理问题检出率也明显高于非残疾人群体。

叶发钦(2011)对广西490名中小学聋哑学生的调查结果发现当前中小学聋哑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经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是影响中小学聋哑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之一,积极开展聋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对提升聋哑学生主观幸福感有重要意义。

3.2农村残疾人心理健康关注研究的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残疾人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

根据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领导小组发布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2006年我国农村有6225万残疾人,占全国残疾人口的75.04%。

农村残疾人的收入水平低,全国残疾人的家庭户年人均收入:

城镇为4864元,农村为2260元,分别比全国城乡人口平均收入水平低6267元和2371元。

有12.95%的农村残疾人家庭户年人均收入低于683元的农村扶贫标准,有7.96%的农村残疾人家庭户年人均收入在684元至944元之间(农村低收入标准)。

农村残疾人生活、医疗康复及就业社会保障的水平明显低于其他社会群体。

我国学术界对农村残疾人的经济收入状况和社会保障状况开展了一定的研究。

有学者对农村残疾人保障问题、残疾人康复问题、残疾人贫困原因和脱贫等问题开展了研究。

也有学者对我国农村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支持的基本情况开展了研究。

杜鹏、米红等对我国农村不同残疾类别、不同地区和不同年龄残疾人的社会保障情况开展了研究,发现残疾人养老保险参保率很低,不同残疾类别的残疾人参保率有很大的差异,不同年龄阶段残疾人参保率存在差异,中年肢体残疾者参加养老保险的比例最高,其他的都较低,分城乡和分地区残疾人参加养老保险的比例存在巨大差异,加强农村残疾人的养老、社会保障工作十分重要;

农村残疾人的医疗保障和社会救助工作需要考虑残疾人的特殊需求,重视对农村残疾人家庭的辅助和支持。

上述文献研究涉及到了农村残疾人的收入、就业等经济保障内容,也研究了影响农村残疾人生活的经济因素以及不同情况的残疾人社会保障问题,但由于数据、资料、研究视角等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国关于农村残疾人的社会保障需求及相关政策的研究还有待于深入。

但上述的内容我们也可以看出来,相关研究在农村残疾人心理健康状况上的缺失,当然这在一定成程度上是因为农村残疾人目前最主要的、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农村残疾人的生活、社会保障问题等物质上的缺失或者不到位,然后才有可能大范围的讨论心理健康问题。

3.3农村残疾人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

《环境与职业医学》2012年11期《陕西省大荔县农村残疾人心理健康评估调查分析》的研究数据表明陕西省农村残疾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其他群体差。

本研究调查的农村残疾人9个因子得分阳性检出率较(38.6%~56.6%),≥3分的高症状组检出率为20.3%~39.5%,这说明农村残疾人存在较多的心理隐患,心理健康状况普遍处于较低水平,尤其是在强迫症状、抑郁、精神病性、躯体化、人际关系方面更为普遍(阳性检出率为51.4%~56.6%),令人担忧。

残疾人身体和心智的残缺,使得他们会有更多的躯体痛苦,因而躯体化表现比较普遍。

特别是中年残疾人群体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压力较大,经济负担较重。

身体的残疾,导致活动受限,难以完成正常人所能完成的事情,其心理发展也受到限制。

而残疾所致的自卑、孤独等心境使得他们缺乏社会群体意识和社交能力,在社会交往、人际关系上出现障碍,并出现抑郁、焦虑。

加之农村,相对闭塞、落后,残疾人作为弱势群体,社会地位、生活水平普遍偏低,在调查时看到,他们行动不便,身患疾病,鳏寡孤独,有的甚至无法解决温饱。

交谈中还发现,他们渴望被尊重,渴望沟通,但他们非常敏感,心理很脆弱。

由于缺乏安全感,自我保护意识可能比其他群体更强,比其他群体更容易体验到挫折,因此农村残疾人心理各个方面症状表现均较其他群体更加明显和严重。

农村女性残疾人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性,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惧等方面症状较男性明显,人际关系和抑郁障碍的比例更高。

这可能与农村女性社会地位偏低、重男轻女的氛围依然很浓有关,女性残疾人更易成为受害者。

加上农村女性残疾人受教育程度偏低,文盲率偏高,所以很难实现就业,依靠自力解决温饱等问题;

在农村家庭中大部分社会交往都由男子承担,女性与外界交往沟通很少,并且在人际交往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由于上述原因使其自信心受到严重伤害,久而久之即导致抑郁、焦虑,甚至恐惧。

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潜在危害极大的影响着生活质量。

农村残疾人心理健康水平较其他群体低,各种症状明显。

在心理上残疾人比健全人更加渴望沟通、尊重及自我实现。

残疾人的心理健康值得全社会高度关注和支持,应注重残疾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并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和治疗。

3.4农村残疾人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

09年第三期《兰州学刊》青海师范大学的聂春子发文《青海省民和县少数民族残疾人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分析》中总结青海地区84例农村问卷时得出一些影响农村残疾人心理健康的因素(样本相对较小,但农村残疾人的状况有很多共性,所以这个样本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一些问题)。

1.在农村残疾给家庭带来的负担巨大

由于无法自谋出路,所有的残疾人都只能依靠家庭供养来维持基本生活。

尤其是在农村,需要大量体力劳动者的地方,残疾导致了一个家庭失去了由体力劳动而带来的经济来源而且需要付出额外的负担来维持其生存。

使得相对来说,生活水平较低的农村家庭承受着巨大的经济负担。

基本的物质生活无法得到保证,那么心理健康水平不可能不会受到影响。

2.针对这个特殊群体基本上没有任何的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城镇的残疾人基础涉建设正得到逐步地增加和完善,但对本地农村残疾人口来说,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为零。

这导致了大部分本地农村残疾人的活动范围只有方圆几十米的地方,他们基本上不出门甚至到距离家稍微远一点的地方,也不容易实现。

与外界接触甚少,长期如此而导致的抑郁、焦虑等问题也比较明显。

四、残疾人心理健康测评、服务等的问题及建议

4.1残疾人心理健康评测标准及研究方式存在的一些问题

研究的变化说明残疾人的心理健康需求是一种社会发展性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与社会发展、地区差异、年代变迁以及人们整体社会观念的改变有关,尤其是社会公众整体对心理健康服务观念的转变对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残疾人心理健康测评使用的研究工具主要还是SCL-90,MHT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等,这些问卷的选择,主要是临床鉴别症状,而且不适进行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同时问卷的条目过长,不适合残疾人的特殊情况。

并且心理健康不仅仅没有症状,应该从多角度、多方面来进行综合评测,只测量消极心理显然不能全面的了解心理健康状况,过往几年及最近国内外的一些专家开始从积极方面来思考和编制心理健康量表,如积极消极情感量表、效果问卷、行为健康问卷等,都是一些很好的尝试,只是还需要时间及研究去检验,期待能得到普及推广应用于残疾人心理健康调查及康复事业。

目前仅见部分医疗康复领域研究者在残疾人康复需求研究中将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作为调查研究对象之一。

心理学工作者对此课题并未涉足,这一现状造成了对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的表面化理解和非专业化倾向,简单地将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视为某一类康复需求或仅是医疗康复中的辅助手段,忽视了其重要性和独特性。

这种对于残疾人心理健服务需求的错误定位直接导致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难以有效开展,正如郑功成(2008)在关于残疾人社会保障文中指出:

“对于残疾人的心理问题亦需要通过专门的心理服务才能有效解决。

研究维度缺失:

从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评定的角度而言,目前研究未能对被调查残疾人的家庭、抚养方式及经济收入等重要的人口社会学统计量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

何小英等(2008)的研究虽然对人口统计学变量有一定的分析,但该研究有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被试一共只有63名,样本量较少,其差异性显著的结论有待进一步验证。

对于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的研究,多数仅仅简单报告有需求者的数量和比例,极少见到相关的统计检验和分析讨论,影响了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和理论探索.

4.2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现状

1.服务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残疾人公共服务理念不到位,残疾人权利保护未得到足够重视,残疾人公共服务不均等,在心理服务体系中服务对象都不是残疾人,社会心理咨询体系中,缺乏针对残疾人的咨询机构,忽视了残疾人的心理服务。

2.服务技术力量薄弱

残疾人心理疏导及其工作系统的建立,是一种高层次的工作,需要诸多高素质的专家和专业人才的共同合作。

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残疾人组织开办了少量的残疾人心理康复机构,培训了一批心理康复咨询工作者,为当地的残疾患者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但是由于专业人员和数量的限制,心理健康服务只注重有严重心理问题残疾人的心理康复,对于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心理教育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同时,学校和社会的心理服务机构中,真正有资质的心理咨询师不多,大都没有经过正规训练,能力水平受到质疑,特别是既能掌握残疾人心理特点,又能与残疾人进行交流的服务.

3.服务支持系统不健全

我国现阶段尚处于发展时期,普遍存在对残疾人服务重视不够的现象。

长期以来,社会中仍存在一些对于残疾人的不全面的认识,残疾人公共服务政策得不到有效落实,所提供的公共服务不能满足残疾人的基本需求,政府公共服务行为不规范,残疾人公共事业发展缓慢等。

在残疾儿童的医疗、入托和残疾青少年入学、残疾成人的就业及社会无障碍环境方面,还需要有切实可行的政策。

由于人力和财力等原因,残疾人的社区服务和社区康复还存在许多问题,社区服务只注重残疾人的生理康复,而忽视了残疾人的心理矫正;

社区志愿者不足,缺少经过培训的社区医护人员,社区资源仍不足,需要通过整合社会资源以共同完成社区残疾人的心理健康工作。

4.3相关专业人士的建议与对

1.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是基础。

加强残疾人服务体系规划和制度建设,有效整合各方资源,不断扩大残疾人服务覆盖面。

制定、完善残疾人服务机构建设和技术考核标准,完善行业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推进残疾人服务体系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全面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应把残疾人的心理服务明确列入服务体系的范畴,积极关注和关心残疾人事业,关注残疾人的身心健康。

政府部门需进一步加强对残疾人的扶持,把残疾人心理服务机构的建设定位为公益事业,加大投入,成立面对残疾人心理服务的培训、咨询与康复、心理教育等服务机构,构建残疾人心理服务体系。

2.建立高素质的残疾人心理服务队伍是关键。

心理服务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综合科学,对从业者的专业水平要求很高。

心理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调节过程,需要有一批具有心理学专业基本知识以及心理治疗方法的心理医生作为残疾人心理康复的保障。

结合目前残疾人心理服务的现状,应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精干的残疾人心理服务队伍。

经过专业化心理人才的培养、在职岗位培训等逐步实行资格认证,实现残疾人心理服务的规范化。

通过普及心理科学知识,使非专业的心理服务志愿者者通过教育、管理、训练等形式接受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给残疾人提供基础的心理疏导和帮助。

3.健全服务支持体系是保障。

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支持体系是一项系统工作,为了能够保证其顺利实施,必须在政策、组织机构的建设、经费的筹措等方面提供充分的保障。

通过完善社会化康复服务网络,逐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完善残疾人教育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

发展残疾人文化体育服务,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

同时还需要健全残疾人法律服务体系,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发挥残疾人组织作用。

残疾人的心理健康服务常常是伴随其一生的过程,残疾人生活在社区,与社区的关系最紧密,尤其是推动残疾人的社会参与,促进社区的融合而改变社区社会环境。

建立残疾人家庭、家长的社会支持系统,社区的辅助工作做到位可给残疾人的心理健康提供良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领导调查小组.第二次全国残

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N/OL].人民日报,2007-05-29(10)

[2]洪伟,张南平,陈惠玲,等.老年肢体残疾患者抑郁状态分析[J].

实用老年医学,2009,23(5):

391-392.

[3]姚鲲鹏,张庭辉. 

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研究综述[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11(11)

[4]李祚山,黄小琴,叶梅,任能君. 

残疾人心理健康量表的初步编制[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3)

[5]叶发钦. 

广西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的探索[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1(01)

[6]]东方蔚龙.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研究[D].2013

[7]李祚山,张文默,叶梅. 

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及实践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10,(04):

100-105.

[8]万书玉. 

社区残疾人群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状况调查[J].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 

2007(01)

[9] 

郑一平. 

农村残疾人生存状况调查——中部地区某省千户调查问卷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 

2007(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