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下流社会何去何从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1253376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本下流社会何去何从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日本下流社会何去何从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日本下流社会何去何从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日本下流社会何去何从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日本下流社会何去何从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日本下流社会何去何从Word下载.docx

《日本下流社会何去何从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本下流社会何去何从Word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日本下流社会何去何从Word下载.docx

《资本论》新译本出版,一些20多岁的青年派遣社员(指由劳务派遣公司“派遣”到相关用人单位的非正式雇佣的短期、廉价劳动力)结成《资本论》学习会,研究自己被剥削、榨取的秘密。

在这种形势下,近年来,因国会席位过少,在日本社会已成边缘小党的日共,因其对社会贫困化问题的关注,往日门可罗雀的状况竟为之一改:

委员长志位和夫演讲撰文,出镜频频,俨然成了媒体新宠;

从去年9月开始,党员人数以每月千人的速度稳步递增,一年时间,“新米”过万,乃至“日共泡沫”成为话题。

种种迹象表明,长期以来以所谓“一亿总中流”傲然于国际社会的日本超稳定的中产社会结构正经历着崩溃、分化与重构的过程。

在三浦展的通俗社会学著作《下流社会》成畅销书之后,媒体甚至有“一亿总下流”说法。

在这个“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传统的社会组织结构)本身所释放的巨大能量及其带来的剧烈震荡不仅是前所未有的,而且会在相当程度上改变日本的世道人心,乃至可能使日本进入21世纪以来正迅速变身的社会转型“中途改道”。

“一亿总下流”化的实态

日前,日本厚生劳动省发表了2007年度国民生活基础调查数据,结果显示:

截至2006年,日本家庭平均收入为566万日元,比经济高峰时的1994年减少近100万日元;

感觉“生活艰难”的家庭比例连续6年上升,达创纪录的57.2%。

与此同时,日本家庭的构成呈进一步老龄化和少子化态势:

2007年,拥有65岁以上高龄人口的家庭的比重首次突破40%;

在这些“高龄”家庭中,有48%的家庭全部由老年人组成,三代同堂式家庭的比例仅占18%,而由老年人照顾老年人的所谓“老老看护”型家庭的比例则继续上升

1995年,享受生活保护(相当于我国的“低保”)者为88万人,现已达150万人,为史上最高纪录;

这个历来以高储蓄率著称的国家,零储蓄家庭从2000年的12.4%激增至2006年的22.9%;

非正规雇佣者占全部劳动人口中的比例达33.5%,而在24岁以下的人口中,则超过50%;

尤其是年轻女性中的一半多为非正式雇佣者,如果她们不结婚的话,几乎注定要与贫困为伍。

毋庸讳言,今天的日本正直面经济高度成长以来的最大危机:

贫困。

而且,这种贫困,是干不干活都贫困,甚至是越干越贫困。

诗人、评论家吉本隆明命名为“新贫困社会”,指出现状已接近战败初期的贫困时代:

“近四五年,社会进入应称之为‘第二战败期’的阶段……干活、干活,可无论怎么干生活也难以轻松的实感,正在年轻一代蔓延”;

这种状况导致人的心病陡增:

“今天的日本,相当于产业革命时代的肺结核的,怕是精神疾患吧。

更严重的是,目前的贫困,并不单纯意味着物质的贫困。

在传统的日本社会,纵然暂时面临经济的窘迫,以家庭和地方共同体为依托,或尝试新的工作,或协助家业,从长计议,为将来重做打算总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

但现在不同,不仅为低收入所困,而且老龄社会的发展、地方经济的凋敝,使人孤独无所依,连从眼前的困境中举拔出来的支点都不具备,遑论明天——一句话,是一种毫无前途可言的浮萍状态。

一个颇具象征性的可资参考的数据是关于自杀者数的统计:

连续10年超过3万人;

2007年为33093,比前年增加938人。

据警察厅按自杀者遗书的分类、统计,自杀的理由依次为生计问题、工作环境、健康状态。

而自杀者的年龄,则多集中于30多岁和60多岁这两个世代,一边是年富力强,风华正茂,一边是刚刚退休,好容易喘口气,筹划“第二人生”的时候。

对前者来说,年过而立,看破无论再怎么努力,状况也难以好转的残酷现实(客观上,多数劳务派遣公司,薪水到被派遣者30多岁就封顶),只好断念;

而对后者来说,退休后收入大减,自己的储蓄额和国民年金所能给付的退休金都已明确,失去工作后“第二人生”的一筹莫展,加上对健康状况的担忧,构成晚年生活的不安和恐惧的根源。

日本非正规雇佣劳动大军的形成和坐大,非一日之寒。

远的不说,据日总务省“劳动力调查”结果显示,从1997到2007年的10年间,非正规雇佣者就增加了580万人,而正规雇佣者(正社员)人数则减少了371万人。

如果是高增长的景气时期,经济规模本身在不断扩大,纵然有再多的非正式劳动者,正规雇佣的正社员们也断无失去饭碗之虞。

但今天,随着经济萧条的长期化,从政府机构到大企业,对“效率”的追求高于一切,定员定岗,订单的增加并不意味着人员编制的扩大和工资收入的上浮。

相反,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是,如果为非正规雇佣者改善待遇,便等于堵死了“正规军”们薪酬成长的空间。

因此,倾巢之下,安有完卵?

非正规雇佣者的低薪酬不但没能为正式员工的合理待遇提供保障,反而把后者的薪俸给拽了下来。

其结果,政府机构和企业中,对白领的忧郁症、过劳死及自杀等劳动保护灾害的认定数量,已达史上最高水平。

可以说,“下流”化的结果,连中流也自身难保,最终成为社会普遍“下流”化的牺牲。

用日本作家、前“全国劳动组合总联合”(全劳联)的专职谈判专家,致力于派遣劳动者受害支援的浅尾大辅的话说,如此状况,导致对现代日式资本主义的三重破坏:

即“生存的破坏、自豪的破坏和未来的破坏”。

“下流社会”是如何酿成的

笔者服务于占日本GDP1%的综合电机公司时,曾听一位老板语重心长地说:

“在这个国家,只要你服务于一间过得去的公司,干上10年、20年,公司对你的回报总应该让你够娶妻生子、买车买房,维持起码的有尊严的生活。

这是常识。

他说的是“实话”。

曾几何时,日本企业提倡终身雇佣,只要一就职,公司的“年功序列”不但保障薪酬的不断增长,国民年金制度也承诺退休后稳定的生活;

健康保险、雇佣保险等自不在话下,社宅和社员旅行等优厚的福利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除此之外,“劳动组合”(工会)通过日本特有的劳资谈判方式,以在终身雇佣、年功序列型薪酬体系的统一框架内工作的企业内全体劳动者为对象,在不对劳资关系构成本质伤害的前提下,一年两度或数度展开对资方的有理、有利、有节的集体交涉(诸如“春斗”、“秋斗”等)。

作为员工个人,就算再平庸无能,只要肯付出,以公司为家,用不着自己出头,一切都有制度性保障,每个人都相信“公司不会亏待我”。

乃至经过战后短短一代人的时间,上班族便养成并习惯了上述“常识”。

客观上,也构成了日本社会的“安全网”和国民“公”的意识与道德资源的支撑。

可殊不知,30年河东河西,此一时彼一时也。

泡沫经济崩溃后,如此“常识”即使尚未被颠覆成“非常识”的话,也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动摇。

而风起于青萍之末,最大的始作俑者是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新自由主义在日本的登场,可追溯到20多年前,最初是以行政改革的形式出现的。

1981年,铃木善幸内阁成立了一个委员会,目的是平衡国家预算,以应对日益深刻的财政危机。

为达成此目标,动议进行旨在缩小财政规模、削弱政府职能的行政改革,具体措施包括减少公务员、国企民营化及诸多领域的解除管制(所谓“规制缓和”)。

从那以后,历经15任首相,或多或少,或有力或无力,始终朝着这个既定的大方向推进。

而决定性的推动,无疑是小泉纯一郎任内的“构造改革”。

这里既有小泉本人的个性因素,也有泡沫经济等客观性因素,还有美国等国际因素。

总之,被认为“史上最亲美政权”代表的小泉,凭借其政治上与布什惺惺相惜的新保守主义权威,在经济上实行了大刀阔斧的新自由主义改革。

加上其差强人意的政权凝聚力和5年有半的任期,及国内保守色彩浓厚的意识形态环境,“构造改革”虽然没能被“进行到底”,但岛国的面貌为之“豹变”,却是不争的事实。

客观上,泡沫经济崩溃后,为不良债券等问题困扰不已的大企业,在有可能长期化的萧条中求生存成为第一要义。

随着像美国似的那种作为企业经营者,首要的工作是赢利,而不是照顾员工的商业意识形态被正当化,传统日式经营理念开始让路,终身雇佣、年功序列等“国粹”迅速被抛弃。

1999年,随着劳务派遣法的修正,原有的管制被放宽,廉价而优质的劳动力转眼间便充斥市场,人满为患,大企业资方额手称庆。

开始时,财界对大企业的裁员还抱有一定抵触。

当日产汽车的巴西籍CEO、被称为“成本杀手”的卡洛斯·

戈恩宣布实施其庞大的裁员计划时,经团联会长奥田硕曾苦言相劝。

但小泉上台的2001年,一下便有120万白领“下岗”,财界很快就适应并习惯了“构造改革”时代的游戏规则,甚至乐此不疲,乐不知返。

但是,当由企业、家庭及区域社会构筑的“安全网”被层层拆除之后,要阻止贫困化的蔓延,只能靠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

但日本作为后发资本主义国家,社保体系其实非常脆弱。

以2003年的数据为例,社保支付额度占GDP的比例仅为17.7%,虽然比美国略高,却大大低于欧盟的平均水平(26%)。

而小泉的“构造改革”,却首先拿本来就已很薄弱的公共事业费开刀,所谓“从容易砍的地方先砍”。

于是,从2002年开始,每年以2200亿日元的额度,连续削减;

进而,2006年出台的《关于经济财政运营和构造改革的基本方针》(“骨太方针”),又确定了未来5年内进一步削减1.1兆亿日元(1兆=1万亿)的框架。

这项被称为“安全网拆除工程”的事业,现在尚在进行中。

如此,几年下来,尽管日本的大企业某种程度上恢复了“效率”和国际竞争力,但整个社会的公共事业却已面目全非。

一个贫困蔓延的“格差社会”,作为小泉“构造改革”的负面遗产,不仅受到国民的批判,且必将在后续政权中被加以纠正。

“下流社会”定型化的危险

最近发生的两个事件,极大震动了日本社会:

一是去年,北九州市52岁的患病男子,由于丧失生活保障,留下一纸“我想吃饭团”的遗书,在电、煤气都被切断的房间里活活饿死的事件;

另一个是今年夏天,25岁的男性派遣劳动者在东京秋叶原街头挥刃乱砍,致7人死亡、10人受伤的无差别杀人惨剧。

事件通过大众传媒的报道,使人们在看到贫困其实不远,就在身边的同时,真切地认识到贫困的可怜与可怖。

尤其是后者的反社会凶恶犯罪的性质,更使一些知识分子意识到虚拟的“左翼”向“右”急转的危险性。

有迹象表明,这种担心绝非多余。

去年1月,“飞特族”(日人根据英词“Free”的造语“Freeters”,近乎中文的自由职业者)出身的“失去的一代”(日本社会对25~35岁的年轻世代的称呼)自由作家赤木智弘在《朝日新闻》系学刊《论座》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叩问丸山真男——31岁飞特族,希望是:

战争》,舆论大哗,据说当期杂志比往常多卖了一倍。

赤木根据其自身长期作为派遣劳动者为生存四处奔波的“下流社会”的经历,为人们揭示了为什么身为贫困层的年轻人却支持活力门(Livedoor)的堀江贵文等新贵阶层,甚至对小泉、安倍这种一手制造了“格差社会”的保守政权也充满“好意”的貌似自相矛盾的谜底:

“对我来说,年轻人的右倾化并非不可理喻。

一个极单纯的道理:

如果日本军国化,战争爆发,死很多人的话,社会便会流动起来。

我觉得很多年轻人希望如此。

”“……我们这些低薪劳动者,被社会放任已10年。

社会不但不曾对我们伸出援手,且骂我们没干劲,成了国家GDP的分母云云。

只要和平继续,这种不平等便会持续一生。

若打破这种闭塞状态的话,兴许会生发某种流动性也未可知。

而作为一种可能性,那便是战争。

挣扎于“下流社会”的年轻人为打破“和平却令人窒息”的“格差社会”,重建某种合理的流动性,却不得不诉诸战争的极端手段:

“非常遗憾,正如我们不得不希望的非常手段那样,社会的差距如此之大,而且已被做成不可撼动的定型化的东西。

而为什么要“叩问丸山真男”呢?

丸山是战后日本知识左翼的代表人物。

1944年3月,时年30岁、有“思想犯”前科的丸山接到了召集令,旋即被作为陆军二等兵派往平壤。

而那些连中学都没上过的一等兵,却免于在战败前夕被派往沙场。

对丸山来说,战争时期的征兵制确是一种不幸;

但对那些连中学都没上过的一等兵来说,欺负一个毕业于东京大学的精英,如果不是战争所赐的“机遇”的话,永远都不可能。

换言之,正是战争,在那些未受过教育的一等兵的眼前,展现了打破等级社会的藩篱的希望——也是“流动性”。

最后,作者说道:

“……如果社会在和平的名义下,对我持续性地恃强凌弱,对我菲薄的幸福梦想持续性地加以嘲弄的话,那时,我便会在内心希冀‘全体国民持续受苦的平等’,并不假踌躇地把它作为我的选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