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考点专项训练环境与环境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258149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39.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考点专项训练环境与环境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地理考点专项训练环境与环境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地理考点专项训练环境与环境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地理考点专项训练环境与环境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地理考点专项训练环境与环境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考点专项训练环境与环境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x

《高考地理考点专项训练环境与环境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考点专项训练环境与环境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考点专项训练环境与环境问题Word文件下载.docx

4.诗句①描述的景象是与下列哪幅图片描述的一致?

()

A.甲B.乙C.丙D.丁

5.诗句②描述的景象不会带来的环境问题是()

A.植被破坏B.土地荒漠化

C.水土流失D.酸雨

3.C

4.D

5.B

【解析】3.英国与挪威远隔北海,煤烟云中的固体颗粒到达挪威的量很少,但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可被强劲的西风带到这里,形成酸雨;

银和铜等有色金属的冶炼需要大量的煤炭和木材,并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和固体废弃物;

诗句③描述的是荒漠景观,它是生态破坏的一种形式。

4.甲为水资源短缺,乙为水污染,丙为毁林开荒,丁为酸雨。

5.安徽地处季风气候区,水资源充足,不会出现只有在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出现的土地荒漠化。

读下面的漫画,完成下题。

6.这幅漫画可以用来说明()

A.骆驼是由羊进化来的

B.草原逐渐进化为沙漠

C.物种赖以生存的环境改变是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

D.人们不必担心生物多样性的消失

7.针对漫画中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保护和改善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防止进一步恶化

B.物种灭绝是一种自然现象,对人类没有影响,所以可任其发展

C.在此地区大面积植树造林,防止沙漠进一步扩张

D.图示环境的变化与人类活动无关

6.C

7.A

【解析】解答本题组需搞清四个问题:

一是森林、草地、湿地的破坏导致物种灭绝;

二是物种灭绝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具体表现;

三是物种灭绝本来是一种自然现象,但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加速了物种的灭绝;

四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已经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

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恶化,湖泊水位下降、面积萎缩,渔业资源锐减,候鸟数量减小。

在2004年之前的近30年,青海湖水位下降了3.7米,面积缩小了312平方千米。

1997年,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通过综合治理,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有所恢复。

自2005年以来,青海湖水体面积连续七年增加,2012年解冻后的青海湖面积为4351.50平方千米,比上年同期增加了56.06平方千米。

材料二:

下表示意2000~2009年青海湖周边四个观察点气候参数变化值。

海晏

刚察

共和

天峻

年降水量变

化值(毫米)

+18.9

+7.4

+7.8

+15.5

年平均气温

变化值(℃)

+0.05

+0.06

+0.12

(1)依据材料二,分析近年来青海湖水体面积扩大的原因。

(2)为维系青海湖“水—鱼—鸟”生态链的平衡,当地政府及环保部门可能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

(1)流域降水量不断增大,降水补充湖泊水导致湖面面积扩大;

流域平均气温不断升高,冰雪融水增加,补充湖泊水,导致湖面面积扩大。

(2)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增大入湖水流量;

对青海湖封湖育鱼,人工投放鱼苗;

设立鸟类保护区,禁止捕鸟等。

【解析】第

(1)题,分析青海湖面积扩大的原因要紧密结合材料二中气温和降水资料,以及全球变暖对冰川融化速度的影响。

(2)题,保护生物多样性应设立自然保护区,增加生物种群,改善生态环境。

9.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空白框内(每字母限填一次)。

a.臭氧层空洞b.全球变暖

c.酸雨d.森林锐减

(2)说明导致全球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1)由上至下、由左至右依次为a、c、b、d

(2)人口增长;

经济活动的增加;

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消耗;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长远的环境效益;

发达国家的污染物质转移等。

【解析】第

(1)题,此类题目属因果联系题,做题时要注意地理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臭氧层空洞是由氟氯烃化合物的过量排放所致;

排放的大量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和空气中水汽结合而形成酸雨;

燃烧化石燃料、砍伐森林,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而导致全球变暖。

而森林锐减是由木材生产和滥伐造成的。

(2)题,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地矛盾造成的,是人类在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没有注意与环境相协调造成的。

此题主要表现为片面追求短期经济利益与长期环境效益的矛盾,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另外回答问题时要注意结合图。

10.中国环境标志图形由中心的青山、绿水、太阳及周围的10个环组成。

图形的中心结构表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外围的10个环的“环”字与环境的“环”同字,其寓意为“全民联系起来,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某商品带有环境标志,意味着该商品具有哪些优点?

(2)在人们的生活中,提倡“绿色消费,环保选购”。

请列举一些符合要求的行为。

(3)倡导选购带环境标志产品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4)实施环境标志认证为什么能达到此目的?

请阐述其中的道理。

(1)在生产、使用和处理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低毒少害、节约资源的特点。

(2)用无氟冰箱、无磷洗衣粉、环保电池,购买绿色食品等。

(3)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有益人类及生物的生存和安全。

(4)环境标志越来越成为消费者心目中衡量商品信誉的重要指标,而商品的信誉直接关系到商品的销售和企业的效益。

所以,实施环境标志认证是保护环境,引导企业走向清洁生产的有效措施。

【解析】第

(1)题,商品低毒少害、节约资源才符合中国环境标志倡导的理念。

(2)题,绿色消费提倡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节约资源。

第(3)题,倡导绿色消费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地协调发展。

第(4)题,实施环境标志是引导企业走向清洁生产的有效措施。

11.“盐地碱蓬”染红了半个中国。

读图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盐地碱蓬,一年生草本,夏秋季节呈火红色,有很强的抗盐性、耐寒性、耐涝性和耐旱性,是典型的盐碱地指示植物。

(1)结合图文资料,简述盐地碱蓬在我国主要分布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与乙地相比,说出甲地所处河段水文特征的差异,以及甲地土壤盐碱化的人为原因。

盐地碱蓬能够吸收土壤中的盐分和重金属,增加土壤肥力,是盐碱地的“拯救者”。

在滨海地区,盐地碱蓬会组成大面积红色群落,又被称为“红地毯之王”(如图a)。

(3)说出在滨海地区保护和开发盐地碱蓬的意义。

(1)降水少,蒸发量大;

年均温较低;

地形排水不畅;

多盐碱荒地;

植被较少;

生态环境脆弱。

(2)流速较慢,含沙量较小,结冰期较长,有凌汛。

不合理的农业灌溉方式(大水漫灌)。

(3)降低污染,改良土壤,修复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海岸;

发展旅游业。

【解析】

(1)自然地理特征要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土壤五个要素分析。

由图可知,盐地碱蓬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区是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区,为非季风区,全年降水少,蒸发量大;

纬度较高,年均温较低;

地形相对周边地区较为低洼,排水不畅;

易出现土地次生盐渍化,多盐碱荒地;

水资源缺乏,植被较少;

(2)甲地为黄河上游流经宁夏平原这一河段,地形平坦,流速较慢,农业发达,农作物植被状况较好,河流含沙量较小,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所以河流结冰期较长,河流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存在凌汛现象。

甲地处于干旱半干旱区,蒸发量大,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如大水漫灌会导致土地次生盐渍化。

(3)由题干材料可知盐地碱蓬能够吸收土壤中的盐分和重金属,从而降低污染,增加土壤肥力改良土壤,修复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海岸;

还具有观赏价值,可作为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

12.【环境保护】

农业生产中的害虫防治措施主要有生物防治和农药防治两种,其中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害虫的天敌)对付害虫的方法,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

图l3示意不同防治措施下害虫种群密度和作物污染变化,其中实线表示害虫种群密度的消长状况,虚线表示农作物的污染指数变化。

图中A点和B点是采用不同防治措施的时间节点。

图14示意农药污染及其侵入生物有机体的途径。

分别指出从A点和B点开始进行害虫防治的措施,并简述过度使用农药造成的危害。

 

措施:

A点:

农药措施B点:

生物措施。

主要危害:

造成环境污染(污染土壤、水源、大气);

增加害虫的抗药性,杀害害虫的天敌,造成生态系统破坏;

造成人畜中毒。

【解析】由图可知A点过后农作物的污染指数变化增大,B点过后农作物的污染指数变小,说明A点是农药措施,B点是生物措施。

农药使用造成的危害主要有土壤、水源、大气等环境污染、造成其他生物的死亡,增加害虫的抗药性等,加剧生态破坏、人畜中毒等。

13.人类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已不限于地区性,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全球性问题。

下图是几种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图。

完成下列问题。

(1)圣婴现象对东南亚各国的气候影响最显著的是。

(2)穿越北极地区的海运航线是东亚—北美—欧洲海运的快捷方式,目前商业通航价值逐渐上升,试分析其自然原因。

(3)目前图中的A区面临的环境问题,试分析其产生的人文因素。

(4)北美东部及欧洲是全球酸雨问题最严重的地区,其原因除与该地产业高度发展相关,还深受到大气环流带影响。

(1)印度尼西亚

(2)航程最短,全球变暖,北极冰川消融,通航能力提高。

(3)荒漠化由于人口激增,对该类地区产生“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等过度的土地开发活动。

(4)西风

14.“一江浮萍满江绿.顺流而下武汉停,葫芦绵延数十里,遮住长江半张脸。

”2012年10月11日,长江流城武汉段又一次出现大面积的水葫芦(下图)。

水葫芦原产于南美委内瑞拉,它生命力旺吐盛,在15-40℃的静水中生长繁殖尤为达速。

分析长江武汉段秋季爆发水葫芦的原因。

长江流域水系发达;

夏秋季节气候温暖,为水葫芦生长提供条件。

水葫芦生命力旺盛,以水葫芦为食的动物少,水葫芦难以消耗。

秋季长江水位下降,水位低于流域中有水葫芦的其它水体,有利于水葫芦从河湖排入长江,致使武汉段长江水葫芦爆发。

【解析】水葫芦的爆发主要结合长江流域的水系水文特征及水葫芦的生存环境考虑。

读材料可知,水葫芦主要在15-40℃的静水中繁殖迅速,长江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秋季节的气温能够满足其生存的环境要求,同时,秋季时期,长江流域流速降低,其他水体内的水葫芦会汇入长江,且流速降低有利于水葫芦的繁殖。

另外,以水葫芦为食的动物少,消耗慢,导致水葫芦爆发。

15.下图为我国化肥消费量与谷物单产变化图(甲)及我国某地区农民生产施肥习惯图(乙)。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结合图甲,说明该地区谷物单产与化肥消费量的关系。

(2)若该地区农民施肥习惯不变,可能产生哪些环境问题?

今后生产中应采取什么措施?

(1)随着化肥消费量的增加,谷物单产提高;

增加化肥消费量是提高谷物单产的重要手段。

(2)耕地质量下降(土壤板结,土壤肥力下降);

污染地表水及地下水。

提高生物技术;

减少化肥使用量;

发展有机农业;

改良土壤等。

【解析】从图中可知该地区谷物单产与化肥消费量存在随着化肥消费量的增加,谷物单产提高的关系,两者之间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但是过量地使用化肥会导致耕地质量下降,还会污染地下水,我们应减少化肥使用量,发展有机农业,发展环保农业,实现土地资源的循环使用。

16.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年楚河河水参与的主要水循环类型并简述循环过程。

年楚河下游河谷地区是西藏自治区重要的青稞产区。

(2)说明年楚河对当地青稞种植业发展的有利影响。

近年来,市场上以青稞为原料加工而成的饮料、食品、保健品等日益走俏。

(3)指出年楚河流域青稞加工业所属导向型的主要类型,并说明青稞产业发展可能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

(1)

(1)海陆间循环

年楚河水经地表径流或下渗形成地下径流最终注入海洋,再经海水蒸发、水汽输送、大气降水、冰雪融化等环节最终又回到年楚河,完成水循环过程。

(2)提供灌溉水源;

河流形成的沉积地貌如冲积-洪积平原、河漫滩平原等地势平缓;

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利于耕作和提高农作物产量。

(3)原料导向型工业青稞大规模种植造成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植被覆盖率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大、下游河水水量减少、水资源短缺等,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以及工业废水的排放造成土壤污染、水体污染,生态环境恶化。

(1)读图,年楚河河水最终汇入海洋,参与的主要水循环类型是海陆间循环。

循环过程是年楚河水经地表径流或下渗形成地下径流最终注入海洋,再经海水蒸发、水汽输送、大气降水、冰雪融化等环节最终又回到年楚河,完成水循环过程。

(2)年楚河河水为当地青稞种植业发展提供灌溉水源,河流形成的沉积地貌,如冲积-洪积平原、河漫滩平原等地势平缓、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有利于耕作和提高农作物产量。

(3)青稞加工业所属导向型是原料导向型工业。

青稞大规模种植造成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植被覆盖率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大、下游河水水量减少、水资源短缺等生态环境问题。

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以及工业废水的排放造成土壤污染、水体污染,生态环境恶化。

17.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甲人类社会演进示意图

乙人地关系示意图

(1)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

(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

(3)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原因。

(4)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2)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变得脆弱。

(3)放火烧山,围湖造田。

原因:

古人对生态环境认识的局限性。

魏晋以来,大量人口南迁;

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因过度开垦土地,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4)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

【解析】第

(1)题,从图乙中可判断此时人类不断开发自然环境,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并大量地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人类对环境带来了影响,使人地关系不协调,所以应出现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时期。

(2)题,解答本题应注意题目中要求回答的为直接影响,可以把本题转化为:

如果广泛修建梯田,破坏植被,直接造成的生态变化有哪些?

第(3)题,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就是滥垦。

滥垦一方面反映了古人对生态环境认识的局限;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口的增加,经济重心南移。

以历史上关中地区或江南经济开发为例分析说明即可。

第(4)题,考察综合分析能力,在回答第

(1)

(2)(3)题的基础上加以分析归纳即可。

18.【自然灾害与防治】

贵州省花江乡山高坡陡,水土流失面积达80%,干旱频率高达90%。

l997年该乡森林覆盖率仅3%。

作为“西电东送”的马马崖大型水电站,历时2年多,于2015年1月正式投产发电。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年降水量1000多毫米的花江乡干旱频率高,请分析原因。

(2)针对花江乡的环境问题,请你为花江乡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1)季风气候,降水时间集中,无雨时间较多;

碳酸盐类岩石地区,地下漏斗发育,地表和地下水容易渗漏;

森林覆盖率低,土壤层薄,涵养水分功能弱;

山高坡陡,(经济欠发达),修建水利工程难度大,雨水难以储存。

(2)以水资源开发利用(或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为中心。

通过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以及修坝、建梯田等工程措施,解决干旱、水土流失和石漠化问题。

开发喀斯特景观,庭院经济、立体农业等,发展旅游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1)区域干旱的原因主要从气候特点,岩石类型,植被、坡度、蓄水工程等方面分析。

该地属于季风气候,降水时间集中,无雨时间较多。

属于碳酸盐类岩石地区,地下漏斗发育,地表和地下水容易渗漏,导致地表水短缺。

区域森林覆盖率低,土壤层薄,涵养水分功能弱。

山高坡陡,经济欠发达,修建水利工程难度大,雨水难以储存。

(2)花江乡的可持续发展措施,关键是水资源短缺问题。

应以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为中心。

19.读中国主要贫困区分布和某地区的恶性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甲

图乙

(1)若图乙中的关联性发生在图甲中的A处,则①表示,②表示;

若图乙中的关联性发生在图甲中的C处,则①表示,②表示。

(2)分析图中B处生态破坏后很难恢复的原因。

(3)分析导致图中D处贫困人口较多的主要原因。

(1)水土流失毁林开荒土地退化(荒漠化)过度垦荒和过度放牧

(2)气温低,植被稀少,生态脆弱。

(3)地理位置偏僻;

生态环境脆弱;

交通通信设施落后;

生产力水平低;

自然灾害频发;

经济发展落后。

(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解析】第

(1)题,A处位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该地区气候湿润、地势起伏大,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容易导致水土流失;

C处位于我国畜牧业区和农耕区的分界线,过度农垦和过度放牧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的发生。

(2)题,B处位于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环境恶劣,生态脆弱,一旦破坏将很难恢复原貌。

第(3)题,D处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的横断山区,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均较差,当地经济发展十分困难。

20.环境保护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如图为某内陆城市2010-2012年供水结构图。

指出该城市供水结构的突出特点,推测该城市最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并分析原因。

特点:

以地下水为主

问题:

地下水开采过度导致漏斗区,最终导致地面沉降

原因:

过度开采地下水;

大规模开采地下矿藏;

建设高楼和重大的工程建筑;

修建地下工程。

【解析】读图,根据图例,该城市供水结构的突出特点是以地下水为主,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大规模开采地下矿藏。

地表建设高楼和重大的工程建筑,修建地下工程。

最可能引发的问题是地下水开采过度,导致形成漏斗区,最终导致地面沉降。

21.读印度洋及周边地区主要环境问题分布简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我国南方、北方、青藏地区中,酸雨现象较严重的是地区。

(2)印度洋中许多低平岛屿面临被淹没的危险,其主要人为原因是什么?

(3)非洲北部沙漠化土地扩大的最主要趋势是向(方向)发展。

(4)澳大利亚墨累河下游地区盐碱化严重,使得土壤退化。

该现象最为严重的季节及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1)南方

(2)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破坏森林,导致全球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3)南

(4)夏季。

该地为地中海气候,夏季降水少,蒸发旺盛,工农业生产活动需水量大。

(2)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破坏森林,导致全球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22.环境保护

下表为我国西部三省的相关资料统计数据。

据表中数据推测,以上三省可能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并简述其成因。

【答案】水土流失(或石漠化)多山地,地表起伏大;

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强度大,流水侵蚀作用强;

陡坡开荒;

森林破坏

【解析】有表格数据分析可知,三地区地形都以山地为主,地形崎岖,该地降水量较大,且降水集中,森林覆盖率较低,主要是人为地破坏和陡坡开荒,因此流水侵蚀作用较强,易导致水土流失产生。

23.读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生活质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影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高的环境因素是。

(2)图中表明英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20世纪50~90年代间呈现趋势,其生活质量在70年代中期之后呈趋势;

20世纪50~90年代,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生活质量从相关变为相关。

(3)根据上述情形,我们应怎样做才能真正提高生活质量?

(1)C

(2)持续上升下降正负

(3)保证经济数量、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提高环境质量。

【解析】第

(1)题,题干中的“人均”是题眼,只有人口才是影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高的环境因素。

(2)题,20世纪50~90年代,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生活质量均不断提高,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继续呈上升趋势,但生活质量呈下降趋势。

第(3)题,生活质量的提高包括健康、安全、环境质量和经济因素等的全面提高。

24.【环境保护】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2016年央视春晚上,相声演员李寅飞、李丁带来了相声节目——《我知道》,题材与环保有关。

2015年6月5日是新环保法实施后的首个“环境日”。

当天,环境保护部向媒体公布了2015年“环境日”“践行绿色生活”主题。

该主题旨在增强全民环境意识、节约意识、生态意识,选择低碳、节俭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和群众基础。

请你从衣、食、住、行、消费五个方面各举一个绿色生活方式的实例。

【答案】衣:

旧衣改造;

旧衣翻新;

选用可循环利用材料制成的服装。

食:

少使用或不使用一次性筷子或快餐盒;

“光盘”行动;

减少粮食的浪费。

住:

选用环保装饰材料;

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推广太阳能路灯。

行:

尽量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出行;

少乘坐电梯。

消费:

带环保购物袋;

购买可循环使用的产品;

选购绿色环保产品;

反对过度消费。

【解析】根据材料,“践行绿色生活”主题,旨在增强全民环境意识、节约意识、生态意识,选择低碳、节俭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