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大型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secretWord文件下载.docx
《某大型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secret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大型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secretWord文件下载.docx(8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7.5土的胀缩性评价
7.6土壤电阻率
8岩土边坡的稳定性评价
9场地水和土的腐蚀性评价及分区
10结论与建议
●附件部分
1.岩土工程勘察任务书
2.波速测试报告
3.土壤电阻率测试报告
4.地球物理勘探报告
5.F11断层活动性地球化学勘探报告
6.检验报告(岩矿鉴定报告)
●图表部分
1.勘探点主要数据一览表图号:
1-1~1-6
2.土工试验成果表图号:
2-1~2-88
3.岩石常规试验成果报告图号:
3-1~3-2
4.岩石点荷载试验成果报告图号:
4-1
5.土质化学分析报告图号:
5-1~5-2
6.水分析成果报告图号:
6-1~6-21
7.图例图号:
7-1
8.勘探点平面布置图(1∶5000)图号:
8-1
9.综合工程地质图(1∶5000)图号:
9-1
10.玄武岩、淤泥分布范围及建筑场地类别分区图
图号:
10-1
11.水、土腐蚀性分区图图号:
11-1
12.玄武岩顶板等高线图图号:
12-1
13.玄武岩底板等高线图图号:
13-1
14.玄武岩等厚线图图号:
14-1
15.工程地质剖面图图号:
15-1~15-58
16.钻孔柱状图图号:
16-1~16-192
17.静力触探试验成果图表图号:
17-1~17-46
18.探槽展示图图号:
26-1~26-2
19.扁铲侧胀试验图表图号:
19-1~19-6
20.承压水观测图表图号:
20-1~20-2
21.土壤压缩试验综合成果图号:
21-1~21-7
22.固结试验成果表图(普压)图号:
22-1~22-196
23.固结试验成果表图(高压)图号:
23-1~23-14
24.固结试验成果表图(固结系数)图号:
24-1~24-93
25.三轴试验成果图表图号:
25-1~25-24
1.
前言
1.1.1****工程(工程可行性研究勘察阶段)是由****有限公司和****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设计单位)设计,并于2008年7月22提出勘察任务书(附件2),受****公司工程技术部(以下简称委托单位)的委托,我公司承担该项目的场地岩土工程勘察工程。
1.1.2****工程一期设计生产规模为1000万吨/年,主要包括自备电厂、原料场、海水淡化、中央水处理厂、制氧站、废钢堆场、烧结厂、石灰厂、炼铁厂、炼钢连铸厂、2030mm冷轧厂、2050mm热轧厂、1780mm热轧厂、1750mm冷轧厂、1450mm冷轧厂、公辅设施、翻车机站、总降、化产、焦炉、高、焦煤气柜区、转炉煤气柜区、全厂仓库机修设施等,各拟建建构筑物分布区域详见“勘探点平面布置图”(图号:
8-1)。
1.1.3拟建场地整平标高约为8.0m。
1.1.4根据委托单位提供的总平面布置图,本次勘察的范围约14.5km2。
1.1.5根据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3.1.1~3.1.4条判定,拟建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场地复杂程度为一~二级,地基的复杂程度为一~二级,故本次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
遵照现行国家、地区及行业规范、规程及标准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要求,并结合拟建****工程总平面红线图(一期建设的范围),进行工程地质勘察(介于工程可行性研究与工程地质初步勘察之间的深度)。
主要要求如下:
1.2.1对场地内各拟建地段工程地址条件的稳定性做出评价,并为优化建(构)筑物的总平面布置、制定场地平整方案、确定主要建(构)筑物地基基础工程方案及对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提供必要的地质资料和建议。
1.2.2初步查明场地内地质构造、地层结构、岩土工程特性、地下水埋藏条件。
1.2.3初步查明场地各土层厚度与分布,并对其特性作出评价,重点查明玄武岩分布与层厚(在平面图中以等高线表示)。
1.2.4判定地下水和土壤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并提供相应的防治措施建议。
1.2.5初步对拟建场地各岩土层作为桩持力层的适宜性进行评价,并对各类桩型(预制桩及钻、挖、冲孔桩)的成桩条件进行评价。
1.2.6在适当位置(如高炉、炼钢等)布置深度不小于150m的钻孔。
1.2.7搜集、整理已完成的拟建场地地震安全性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相关内容,对拟建场地进行地震安全性和地质灾害危险性的全面评价。
1.2.8对拟建场地内的断裂带进行稳定性评价。
1.3.1勘察依据:
1.3.1.1委托单位提供的工程地质勘察委托书(附件1);
1.3.1.2设计单位提供的岩土工程勘察任务书(附件2)及平面图;
1.3.1.3****工程防震研究院于二00四年八月提供的《广东****基地建设项目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
1.3.1.4****工程地质二00四年四月提供的《广东省****基地项目工程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1.3.2采用的技术标准:
1.3.2.1国家标准《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1.3.2.2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1.3.2.3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1.3.2.4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及其中部修订;
1.3.2.5国家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1.3.2.6国家标准《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
1.3.2.7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1.3.2.8广东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15-31-2003);
1.3.2.9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
1.3.2.10行业标准《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
1.3.2.11行业标准《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规程》(YS合订本);
1.3.2.12行业标准《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
1.3.2.13行业标准《铁路工程物理勘察规程》(TB10013-2004);
1.3.2.14行业标准《氡及其子体测量规范》(EJ/T605-91)
1.3.2.15行业标准《汞蒸汽测量规范》(DZ0003-91)
1.3.2.16行业标准《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DZ/T0170-1997);
1.3.2.17行业标准《电阻率测深法技术规程》(DZ/T0072-1993)。
1.3.2.18协会标准《静力触探技术标准》(CECS04:
88);
1.3.3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
1.3.3.1GB/T19001-2000/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1.3.3.2GB/T24001-2004/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规范》;
1.3.3.3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
1.4.1勘察工作布置
1.4.1.1为查明F11断裂的具体位置、走向、倾角和倾向等要素,主要采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勘探CSAMT方法、浅层地震反射法、大功率电测深等物探方法辅以坑探、槽探及工程地质测绘;
为判别F11断裂的活动性,采用了气汞浓度和土氡脉冲测量的方法。
具体布置原则如下:
a)共计布置物探剖面线三条,每条剖面线长度2km,对称布置于断层两侧(垂直于断层走向);
b)每条物探测线上,分别采用三种物探方法(浅层地震,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电测深)进行探测。
c)化探测线共计四条,垂直于断层走向布设,点距5m,每条测线长3km,对称于断层布设。
化探以气汞测试为主,辅之以土氡测试,其中三条测线长3km,一条长0.35km,对称于断层布设。
化探以气汞测试为主,辅之以土氡测试,四条化探测线均进行了气汞测试及土氡测试。
总计化探测线长18.7km。
d)具体测线位置详见“地球物理勘探报告”(附件5)和“F11断层活动性地球化学勘探报告”(附件6)。
1.4.1.2为初步查明地下水埋藏条件,对潜水水位主要以调查及搜集资料为主;
对承压水采用钻孔观测的方法,预计观测时间一个水文年,目前已观测一个月。
1.4.1.3为初步查明拟建场地内地层结构、分布情况及其工程特性,采用钻探、取岩样、取土样、取水样、原位测试(标准贯入试验、重型动力触探试验、静力触探试验等)方法。
原则上勘探线主要垂直于地形线、地貌单元以及地质构造线布置,勘探线间距为300m左右,勘探点间距为200m左右,同时兼顾平面上均匀性。
确保每个地貌单元至少有一个勘探孔控制。
1.4.1.4勘探孔分为取土孔、标准贯入试验孔、取土标贯孔和静力触探孔四种类型。
根据2008年7月22日审查意见,考虑到本勘察阶段特点以及本阶段勘察资料能在后续勘察过程中得以充分利用,所有钻孔深度按60m考虑(深度从整平标高算起),且需满足进入硬塑状态粘性土层或密实状态砂层(标贯击数大于50击)不少于10m,另在高炉、烧结、炼钢、原料厂布置4个150m的超深控制孔以了解深部地层情况。
静力触探孔根据现场地质条件情况,主要布置在软土及风成海积砂地砂堤区域。
1.4.2勘察手段
本次勘察工作量的布置原则是根据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中的有关规定、设计单位提出的岩土工程勘察任务书(附件2)、本次岩土工程勘察重点与难点以及勘察阶段的特点确定的,本次勘察中以收集资料、工程地质调绘、物探及化学探测、钻探、原位测试、室内试验为主要勘探手段,辅以静探、坑探、槽探及扁铲侧胀试验等手段。
1.4.2.1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
工作方法以收集分析既有资料及现场地质测绘为主,工作内容如下:
a)调查、收集工程区域已有的地形、地质、水文、气象、航运、水利、交通等资料。
b)搜集拟建厂址区海潮资料等。
调查地下水类型、基本特征、补给来源和排泄条件。
c)研究地貌的基本特征,划分地貌基本成因类型和成因形态类型,分析其与基底岩性和新构造运动的关系。
d)采取追索法与穿越法相结合,对地层接触线、岩性分界线(尤其是玄武岩层、软土层)、地下水露头和不良地质作用等特殊地质点,采用仪器进行定位。
e)调查可液化土层及新、老堆积土、特殊土工程地质特征。
f)对规划的厂址地段开展工作。
测绘精度按1:
2000比例尺进行,成图按1∶5000比例尺绘制。
1.4.2.2物探及化学探测
a)本工程主要采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大功率电测深法和地震法等物探方法以确定断层的通过位置、埋深及宽度等。
b)采用土氡脉冲及气汞浓度测量等化学方法,以判别通过场地的F11龙水岭—笔架山断裂的活动性。
1.4.2.3勘探
a)钻探:
目的是查明场地的地层结构,并在钻孔内进行取土、标准贯入试验、重型动力触探试验等。
水上钻探措施主要根据拟钻探海域水深情况而定。
对海水涨潮水深大于5m、退潮水深大于3m的地段采用300吨水泥船作为水上钻探平台;
对于涨潮水深小于5m,退潮时水深小于3m的海域则采用油桶扎排作为水上钻探平台。
b)探井、探槽:
目的是查明、追索地层结构及不良地质作用的分布。
c)取岩土样:
目的是取得室内试验所需的试样。
对淤泥、淤泥质软土采用薄壁取土器,对其它土层采用常规取土器采取土样,对砂样采取环刀取砂器采取原状砂样,在代表性岩芯中采取岩样。
为评价地基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在场地内选取代表性土样进行地基土腐蚀性试验。
d)取水样:
目的是评价地表水、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为初步查明地下水与海水之间的水力联系及地下水腐蚀性分布规律,在场地内各地貌单元选择代表性的地段采取水样,并尽量在已有民用水井中取样,以保证所取水样具有代表性和取水质量。
e)标准贯入试验:
目的是判别土的状态、密实程度,判断沉桩的可能性。
f)静力触探试验:
目的是划分土层,判定饱和砂土、粉土的液化势及液化等级,评价地基土承载力,选择桩基持力层、确定桩侧摩阻力和判断沉桩的可能性。
g)重型动力触探试验:
目的主要是判定残积土、强风化玄武岩等的分层界线,评价其地基岩土承载力。
h)扁铲侧胀试验:
目的是判别土类、确定粘性土的状态,静止侧压力系数、水平基床系数等。
i)波速测试:
目的是测定场地土内各地基土层的剪切波速,为判定场地土的类型和场地类别划分提供依据。
j)地下水水位长期观测:
为初步查明地下水埋藏条件,设置两个长期观测孔,监测地下水水位变化幅度,主要是针对承压水,观测时间需一个水文年。
1.4.2.4室内岩、土、水试验
室内岩土水试验项目如下:
a)岩石常规物理性及饱和单轴抗压强度:
提供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
b)岩矿薄片鉴定:
确定岩石的名称。
c)土的物理性质试验项目:
含水量ω、重度γ、比重g,粘性土液限ωL、塑限ωP,粉性土、砂土及Ip≤12的粘性土的颗粒分析。
d)固结试验:
测定土层的压缩系数和压缩模量,提供压缩系数表、e~p曲线及拟建场地各土层的压缩曲线,根据土层埋深确定加荷压力值。
当加荷压力大于0.4MPa时,采用慢速法。
e)直剪(固快)试验:
提供各土层固快抗剪强度指标(粘聚力CK和内摩擦角ФK值)。
f)直剪(快剪)试验:
提供各土层直剪快剪强度峰值指标(粘聚力CK和内摩擦角ФK值)。
g)三轴不固结不排水抗剪强度试验:
提供上部软弱土层三轴不固结不排水抗剪强度指标。
h)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提供上部地基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及灵敏度。
i)渗透试验:
主要提供上部土层水平和垂直渗性系数。
j)静止侧压力系数:
主要提供上部土层静止侧压力系数K0。
k)自由膨胀率、自由膨胀力:
主要是确定老粘性土层的膨胀性及膨胀潜势。
l)填土的击实试验:
测定填土的最大干密度及最优含水量,对以场地土作为回填土的性能进行初步评价。
m)砂土休止角:
主要是确定砂土的抗剪强度。
n)土的腐蚀性评价:
主要是确定地基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o)水质简分析:
评价地表水、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1.4.3完成的工作量
1.4.3.1本次外业钻探工作是由****于2008年7月28日~9月10日负责完成,其中300吨钻探船钻探时间为2008年8月15日~8月29日,油桶扎排钻探时间为2008年8月15日~9月5日。
1.4.3.2现场静力触探、扁铲侧胀试验、波速测试、电阻率测试及物探、化探工作是由****于2008年8月1日~9月3日负责完成。
1.4.3.3室内岩、土、水样的试验分析工作是由湖北中冶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原中冶武勘院检测中心)于2008年8月5日~9月20日负责完成的。
1.4.3.4勘探点的测量工作由****负责完成的,所采用的坐标系为1954年北京坐标系,1956年黄海高程系。
1.4.3.5本次勘察完成的工作量汇总于下表(表1.4.3.5)
完成勘察工作量一览表表1.4.3.5
序号
工作内容
单位
工作量
备注
1
工程地质测绘
Km2
24.2
精度1:
2000,成图1:
5000
2
物探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
个
268
含试验点21个
电测深法
92
最大AB=2000m
地震勘探法
km
6.15
反射多次覆盖
3
化探
气汞深度测量
点/km/条
3740/9.35/4
土氡测量
4
钻探
陆域钻孔
m/个
10885.72/169
上部填土下套管,其下采用泥浆护壁钻进
海上钻孔
(油桶扎排钻探,
共计22个工作日)
1029.85/17
海水部分采用下套管的方式钻探、退潮时水深小于3m,采用泥浆护壁钻进
(300吨钻探船,
共计15个工作日)
303.6/5
海水部分采用下套管的方式钻进,退潮时水深大于3m,采用泥浆护壁钻进
探井
83
长、宽、深各0.5m
探槽
m/条
6/2
长3.5m、宽1.0m、深1.5m
5
原位测试
静力触探试验
m/孔
1146.00/46
双桥
扁铲侧胀试验
次/m/孔
516/105.40/6
标准贯入试验
次
3866
重型动力触探试验
次/m
14/1.4
波速测试
631.0/12
地下水长期观测
m/孔/台班
85/2/30
目前已观测一个月
6
取样
取原状土样
件
67
薄壁取土器取样
750
常规取土器取样
取原状砂样
环刀取砂器
取扰动样
982
颗粒分析
43
击实试验、腐蚀性试验、砂土休止角
取岩样
组
40
其中柱状岩样29组、块状11组
取水样
41
地表水、地下水
7
室内岩土水试验
岩石物理常规试验
岩石单轴抗压强度试验
29
饱和状态
岩石点荷载试验
11
165点
岩石薄片鉴定
9
含水率
1789
容重
825
比重
841
液限
819
塑限
直剪(固快)
150
直剪(直快)
571
固结
563
压力加至P=400KPa
77
压力加至P=800KPa
93
压力加至P=1600KPa
高压固结
54
压力加至P=4000KPa
先期固结压力
压缩指数
渗透系数
270
水平及垂直各135组
三轴不固结不排水剪
46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52
应变法、测灵敏度
静止侧压力系数
51
土壤电阻率测试
次/件
34/17
膨胀性试验
12
固结系数
248
垂直水平各124组
天然坡角
30
水上水下各15组
填土击实试验
最优含水率、最大干密度
土质化学分析
22
水质简分析
8
测量
组日
收放勘探点240个
利用钻孔
489.95/11
1.5.1受图幅的限制,本次勘察工程地质测绘按1:
2000的精度要求进行,但按1:
5000成图。
1.5.2本次勘察方案和工作量是由我公司根据勘察技术要求和现行有关规范拟定,委托单位和设计单位于2008年7月22日对此进行了专门的审核,经过调整和完善后实施的。
1.5.3本报告利用了我公司2007年6月提供的《****有限公司球团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书》(初步勘察阶段)中7个钻孔的资料和2008年三月提供的《****限公司球团项目料场工程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书》(详细勘察阶段)中4个钻孔的资料,所有勘探孔编号前面均冠以“L”表示。
1.5.4本报告采用的是1954年北京坐标系,1956年黄海高程系,采用的测量仪器是中海达V8型GPS,仪器编号0881388及0880617。
引用控制点和成果如下表(表1.5.4):
引用控制点及成果表1.5.4
控制点编号
X
Y
H
w17
2329994.625
37448175.183
7.493
w27
2329289.347
37447410.940
8.704
w28
2329289.34
37447660.865
8.654
w29
2329289.356
37447929.011
9.038
iv9313
2328854.107
37448196.895
29.890
iii0703
2330081.181
37446886.966
14.190
1.5.5本报告书中“工程地质剖面图”(图号:
15-1~15-58)和“钻孔柱状图”(图号:
16-1~16-192)上的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和重型动力触探试验锤击数均以现场实测值表示。
评价和确定地基承载力时,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进行了钻杆长度修正、重型动力触探试验进行了杆长与锤击数双向修正,本报告书表7.1.2-5中的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和动力触探试验锤击数为修正后的统计值。
1.5.6因“岩石点荷载试验成果报告”先于“检验报告(岩石薄片鉴定)”提出,故“岩石点荷载试验成果报告”中的凝灰质砂岩未按岩石薄片鉴定报告调整为蚀变沉凝灰岩。
1.5.7由于在勘察期间,本工程项目征地工作尚未完成,受房屋、虾塘及经济作物等的影响,部分钻孔进行了移位钻探。
1.5.8受场地条件的限制67和90号钻孔改为静力触探孔,编号分别改为K67、K90。
1.5.9受当地农民的阻挠,本次勘察未能完成30、45、46、57、58、59、109、190共计8个钻孔施钻工作。
1.5.10本次海域部分钻探过程中,共投入一艘300吨水泥船、二个排(油桶扎成),共计三个钻探工作平台及三艘交通艇。
1.5.11海上部分共有22个钻孔,其中水深较大的21、22、23、24、25号孔共计5个钻孔是在300吨水泥船上完成的,其余26、27、28、29、36、37、38、39、40、41、42、43、44、51、52、93、94号钻孔共计17个钻孔是在以油桶扎排上施钻。
1.5.12由于地下水位观测时间需要一个水文年,该项工作目前仍在进行之中。
1.5.13为使图幅简洁美观,未将探井及探槽点位表示在勘探点平面图上,仅在表1.4.3.5中将工作量表示出来。
1.5.14鉴于原定测线Ⅰ~Ⅲ处覆盖层偏厚,可能影响化探效果,故在覆盖层相对较浅的龙水岭北侧增加了测线Ⅳ。
1.5.15与利用资料地层关系对照表
地层代号(球团)
地基土
名称(球团)
密度或状态(球团)
地层代号(本次)
地基土名称(本次)
密度或状态(本次)
①0
冲填土
松散
①1
①2
砂性土素填土
松散~稍密
素填土
本次将砂性土素填土与粘性土素填土合并为素填土一层
①3
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